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02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docx

中医学专业针灸学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经络总论

1、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络系统:

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经络学说:

是阐述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十二经脉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气初起为少阴,阴气较盛为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为厥阴。

阳气初起为少阳,阳气较盛为太阳,两阳相合,阳气极盛为阳明。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a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b手足三阳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的内侧。

c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足三阴经足内踝上八寸属规律,下八寸肝脾肾)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

联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胃上口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鼻,上齿,口唇,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注心中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咽,目内、外眦,耳,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络脑,目内眦,耳上角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肝,肺,心

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耳后、上、中,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目锐眦,耳后、中、前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胃,肺

阴器,目系,环唇内

与器官的联系

耳:

胃、小肠、膀胱、三焦、胆

目:

心、小肠、膀胱、三焦、胆、肝、胃

喉:

胃、肾、肝经、肺

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心:

心、小肠、脾、肾

肝:

肝、胆、肾

脾:

脾、胃

肺:

肺、大肠、心、肾、肝

肾:

肾、膀胱

胃:

胃、脾、肺、小肠、肝

大肠:

大肠、肺

小肠:

小肠、肺

膀胱:

膀胱、肾

三焦:

三焦、心包、肺

胆:

胆、肝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表里足经接于足;同名阳经接头面;交接阴经接胸腹。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二、奇经八脉

1、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②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

③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

④别道歧行:

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行;

⑤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

3、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4、任脉:

任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功能:

①“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②“任主胞胎”。

5、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

功能:

①“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

②“属肾络脑”,

6、冲脉:

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

功能:

①“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全身气血;

②“冲为血海”,擅治妇科病。

7、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8、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部(L2),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横行绕身一周。

功能:

①约束纵行躯干诸经。

②带脉病、妇科病

9、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功能:

①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

②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

10、跷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相会合。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至目内眦,合阴跷脉;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

功能:

①调节肢体运动;②司眼睑开合。

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因其沿线深而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离→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

入→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

出→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

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

六合: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六合”。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输、俞”

一、十四经穴: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

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

(主治单纯)

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

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1、近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特殊作用)

五、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1/3多。

(一)五输穴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比喻

脉气状况

腧穴位置

所出为井

水之初流

经气所出,脉气浅小

手、足之端

所溜为荥

水之微流

经气流动,脉气稍大

本节之前

所注为输

水流较大

经气渐盛,脉气较大

本节之后

所行为经

水之畅流

经气通畅,脉气较盛

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

百川入海

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

肘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的特点:

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

“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

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

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

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

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

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

主治肾之疾患,泄:

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

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二)原穴、络穴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

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

②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分布: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特点:

“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临床应用:

①治疗本经病证。

    ②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

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

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

督脉之络—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

(三)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16个。

分布:

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的特点:

生理上:

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

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

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

临床应用:

①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特的疗效。

阴经郄穴常用来治血证;阳经郄穴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证)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

又称为“俞穴”。

背俞穴共12个。

以相应脏腑命名。

分布:

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临床应用:

①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特点:

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

(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

当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病治阳”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

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

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穴共12个。

分布:

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疾病特点是:

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治疗相关脏腑病特点是:

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③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

应用时,一般“先阳后阴”

④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五)下合穴

合,汇合。

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下合穴共有6个。

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

②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即是本经五腧穴的合穴;

③大肠、小肠、三焦除五输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六腑疾病。

②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③募合配穴。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分布:

分散在躯干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

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中脘

中脘,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脘。

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

③气会—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

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

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膈俞

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

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太渊

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

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大杼

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

如项背痛等病症

⑧髓会—绝骨

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

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

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临床应用:

①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

中脘、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

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骨、髓病。

②治某些热病。

《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③郄会配穴。

孔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脘。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分布:

腕踝部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六、腧穴定位法

常用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

主要是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体表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轮廓、毛发边际、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又称骨度法、折量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

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

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

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

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锁骨中点)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12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腋后纹头至肘尖9

肘横纹至腕掌横纹

肘尖至腕背横纹12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髀枢(股骨大转子)至膝中19

膝中至外踝尖16

外踝尖至足底3

臀横纹至腘横纹14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患者第2--5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为3寸。

(“一夫法”)

(四)简便定位法(辅助取穴法)。

是手指比量法或活动标志范围的扩展,一种体位姿势和动作的配合。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四经脉

一、肺手太阴经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从胸→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与脏腑联系:

肺、大肠、胃

与器官联系:

肺系(喉咙、气管)膈

(二)主治概要:

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疼。

(三)本经腧穴

1、中府(Zhōngfǔ,LU1)(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简便取法]以手叉腰,在锁骨外端的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凹陷,凹陷正中直下一寸处是穴。

“中府云门下一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

5~0。

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尺泽(Chǐzé,LU5)(肺经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肘部微屈,显现出肘横纹。

于横纹中寻找肱二头肌腱,在其外侧(桡侧)是穴。

“尺泽肘中肌腱外”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

8~1。

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Kǒngzuì,LU6)(肺经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

“孔最腕上七寸凭”

[主治]①咯血、咳嗽、暴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痔疮便血。

[操作]直刺0。

5~1寸。

4、列缺(Lièqūe,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列缺交叉食指尽”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头项寻列缺”

[操作]向上斜刺0。

5~0。

8寸。

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5、太渊(Tàiyuān,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

“太渊掌后纹头应”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证、高血压等;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

3~0。

5寸。

6、鱼际(Yújì,LU10)(肺经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取法]微立掌,依定位取穴。

“鱼际大鱼骨边中”

[主治]①咳喘、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

5~0。

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7、少商(Shàoshāng,LU11)(肺经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侧掌,于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直线,两线相交处是穴。

“少商穴在大指外”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操作]浅刺0。

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脉小结

穴位

共同

特殊

中府(募穴)

咳嗽

气喘

胸痛

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肩背痛、心悸、气短、乏力

前臂

尺泽(合穴)

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孔最(郄穴)

咯血、痔疮便血

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外感头痛、口眼歪斜、

颈强、齿痛

太渊(输穴)(原穴、脉会)

无脉证、手腕痛

鱼际(荥穴)

咳嗽

发热、咳血、咽干、失音、

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咽喉肿痛

高热、昏迷、癫狂

刺灸要点:

①中府穴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②尺泽穴避开肌腱针刺或刺络放血。

③太渊穴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

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腧穴

1、商阳(Shāngyáng,LI1)(大肠经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大肠经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

“三间握拳节后当”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直刺0.3~0.5寸。

3、合谷(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