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04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8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韩非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法家思想后来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3.邓嗣禹指出,中国古代某选官制度“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以下关于该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孝廉是做官的主要途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人仕

D.保证公正选拔优秀人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B项。

在察举制实行时期,孝廉是做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

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入仕,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排除。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晚唐诗人韩屋用生动的诗句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描述了该书法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

以下作品中与该书法作品书体一致的是

A.王羲之《兰亭序》

B.怀素《自叙帖》

C.颜真卿《祭侄文稿》

D.柳公权《玄秘塔碑》

【解析】题干中的诗歌和材料中的“描述了该书法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应当是对草书作品龙飞凤舞、肆意酣畅的形象描绘。

怀素《自叙帖》属于草书作品,故答案为B项。

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属于行书作品,柳公权《玄秘塔碑》属于楷书作品,排除ACD项。

5.明清江南市镇,直到1909年以前,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建置。

据明清江南地方志(府志、县志)解释。

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

据此可知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经商促进城郊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增加社会财富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说明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和对外贸易在市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D项。

6.有人将右侧漫画中跑路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

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

与该漫画相关的列强侵略事件导致

A.台湾被割占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B.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上海等地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列强竞相参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期间改变对义和团的招抚政策,下令剿杀义和团。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项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C项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结果,D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

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7.兰陵忧患生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云:

“坤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注文有云:

“庚子岁(1900年)以缠足致累,尚在目前,事过辄忘,积习中人,一深至此。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政局变化推动了习俗变迁

B.庚子国变后,放足风气大开

C.民族工业发展要求废止缠足

D.缠足陋习深重,废止过程艰难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和“积习中人,一深至此”来看,缠足陋习深重,废止过程艰难。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改变缠足陋习的艰难,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反映废止缠足非常艰难,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在废止缠足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

8.毛泽东指出: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一理论成果

A.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B.首次明确了中国社会性质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因此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排除A项;

B项“首次”说法错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明确,排除;

材料阐述的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排除D项。

9.下图是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文中有报道称:

“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雩(于)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

”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B.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C.北伐胜利进军,军阀实力受损

D.太原会战失利,正面战场受挫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雩(于)都、瑞金老巢西窜”来看,材料反映的应当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

故答案为A项。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B项;

北伐胜利进军的是国民革命军,不是“朱毛彭”率领的队伍,排除C项;

太原会战是国民政府军与日军的一次大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0.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下列有关这次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C.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D.是相持阶段对全局胜败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解析】材料表明这场战役发生在上海,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是中日军队之间的战役,因此这场战役应当是1937年8月—11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排除B项;

淞沪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而不是相持阶段的大会战,排除D项。

11.20世纪50年代,对于即将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积极准备了方案,并将参加会议的国家除中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外,分为下面表中几种类型。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类型

部分代表国家

“和平中立”国家

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

接近“和平中立”的国家

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的国家

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非集团的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根据表格反映的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一次会议来看,这次会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

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B项;

D项是万隆会议没有涉及的内容,排除。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2.1980年,中国改革先锋步鑫生出任浙江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一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

二砍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请假不发工资;

三砍“铁饭碗”制度等。

以下有关步鑫生对工厂改革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针对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成为企业成功进行改革的模范

【解析】步鑫生对工厂的改革措施,包括砍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和“铁饭碗”制度,均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采取的措施。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排除A项;

当时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尚未确立,排除B项;

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3.据希罗多德记载:

“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

”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克里斯提尼改革

A.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打破血缘标准,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克里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排除D项。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4.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

神学家们的意图是

A.在美洲传播天主教

B.在西半球传播新教思想

C.落实人人平等理念

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可以看出,神学家们的意图是到美洲传播天主教,“救赎”美洲居民的“灵魂”。

当时新教尚未产生,排除B项;

信仰宗教与否和人人平等没有关系,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殖民掠夺更为重要,排除。

15.康有为较早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并且借助于自然科学知识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哲学,他认为:

“为始之气,皆本于热,有热则有力,有力则有吸力,有离心力,有拒力。

”启发了康有为这一认识的科学理论最有可能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相对论

D.天演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力则有吸力,有离心力,有拒力”,说明康有为的这一认识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经典力学体系包括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排除ACD项。

16.有学者认为卢梭所强调的自由是社会自由,“自然的自由”术语不过是刚刚演变为人的猿身上尚未彻底褪去的尾巴。

他把社会自由看作是受公意约束着的,“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据此推断,卢梭的这一观点

A.利于政治权力相互制衡

B.保证个人权利不受侵犯

C.体现开明专制的政治观

D.体现“社会契约”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把社会自由看作是受公意约束着的,‘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说明卢梭认为每个人都要服从社会契约,要接受通过契约所体现的“公意”的约束。

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排除A项;

材料探讨的是公意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非强调保护个人权利,排除B项;

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7.1771年,英国作战部大臣帕尔登尼说,“一个大臣,不是受宪法约束的官员,他只能根据国王的指令发布命令。

”这说明,当时英国

A.《权利法案》已遭到破坏

B.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权力

D.议会立法依然受制于国王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个大臣,不是受宪法约束的官员,他只能根据国王的指令发布命令”来看,英国国王在当时仍然拥有较大的权力。

A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

《权利法案》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国王不得干预,排除D项。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然而实际的革命却是高潮突降。

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点——火车站、桥梁、银行和政府大厦,因为克伦斯基几乎没有什么虔诚的支持者。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沙皇专制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B.资产阶级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C.无产阶级尚未做好革命准备

D.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点”和“克伦斯基几乎没有什么虔诚的支持者”来看,说明材料认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十月革命爆发时沙皇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

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9.从1920年到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

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

这表明当时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

A.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

B.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

C.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严重脱离苏联的社会实际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状况。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排除B项;

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

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实际,排除D项。

20.“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下列绘画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A.

B.

C.

D.

【解析】印象画派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材料信息相符。

《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的作品,故答案为B项。

《格尔尼卡》是现代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经过历代儒学家的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利的现实;

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

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義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救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義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四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立不命运》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答案】

(1)主张:

孔子主张君臣间要讲究等级、名分、秩序。

(2)董仲舒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君主的义务。

(3)看对病症:

黄宗羲批判封建专制,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开错药方:

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

(4)原因:

①政治:

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

②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思想:

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影响根深蒂固,难以与近代社会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和董仲舒对君臣关系的改造、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以及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君君、臣臣”反映的信息即君臣间要讲究等级、名分、秩序等来回答。

(2)根据材料中的“唯天子受命于天”和“君为臣纲”,可以看出董仲舒“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表现在神化君权以及臣子只有服从君主的义务。

(3)根据材料中的“只能祭出道德说救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可知,黄宗羲“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是指批判封建专制,却想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问题。

(4)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再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来回答。

22.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汉阳铁厂见证、影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张之洞)首先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根本没有考虑铁矿和煤的问题(注:

不同的铁矿和煤适用于不同的炼钢炉),就急急命驻英公使向英商采购炼钢厂机炉……设备买回来之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煤和铁矿石,只好从欧洲不远万里地进口焦炭。

4年时间花费了560余万两官银,三座炼铁炉只有一座可用,还没有炼出一吨合用的生铁。

洋铁竞争加上体制腐败,在改为官督商办之前的6年间,汉阳铁厂耗费官银达1120万两,而清朝每年财政收入不过7000万两。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材料二1896年5月23日,盛宣怀到汉阳铁厂任事,汉厂遂从官办过渡到官督商办企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向清政府奏准设立商办汉冶萍煤铁公司……同年5月16日在上海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会后据说商股反应“亦甚踊跃”。

——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

材料三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

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目的。

据材料一,概括导致铁厂陷入困境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汉阳铁厂后与其他企业合并为汉治萍公司)经营体制的变化过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三中陈旭麓先生的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1)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等方面的困难。

原因:

①决策失误;

②洋铁竞争;

③体制腐败。

(2)经历了从“官办”转变为“官督商办”最后转变为“完全商办”的过程。

(3)见解析

【解析】评分表:

等级

观点

论据

论证

8-9分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

洋务企业在中国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具有表率作用;

洋务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促进巾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部分洋务企业实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经营体制,引导民族资本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巾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论证逻辑严密;

结构严谨,行文流畅(2分)

洋务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分)

洋务企业具有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和消极作用(2分)

6——7分

观点不明确;

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

表述不清楚。

3——5分

观点较明确;

能从上述一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

0——5分

本题考查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洋务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过程、对洋务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上作用和影响的认识评价,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