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88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C.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6.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

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

这说明宋裴卿

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7.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

“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

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8.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部分)示意图。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

9.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

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

10.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

斯诺夫妇,并说: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

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

他当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

”毛泽东此举意在

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B.缓和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C.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

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

11.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

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

该决定的主旨是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12.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

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

B.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

C.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13.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4.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

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

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15.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6.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工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以及《进一步刺激复兴法》等)只有一个主题:

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

为此,罗斯福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

这些举措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B.恢复了自由主义的政策

C.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

D.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17.下图为二战后法国共产党人创作的幅宣传画,主题是:

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

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大国对峙的加强

C.两大阵营最终形成

D.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

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

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

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

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

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

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

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

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

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

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

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

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

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已,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

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

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

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

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

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

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

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

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

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

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

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

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

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三、论述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工业化基本完成。

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推进“币制改革”。

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第三次科投革命开始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就有曲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两大趋势;

欧洲共同体影响力增强。

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相得益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欧洲联盟成立,欧元问世,世界经济区城集团化发展迅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

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

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A

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到文景时期封侯所辖的户数大幅增加,而文景之治促进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故封侯所辖的户数大增表明了当时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故A正确;

西汉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封侯所辖的户数,没有体现封建政府的编户制度,故C错误;

材料内容也无法体现当时的经济秩序被冲击,故D错误。

故选A。

3.C

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4.A

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

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

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

“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

5.C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材料“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正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结果,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

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C

【解析】

材料“1932年……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反映了东亚公司塑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迎合了百姓的心理需求,故C正确;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材料并未涉及,故A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故B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东亚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说明“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32年中国民族危机与“实业救国”思潮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D

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导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大量出现,故D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处于1924年到1927年,故A错误;

红军长征在1934年到1936年,故B错误;

百团大战在1940年,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9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入手,正确区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A

材料数据反映了1952年到1957年中国钢、煤、原油、电的产量大幅增加,棉花、粮食增加幅度较小,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钢、煤、原油、电的产量大幅增加,故A正确;

1952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故C错误;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能使国民经济布局优化,故D错误。

9.A

1954年中国处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材料“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故B错误;

地方行政机构的撤并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无关,故C错误;

1954年中国没有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且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撤并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10.C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来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旨,与材料时间不符;

B选项错误,美国不是中国的周边邻国,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D选项是中国的长远目标,毛泽东此举的主要意图不是解放台湾完成统一。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D

加强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属于城市企业改革的领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

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加强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不是调整方向,故B错误;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

材料“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体现了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故D正确。

12.B

材料反映了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金银和商品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出现,故有材料所述现象,故B正确;

价格革命属于欧洲地区,与世界其它地区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

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而不是逐渐成熟,故D错误。

故选B。

13.A

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

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

14.D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故A错误;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B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C错误;

材料“虽然有政治分歧……尽心尽力……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体现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与民主性,故D正确。

15.B

电影院数量的增加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故B项正确;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A项错误;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30年代,故C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故D项错误。

1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能缓解经济危机,故A错误;

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而不是恢复自由主义的政策,故B错误;

罗斯福新政“复兴工业……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都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正确;

罗斯福新政并不是照搬计划经济,而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D错误。

17.B

材料漫画内容“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这体现了美苏大国对峙的格局,故B正确;

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指美苏之外的新兴国际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故A错误;

两大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材料漫画也没有反映,故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问题,不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故D错误。

18.

(1)主要特点:

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

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

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

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

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

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2)不同之处:

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

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十七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

原因: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

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1)本题根据材料一“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

一是……里社保甲坊厢系列;

二是……家族宗族乡族系列;

三是……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

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机构地位、组织并存、相互关联等方面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再从基层管理、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其积极作用。

(2)本题根据材料二“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自由的管理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宗法关系、睦邻关系、基层组织管理等方面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

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