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032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邓三理论题总结Word下载.docx

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分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2分(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模拟题1.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5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5分(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5分(4)社会主义荣辱观1.5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

答:

总体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分

意义:

理论意义: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分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到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化,是党执政理论的深化。

实践意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分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分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分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分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简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重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灵魂;

(1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凝聚力量;

(2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1分)

1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7分)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分)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分)

1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分)(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分)(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9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原因

科学内涵参照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原因有三:

第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第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分)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十三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依照历史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两重镜像。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①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②立足于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原则。

③融合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

①剖析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②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提出时间: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中国共产党革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①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

②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①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

②无产阶级领导权要通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②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③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①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①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

(1)根本的区别是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3)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6、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分两步走?

(不确定)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

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可出辨析或简答)

我国当时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它的过渡性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在政治上,实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2)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共存。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1952年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⑵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⑷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造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实践证明

3、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逐步过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在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流血革命”。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把资本家也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总之,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总结其根据社会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的结果,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完整的概括。

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⑴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⑵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⑶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

1、1987年的十三大在科学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含义之一,我国已经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