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9656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宝塔小学陈梅

一.            课题界定

关键词:

童谣 高淳童谣 主题阅读活动

童谣:

顾名思义指儿童传唱的歌谣。

现代汉语词典对童谣的解释是:

童谣是在儿童中间流传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以叙事、咏物为主,是儿童在嬉戏、学习时自然真情的流露,为儿童所喜爱、易于被儿童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其内容纯朴率真,语言简练押韵,易于传播且不为政治。

高淳童谣:

高淳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使高淳话千年来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很小,保留了很多古汉语中的语音和词语,曾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淳童谣就是指用我们出生、成长的高淳古方言传唱的童谣。

主题阅读活动:

是在确定的主题统帅下,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活动。

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家乡童谣中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指从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依托高淳地方童谣资源,利用生动有趣、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在主题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进一步使学生热爱家乡的方言,热爱家乡。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讲话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强调要: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传统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母亲给孩子最早的心灵滋养和抚慰,是儿童最早学习母语、亲近母语的范本,是儿童学习生活、认识社会最好的途径,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具有8种智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的本身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3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

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以欣赏家乡童谣和创作童谣来触发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3.新教育实践理论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学习水平。

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而且是必须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创作童谣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将理解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创作,这是将教育理论实践的过程。

4.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三.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古方言面临失传。

高淳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中的语音和词语,曾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电视媒体的普及,高淳人越来越不会说高淳话,越来越不了解高淳话。

小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家长就用普通话与其交流,直到进入学校。

许多小孩子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交流以外,已经不会使用高淳话了,高淳话的很多意思也不是很清楚,许多老高淳人耳熟能详的有浓浓高淳味道的童谣即将失传。

2.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

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自己能早点学会读书、认字;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而哼唱贴近生活、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高淳童谣,利于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二) 研究的相关文件综述

对童谣的研究和整理要以五四运动为界。

五四运动以前,明清之前的童谣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诡异的巫术色彩,明清以后的童谣才渐渐回归到儿童本体上来。

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创刊。

从此以后,童谣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正式产生。

在童谣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周作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他首先正本溯源,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

“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歌谣”,拭去了蒙在童谣上的迷信之垢。

他致力于童谣理论方面的探索,并把当时的童谣研究分成了三派,民俗学、教育学、文艺学。

关于童谣和儿歌的区别,林武宪认为,童谣和儿歌都是“儿童歌谣”的简称,是一种儿童文学样式的不同名称而已,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民间文学手册》对童谣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且长期流传于儿童之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对童谣进行全面的搜集、概述的是朱介凡先生,他出版的《中国儿歌》,对1500种童谣进行了分类讲解,并且对童谣的起源、内容、形式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阐述。

1996年,为了响应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的呼吁以及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的号召,北京亚联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家书店联合发起了在中国范围内征集当前依然流行于儿童和老人中的传统童谣,集成了《中国童谣》。

2012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谣研究专家金波主编了《中国传统童谣书系》,通过田野采风和民间搜集,以及对其他优秀版本传统童谣的选萃,精选了近2000首适合儿童诵读、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国传统童谣,分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顶真歌等10种类别精心编排,旨在为儿童提供朗诵和阅读的优秀文本,为家长提供儿童启蒙教育的必备材料。

近年来,随着校园童谣的广泛传播,学术界对童谣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关于小学语文开展童谣教学的策略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是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优秀童谣作为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媒介,但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许多教师尝试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从地方文化挖掘阅读主题。

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指导课竞赛获奖课例观摩中,琅琊路小学应文老师执教了《石头城里的老童谣》一课,这节阅读课没有书本,但是又来源于最大的一本书——生活!

应老师从老南京的老百姓口中收集了很多童谣,通过整理,很有序地向学生介绍了一系列连锁调、数数令、游戏歌。

因为学习的是地方文学,应老师就让孩子们用地方话去读,整节课妙趣横生。

但此种类型的主题阅读课凤毛麟角,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高淳话有着独特的古方言魅力,衍生出的童谣流传年代悠久,特色鲜明,越来越多的高淳人意识到了保护传承这一古方言的重要性,在西祠胡同“高淳老街”板块热心网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高淳童谣,高淳方言歌曲,但以此为主题的适应高淳地区儿童的童谣阅读活动缺乏系统的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记诵童谣,让一年级的孩子亲近母语,受到家乡口头文学的滋养,保护并传承家乡古方言。

2.吟唱童谣,让一年级的孩子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自然和人文之美。

3.开展家乡童谣主题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审美情趣。

4.自编自创童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运用用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理论,明确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形成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开展系列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运用“诵童谣”“唱童谣”“画童谣”“演童谣”“写童谣”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家乡童谣主题阅读活动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一:

去民间采风——搜集高淳童谣

高淳童谣流行于高淳本地,并不是每个高淳人都能理解掌握这些童谣,甚至高淳山乡、圩乡、半山半圩区域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岁月的流逝,有许多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我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以生活小区划分小组,根据山乡口音片、圩乡口音片和半乡半圩口音片确定搜集区域。

同时为了方便学生采访,指导学生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比如手机录音等采访工具的正确使用等,要使学生做到文明采访。

因为活动时间在周末,采访小组在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到街头巷尾、“老街论坛”去搜集高淳童谣,去采访土生土长的高淳人,特别关注那些年老的长者,填写“‘家乡童谣’收集卡。

学生共收集童谣四十余首(其中高淳童谣二十八首),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阅读课上以《家乡童谣收集卡》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学着用高淳话朗读,将最喜欢的十二首汇编到《班级高淳童谣集中营》。

因为高淳童谣语言简练、幽默,在汇报中孩子们兴致勃勃,课堂趣味盎然。

活动二:

记诵表演——走进高淳童谣

收集来的高淳童谣,虽然量不多,但是种类不少,有的包含农谚气象等知识,有的趣味性强,可以边学边玩,有的便于拖长了音调,近似于歌唱,有的有情节,画面感强。

针对不同类别的童谣,利用阅读课,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童谣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熟知、赏析家乡童谣,从而唤醒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利用家乡方言童谣,进一步让学生亲近母语,让语言学习更加有意思。

(一)诵童谣

在班级QQ群聊天中,我了解到幼时在月光下,在稻场上,坐着插秧的摇椅和小伙吟唱《插秧歌》《摇呀摇》的美好时光不仅是我的美好回忆,也是许多家长共同拥有的快乐时光。

因为这批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大部分跟我同龄,生于八零年代,大都有一段为童谣所浸润的幼儿时光。

于是我在课堂上带着孩子朗诵高淳童谣,对童谣内容适当讲解,带着孩子走进童谣,在理解的接触上诵读。

同时进行示范朗读,提出朗读要求及语音和节奏的指导,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我还引导一年级家长跟孩子一起重温这些童谣,把一些幼时记诵的家乡童谣放在家里,开展“我跟奶奶(外婆)学童谣”“我跟爸爸(妈妈)学童谣”等诵童谣活动。

例如童谣《牵磨拉磨》,节奏柔和,操着方言,拉长了音调去吟诵,近似于歌唱。

家长和孩子面对面,手拉手,边唱边模仿牵磨拉磨的动作,口头文学就不知不觉流进孩子的心田,芬芳了孩子的生命。

(圩乡片)牵磨、拉磨,牵个鸡婆,生个gāgā,汤锅里煮煮,锅沿上敲敲。

姆妈吃个黄,宝宝吃个白,姐姐没吃到,躲在门扇旮旯里,哇呜哇呜哭。

(山乡片)牵磨拉磨,拉个粑粑钵头大。

 大粑粑,自家吃,小粑粑,送筛篓。

  筛篓妈妈(奶奶)不在家,筛篓爷爷躲在门扇旮旯里打哈哈!

(二)玩童谣

高淳童谣中有不少趣味性强,适合游戏的元素。

我充分利用主题阅读课及大课间活动时间,带领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玩起了童谣游戏,给童年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孩子之间相处,讲信用是必须的,说好的事情要拉钩钩才算数。

孩子们在约定事情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唱起了《拉钩钩》: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变了是条癞皮狗。

唱完以后两个小伙伴勾勾小指头,用大拇指盖个章,这样亲密友善的接触,加深了同学的情谊。

再如《脚蹄扳扳》脚蹄脚蹄扳扳,扳到南山,南山宝贝,牛头马面,汤官缩脚,脚踏弓箭,见大爷,敲菠萝,菠萝头上种荞麦,荞麦开花一片白,豌豆开花紫红色。

惊一惊,促一促,派到哪一个小脚坨坨烂一只,烂格只,又不是!

烂过只,正是!

小时候我们是这样的:

几个小孩赤脚环坐,并且翘起双脚。

其中一个小孩拿根小棍子依次一只脚一只脚地轻点一下,边点边唱,唱一句,点一只,其高潮就在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是咒语,诅咒谁会烂掉一只脚。

谁被诅咒到了,那是运气差,那些没有被诅咒到的小孩,就会庆幸地大笑,获得解脱和幸灾乐祸的喜悦。

不过,无论怎么唱,倒霉的肯定是这么几个小孩,不会是其他人。

课间活动中,孩子们唱玩的游戏还有《大脚盆小脚盆》:

大脚盆,小脚盆,翻翻过来采野菱。

野菱肉,ni嘴巴,野菱壳,扒火钵。

小南湖来干八八,虾子旮米呀来旮来裹小脚。

两个小伙伴,边唱边翻身,既有意思又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还有家长和我一起回忆收集的我们同年跳皮筋的童谣《六六》《冰冻歌》等。

低年级学生的课间安全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这样的童谣游戏使孩子们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同时也是安全有益的。

(三)唱童谣

高淳方言属于古吴音,带领学生吟唱高淳方言童谣,简单易行,充满乐趣。

孩子们在阅读课,在课间常常集体吟唱,童音清脆响亮,高低起伏,别有一番趣味。

《麻雀子,鹐芦材》是一首对答对唱的歌谣,里面还结合了连锁调的部分特点(问句的最后一个词语是上一句答句的开头词语,同时,一问一答的两句最后一个词语相同。

),“随韵结合,义不相贯”(周作人语)节奏欢快,流传很广,有鲜明的高淳方言特色,语音连贯,唱起来顺口而颇多趣味性,同时在吟唱中可以体会家乡童谣的节奏和音韵美。

麻雀子,鹐芦材看见东边姐姐送茶来。

送的什么茶?

送的青豆茶。

什么青?

麻布青。

什么麻?

纻麻。

什么树?

凹糟树。

什么凹?

鞋底凹。

什么鞋?

香鞋。

什么香?

麝香。

什么县?

高淳县。

什么糕?

高稻蒿。

什么稻?

籼稻。

什么仙?

神仙。

什么城?

固城。

什么鼓?

打花鼓。

什么花?

花菜瓜,把你吃了笑哈哈。

《摇摇觉觉》是一首摇篮曲,句子长短结合,声调高低搭配,乐声舒缓,情感亲切,带着孩子一起,摇晃着身体,拖长了音调哼唱,温馨而又甜蜜。

《摇摇伢囡困觉觉了哦……哦  啊呜……巧!

摇摇伢囡困觉觉了哦……哦   啊呜……巧!

摇摇我家伢囡困觉觉了哦……哦(注释:

1、啊呜:

猫儿叫声。

2、巧:

驱赶猫儿的声音。

《学打铁》适合进行拍手歌表演。

配合曲调欢快音乐,节奏由慢变快,拍手动作配合诵读表演,有趣生动、富有动感的语言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加深了体验。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家去学打铁。

打铁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挂红灯;打铁打到二月二,葫芦瓜子齐下地;打铁打到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打铁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打铁打到五月五,叫花子背猪头过端午;打铁打到六月六,蚊子叮,扇子拍,吃掉老妈妈四两血,老妈妈你不要哭,打死蚊子还你的血;打铁打到七月七,七枝羊毛装枝笔;打铁打到八月八,两张太子八个角;打铁打到九月九,九个和尚吃喜酒;打铁打到十月朝,抗把锄头握把锹,握了把小杆锹,到老妈妈坟上铲青草,铲掉老妈妈一条腰,不打官司不得了。

《颠倒歌》有趣诙谐,课间唱一唱,孩子们兴趣盎然,尽显儿童的天真乐趣,往往唱着唱着便哈哈大笑起来。

我睡了床上头枕手听见门外人咬狗拉开天来望望门满天的月亮一颗星 我年起(捡起)狗子海(扔)石头阴沟突(丢)了胡鞋里 我从来不讲丁倒(颠倒)话 

在大量诵读、传唱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画家乡童谣”“用家乡童谣编故事”等活动,但是因为童谣距离孩子的距离比较远,反不如诵童谣、玩童谣、唱童谣的活动受孩子欢迎。

活动三:

趣味创编——走进语文乐园

(一)语音创编——用高淳话“翻译”古诗

高淳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使高淳话千年来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很小,在高淳方言中流传着许多唐音。

许多唐诗如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韵感,而用高淳话读句句押韵。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淳话“人”读ning,与邻(lin)合韵。

再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淳话“斜”读(xia),“家”读ga,听起来就朗朗上口。

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高淳话里的“回”读wei,就更合辙押韵了,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就达不到唐诗的意境。

所以近,我们尝试用高淳话“翻译”古诗,在语音上进行再创作。

主题阅读课上,我们用高淳话“翻译”古诗,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古诗。

(二)内容创编——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自编童谣,有时与课本学习结合补充童谣,有时与日常生活结合自主创编。

高淳的一景一物一事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一首首稚嫩的童谣从孩子们的笔下流出,充满了童真童趣。

对于优秀的作品我们在班级学习园地进行展示,童谣迷孔卓希创编的《上学啦!

》还获得了省诗歌大赛一等奖。

孩子们创编的《宝塔哥哥送书来》被学校廉政话剧采用,在区方言话剧比赛中获一等奖。

《上学啦!

》白云、小鸟、雨滴上蓝天学校;小草、小树、小花上大地学校;西瓜、香蕉、柚子上果园学校;花鹿、老虎、小象上动物园学校。

我们——一群可爱的孩子,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背上漂亮的书包,一同跨进宝塔小学,这所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校!

《宝塔哥哥送书来》麻雀子,开(啄)芦柴,看见宝塔哥哥送书来.送的什么书?

课外书.什么课?

网球课。

什么网?

张海则网。

什么海?

旁海。

什么旁?

竖心旁。

什么树?

倒柏树。

什么到?

奖状到。

什么江?

水阳江。

什么水?

固城湖的水。

什么固?

金针菇。

什么金?

算账精。

什么算?

大蒜。

什么袋?

书包袋。

什么书?

跟你讲了是宝塔哥哥送来的课外书哇。

创编童谣,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题研究,整理相关资料、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有关成果进行分析,撰写研究论文与随笔,完成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六.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当家乡童谣与童年相遇,让语文更生动。

1.收集,让快乐传递起来 

古人说:

“童,童子。

徒歌曰语。

”(《国语?

晋语》韦昭注)童谣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喜爱,它不用人教,听几遍就能学会。

它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篇幅简短,朗朗上口,有趣好玩。

利用假期,布置孩子用“‘家乡童谣’收集卡”的形式去收集高淳童谣,在长辈的口耳相传中亲近那些贴近生活、朴素无华的童年记忆。

在“‘家乡童谣’收集营”童谣主题阅读课上,这些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幽默诙谐的高淳童谣一下子迷住了孩子们,如许诺同学收集的“麻线麻线搓搓”、陈慧仪同学收集的“大头宝宝”“哭死包买糖包”等,孩子们在欢歌嬉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对阅读产生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在阅读中感受了家乡的自然和人文之美。

 2.诵读,让语言润泽起来  

 收集到的高淳经典童谣,有着浓厚的民间韵味和乡土气息,十分重视韵脚的音乐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语言美,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丽,也让高淳方言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如:

《麻雀子嚼芦柴》《颠倒歌》《嬷嬷忙喂》《羊子咩咩》等童谣简单、浅显,一年级新生诵读很容易上口。

每天清晨,灿烂的朝阳洒进教室,学生们读着这些有趣的童谣,听着、诵着、乐着,被朗朗的读书声浸润着;每天傍晚,当月亮的银辉洒进房间,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用方言吟唱,在亲子吟诵中,孩子便像是乘上了语言的小船,享受着语言的惬意摇荡,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呀!

郭沫若就曾深情地追忆儿时念唱童谣的动人情景:

儿时和姐妹兄弟们在峨嵋山下望月,有时会顺口唱出这些童谣来,那时的快乐,真是天国的了。

”无怪乎古人将童谣集命名为《天籁集),认为童谣就是朴素明朗、浑然天成、天籁般的真诗。

通过让学生诵读念唱家乡童谣,在愉悦的美感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另外,童谣大量运用各种修辞,如拟人、顶真、夸张、比兴、排比、反复、对偶等,这些修辞给童谣带来了浓浓的趣味。

通过诵读童谣,孩子们充分感受家乡口头语言的丰富与优美,接受其审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启迪心智,增长知识,提升了语言品质。

3.表演,让体验深刻起来   

布鲁纳曾经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就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将童谣内容在诵读的同时用体态语言表演出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童谣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创设一种轻松、活泼、自在的课堂氛围。

高淳童谣中存在许多适宜表演的元素。

例如《嬷嬷忙喂》是一首有趣的问答歌,适合表演唱。

黄嬷嬷是一个有四代同堂的老太太,头戴笆斗(估计是高淳人常戴的笠帽,老百姓戏谑地称为“笆斗”),“东头跑到西头”,路边的村民叫她坐下来“耍耍”,结果她就像闸门放水一样,诉起了自己一连串的“苦”,表明自己实在没有工夫:

做团子上梁忙——盖新房子了;打踏板打床忙——老儿子娶媳妇了;子孙划周,曾孙见面忙——儿孙满堂了;正月十五做灯油会——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与娱乐活动;爷爷做八十岁——与自己白头偕老了。

——黄嬷嬷所描绘的,实际上是旧时代高淳农村人眼里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一幅理想图画,如今,黄嬷嬷就是这幅图画里的主角,她哪里是诉苦?

她完全是一种打心眼里的自豪!

她是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幸福快乐表达出来与人分享!

黄嬷嬷每句最后一个略带夸张的语气词“喂”,惟妙惟肖地把自己这种故作烦恼实为自豪的心理描绘出来了,同时,一个可爱的老太太形象也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

整首童谣唱起来旋律欢快活泼,让孩子模拟了演一演、唱一唱,用表演唱的形式再现生动的场景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很有意思。

黄嬷嬷头上戴个笆斗,东头跑到西头。

黄嬷嬷,耍耍噻!

忙喂——又做团子又上梁喂,又打踏板又打床喂,老媳妇又拜堂喂子孙又划周喂,曾孙又见面喂,嬷嬷又做灯油会喂,爷爷又做八十岁喂!

王嬷嬷你要忙煞,忙得格开心啥?

开心喂!

表演,使童谣中那些里孩子久远的记忆,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加深了孩子对富有高淳乡土气息的童谣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孩子对情景的真实体验,满足了孩子喜欢表演的天性,提高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

4. 创编,让童年灿烂起来   

通过诵读童谣,使这群初入校园的学生能静下心来感受学习的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带他们走进有趣的家乡童谣世界,更要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乐园,让他们保持兴趣,在童谣中收获更多的童年快乐,感受语言的魅力。

(1)与课本学习结合,补充童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将词串以韵文的形式出现,与家乡童谣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家乡童谣量少,在研究时,我将教材中的童谣元素也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学习认读昆虫的词串《识字四》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说说见过的昆虫,接着出示童谣《小螳螂》《蚂蚁搬虫虫》《蝴蝶飞》。

大家看了很感兴趣,马上读起来。

在学生此起彼伏的诵读声和笑意盈盈的小脸上,我看出了他们的快乐。

在随后的课堂对话中,学生很自然地用到了刚才读的语句。

说到蝴蝶时,学生有的说“蝴蝶蝴蝶特别美,穿着花衣裳,在花丛中飞舞”;有的说“蝴蝶会变,小时候是毛毛虫,长大了,变成五颜六色的蝴蝶”;还有的说“蝴蝶挥舞着美丽的翅膀,在空中飞来飞去,好像是会飞的花朵”。

孩子的语言充满诗意,富有美感,让我惊讶、欣喜。

(2)与日常生活结合,自创童谣

童谣,包罗万象。

爱读童谣的学生,也能学着样儿,用自己纯真的童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切。

把看到的用童谣写下来,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童言童语。

如《鞋》:

长长窄窄像小船,双双对对不分离,白天载人去旅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