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99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解读电视新闻杂志文档格式.docx

Keywords:

magazine-formatdocumentaryseries;

elementsofsuccess;

“60Minutes”;

“OrientalHorizon”;

引言:

当今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新旧媒体、各种栏目形式都在为争夺更多的受众而不断努力,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既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又借鉴了报刊杂志的特殊形式,取到了良好效果。

一、电视新闻杂志概述

电视新闻杂志是电视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类,对于电视杂志(magazine-formatdocumentaryseries),现有的广播、电影、电视的辞书及论著,均从杂志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杂”“志”的字面意思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定性分析:

《电视辞典》所下的定义为:

“杂志型专栏节目,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节目编排在一起的专栏节目。

类似定期出版的文章刊物---杂志而得名,集新闻性、知识性、文艺性等各种节目之锦,内容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由、形式多样活泼”;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释义如下:

“杂志型节目,综合性节目的一种。

一般兼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文艺性的杂志型节目还兼有欣赏性和娱乐性。

如《戏曲广播杂志》、《戏剧之友》、《今晚八点半》等”。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则是由节目主持人将不同内容及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串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的在固定时间播出的电视杂志型节目。

它具有一种“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味道,是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与结构的选用上都具有开创性的节目编排方式,因此杂志型栏目被说成是电视节目传播最完美的样式。

其跨媒体传播的创造性实践在强调电视节目新闻性的同时更突出了电视发展的服务性与市场化趋势,已在大众文化汹涌的电视潮流中抢滩登陆,牢牢占据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产生背景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产生背景是复杂的。

一方面,媒介本身具有受众选择力不同。

媒体选择力是指媒体形态接触特定目标受众的能力。

电视新闻杂志改变了电视媒介选择力低的缺点,借用杂志化的操作理念,可强化目标受众的针对性,促进其在传媒市场竞争中以差异化定位取胜。

另一方面,受众信息需求向差异化转变,所以,差异化报道就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不平衡报道的处理手段。

再者,受众媒介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

电视新闻杂志也是媒介技术发展引起受众媒介消费行为模式转变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传播速度和内容的丰富性都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电视等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大打折扣。

受众的媒介消费方式发生转变,人们往往从网络媒体上获得第一时间的信息,然后再到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加以印证及获取深度的背景报道。

深度化的电视新闻正好适应了这种转变。

在信息的传递功能上,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挑战,导致电视等媒体开始走杂志化的新闻深度报道的操作路线。

理论上,既然在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密集度上无法与网络媒体较量,那么电视媒体的强势则主要体现在后发性优势上,即分析的优势,深度的优势。

杂志化的电视内容可以在许多突发性事件经历了第一轮信息密集轰炸之后,迅速抢占第二新闻落点,即进入分类、整理、综合和分析的平台,抢占深度信息分析的新闻市场。

所以加大对新闻事件背景的分析力度,以及对新闻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便成了电视杂志节目获取成功的首选。

[2]加之,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存在着节目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与受众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杂志化”的结构形式无疑发挥了最有效的平衡作用。

(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基本形态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先把“电视杂志”的特性归纳如下:

1.所谓“电视杂志”,是从印刷物及广播、电影的“杂志”类型借鉴来的,并且兼容了上述几种“杂志”性质和结构方式的电视节目。

2.“综合性”或“不纯粹性”是“电视杂志”最鲜明的特色。

这种性质,应全面地体现于其内容、形式、结构三方面,即内容丰富多彩、多样活泼,结构灵活自由。

3.“电视杂志”可以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种,既可以有专门从事新闻报道或以体育、科技、医药卫生、文艺娱乐、青少年儿童教育等为内容的专业性、对象性明确的“电视杂志”,也可以有集新闻性、知识性、文艺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视杂志”。

4.“电视杂志”虽然具有综合性,但仍然不宜过长,一般应在30分钟左右。

时间过长,“综合性”太庞杂,结构太松散拖沓,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难以持续。

因此,应当明确杂志节目的“短片”性质。

5.“电视杂志”可以定期播出,也可以不定期播出。

但考虑到观众收视节目的选择性和电视广播一次过的特点,还是以定期播出为多。

大多数“电视杂志”应属于固定节目,少量的节目可以临时作为“特别节目”播出。

6.“电视杂志”应是多主题的,这样才能体现其综合性、多样性,单主题的不能称其为“杂志”,而属于一般性的专题节目。

有些所谓的“板块节目”,实际上就是“电视杂志”的板块结构形式,因而还是统一称之为“电视杂志”为妥。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电视新闻杂志”一般由众多小专栏集纳而成,但内容选材的侧重点不同;

综合信息量大,能满足多方面的受众需求。

每期节目由一两个骨干节目或重点报道内容,通过有序组织,编排成“成套新闻”或“集装式”节目,运用包括现场报道、画外音报道、电视访谈或电视评述等多种声画手段及平行交叉式的组接方式,把正面、侧面以至反面的采访报道集纳起来,使节目更有深度。

节目中间各个部分的恰当编排,可以使整体之间互相补充、支撑、对照、呼应,起到互为“背景”的作用,弥补电视“一次过”的局限。

一个话题(或主题),通过用不同手段、不同信息源来分述,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和选择性调动起来,不断地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因采用“板块结构”所具有的灵活性,充分运用了电视传媒在时间上的开放性、连续性,根据收视“市场”的“行情”,随时调整组合,并对各种传播形式进行合理兼容。

(三)典型电视新闻杂志简介

鉴于时代的要求和传播优势的突出,现在,新闻杂志型电视节目已为世界各国电视业广泛采用,并能在黄金时段与娱乐节目一争高低;

开办新闻杂志节目及其水平也成为电视台实力的象征。

这种节目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CBS的《60分钟》,我国最为著名的则是CCTV的《东方时空》。

1、《60分钟》美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鼻祖

1968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创办了每周播出一次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

该节目以时钟的滴答声开始,因节目播出时间为1小时而得名。

《60分钟》是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节目,它废除了以往电视节目一次只编人一个主题的做法,改为一次节目3个主题。

1972年该节目移至晚间播出,但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

直到1975年,《60分钟》固定在周日晚的准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大大提高。

到了80年代,这个带有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凭借其独特的内容在晚间黄金时间击败了其他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收视率为全美电视节目之冠,长期占据收视率首位。

《60分钟》作为美国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新闻杂志节目,被誉为“杂志型新闻节目的鼻祖”。

至今,该节目荣获美国广播电视业最高奖---艾米奖(Emmy)高达68项,这在美国所有新闻节目中是获奖最多的。

该节目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而著称,其报道方式与故事片相似,有情节、有冲突、有悬念,记者常常像侦探一样追踪调查新闻事件;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和安迪·

鲁尼(AndyRooney)的评论。

多年来,一直秉承这种传统的节目形态,铸就了其不可动摇的王牌地位。

这种节目形态不仅被美国同行效仿,而且被世界各国同行学习和借鉴。

为了继续扩大收视群体和节目自身的影响力,1999年1月13日《60分钟》在每周三晚播出节目。

从此,CBS将自己的王牌节目扩展为每周播出两次,节目形式也有所创新。

2、《东方时空》中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旗帜

1993年5月1日,央视大型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它的创办不但填补了早间节目的空白,而且使我国新闻节目形态更加丰富。

《东方时空》创办之初有新闻,有专题,有服务性的,甚至有娱乐性的内容,版式设计最初分为人物专访栏目《东方之子》,为青年而设的《金曲榜》,服务性栏目《生活空间》及聚焦热点问题的话题栏目《焦点时刻》,后随着节目的改版又有所增删。

《东方时空》以灵活的节目编排和个性化的设置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航空母舰。

为了使《东方时空》更富有实效性和整体性,真正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和先锋,1996年1月27日第1001期开始进行了第一次改版,在此后的数年间,《东方时空》又经历了多次改版,节目包装也更现代,《东方时空》以它的新颖、及时和大信息量,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它在运用电视手段方面在全国电视界也具有前卫意识,对电视新闻报道的纪实语言方面有开拓性意义。

其内含板块各有特色,《东方之子》:

面对面的访谈,以中近景突出访谈人物的音容笑貌,个性特点,使观众能有机会面对着那些社会名人,一睹他们的风采,倾听他们的经历和见解。

《生活空间》逐步定位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将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的大众性体现出来,使老百姓从被动的仰视、聆听,到与媒介平等,自己的生活也能上电视,也能参与媒介的节目形式,能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观察思考、有体察关照自身生活的可能,加强了电视的平民意识、平等交流的形象。

而且《生活空间》贴近生活,尽可能保持生活原始形态的拍摄方式对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用。

《时空报道》致力于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进行适度的揭露批评,以时代写真、社会纪实为其板块定位,以现场纪实与演播室评述相结合,赋予节目以及强的生命力。

《东方时空》这个电视新闻性综合节目大大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思维和面貌,从它创办的那一天开始,人们似乎更清晰地意识到新闻节目通过电视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东方时空》的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相继效仿了很多新闻杂志节目,使得这种节目类型成为中国电视上最抢眼、最受欢迎的节目。

二、《60分钟》与《东方时空》的成功因素分析

(一)准确的栏目定位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电视栏目的定位并不是对节目制作的束缚,相反,准确的栏目定位是节目成功的前提,是节目运作的灵魂。

《60分钟》的栏目定位主要体现在其对好新闻的理解上:

观众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60分钟》所擅长的正是讲述这样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好故事的标准是:

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

栏目制作人最希望听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有人说:

“看《60分钟》了吗?

我从未听说过那个故事!

”对于《60分钟》而言,把一个故事讲得简单明了是创作者执著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60分钟》的节目观是:

冲突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构成了好故事的基本要素。

冲突的情节意味着故事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演进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不是点状散布的,故事是要有变化曲折、要有冲突,即使生活中的事件是片断发生的,有时是毫无逻辑联系的,但要是发生在屏幕上,片断和无逻辑就不再可行。

讲述一个变化冲突的最好形式是有矛盾贯穿始终的故事,而且要让它们贴在一起。

有趣是《60分钟》选择人物的至高理念,有趣不是好玩不是搞笑,而是指有趣味、生动的、引人注目的东西。

引人注目的但了无生趣的不一定会成为选择对象,正是因为简单而动人的故事、丰满而真实的人物使得《60分钟》收视率居高不下,极具人气。

观众只要一打开电视机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这是《60分钟》的独特节目!

一是因为它特别大的面部特写镜头,二是因为只有《60分钟》才有这样的故事。

《东方时空》的栏目定位可以表述为:

国家与市场的均衡考虑。

多年的实践历程体现出国家和市场的双重介人,使得它成为国家舆论宣传需要和大量广告收入共同促成的电视制作。

《东方时空》的发展历程---从制片方式、制片队伍的构成到栏目、版块的设置与变化,都表明了国家和市场、舆论控制和商业路线不断借重和整合的过程。

在制片人中心制的体制下,整个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既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又可理解为一种商业行为。

消费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纵贯《东方时空》的发展历程,其原有的子栏目或单个节目的深度不断被自身的改版和中央电视台的其他节目分化,更讲究时效性和信息量。

不仅播发国际国内新闻,同时注重文化、交通等对百姓生活“有用”的资讯。

如有关交通信息的节目与民航总局、铁道部信息中心、交通部调配中心等部门密切合作,播报最新的春运交通情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信息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时空》不断地把栏目向精英文化和平民关怀的和谐交融方向靠拢。

自从子栏目《生活空间》被贴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识并以平视百姓的姿态去摄录社会的“原生态”、表现百姓的生存状态开始,《东方时空》的作者们以及大部分评论者和业内人士都认为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形态真正实现了三贴近: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把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人与小人物,改写了昔日教化面孔的主流媒体,表现一种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

过去的播报模式也有改变,介乎播与说之间,对重大的新闻有说、有评、有感受,与观众有交流,主持人之间也有交流,使整个节目风格更加灵活。

加上资讯内容分类处理,信息量更大,服务性更强,政治宜传与商业路线的渗透于此可见一斑。

虽然两个栏目所处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存在根本性差异,但他们在栏目定位上的做法都是从自身实际、社会语境出发,制作出雅俗共赏又极具有特色的电视节目,赢得观众的喜爱。

所以说,抓准栏目的定位,才能获得向前发展的平台。

(二)精当的内容选材

电视栏目的生命力源于其内容,“内涵是金,内容为王”的说法毫不夸张。

这一点对于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来说更是不容置疑的,内容是整个节目的骨骼。

《60分钟》避免一般性新闻事件,善于发现、发掘题材,进而深挖其根,作出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深度报道。

有揭示高层内幕的,批评政府及现行制度的,如《60分钟》中有一期报道了美国巨额援助土耳其,后者利用美国援助的耗资达亿美元的武器实施“政府恐怖主义”,用来对付试图独立的少数民族库尔德人,该节目批评美国政府为了外交政策和战略考虑,牺牲库尔德人;

有揭露事实真相,抨击黑暗现象的报道:

挑战者号升空遇难事件周年之际,《60分钟》采访了受害者家属和负责现场发射的航天飞机工程师,披露了航空总署明知有危险而不愿延期发射的政治图谋所带来的悲剧性结果;

还有追踪社会现象的,《60分钟》透过两个神父与俗女恋爱的不同遭遇,探讨了教会神职人员“选择爱情,放弃教会”、“有多至一半神父违反独身誓言”这一社会现象,对现行教会制度提出了改革倡仪。

其实在事件报道上,《60分钟》已将触角伸延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留下的“石棺”、中东哈马斯组织头目被手提电话炸弹炸死等事件的报道。

此外还有不少人物纪录片,抓住人物的独特个性,再现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主持人MorleySafer,捕捉到了马友友每次乘飞机均买两张机票,其中一张是给他的大提琴买的,从这一细节开始展开他的音乐生涯。

《MaxineWaters》一片则展现了民主党中一位“最开明的国会议员”的女性形象,通过报道的细节不难看出她大胆、泼辣、精明的个性:

她敢于一屁股坐在只有资深议员才能坐的蓝椅上,只因她喜欢;

她去拜访他人不敲门而是“破门而入”;

她敢当众喧嚷叫嚣议会主席下台,她认为布什是个种族主义者等等;

还有特殊专题节目,如对元老级主创人员华莱士的纪念性专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东方时空》在内容选材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东方时空》更注重导向意识。

在我国,一个栏目要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实现自身的飞跃,它所必须立足的基础地面,是正确的思想导向。

同时加以行之有效的宣传,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才能使栏目深入人心。

不断创新也是其国家级媒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纵观《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十几年来的发展,创新的追求贯穿始终。

每次改版,都不是简单地复原原有的《东方时空》形态,而是让老栏目赋予新面貌,新栏目饱含时代气息。

如《东方之子》是一个老栏目,在保持权威性、高档次的同时,注重了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增强人物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在具体的表现上,尝试多角度、多元化的质询方式,立体地、有血有肉地表现人物本质。

《百姓故事》则拓展了选题面,调整叙述手法,洋溢着对社会美好生活的关注,倾注了对社会真善美的暖意关怀,由拍“人中事”换位到拍“事中人”。

《东方时空》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产生广泛影响的电视新闻杂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的新闻性。

《时空连线》咬住新闻热点不放松,很多节目都是抓住当天新闻紧急赶制的,在夜里或凌晨审定,播出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近日或者当日所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如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足球黑哨、股市等方面的报道,凸显了它的新闻品质。

《东方之子》也把关注人物的视线更多地投向了新闻人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就推出了《中国历任谈判大使》系列节目;

就连制作周期较长、具有纪录片色彩的《百姓故事》也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新闻感的节目:

如在菲律宾被匪徒绑架的中国人得救回国的当天,《百姓故事》的记者就赶到当事人家中进行采访,随后推出了5集连续节目《我的骨肉兄弟》。

制作特别节目。

一个成熟的栏目经常通过制作特别节目来表现其实力,扩大其影响,提升栏目地位,形成收视热点。

《东方时空》在人员力量和节目经验上的积累,使得操作特别节目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精心策划、及时推出了几次特别节目:

中国足球出线,《东方时空》为此推出4期40分钟的节目,为栏目赢得关注。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两个节目在内容选材上结合实际,追求深度,注重时效,关注热点焦点;

同时把事件中的新闻人物作为节目重点,并通过精心策划,把不同题材链接成一个整体,得到栏目内容选材的最大合力。

(三)合理的节目编排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板块化结构、主题多变的特点,使得其内部编排显得尤为重要。

栏目采用板块结构,应使各板块相互支撑,充分发挥电视声、画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一种综合性的新闻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样式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杂”是新闻杂志节目的优势,若处理不当,这种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因为在一次节目中多个主题,多种内容,使用多种新闻体裁、多种表现形式,易导致内容上的堆砌,编排上的杂乱,让人不知所云。

《60分钟》结构编排非常紧凑连贯。

没有多余的叙述和画面语言,转场也非常的巧妙。

从整体来看,由主持人演播室评论介绍、谈话现场人物同期声、画面加解说词三大块交叉组合完成。

整期节目完整地看下来,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纵贯于整个节目的是滴答走动的跑表画面,用来提示观众一个段落的结束和开头,也用作中间事件的提示,这使得节目内容和形式具有整体感。

走表的滴答声给人一种时间飞逝的感觉,加快了节目的整体节奏。

另外,它的场景转换巧妙在:

一种方式是运用声音,尽量保留人物的同期声,往往利用人物的自身语言来转到与此相关的其它场景;

或利用音乐和结构段落来转场,体现人物个性、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

有时还利用画面的相似。

这样既使视觉流畅,又能够成功地实现时空的转换。

《60分钟》在开头、结尾及整体结构的编排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60分钟》第一段画面通常是整个片子里最精彩的。

其中包括悬念的设置,通常是最触目惊心、最难见到的镜头和图像;

强有力而醒目的开头会吸引观众注目而不再走开。

正如麦克卢汉认为的,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电视来说,注意就是最高奖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才有后面可能的一切。

《60分钟》的制作原则和多年的经验总结,就是让故事的开头充满力量,让观众在看了第一个镜头后有兴趣再看第二个镜头。

结尾则犹如落幕,《60分钟》结尾时的最后一句台词,一般刚好落在一个主人公的镜头上,场记工作十分到位;

用结尾完成总结的功能,有时甚至是特地作一个结尾来配合解说词。

《60分钟》十分讲究各个片断加在一起能否构成很好的整体并交代清楚问题。

不论是一期节目还是一则报道,从一个镜头内部事物的运动和镜头本身的运动,到一组画面间动静结合、远近搭配的组接,都体现出景别富于变化、场景转化自然顺畅、结构编排紧凑流畅、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韵律感的特点。

《东方时空》中同样是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特色、不同的时间长度,在保证每个板块内容新鲜,体裁新颖,能吸引并激发观众兴趣的基础上,其各栏目交替出现,给观众带来常看常新的感觉。

当观众对某一栏目还末产生疲劳感时,新栏目又出现了,观众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下一个栏目的特色内容上去。

《东方时空》由总节目主持人串连栏目,各个栏目的风格是严肃———凝重———轻松,其节奏变化也相应的是快———慢———快。

由于节目的内容变化、节目体裁和形式的不同,加上节目的有机组合,整个节目排列是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较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能长时间地吸引观众收看节目内容。

两者的编排表现为对节目节奏的把握和对节目整体性的考虑,通过合理的编排,将不同主题的版块内容融为一体,使节目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创新主持串联

耶鲁大学学者卡尔·

霍夫兰说过:

“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

可爱吗?

是同我一样的人吗?

”可见,担负着“传播者”代表角色的主持人和记者在公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往往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通过多样的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来提高传播效果,所以在传播者上做足文章,无疑会使节目锦上添花。

电影和电视在这方面可以说存在共性,电影需要明星,电视同样需要明星。

《60分钟》在启用和培养主持人、记者成为“电视明星”方面,有着较强的意识。

可以说,《60分钟》的成功,是和不断脱颖而出的“电视明星”群体分不开的。

其制片人唐·

休伊特曾说“《60分钟》是以主持人为主人公的电视节目。

”尤其是丹·

拉瑟,他从地方电视台进入总部,从记者起步,逐渐成为《60分钟》的首席记者兼主持人,后接替克朗凯特出任最重要的《晚间新闻》主持人和编辑部主任,至今宝刀未老,在重要关头仍然光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