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34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7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docx

第3单元基于标准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不仅有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认、读1~5这5个数,还要感知1~5各数基数的含义,知道1~5的数序。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借助“1~5各数的认识”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从生活情境中的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1~5各数,再让学生用相应的小棒根数摆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读这5个数;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5各数的顺序、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情分析

 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同,基于这种现状,我们从数概念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目标

1.能在主题图中准确地数出用1~5各数表示的物体,并会认、读这5个数。

2.借助小棒、点子图等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1~5各数基数的含义,知道1~5的数序。

3.在各种活动中感知1~5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评价任务

1.1~5各数基数的含义。

2.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活动一:

师:

小朋友们,昨天你自己到农家小院逛了逛,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P14~P15的主题图。

师:

把你昨天在院子里看到的物体及它们的个数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环节二:

新知探究

活动一:

有序观察、数数

师: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

师:

大家找的可真认真!

可你们一会儿说5个南瓜,一会儿说1只小狗……还记得我们数数时怎样数更好吗?

师:

对,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那我们先说数量少的,再说数量多的。

谁能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事物的数量?

(教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贴出学生找到的图片)

活动二:

认识1~5各数基数的含义

师:

1只小狗、1个老奶奶……它们的数量都是几?

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

像1只小狗、1个老奶奶,它们的数量都是1,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在老奶奶、小狗图下贴数字卡片

师:

看看我们的周边的事物,还有谁的数量也可用1表示?

师:

找过数量是1的物体后,我们该找数量是几的事物了?

师:

你能找到图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吗?

(学生说,教师在鹅、盘子图下贴数字卡片

)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

谁能像刚才这样接着往下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地把数字卡片)

贴在对应的图下面)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1~5这5个数,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

请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对各种图案予以肯定,引导学生摆三角形、正方形)

(投影展示、交流)教师:

你用几根小棒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师:

大家能用小棒摆出1~5各数,真棒!

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

活动三:

感知1~5各数的顺序

师:

数学上经常用横式计数器来表示数。

瞧,计数器上的一颗珠子可以表示“1”。

(课件演示计数器)再添上1颗珠子是几颗?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和1是什么关系?

师:

你知道2再添上1颗珠子是几颗?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也就是说,2添上1是3。

(依次教学3添上1是4,4添上1是5)同桌互相拨一拨,说一说。

师:

除了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数,还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数,点子图上的一个圆点也可以表示“1”。

从学具中拿出点子图表示1~5各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一排。

师:

我们来抢答:

1~5从小到大怎么排?

从大到小怎么排?

1后面一个数是几?

3前面一个数是几?

3和5之间的数是几?

活动三:

1~5各数的写法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1~5各数,这些数该怎么写呢?

师:

看着“1”像什么呀?

教师示范。

学生书空写,在练习格里描、写。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3,(),()

(2)3前面的一个数是(),和4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环节四:

课堂总结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1~5这几个数朋友,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借助“1~5各数的认识”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从生活情境中的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1~5各数,再让学生用相应的小棒根数摆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读这5个数;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5各数的顺序、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情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目标

1.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

1.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2.正确使用“>”“<”和“=”。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旧知

活动一: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

(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

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

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环节二:

新知探究(认识关系符号)

活动一:

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

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

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

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

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

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

(板书3=3,等号,读作:

3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活动二:

教学“>”

师:

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

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

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

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

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

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活动三:

教学“<”

师:

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

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

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

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

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

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

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

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

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

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活动四:

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

(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

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活动五:

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

教师演示游戏玩法。

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基础应用

(1)以学生独立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8页第3题,数一数,比一比.

2.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第6题,涂一涂,比一比。

(2)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9页的思考题。

提出问题:

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环节四:

总结

师:

进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和“=”吗?

两个数比较大小,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

可能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1~5各数,并会比大小的基础上,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并能通过已知经验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借助“1~5各数的认识”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从生活情境中的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1~5各数,再让学生用相应的小棒根数摆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读这5个数;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5各数的顺序、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使学生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知道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2.区分几和第几的意义,能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活动一:

教师: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

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

“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

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呢?

为什么?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4个汉堡与第4个汉堡表示的意思不同。

小结:

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说明他一共吃了4个汉堡;如果直接吃第4个,实际上他只吃了1个,能饱吗?

看来第4个和4个不一样,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几》。

环节二:

新知探究(感知序数含义)

活动一:

教师:

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描述画面上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个小法官,你认为谁说得对?

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准确描述位置时,不光要说第几,还要说清数的方向。

小结:

就是像你们说的这样,从前面数,小朋友排在第2位;从后面数,小朋友排在第4位。

看来我们在描述小朋友排在第几时,不仅要说清他是第几,更重要的是说清你是从哪往哪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朋友在队中的位置,那么其他人都排在第几位呢?

试着说一说。

活动二:

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师:

看来这两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你,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

穿军装的阿姨前面有几个人?

后面有几个人?

小结:

看来这个3指的是3个人,而另一个3指的是1个人,虽然都是3,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相同。

活动三:

灵活应用几个和第几

教师:

小动物正在排队准备比赛了,可是小兔子找不到自己应该站在哪儿。

小裁判员只告诉小兔子它在队中是第3位,它应该站在谁和谁之间呢?

你能帮帮它吗?

借助活动一、二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小兔子的位置可能是从左往右数的第3位,也可能是从右向左数的第3位。

马虎的裁判员没说清数的顺序,所以小兔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教师:

如果你当裁判员你应该怎么告诉小兔子?

小结:

看来从哪往哪数,按什么顺序数真是很重要。

我们以后做事可不能像小裁判员这样不严谨。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

你们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在队中的位置,那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在你

所在的这一组的位置吗?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23页第1题。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

环节四:

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第几》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课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借助“1~5各数的认识”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从生活情境中的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1~5各数,再让学生用相应的小棒根数摆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读这5个数;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5各数的顺序、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目标

1.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2.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评价任务

1.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活动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1)黑板上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

(2个筐和4朵花)

(2)要把这4朵花放到这2个筐里,有几种放法呢?

(3种)

活动二:

动手实践

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

环节二:

新知探究

活动一:

掌握4的组成。

(1)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由学生介绍摆图,教师重点强调从无序的摆放到有序摆放。

先在左边筐里放1朵,剩下的3朵放在右边筐里;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添上1朵变成2朵,右边少了1朵也变成了2朵;再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变成3朵,右边变成了1朵。

三种方法一一呈现。

(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感受替代的简洁。

(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感受数学的简洁。

(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重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

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1是一部分,3是另一部分。

如图所示。

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如图所示。

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过程,理解符号化形成的过程。

从上到下看是分的过程,从下向上看是合的过程。

(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

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编成顺口溜。

分:

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

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

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活动二:

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总结:

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活动三:

5的组成

1.学习5的分与合。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

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

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

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

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环节五:

小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本节课是在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借助“加法”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认知角度不同,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在交流算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加、减法意义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对于1~5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

本节练习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计算1~5的加减法,在加减法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号,能正确地读、写5以内的加法算式。

2.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体会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评价任务

1.理解加法的含义;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活动一:

师:

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们到公园门口看一看,好吗?

环节二:

新知探究

活动一:

加法的含义

(出示主题图左图)瞧!

公园门口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

思考1: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完整地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右图)认真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思考2:

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思考3:

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会用动作表示吗?

活动1:

把刚才看到的过程接住磁扣到前面来摆一摆。

学生摆出:

活动二:

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演示“一共有几朵花”的过程和结果。

(出示点子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思考4:

刚才的气球图、摆小花、点子图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考5:

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它们代表的意思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小结:

对!

它们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手势),求一共有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像这样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都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

3+1=4(板书)

师: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思考6:

算式中“3”表示什么意思?

“1”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

师:

你能结合其中一幅图说一说3+1=4表示什么意思吗?

思考7:

你能说出生活中可以用3+1=4来表示的例子吗?

活动三:

5以内数加法的计算

(出示课件)接下来老师再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去看一看。

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思考8: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9:

求“一共有几只松鼠?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表示吗?

怎样列式呢?

(板书:

3+2=5)

思考10:

3加2为什么等于5,你是怎么想的?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师:

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师:

这一道题大家有这么多的算法,说明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开动了脑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为什么?

思考11: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口算。

2+3=2+1=2+2=

3+2=1+2=1+1=

环节四:

课堂总结

师: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本节课是在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2、教材分析

“1~5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借助“加法”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看到1个气球和2个气球合起来的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理解加法的含义,再通动手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获得直观体验后,抽象出数学符号和数学算式。

3、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为减法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加法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认知角度不同,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在交流算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目标

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评价任务

1.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2.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看图填数

○○○○○○○○○

()()

环节二:

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活动一:

出示25页主题图

仔细看,图中画了什么内容,说出图意,同座同学互说。

根据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小松鼠怎样列算式?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2得多少?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代表汇报。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

师:

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

同桌互说。

强调:

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

加号后面的“2”呢?

“5”又表示什么?

活动二:

师:

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