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71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报告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与县道XH121同走廊,经三锅乡,沿东阳河、西阳河南岸,至桥楼乡,经洗锅坪,沿西阳河南侧敷设,在西阳河南侧设桥楼互通,两次跨越青竹江,在K51+500设置青溪服务区,经桥楼乡河西村、新龙村;

采用隧道穿越焦家山、在青溪镇设青溪互通、经青溪村、金桥村、徐坝村;

采用隧道穿越白杨坪,经平武高村,设高村互通,采用隧道穿越大栗树,经平武古城镇朝阳村、火炬村,设古城互通,经龙安镇、跨越涪江,采用隧道穿越柴岭里,止于平武县母家山,接在建G8513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设终点平武枢纽互通。

路线全长约89.769公里。

广平高速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12.25m)。

本项目施设方案主线路线全长89.769公里,设有特大桥3197.7m/3座,大中小桥21992.2m/110座,桥梁总计25189.9m/113座,占路线长度的28.06%;

设有特长隧道21948.8m/5座,长隧道12688.5m/9座,中短隧道1175.7m/4座,隧道总计35813m/19座,占路线长度的39.9%,桥隧总长为61002.9m,占路线总长67.96%,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全线设置互通式立交8处,其中枢纽互通式立交2处,一般式互通立交6处;

设匝道收费站6处,服务区1处,停车区1处。

全线设置连接线共8.677km/6段。

本项目初步设计总概算为140.752亿元,建设方式为BOT+政府股权。

按4年工期安排,2018年8月开工,2022年8月竣工。

二、重要环境要素分析

根据本项目施工图路线方案,在综合考虑工程规模、地质条件、社会经济、路网规划、城镇规划、工程占地、拆迁安置、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大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一)生态敏感区域

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特殊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在项目起点路段涉及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在路线K44~K70路段有13座桥梁跨越清江河种质资源保护区。

本项目的建设与当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冲突,项目所在地区人民政府总体上同意推荐的路线方案。

除了《省高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本项目需要绕避的敏感区域之外,在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重点就项目可能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域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并会同主体工程设计部门进行了路线优化和局部调整,减小本项目对生态敏感区影响。

(二)饮用水源

根据本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结合调查访问及现场勘察结果,本项目不涉及青川县、平武县及沿线各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城市规划

本项目推荐路线方案符合青川县、平武县及沿线14个乡镇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四)重大基础设施

本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三、社会环境

本项目是四川省东西横线之一,项目定位是川东北地区通往九寨沟的东西运输大通道,是实现华北地区便捷连接九寨沟和阿坝藏区的联系通道,是加强市州区间连通度,提升高速公路运输网络效率和安全的通道。

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为九寨大环线增加一条东西向出口,对增强路网抗灾防灾能力,开发地区资源,发挥旅游产业优势,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直接影响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教育文化与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其现状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

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

四、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现状

1.陆生植被

广平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在《中国植被》的分区体系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部亚地带西部边缘”。

工程区境内自然植被发育较好,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历史原因,评价范围内原生植被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天然植被存在量相对较少,但植被类型及各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都比较丰富。

沿线植被主要有马尾松林、柏木林、针阔叶混交林、麻栎林、桤木林、青冈林、竹林、黄荆灌丛、火棘灌丛、白茅草丛、蒿草丛、农耕地、园地、经济林地等。

林地中较多部分是人工种植林和原生植被被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以麻栎林分布最多。

耕地栽培植被类型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其它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红薯、莲等;

园地栽培植物以经济林木、果树、茶为主,药用植物栽植量少。

道路沿线农耕区大春作物水田以水稻为主,旱地以玉米、红薯为主,小春作物以油菜、小麦、蚕豆为主,均为一年两熟类型。

经济园林林木以银杏、油橄榄、柑橘、茶、枇杷、桂花、水杉、天竺桂、楠木、桃、李等为主。

拟建项目沿线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较高,高速公路在起点和止点段的骑马乡和古城镇森林覆盖率均较低(35~40%),而沿线多山地带乡镇的森林覆盖率相对略较高,平均覆盖率在50%左右,最高调查值为55%,为大坝乡和高村乡。

根据现场调查与咨询,本项目沿线影响范围内未发现国省级野生保护植物分布,也未发现有挂牌的古树名木分布。

2.陆生动物

经实地调查、访问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确认拟建高速公路评价区内有脊椎动物134种,隶属4纲24目62科。

其中,两栖纲2目8科10种;

爬行纲2目6科11种;

鸟纲14目35科88种;

哺乳纲6目13科25种。

项目影响区域两栖爬行类分布比较广泛,大多数种类在线路经过的区域都有分布,但种群数量较小,野外不容易见到。

区域常见的兽类以小型的鼠类、翼手类为主,大中型兽类数量稀少,距离线路占地区较远,极为罕见。

鸟类的组成主要以农耕-人居区域、次生林、灌草丛等生境活动的种类为多,部分种类种群数量较大;

沿河两岸、溪流也栖居有不少的鸟类。

评价区的高大乔木、连片的森林、灌丛,是国家及省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的栖息地,但距离线路直接占地区比较远,在线路拟经过的河谷区域,由于人居和人为活动的干扰较大,这些保护动物的数量及其稀少,已经很少发现。

拟建工程评价区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即普通鵟、雀鹰、黑鸢、白尾鹞、红隼、短耳鸮、长耳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红腹锦鸡;

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2种,即小鸊鷉和鹰鹃;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有鬣羚1种。

四川省重点保护兽类有豹猫和毛冠鹿2种。

另曾经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两栖类大鲵1种,但本次调查未发现。

3.水生生物

本项目路线在K44~K70路段有13座桥梁跨越清江河种质资源保护区。

经调查,清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大鲵等,其它保护物种包括中华倒刺鲃、四川白甲鱼、鲇、瓦氏黄颡鱼、尖头鱥等。

由于嘉陵江干、支流的水能梯级开发,使嘉陵江流域形成了若干减水河段,上游的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保护区内建有较多的滚水坝,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等,以及水电站的开发(八角电站),连续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各电站大坝阻隔,形成了非连续的生境单元,导致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的破碎化,阻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基因交流,造成了清江河流域内珍稀特有鱼类等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及鱼类产卵场等重要生境功能的丧失。

相应的区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数量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目前保护区内,裂腹鱼属的资源量严重下降,现在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如泥鳅、高体鳑鲏、棒花鱼等。

(二)主要生态影响

工程建设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将影响一定数量的植物物种,导致它们数量减少。

但受影响的多数落叶阔叶、灌木、草本类植物在评价范围内分布广泛,生存能力强,自然恢复的速度快。

在实施本评价报告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植物多样性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在工程完成后损失的植株会得到恢复,不会有植物物种消失。

评价区内的两栖类主要生活在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及灌丛中,施工区与其临近区域的植被、生境相同,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对其种群的生存不会造成大的威胁,不会造成它们从该区域内消失。

爬行类将由原来的生境转移到远离施工区的相似生境的生活,公路在施工期对其造成一定惊扰,但影响是暂时的。

鸟类具有强的迁移能力,无论对食物的寻觅,饮水的获得,公路的修建对它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线路附近区域有许多兽类的替代生境,且兽类的活动能力较强,可以比较容易的在评价区周围找到相似生境,施工活动不会对其生存有大的影响。

加之这些种的分布范围较广,繁殖力也较强,且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对其影响也有限。

由于拟建公路通过区域本身受人为干扰较强,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影响较大,野生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很稀少,因此公路施工对沿线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的新增影响较小。

广平高速公路起点拟接现有广甘高速,将不可避免的要经过白龙湖风景名胜区的外围保护地带。

但项目不涉及风景区的任何分级保护区,也不涉及任何分类保护区,不涉及任何景点。

项目对风景区的大部分不利影响是暂时的、轻微和有限的,对风景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在采取各种相关的保护措施后,施工期和运营期总体上不影响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公路通行后对景区强化与外部交通及相关旅游资源的联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平高速公路有13座桥跨越清江河种质资源保护区,但项目所有桥梁及其他工程均不会涉及保护区范围。

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保护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项目施工和运营期对水体的扰动使过往鱼群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但总体影响较小。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要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确定合理的线位方案;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

工程在进行路基开挖、弃土场、临时施工场所等进场前,应对上述场地的表层有肥力的耕作层土壤集中堆放并进行保护,以便于施工后期的场地绿化和植被恢复。

在设计文件中应按上述原则提出或细化表层土剥离、堆存和保护工作,并对施工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在公路边坡绿化和临时场地复耕和恢复林地时,应充分利用剥离的有肥力的表层土壤,避免重新取土。

施工活动开始之前,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限定施工人员的活动区域,尽量控制施工动土范围,以保持原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通过优化方案,有效降低公路对评价范围内植物、植被、景观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和破坏。

在所有永久建筑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裸露区的恢复,包括开挖的坡面、房前屋后等区域。

恢复时将根据各地段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评价区本身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对各类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恢复,尽量减少工程区内的施工痕迹。

施工迹地的绿化恢复过程中将完全采用当地树种、草种。

施工临时设施中除部分临时建筑物和临时道路结合评价区规划予以保留和改建外,其它与工程建设无关的临时设施和道路将全面拆除,对施工临时建筑物及废弃杂物及时清理,整治施工开挖裸露面,再塑施工迹地。

植物恢复措施采取就地取材,首先种植当地的适生的、乡土植物物种,改善临时占地的环境,然后让其自然恢复。

为使公路工程的建筑物设计与评价区域的整体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互通立交区、服务区、生活区、站场、公路护坡、路基侧面等永久建筑物的设计上,其风格、色彩和材料等要尽量使其与当地环境协调,同时尽量采取有效的绿化和美化措施。

在施工中尽可能地防止燃油泄漏和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等随意排放;

对工程废物进行快速、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集中进行收集处理;

生活污水利用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作为农林灌溉用水,坚决制止粪便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特别是往河流中排放;

坚持控制污染、杜绝污染、治理污染是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

对珍稀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主要是要作好宣传,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杜绝一切不利于其生存繁衍的施工活动,特别是破坏保护动物生境的活动。

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工期,加强生态监理,作好渣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规划设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动物的阻隔影响。

最后,还应处理好施工运输便道、渣场、施工场地、隧道口等建设占地范围内的生态恢复工作,还野生动物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五、声环境

(一)声环境现状

本项目,现有噪声源主要是居民生活噪声、社会噪声和现有道路交通噪声。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评价区域内的声环境保护对象为评价范围内的村镇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等敏感点。

全线声敏感点共计66处。

本项目各个敏感点昼间和夜间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从现场踏勘和监测资料分析可知,敏感点主要噪声源自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声环境质量良好。

(二)主要噪声影响

公路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不同,夜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昼间大得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施工机械同时在一起作业,此时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预测值大。

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0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220m的范围内。

从具体工程构筑物施工场地来说,桥梁施工打桩时影响较远,昼间在150m处才能达标。

根据敏感点房屋分布特点,各村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昼间施工噪声对临路距离小于100m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和影响。

夜间施工影响范围大于昼间,夜间施工噪声对临路200m内的住户存在影响。

公路施工噪声是短期污染行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对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营运期,根据声环境影响预测,64处声环境敏感目标中,营运近期,昼间60处居民点,3处超标,其余全部达标,夜间19处居民点超标,其余41处居民点达标;

营运中期昼间3处超标,其余全部达标,夜间25处居民点超标,其余35处居民点达标;

营运远期,昼间3处超标,其余全部达标,夜间38处居民点超标其余22处居民点达标。

特殊声环境保护目标(1处小学、1处中学、1处敬老院和1处村卫生院)中,仅瓦砾乡小学存在超标现象:

瓦砾乡小学营运近期昼间各楼层均达标,夜间第二层与第三层略超标;

公路营运中期昼间各楼层均达标,夜间各楼层均超标;

公路营运远期:

昼间各楼层均达标,夜间各楼层均超标。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

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

针对本项目的大气和声环境敏感点,以营运近期和中期预测结果作为控制,营运中期超标的敏感目标即采取措施,对营运远期超标或预测未超标的敏感目标采取跟踪监测措施,并预留噪声跟踪监测费用。

六、地表水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现状

1.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地表河流水体,主要有白龙湖、乔庄河、大坝河、寨子河、东阳河、清江河、南河、涪江及其支流老河沟、洋盘沟等,所涉及地表水体中白龙湖、涪江及其支流为Ⅱ类水体,其余地表水体均为III类水体。

本项目不涉及沿线饮用水源保护区。

从代表性监测结果可知:

本次监测的白龙湖、涪江、清江河、乔庄河5处监测断面中,除涪江大桥桥位横断面氨氮超标外,其余各断面各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相应水质标准要求,项目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

(二)主要水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

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

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

路面初期雨水径流在无防护措施情况污染水体;

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

服务区、停车区、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等服务设施的生活污水。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施工期产生的水环境污染,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在施工区设置沉淀池,将施工废水经过沉淀后,回用或用于洒水降尘,对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施工区当地居民厕所、化粪池处理后进行农灌。

针对营运期产生的水污染,本项目采取改良化粪池+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成套隔油沉淀池对营运期生活污水和冲洗含油废水进行处理。

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油、焦炭及煤制品、化肥、农药及日用化工品)车辆在所经水域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对跨越或伴行敏感水体的桥梁、路基设置径流收集及径流处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七、环境空气

本项目在青川县和平武县设置的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位NO2和TSP、PM10监测值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

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即TSP污染,经分析其影响时间较短暂。

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清扫、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施工散料运输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TSP污染影响程度。

八、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路基铺设时产生的弃渣、弃石,分布在公路沿线两侧,应将其集中收集运至弃渣场妥善堆放并防护;

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附近,应设置临时的垃圾收集桶,集中收集并及时送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管理人员生活垃圾,沿公路呈点状分布,相对于施工期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九、水土保持

1.根据《水利部办公厅<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本项目所在青川县属于水利部公告的嘉陵江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平武县属于四川省公告的嘉陵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按侵蚀类型区划分属于西南土石山区,其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

2.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来源于路基、互通、管养工程和弃渣场区,故本方案将路基、互通、管养工程和弃渣场区域作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区域。

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的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公路施工期和营运期造成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从环保角度分析合理可行,行之有效。

4.本项目实施没有重大水土保持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临时措施、永久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相匹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经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来看,本项目建设合理可行。

十、环境风险

从预测结果可见,公路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概率很小,但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油制品、化肥、农药)风险事故,对敏感路域水环境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对敏感水体桥梁、路基设置桥面、路面径流收集系统及径流处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梁跨越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

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工程,是四川省东西横线之一,是川东北地区通往九寨沟的东西运输大通道,是实现华北地区便捷连接九寨沟和阿坝藏区的联系通道,是加强市州区间连通度,提升高速公路运输网络效率和安全的通道。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

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

经环境论证,本项目路线方案是合理可行,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订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

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

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项目产生的弃土弃渣,尽量减少弃渣量。

同时施工方应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特别是在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和清江河种质资源保护区路段,应合理设置设置施工场地,控制作业范围,减小对生态敏感区影响。

同时项目业主应加强监管,避免施工期间破坏生态生态环境的施工行为产生。

综上所述,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合理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