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34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

二1营养不良体征营养师资格证考试材料

第二章,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判别

•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大城市和富裕农村地区)

•微量营养素缺乏(富裕的大城市及贫穷的偏远农村地区)

•对居民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别,对人体的营养状况做出评价是营养师的基本技能。

本节在掌握四级相关内容如成人消瘦、超重和肥胖的判断,儿童体格发育及发育迟缓的评价基础上,学习常见营养素缺乏症的判别。

•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A、D、B2缺乏

•钙缺乏

•锌缺乏

•等仍然是目前常见的营养缺乏病,是引起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

•人体营养素缺乏的评价主要包括:

•体格检查

•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和症状询问(营养史等)

学习单元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判断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是指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病。

•好发年龄:

以婴幼儿最为敏感

•好发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习目标

•掌握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的症状及体征

•能够根据体格测量结果初步判别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

知识要求

•1.能量需要基本知识

•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

平衡。

•负平衡--出现基础代谢降低、体力活动减少和体重下降等情况

•正平衡---能量摄入过剩---肥胖和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并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胁因素

•不同人群能量需要不同,判断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给出的不同年龄和体力活动水平人群的能量推荐摄入量(RNI)。

2.蛋白质需要基本知识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在构成和修复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之一。

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状与体征的基本知识

•蛋白质和(或)能量的供给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就会发生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症。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所有营养不良中最致命的一种,婴幼儿由于在生理上需要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且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故对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的损害非常敏感。

(1)主要症状

•病人极易感到疲劳,情绪不好,虚弱无力,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认知能力下降。

(2)主要体征

生长停滞,体重下降,容易遭受感染,可出现腹泻,也可发生低血压、低体温和心动过速。

(1)水肿型营养不良(Kwashiorkor)

•以蛋白质缺乏为主而能量供给尚能适应机体需要,以水肿为主要特征。

•凹陷性水肿常见于腹部、腿部,也可能遍及全身,包括面部,最明显的是下肢。

•腹水和胸膜渗出通常较轻,如果临床上检查出来,则提示有感染存在。

•体重减轻不像干瘦型儿童那么严重,但其生长会处于停滞状态。

•水肿情况取决于蛋白质缺乏的程度,也取决于膳食中盐和水的量。

•主要表现为水肿、腹泻,常伴发感染、头发稀少易脱落、表情冷漠或情绪不好。

F3-PEM

(2)消瘦型营养不良(Marasmus)

•以能量不足为主,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和内在器官萎缩。

•四肢犹如“皮包骨”,腹部因无脂肪呈舟状腹或因胀气呈蛙状腹,腹壁薄甚至可见肠蠕动或摸到大便包块。

病人体重常低于其标准体重的60%。

F8-PEM

F11-PEM

(3)混合型

•即蛋白质和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常同时伴有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缺乏。

能力要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判断

•【案例】设定为儿童。

•1.工作准备

(1)专业知识:

•在进行判断前,需要掌握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的知识。

(2)测量器械:

准备和调整用到的相关测量器械,如身高计、体重计等。

•(3)准备记录体格测量结果可能要用到的表格,见表2—6。

P99

•体格测量记录表

•姓名:

——性别:

——个人编号:

•测量日期:

—年—月—日出生日期:

—年—月—日

目前体重:

——公斤(千克)目前身高(长)—厘米

•(4)室内环境应保持安静,照明良好,远离噪音,通风良好,避免外界的干扰

工作程序

•程序1了解一般情况

•程序2膳食史调查

•程序3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基本资料

•程序4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程序5建议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指标的检查

•程序6询问获得相关信息:

了解相关病因(原因/危险因素);询问病史;体格测量

•程序7分析考虑要点

2.工作程序

•程序1了解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籍贯等。

•程序2膳食史调查

•询问最近饮食是否规律,食欲如何;最近常摄取的食物种类,以及食物摄入量等。

对于1岁以下儿童,还应询问喂养情况,包括是否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是否及时合理等。

•程序3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基本资料

•有无患病,如寄生虫感染、慢性腹泻、消化道疾病、外科损伤、消耗性疾病等。

程序4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观察被检查者的体型,看是否消瘦、发育不良。

进一步测量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头围、胸围、上臂围等指标。

并和既往的体重作比较,判断体重的变化情况,见表2—7。

表2-7体重变化的评定标准

•观察被检查者的外貌、表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看是否存在精神萎靡、反应冷淡。

•主要检查皮肤弹性,看是否有水肿或皮肤干燥;

•检查全身皮下脂肪层是否变薄或消失,肌肉组织是否松弛或消失。

•程序5建议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指标的检查

•建议检测指标:

血红蛋白浓度、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运铁蛋白、血清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清氨基酸比值、尿肌酐、尿肌酐/身长指数、尿羟脯氨酸指数、氮平衡和一些免疫功能指标。

•但是这些指标都不是特异性的,应该结合其他结果进行判断。

程序6询问获得相关信息

•了解相关病因(原因/危险因素):

•饮食不规律;

•运动量过大;

•对食物和营养相关知识的错误观念和态度;

•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

•获取食物受限等。

•询问病史:

应注意获取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原因的信息。

•体格测量:

要考虑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要求,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程序7分析考虑要点

•症状/体征(特征)判断和考虑要点见表2—8。

•相关链接:

•根据表中列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不同程度能大概判断营养不良程度,表中给出的是儿童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成人也可参照。

营养不良的临床分级

学习单元2营养性贫血的判断

•贫血患病率虽然逐年下降,但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学习目标

•掌握营养性贫血缺乏的症状及体征

•能够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与评价

知识要求

•1.营养性贫血的基本知识

•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

•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全球各地包括我国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还是缺铁性贫血。

2.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与体征

•体内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即血清铁浓度下降,运铁蛋白浓度降低和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但血红蛋白浓度尚未降至贫血标准,处于亚临床阶段;

•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此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下降,开始出现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可表现为:

(1)起病缓慢,一般先是发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尤其以口唇和甲床最明显。

(2)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常有烦躁不安或者萎靡不振。

•(3)食欲减退,常出现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有的还会出现异食癖,比如喜欢吃泥土、煤渣等。

•(4)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抗寒能力降低。

•(5)医生检查时会发现患者肝脾肿大,心率增快,化验检查以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减少为主。

能力要求

•缺铁性贫血的判断

•1.工作准备

•相关专业知识:

主要症状与体征、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2)准备相关表格等。

2.工作程序

•程序1获得相关信息

(1)个人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籍贯等。

(2)膳食史,最近饮食是否规律,食欲如何,既往常摄取的食物种类等。

•(3)个人健康状况基本资料,有无患病如胃肠道慢性疾病及手术史和肝病史等。

儿童是否感染肠道寄生虫,妇女的月经情况,有无服用抗酸药等影响铁吸收的药物,是否在减肥,有无嗜酒等。

•(4)相关症状。

是否有疲倦、头晕、心慌发生等。

程序2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相关体格检查包括:

身高、体重、体温、血压、毛发等。

(1)观察被检查者的体型,看是否消瘦、发育不良。

(2)观察其外貌表情、活动、精神状态等,看是否存在精神萎靡、反应冷淡。

•(3)主要检查口唇、甲床、黏膜是否苍白。

•(4)让被检查者做一定的运动,如蹲站,看其是否出现头晕、心慌等。

•程序3建议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可以参考的检查指标有: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蛋白等。

程序4询问病史获得相关信息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原因/危险因素)主要有:

(1)膳食铁摄入不足。

(2)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

•(3)铁吸收减少,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或服用过多抗酸药等均可影响铁吸收。

•(4)铁的消耗增加,如大出血、月经过多或钩虫感染等。

程序5考虑分析要点

•缺铁性贫血症状/体征(特征)的分析判断要点见表2—9。

缺铁性贫血的判断要点

程序6膳食调整建议

•根据判断结果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如选择富含铁的食物等。

3.注意事项

(1)询问病史时应注意获取导致缺铁性贫血原因的信息。

(2)进行体格测量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要求,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相关链接

•1.铁营养状况评价的实验室指标

•血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的正常平均值和下限值见表P106。

•2.常见的含铁食物来源及其吸收

•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血、动物内脏,

•其次为瘦肉、鱼、禽类;

•含铁量一般的食物有谷类、土豆等;

•含铁较少的有奶及奶制品、水果和部分蔬菜。

另外,铁的食物来源、膳食结构和烹饪方式对铁的吸收影响极大。

•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核黄素、肉类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植酸、多酚、钙、茶和咖啡会抑制铁的吸收。

•在容易发生缺铁的儿童生长发育期、青春期、孕期、哺乳期、老年期应该重视铁的补充。

学习单元3维生素A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又称视黄醇,属脂溶性维生素。

•VA-----动物性食物中,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及鱼的肝脏中。

•VA原----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植物中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

•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特别是暗光下的视觉

•维持皮肤健康

•促进生长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维生素A缺乏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是一种因体内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以眼、皮肤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维生素A缺乏病及其导致的干眼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非常高,甚至呈流行趋势。

故维生素A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之一。

学习目标

•掌握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及体征

•能够根据体格测量结果进行维生素A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知识要求

•1.维生素A缺乏的基本体征

(1)眼部症状

•眼部症状出现最早。

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A缺乏仍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眼干燥症。

维生素A缺乏时病人常感眼部不适、发干,有烧灼感,畏光、流泪,故本病又称为干眼病。

•当球结膜干燥时,会失去正常光泽和弹性,透亮度减低并呈混浊的颜色。

F1-VA缺

•毕托氏斑(Bitot’s):

•维生素A缺乏时间较长时,在眼睑裂部球结膜靠近角膜缘处,有灰白色微小泡沫状小点散在于表面,随后集成圆或卵圆形或三角形,表面微隆起、干燥,不易擦去,即为毕托氏斑(Bitot’s)。

毕托氏斑具有特征性,对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F3-VA缺

•2)夜盲症。

夜盲是指在黑夜中看不见东西。

在未发生夜盲前,先有暗适应障碍。

暗适应是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眼睛在黑暗中需要适应一定时间才能看到物体的生理现象。

这段在黑暗中看不到物体的时间称暗适应时间。

•原因: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视网膜上维持暗视觉的视紫红质生成障碍,影响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度,导致暗适应能力降低以至夜盲。

病人多在黎明及黄昏时看物不清,病情较重则发展为夜盲。

•3)角膜软化。

维生素A缺乏严重时,初期会引起角膜干燥、角化,失去光泽,后期可出现软化、溃疡、穿孔,导致失明。

(2)皮肤症状

•维生素A缺乏者皮肤的典型症状是皮肤干燥,以后由于毛囊上皮角化,出现角化过度的毛囊性丘疹,以上臂后侧与大腿前外侧最早出现,以后扩展到上、下肢伸侧,肩和下腹部,但很少累及胸、背和臀部。

•丘疹:

•呈圆形或椭圆形,针头大小,坚实而干燥,暗棕色,去除后留下坑状凹陷,无炎症。

由于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且有皱纹,外表与蟾蜍的皮肤相似,又称“蟾皮症”。

严重时皱纹明显如鱼鳞。

(3)骨骼系统

•维生素A缺乏时,在儿童可表现为骨组织停止生长,发育迟缓。

•另外,可出现齿龈增生角化,牙齿生长延缓,其表面可出现裂纹并容易发生龋齿。

(4)生殖功能

•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女性受孕和怀孕,或导致胎儿畸形和死亡;

•男性则会出现精子减少,性激素合成障碍,从而影响生殖功能。

(5)免疫功能

•维生素A缺乏可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等。

2.维生素A缺乏的判定标准

(1)血清视黄醇含量

•正常成年人血清视黄醇浓度为1.05~3.15μmol/L。

•WHO认为:

血清视黄醇浓度低于0.70μmol/L时,表示机体视黄醇不足,低于0.35μmol/L时,表示机体视黄醇缺乏;

•儿童正常血浆视黄醇浓度应大于1.05μmol/L,0.7~1.02μmol/L为边缘缺乏,小于0.7μmol/L为缺乏。

(2)暗适应能力测定

•暗适应能力降低可作为早期诊断维生素A缺乏的依据。

(3)生理盲点

•生理盲点的变化对判断人体维生素A的缺乏程度是一个较灵敏的指标,正常人生理盲点面积约为1.8cm2,若维生素A缺乏,生理盲点会扩大。

(4)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

•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为新发展的技术,对早期发现角膜组织异常有一定帮助。

•在维生素A缺乏期间,眼结膜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变大且角化。

•可用醋酸纤维薄膜贴于受试者的球结膜上取样,然后染色,镜检。

(5)尿液上皮细胞检查

•取10mL新鲜、清洁中段尿,加1%龙胆紫溶液数滴。

•计数上皮细胞,超过3个/mm3,排除尿路感染后,可认为是维生素A缺乏。

能力要求

•维生素A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1.工作准备

(1)在进行判断前,需要掌握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2)准备和调整将用到的相关测量器械。

2.工作程序

•程序1通过询问,获得相关信息

(1)个人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籍贯等。

(2)膳食史。

最近饮食是否规律,食欲如何,既往常摄取的食物种类,尤其应询问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的摄入频率,是否有偏食习惯。

•(3)个人健康状况基本资料。

有无患病如胃肠道慢性疾病及手术史和肝病史等,儿童是否合理喂养,是否在减肥,有无嗜酒等。

•(4)相关症状。

是否有夜盲,在暗处是否要适应相当长时间才能看清东西。

程序2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包括:

身高、体重、眼、皮肤、毛发等。

(1)观察被检查者的体型,看是否发育不良。

(2)观察其外貌表情、活动、精神状态等,看是否存在精神萎靡。

•(3)主要检查眼部体征,有无毕托氏斑,是否存在暗视力适应障碍。

•(4)观察皮肤、头发,看是否皮肤干燥、角化过度。

程序3询问病史获得相关信息

•维生素A缺乏的病因(原因/危险因素)分析:

(1)摄入不足。

(2)吸收利用障碍。

•(3)需要量增加。

•(4)代谢障碍。

•(5)其他营养素的影响。

•(6)其他因素。

酗酒和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消胆胺、新霉素、秋水仙碱等均可导致维生素A的缺乏。

表2—10VA缺乏的可能诊断指标

程序4提出膳食调整的建议

•根据情况建议是否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的摄入或给予维生素A制剂。

相关链接

•1.维生素A常见的食物来源

•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特别是肝脏)、鱼肝油、牛奶等;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主要来自胡萝卜、南瓜、豌豆苗等黄绿色蔬菜,以及芒果、杏子等水果。

2.维生素A过量(中毒)

•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过量摄入可引起中毒。

•若成人多次或一次摄入推荐剂量(男,800μgRE;女,700μgRE)的100倍可发生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慢性中毒症状主要有疲倦、嗜睡、毛发脱落:

指甲变脆等。

学习单元4骨软化病(维生素D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维生素D是体内钙平衡最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

•维生素D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骨内进行的所有过程:

骨细胞的增生、分化,骨基质的形成、成熟和钙化,骨质的重吸收等。

•维生素D缺乏:

婴幼儿-------佝偻病

•成人-------骨软化症。

•高发地区:

气温偏低、日光照射不足的地区,

•高发人群:

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D来源的人群中多见。

特别是婴幼儿、孕妇、乳母和老年人。

学习目标

•掌握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及体征

•能够根据体格测量结果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知识要求

•1.骨软化病的症状和体征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骨痛、肌无力和骨压痛。

•发病初期,骨痛往往是模糊的,常在背腰部或下肢,疼痛部位不固定,其发作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在活动时加重,但没有明显的体征。

•肌无力是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表现,初期患者的感觉是在上楼梯或从座位起立时吃力,病情加剧时行走困难。

•在骨痛与肌无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

重度者有脊柱压迫性弯曲、身材变矮、骨盆变形等现象。

•体检时骨软化病患者的胸骨、肋骨、骨盆及大关节处往往有明显压痛。

•成年人由于维生素D缺乏发生骨软化症时,特别是妊娠、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骨骼软化、变形,易折断,严重时发生骨骼脱钙,骨质疏松,有自发性、多发性骨折。

2.骨软化病的判定标准

•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骨样组织增生,骨骼变形。

•病因:

维生素D和钙、磷缺乏

•早期表现腰酸腿痛、行动不便、骨骼压痛,偶有抽搐或麻木,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并可出现骨折或假性骨折、骨盆X射线片常呈三叶形上口。

椎体受压而成楔形骨折或双凹形变形。

•营养因素引起者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增加室外活动来治疗。

•其他因素引起者治疗方法各异。

能力要求

•骨软化病的判断与评价

•1.工作准备

(1)掌握骨软化病判断与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包括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如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血清25一(OH)D3水平等方法与判断标准。

(2)准备相关表格等。

2.工作程序

•程序1了解基本情况

(1)个人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籍贯等。

(2)膳食史,最近饮食是否规律,食欲如何,既往常摄取的食物种类,是否偏食。

•(3)个人健康状况基本资料:

有无患病如胃肠道慢性疾病及手术史和肝病史等,儿童时是否患有佝偻病,日照是否足够,有无嗜酒等。

妇女询问生育史。

•(4)相关症状:

是否出现腿疼、肌无力、骨压痛等,是否患有手足痉挛抽搐等。

程序2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相关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

观察被检查者的体型,看是否患有骨软化病体征;主要检查牙齿和骨骼,看发育是否正常。

•程序3询问病史获得相关信息

•询问骨折、摔伤等相关情况,询问维生素D、Ca补充剂情况,询问是否晒太阳等。

程序4分析考虑要点

•骨软化病的判断要点见表2~11。

•进行体格测量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要求,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表2一11骨软化病的判断要点

表2一11骨软化病的判断要点

相关链接

•1.影响维生素D和钙吸收的因素

(1)促进因素

•适当的钙磷比,肠道pH为酸性环境,同时摄取维生素A、C等。

(2)阻碍因素

•膳食成分中的植酸、草酸、脂肪酸,膳食纤维,以及碱性药物。

•2.钙过量与中毒

•可能有增加肾结石的危险,产生高钙尿;

•儿童将发生奶碱综合征(MAS),表现为高钙血症、肾衰、昏迷、碱中毒等;

•干扰铁、镁、锌等其他矿物质的吸收。

3.与骨质疏松的区别

•骨质疏松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骨的强度和密度与钙等矿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当老年人的骨钙大量丢失以后,骨的坚实程度就会下降,造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力活动、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

维生素D能帮助小肠吸收钙,还可以促进骨胶原的合成,加速骨的形成,因此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

4.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

•外源性,依靠食物来源;

•内源性,通过阳光照射由人体皮肤产生。

•维生素D在自然界并不广泛存在。

植物性食物如蘑菇等含有维生素D2,动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以鱼肝油和动物肝脏中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在鸡蛋、牛肉、黄油和咸水鱼中含量相对较高,牛乳和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蔬菜、谷类和水果中几乎不含有维生素D。

由于食物中维生素D来源不足,许多国家均在常用的食物中进行维生素D强化。

学习单元5儿童佝偻病的判断与评价

•小儿佝偻病俗称软骨病,18世纪在英国发现小儿因少见阳光,出现了前囟闭合晚、出牙晚、走路晚、颅骨软、行走时两腿弯曲等骨骼变形症状,遂将此病定名为小儿佝偻病。

并发现只要用日光照射即可治愈,证明此病是因为缺乏日光照射所致。

•常见于3岁以内小儿,1岁以内最多见。

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冬季不能坚持户外活动的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病率比户外活动多者高七八倍,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学习目标

•掌握婴儿、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状及体征

•能够根据体格和生化测量结果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判断与评价

•知识要求

•1.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

(1)神经精神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为佝偻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怒等,特别是入睡后头部汗多,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刺激,患儿经常摇头擦枕,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以上症状虽非特异性表现,但在好发地区,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骨骼变化

•基本的病理变化:

1.钙化不全→骨质软化→畸形

2.骨样组织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