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21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3.docx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13

细说猪场病原传播途径

核心提示:

     有网友在论坛上说“养猪最难受的是当附近猪场有传染病而自己猪场没有时,苦胆都快吓破了!

”,该网友道出了养猪人对传染病的恐惧,更暗示了对病原传播的无奈。

传染病病原基本都是微生物,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病原虽小但其传播途径也有迹可循,只要掌握了病原传播规律,适时切断病源传播,就可减少猪场的疾病。

 

JakeWaddilove,

皇家兽医外科学院成员

  

   如果对病原在猪场之间传播的方式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没有人能指望成功控制疾病的传染。

比方说,如果某猪场一直在从蓝耳病阳性的人工授精中心购入精液,那就无法靠检测-淘汰的方法从自己的猪群里根除蓝耳病。

   同时,也必须知道疾病传播的各种途径,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来控制这种疾病。

因此,在这里值得花些时间来帮助猪场工作人员和经理回顾一下疾病在猪只之间传染的各种可能性。

1猪间传播

  始终要把这一条视为最大的风险因素予以重视。

“对于一头猪来说,最大的疾病威胁来自另一头猪”——的确如此。

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病原,尤其是临床发病期以及刚要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病原可能存在于呼出的空气、唾液、粪、尿、精液、皮屑以及胎盘组织里。

——这些病原可以感染其它的猪。

  隔离是有效的武器。

为了避免猪群直接从其它猪只感染疾病,就应该把猪场建在远离其它猪场和相关单位的地方。

还要远离运猪的道路,并且设置安全的围墙,以防流浪猪或野猪靠近。

对于养在其它猪场附近的猪群来说,疾病爆发的风险显然会高得多。

  为了控制病原在场内的传播,人们把不同日龄的猪隔离饲养在不同的场区、不同的建筑或猪舍。

这种办法可以成功地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但这样一来,猪群的免疫力会降低,对新病原的易感性会升高,因此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地把生物安全工作做到最好。

  对于外购猪只的猪场,源猪场必须不含有本场控制的病原。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源猪场有全面了解,和源猪场兽医保持密切沟通,还要进行必要的化验。

对于外购生长猪的情况,必须保持持续的沟通。

  如果是外购种猪,那么通常需要选择健康水平相匹配的供应商。

先对购入种猪进行隔离可提升猪群的保护水平(隔离期通常为30-90天)。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良好的战略性的本地驯化,在控制条件下让隔离动物接触本群病原,并进行适当免疫接种,这样这些种猪引进本群时就不会破坏本场的健康平衡。

不论是隔离区还是本场大群,都要维持良好的生物安全水平。

隔离区还要保持良好的外部生物安全水平。

  精液和胚胎也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也要选择健康水平匹配的供应商。

可以对供应场或相关遗传材料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

在外部疾病环境风险高的时候,可以先将购入精液冷冻保存,在精液采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供应场的情况进行持续监测,这样可以提高防护水平,但受胎率会降低。

2粪尿传播

  许多病原通过粪便传播。

刮粪板清理粪沟的时候,或通过其它机械途径可造成传播。

粪、尿当中的病原可经机械途径(例如经车辆),或通过粪浆施撒在另一家猪场附近的农田上,实现跨场传播。

喷雾施撒粪浆时也会造成空气传播。

  在猪场内,对所有需要在猪舍间移动的设备进行清洗,并采用广谱消毒剂进行消毒,可降低场内机械传播的概率。

要注意那些可能使猪只接触到其它猪的粪便的环节,例如走道和门口。

尽量对不同猪舍间人员和设备的移动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人员和设备在不同猪场间的移动,实施车辆生物安全措施,禁止使用其它猪场的设备,可降低病原经粪/尿实现场间传播的风险,粪浆和粪肥的施撒过程要遵守当地相关法规。

3空气传播

  人们常说空气传播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的确,口蹄疫病毒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冷、湿、跨越水面)可传播至少100公里,猪肺炎枝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e)可传播若干公里。

然而,其它病原通过空气传播并不是那么容易。

蓝耳病(PRRS)就是一个例子。

以前人们认为蓝耳病很容易经空气传播,但现在发现,这种病原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能够经空气传播到一公里以外。

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原经空气传播的距离都在1km以内。

  对于密闭猪舍,在进气口安装合适的空气过滤系统可防止病原的空气传播。

对于人工授精公猪舍,这种技术效果很好,但目前的技术在大型商品猪舍以及在自然通风的猪舍当中应用效果不是很好。

实验证实,采用广谱消毒剂进行汽雾消毒可显著降低病原经空气在猪舍内以及猪舍间传播的风险。

4人媒传播

  病原的人媒传播是个难题。

一方面,人是传播病原的重要媒介,但另一方面,假如在这方面控制得过于严格,想要完全杜绝了人媒传播,又会带来现实的后勤问题。

  人类的衣物、皮肤、毛发和靴子可机械性地携带病原,也可在体内可通过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携带病原。

要想控制这种传播,就要限制人员的移动。

进入设施的人员最起码要穿着干净的衣物,还要更换外套和靴子。

最好进行淋浴。

在猪场内,要安置靴子消毒池,里面盛放病毒消毒剂,例如VirkonS,靴子消毒之前先要清洗干净。

要求工作人员至少在造访不同猪舍之间要消毒靴子。

要用抗菌肥皂来洗手。

  尽量避免人员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舍间移动。

在必需的情况下,要先造访低日龄饲养区,后造访高日龄饲养区。

  人员进入健康猪场之前的隔离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领域,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依照传统,人员进入健康猪场前至少要隔离两夜,其间不能接触任何猪只。

这是根据多年以前口蹄疫病毒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是多余的,结合淋浴、更换衣物,隔离一夜或更短的时间就足够了。

5其它动物传播

  病原可经其它活体动物传播。

例如,牛和羊(口蹄疫)、野生动物(野猪传播古典猪瘟/猪霍乱)、宠物(猫传播沙门氏菌)、鸟类(流感)、昆虫(苍蝇传播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和蓝耳病毒)以及啮齿动物(鼠传播猪痢疾短螺旋体Brachyspirahyodysenteriae)。

  动物传播的原理可能是机械性的(通过动物的身体携带),也可能是生物性的(病原在这些动物体内繁殖)。

这些动物可能表现临床症状,也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

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病原可在宿主动物体内携带相当长的时间。

例如,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可在鼠的肠道内存活180天。

  控制动物传播病原的方法是排除这些动物。

通过良好的围墙可以防止其它动物进入猪场,还应采取有效的防鼠措施。

猪舍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防鼠、防鸟、防苍蝇方面的需要。

显然,舍外饲养或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挑战更大。

6车辆传播

  有许多车辆会接触各类猪只,造访各种猪场,这些车辆有可能造成病原传播。

运猪车辆的传播威胁最大,但需要记住,其它车辆,包括料车、服务车辆、运输肥料和死猪的车辆,以及员工的轿车也会构成传播威胁。

  这种传播的控制有赖于良好的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外部车辆不得进入猪场。

通过有效的场区设计、合理安排装猪、卸猪区、将食品发送安排在围墙之外,可以降低传播风险。

所有接近猪场的车辆都应事先进行清洗,轮胎上要喷洒消毒剂,或驶过车辆消毒池。

然而,如果轮胎或翼子板上占有过多泥土和有机物,消毒效果就会受影响。

  车辆隔离在现实生产条件下可能会成问题,这方面要根据猪场的具体需要来评估,但一定要记住,不是每个猪场都适合直接交货。

要意识到货车里的人员对猪场构成的传播威胁。

例如,不应允许运猪卡车的司机走下装猪台进入猪场。

外来车辆携带的工具箱也具有潜在的传播威胁。

7食品、饮水传播

  疾病经食品传播给猪的最好例子要算沙门氏菌了。

如果给猪喂泔水,又未经适当处理,就很容易传播沙门氏菌。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禁止饲喂泔水,应该避免。

人类食物传播疾病给猪的先例已经有过若干次,食品残渣被猪吃到,从而感染疾病。

  饮水也会传播病原。

水源污染、水箱不加盖,供水系统里面长出生物膜,这些会造成感染风险。

可能经饮水传播的病原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蓝耳病毒(有记载猪群转出11天之后仍能在饮水中存活)。

预防饮水传播的方法是采用一种经证实有效的广谱消毒剂,在不同批次间进行彻底消毒,畜养过程中也可在饮水中添加。

8非生物媒介传播

  非生物媒介的定义是能够携带、传播病原的无生命物体。

在养猪生产当中存在许多非生物媒介,

  把它们全都罗列出来是不可能的,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注射针头、药剂瓶、器材(例如超声波扫描仪)、靴子和衣物,以及猪舍,猪舍可将病员从一批猪传给下一批猪。

  像定期清洗消毒这样的简单的控制措施常常可以对疾病传播抑制产生重大的效果。

  感染风险的种类繁多,要想给出一个万能的措施显然是不可能的。

猪场老板或生物安全经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兽医专家一起讨论猪场存在的具体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常常很简单,例如在进入不同猪舍的时候清洗靴子,并用消毒池消毒,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对外来车辆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可能包括一氧化氮消毒室或空气消毒)。

多数情况下,制定一套良好的、可行的工作规程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例如,坚决禁止不同猪场之间混用器材,要求来访者穿着本场提供的外套和靴子。

  要制定完整的终端清洗消毒程序,防止病原在同猪舍的不同批次之间传播。

清洗消毒过程中必须先清除明显的有机物残留,然后用高能洗涤剂进行高压冲洗,然后再用广谱消毒剂进行消毒。

要注意所有的可移动器具的清洗消毒;饮水需要经过处理。

如果存在特定病原的问题,则可能还需要采用特殊的消毒剂进行消毒,还可以采用气雾消毒来消毒不易够到的地方。

9本地或社区传播

  多数重要疾病暴发的研究显示,有时候疾病在当地相距很近的猪场之间传播,却找不出特别的原因。

按定义,这种传播是在距离很近的猪场之间发生的。

实际原因可能包括啮齿动物、昆虫或气雾。

要想在距离很近的猪场之间控制疾病传播要求非常高的生物安全水平,达到这种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显然,避免这种传播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猪场建得离其它猪场那么近。

10未知因素

  有时候病原传到猪场,却找不出传播的原因。

还有一些疾病的传播机理我们还不太清楚。

例如PMWS(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CVAD(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这种病的控制非常棘手。

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何谈控制?

  当然,不论怎样,防止病原传播都是一件充满挑战的工作。

人们常常会说,传播控制太麻烦、花钱太多了。

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我们只要看看治疗疾病的成本以及疾病暴发造成的损失就会明白,这方面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论养猪业之孽障

核心提示:

     “猪只浑身都是宝,早起拾粪,粪难找”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的一句俗语,猪粪俏得很,回田都不够,哪会成为孽障?

三十余年弹指间,造福人类的养猪竟然也有了孽障,其排泄物与污水对环境的威胁日渐凸现,与全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步阀极不协调。

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不仅是全社会的殷切期望,更是业内人士应该勇于面对的社会责任。

  

  “猪只浑身都是宝,早起拾粪,粪难找”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的一句俗语,猪粪俏得很,回田都不够,哪会成为孽障?

三十余年弹指间,造福人类的养猪竟然也有了孽障,其排泄物与污水对环境的威胁日渐凸现,与全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步阀极不协调。

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不仅是全社会的殷切期望,更是业内人士应该勇于面对的社会责任。

1养猪业的污染的现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出栏不到八千万头,都是本土品种,个体小,排泄物亦少。

如前所述,那时猪粪尿是一宝,农村到处可见拾粪的农民。

这是因为当时都是散养户,家家养猪,一家多至几头,少则一头,排泄分散,又全部回田,且无洗栏污水的污染之嫌,自无污染一说。

  随着人口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集约化养猪的兴起,牲猪数量在近三十年迅猛增长,截至2008年,规模化养猪(50头母猪以上)已占到总量50%左右,全国能繁母猪近0.5亿头,年末存栏达4.9亿头,年出栏牲猪约6亿头。

  一头母猪一年的排泄量为4吨,全国仅母猪排泄物总量达2亿吨,一头肥猪一生排泄量约1.1吨,全国肥猪排泄总量为6.6亿吨,总计为8.6亿吨(这不包括每年死亡一亿头牲猪的排泄物)。

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6.5897亿吨。

可见仅养猪业一个行业的排泄量就超过了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总量。

而养猪业污染面最大的废水尚未计在其内,加上牲猪排出的二氧化碳,氨的污染无不说明养猪业对全社会污染之严重。

2造成养猪业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

  作者于2007年5月27日在中国畜牧兽医报上发表连载文章中就指出养猪业大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困惑,如猪多病多死亡多,威胁人类自身安全,社会资源无谓的浪费,产品过剩总体效益下降,自然还包括环境污染整个生态系统等等均是因国人对猪,这一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

作者指出,国人在学会珍惜不可再生资源与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同时,并没有学会珍惜地球上其它的可再生的资源,并从经典进化论、系统论、当时中国养猪业的严酷的事实上论证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在讨论解决养猪业问题或制订政策时均未从这一根本问题着手,而是就疾病论疾病,就污染论污染。

  国人,自然特别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的国人,如果不解决这一认识论上的问题,养猪业污染的治理永远是一句空话。

持有养猪业是可以无限开发利用的观点是国人自尊无尚的物种歧视的翻版,是国人难以明状的占有欲与统治欲的表现。

国人如果明白了“地球不是只属于人类的,人类是属于地球的道理”,那么养猪业的问题与困惑,自然包括污染一事都会迎刃而解。

  2008年作者考察了荷兰王国养猪业,印象最深刻的是该国对养猪业的宏观控制。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积41528KM2大约相当于2.5个北京,四分之一不到的湖北的面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0.8%,约332Km2。

荷兰存栏母猪约120万头,年出栏肥猪1000万头,出售仔猪1500万头。

  在如此狭小的国土上,荷兰养猪业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且从未有过环境污染之忧。

穷其由,皆为政府宏观控制有方。

第一,全国母猪控制在120万头,其方法是养母猪必须向政府购买生产许可证,证价不贵,每证450欧元,但120万头指标若卖完,不会发放新的生产许可证,只能从现有的种猪场获得转让证明方可从事生产,如此,从源头上控制了全国的牲猪生产量。

而这个生产量是根据荷兰王国的国土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养猪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制订的,因此,在荷兰多少年来养猪业没有中国式的大起大落;第二,要有排污接受方的证明(荷兰规定养殖场排污必须回田,由作物或牧草种植户用专用车将排泄物收走,直接将排泄物灌压到耕作土地内30CM以下,或经发酵处理回田);第三在申办猪场时,必须出具销售订单;第四,必须服从在指定区域建场。

  对照我国养猪业不难看出,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以及其它诸如疫病问题,大起大落等等均源于我国养猪业缺乏“顶层设计”(Topdown),缺乏依据中国国土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水,粮食等)的承载力,社会生活需求,猪业生产潜力等制订的总体蓝图,从而形成无序发展的结果。

3中国养猪业环保的根本出路在于减群减排

3.1不可走末端治理之路

  末端治理是既成事实后再来治理排污的方法,其特点是出现一个治理一个的被动行为,治理点极为分散,与治理工业排污比较,治理难度大得多,治理成本高,缺乏长期监督机制,治理效果差。

中国治理养猪业排污必须走正本清源之路。

3.2减群减排是根本的出路

  所谓减群减排就是逐步将现有的牲猪存栏5亿头消减为3.5亿头,能繁母猪控制在2800万头,届时可减少排泄物2.1亿吨,减排25%。

  减群1/3后,其总体效应必将大于1/3,不仅排污减少1/3,节约社会资源是非常惊人的。

一头母猪的资源消耗量是六个人的资源消耗量的总和,减少1500万头母猪就创造了9000万人生存的资源。

如果说袁隆平为十三亿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辉煌的贡献,那么再节约可供9000万人生存的资源的奇迹应该由中国养猪人来创造。

  只有遵循减群的指导思想,才有“顶层设计”的科学空间。

  毫无疑问,中国的养猪业必须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这不仅是减排环保的需要,更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

  有人担心,减群后能满足社会需求吗?

世界上先进的国家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在24-26头,而我国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约15-16头,只要将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提高到22-24头就可以满足消费。

关键是国家要有养猪业的“顶层设计”,要用真正的科学技术武装养猪业,如母猪自动饲养管理系统(Velos系统)等等,而不是伪技术。

据我国第一个应用Velos系统的新湘农公司应用一年的结果看,他们已达到头均母猪年提供商品猪26头。

无论人们相信也罢,不相信也罢,但愿人们记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铭言。

4排污处理的方式

  我国的国情是养殖模式多样并存,大小并存,集中与分散并存,因此排污处理方式亦应因地制宜,千万不可一刀切。

  干湿分离,干粪祛臭后制成有机复合肥,液体部分经发酵利用沼气,酵后液回田;适合发酵床的地方可采用发酵床;散养户可推行农家沼气池,或搞小型立体农业。

  作者在荷兰看到的粪与污水被专用车抽走并直接灌注回田的技术值得尝试推广。

该技术不需要占大片土地修建沉淀池、发酵池、气柜,也不需要大量的木屑垫料与菌种,只需要有这样一支专业公司在大型猪场集中之地运作即可。

这种特型车的生产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当然,运作这一环保新技术有诸多环节与问题需要解决,但作为一种崭新的思路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氮元素是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减少氮的排除,不仅达到减排的目的,而且可以用于加快生长,那是养猪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功能性添加剂“丝兰宝”就能做到这一点。

添加150克/吨,七天就能减少70%以上氨的排放,还能增强猪体的血氧水平,大大改善猪群的健康水平与抗病力,是集约化养猪条件下不可多得的环保型添加剂。

  作者相信,只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做好“顶层设计”,中国养猪业一定能成为没有孽障的辉煌的产业。

氨的来源、危害及减少措施

核心提示:

     欲培养健康的猪群,必须规避氨气的危害。

无论猪舍结构如何,只要猪舍中存在人可以感觉的明显的氨臭味(10-20mg/L),就会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即或猪舍中没有可觉察的氨味,仍旧要重视猪体内内源性氨对猪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遗憾的是,无论规模化猪场还是专业户猪场多不重视氨的危害,更不知道提高猪群血氧水平。

  

1外源性氨(环境中氨)的来源与对猪体的危害

1.1外源性氨的来源

  猪舍内氨来源于猪粪尿等有机物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其它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粪臭素等。

在没有使用明火保暖的封闭猪舍内,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危害最大,若通风性能较好,氨浓度一般在10-20µL/L;若通风性能差,氨浓度在30-50µl/L,或更高浓度;二氧化碳一般会远远超过300µl/L,无直接致病性,但会影响氧交换量,使呼吸变得深快;硫化氢的浓度一般小于10µl/L,影响甚微,氨是猪舍中最具危害性的气体。

若使用明火保暖,又没有良好的管道排气系统,那么除了氨和二氧化碳外,一氧化碳常常也是危害猪群的有害气体。

1.2外源性氨对猪群的危害

  氨是可溶于水的气体,形成强碱性氨水。

猪舍内氨与眼结膜接触或吸入呼吸道内就溶解于粘膜表面的水份中,强烈刺激粘膜发生炎症,出现眼结膜潮红、水肿、外翻、喷鼻、咳嗽,严重的发生喉气管粘膜水肿、肺水肿,诱发肺炎或者亲呼吸系的传染病。

  空气中高浓度的氨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壁弥散到血液中,提高了血氨浓度,影响猪体健康。

高浓度的氨还会影响饲养员,兽医的情绪和健康,会腐蚀设备。

2内源性氨的来源与对猪体的危害

  

2.1内源性氨的来源

  第一,来源于猪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这类氨的产生是正常代谢过程,产生与解毒处于平衡状态,不会导致血氨升高。

第二,来源于肠道未吸收的含氮有机物、脱落的消化道粘膜上皮、消化道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消化道死亡微生物的分解产物。

肠道氨会通过肠粘膜上皮吸收,经门脉循环进入血循环,使血氨升高。

肠道内氨产生的数量受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如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抗营养因子,饲料的物理特性,肠道微生物群落等等。

一个人一天平均产生4克肠氨,猪无据可查,依其采食量推测大猪一天产氨应在20克以上。

此外,疾病也影响肠氨产生,肠出血的病例(血痢,劳累氏病,梭菌性肠炎)会产生大量肠氨并被吸收。

2.2血氨升高的危害

  当血氨升高,打破氨产生与解毒平衡时,猪体就会耗损更多的能量与相关氨基酸来转运和解毒过多的血氨。

一克分子的氨重17克,一克分子葡萄糖重180克,一个氨分子解毒要耗损4个ATP,一个葡萄糖分子氧化可产生36个ATP,因此一分子氨解毒要耗损1/9葡萄糖分子氧化产生的能量,因此,解毒一克分子氨(17克)要耗损20克葡萄糖氧化产生的能量。

一摩尔葡萄糖含葡萄糖32.7克,可产热能468KC,20克葡萄糖可产热280KC。

10Kg活猪,每Kg增重所需的生产能量为4286KC,280KC可用于增重65.3克(280÷4.286=65.3克)。

由此可见,一头猪一天若产生17克肠氨,就要耗费280KC能量,生长速度减少65.3克。

  血氨升高,要动用大量谷氨酸和精氨酸解毒。

肌组织中的氨与丙酮酸结合生成丙氨酸,运送到肝脏,经再脱氨在肝脏进入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而解毒;脑组织中的NH3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运送到肝脏脱氨,氨与瓜氨酸结合进入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而解毒。

鸟氨酸循环中要消耗大量的精氨酸。

谷氨酸、精氨酸是肠细胞的必需氨基酸,大量的谷氨酸、精氨酸用于血氨运输与解毒,直接用肠细胞营养的就减少,造成肠细胞血供减少。

因为精氨酸是NO(一氧化氮)的前体,NO可扩张肠黏膜微血管,改善肠管供血。

肠黏膜供血减少,黏膜上皮脱落更新加快,营养吸收减少,粘膜免疫力下降,因此,临床上常见浓氨环境中,猪群腹泻增多,生长变慢。

  血氨干扰脑组织葡萄糖的生物氧化。

大量的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血中的α-酮戊二酸又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补充到脑细胞中,故脑细胞三羧循环(TAC)难以正常进行,ATP的产生减少;血氨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酶,致使乙珗COA生成减少,葡萄糖进入TAC氧化量下降,ATP减少;血氨与谷氨酸结合要消耗ATP,也使脑细胞供能减少。

单位脑组织耗能远远高于单位肌组织的耗能,脑组织对能量需求极为敏感,因此,在浓氨环境中猪群处于抑制状态,食欲减损,抵抗力下降。

  血氨升高可兴奋大脑边缘系统,出现行为记忆反常。

丘脑和下丘脑周围的大脑皮质部分是大脑边缘系统,它是动物行为记忆中枢,故尔可见浓氨环境中猪群反常行为增多。

如嚼栏,空嚼,频繁呵欠,尾振颤等。

并且出现记忆丢失,忘记了正常的排泄区,乱排粪尿,污染整个栏舍。

  血氨升高,增加了肝肾的解毒负荷,长久增荷会影响肝肾功能。

3外源性和内源性氨的联合作用

  外源性氨与内源性氨常综合作用影响猪体健康,除了前述的各自的作用机制外,最明显的就是血氧含量降低,这使得原本就处于低氧血症边缘的集约化现代环境中的基因型牲猪雪上加霜。

血氧含量低下首先影响脑组织的供氧,加剧了脑组织的能量供应的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异常;血氧含量低下严重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子宫供氧不足,胎儿生长受阻,死胎增多,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减弱,宫缩无力导致滞产增多(产程超过3小时谓滞产);血氧含量低下必然引起呼吸加快,过度换气使碳酸酐酶生成增多,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溃疡病例增多;长期血氧含量低下会使心搏加速,引发心衰,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脏器瘀血,引发便秘,腹泻、肠出血性疾病发生多(血痢、劳累氏菌病、梭菌性肠炎)、乳腺水肿;还可出现不同程度肺水肿,诱发各种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