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037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3.1.1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2

3.1.2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2

3.1.3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监测与预警2

3.2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2

3.2.1优化农村工业结构和布局2

3.2.2严格农村工业项目环境准入2

3.2.3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2

3.3深化农业污染防治2

3.3.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2

3.3.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

3.3.3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2

3.3.4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2

3.3.5积极防治农田废弃物污染2

3.4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2

3.4.1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统筹规划2

3.4.2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

3.4.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

3.4.4严格农村医疗废物监管2

3.5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2

3.5.1加快推进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

3.5.2积极开展已受污染土壤的治理2

3.5.3加强土壤污染预防2

3.5.4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2

3.6大力开展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2

3.6.1深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2

3.6.2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力度2

3.6.3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2

3.7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和生态创建2

3.7.1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2

3.7.2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

3.7.3深入推进生态示范系列创建2

第四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2

4.1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2

4.1.1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项目2

4.1.2农村工业污染控制项目2

4.1.3农业污染防治项目2

4.1.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项目2

4.1.5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

4.1.6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2

4.1.7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和生态创建项目2

4.2资金筹措2

4.3效益分析2

4.3.1生态环境效益2

4.3.2社会效益2

4.3.3经济效益2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

5.1组织领导2

5.2制度建设2

5.3资金投入2

5.4能力建设2

5.5科技支撑2

5.6公众参与2

附表2008-2012年规划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2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农村部分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农村水环境质量尚未根本改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较严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为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编制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期为2008-2012年;

规划范围为全省农村地区[w1]。

第一章现状与问题

1.1基本概况

1.1.1自然环境与资源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

海域面积连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26万平方公里,有3000多个岛屿。

省内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东北部为冲积平原。

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配置多样,气象灾害比较频繁。

年平均气温15℃—18℃,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省内河流众多,自北至南有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八大水系,平原地区农村河沟池塘密布。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9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2007年,全省现有林地面积669.5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9.8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74%,位居全国前列;

年末实有耕地1597.34千公顷,其中水田1285.41千公顷,旱地311.93千公顷,人均耕地0.034公顷,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全省鱼类及其他生物资源丰富,陆生水域中有河口洄游性及纯淡水鱼类185种;

海洋游泳生物439种,虾类60种,软体动物14种。

1.1.2农村社会经济

2007年,全省有1207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49个),313个街道,31060个村民委员会,105208个自然村,农村人口3770.46万人(含户籍在县城以下乡镇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3308.21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

2007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43140.5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17264.85亿元,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253.03亿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4409.47亿元,其他经营收入9213.2亿元。

全省有乡镇工业企业72.03万家,工业产值为33805.26万元,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82.86%和82.13%。

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986.02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97.15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为46.1:

6.0:

23.0:

23.2。

全省粮食总产量为801.6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660.62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8.81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和渔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79.9万吨;

水产品产量500.14万吨。

1.1.3环境质量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基本良好,67.2%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4.7%。

运河、平原河网总体水质仍然较差;

湖库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其中水库营养化程度较轻。

水体污染指标主要是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

八大水系按满足功能断面数百分比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

飞云江、瓯江、甬江、钱塘江、苕溪、椒江、曹娥江、鳌江,见图1。

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大气和声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但局部区域和农村居民点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有超标现象,农村居民时有投诉。

据统计,2007年原省环保局直接受理信访1670件,有60%左右的信访来自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厂居混合区域的环境信访较多。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尚好,局部地区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全省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试点调查结果,少数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劣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毒有机物。

1.2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把农村环境保护摆到与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同等重要的位置,各项工程有序推进,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2.1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逐步深入。

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划定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658个,面积6131平方公里,其中乡镇一级(不含县城)的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415个,面积1267平方公里,受益人口787万人。

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384个(县级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约100个),其中县以下乡镇规范、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80多个,为城乡一体化供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2003年以来,“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15万吨/日,受益行政村9213个,总受益人口833万人,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86%。

2006年以来,全省城镇集中供水延伸农村工程新增农村受益人口415万人。

全省自来水受益行政村达2691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6%。

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饮用水卫生检测评价,为供水工程建设和安全有效地运行提供重要的依据。

1.2.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按照“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部署,实行“挂牌督办、跟踪督查、限期治理、动态管理”的环保重点监管区制度,开展了农村地区比较突出的区域性工业污染问题专项整治,涉及医药化工、纺织印染、小褪色、小冶炼、废塑料洗涤、合成革、固废拆解、土法竹造纸等多数污染行业。

到2007年底,共完成16个省级重点监管区的污染整治,带动完成71个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污染整治,加快了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局部地区农村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对农村地区新增污染项目的控制逐步加强。

完成了全省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对涉及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限制准入区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并已具体运用到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中,从布局上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的控制。

农村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开始起步,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提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1.2.3农业污染防治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

到2007年底,全省88个县(市、区)已完成了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实施了关停转迁。

完成存栏猪500头、牛50头(其中杭嘉湖地区存栏猪300头、牛30头)以上共196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余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到83%。

农田污染控制初见成效。

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2万亩,建成3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26万亩。

建立农药减量工程示范区386个,示范面积36.35万亩,推广实施面积301.99万亩。

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443.20万吨,农药施用总量6.49万吨。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0.9%。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开始启动。

省海洋与渔业局制订发布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453—2006)。

编制实施了《浙江省水产养殖规划(2006-2020)》,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养殖,近年来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明显减缓。

据统计,浙江省农膜覆盖耕地246.03千公顷,农膜覆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3%,覆盖农膜耕地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膜190.9公斤,全省使用总量为456975吨,其中可降解农膜使用量占3.1%,回收利用率为62.3%。

1.2.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到2007年底,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有985个自然村的污水纳入了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全省累计有5253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行政村总数的15.9%(按2007年初的行政村总数计算)。

全省有112个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有74个镇建成污水厂(站);

有38个镇基本建成污水收集管网,接入就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

农村卫生改厕进一步推进,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0.6%,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60.51%。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工作全面推进。

各地区基本形成了“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或区域集中处理”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模式。

2005-2007年,累计新建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221个,全省垃圾中转设施的镇乡覆盖率达到61.23%,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66.36%,无害化处理率为28%。

1.2.5生态保护与建设

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完成了1700余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及土壤污染调查数据库采集系统的试用和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完成了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工作。

新建了浙江省土壤污染调查资料档案库和土壤样品库。

连续5年组织开展“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顺利推进。

通过实施河道疏浚、清淤、拓宽、护岸、筑堤、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河道“脏、乱、差”得到显著改善。

全省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3800公里(其中农村河道整治长度占80%以上),绿化河岸2200万平方米。

目前全省已实现长效保洁的农村河道总长逾1万公里,保洁率超过20%。

生态林建设和村庄绿化扎实推进。

全省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已累计建成优质林分面积2150万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4366公里,完成阔叶化改造44.8万亩,进一步提高了林分质量。

启动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累计完成长防林、海防林国债工程项目营造林157.4万亩。

共有40个平原县实现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占全省平原绿化实施县的91%。

累计完成“上三线”、“杭金线”、“甬台温”、“金丽温”、“杭千线”等高速公路两侧第一面坡的退耕还林54万亩。

全省累计创建2664个“绿化示范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到2007年底,全省已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9个,陆地总面积92535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

各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在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工作逐步完善,我省发布实施了《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杭州、丽水、温州、湖州等市已编制湿地保护规划。

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并举。

2007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23.6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3.3%。

绿色殡葬改革大力推进。

全省“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98.6%,生态葬法覆盖80.3%的行政村,已建公墓、墓地绿化率平均达到70%。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稳步开展。

累计完成1165个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全省废弃矿山治理率达65%以上,建成了10家省级“绿色矿山”。

1.2.6农村生态示范创建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典型示范引路,积极开展基层生态示范创建。

安吉县创建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县,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

台州市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国家农村环境保护试点。

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450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999个市、县级生态村。

奉化滕头村和台州方林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村。

到2007年底,累计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10303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39%。

1.3主要问题

农村饮用水安全持续保障程度不高,仍有部分农村人口尚未得到安全饮用水保障,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没有很好地开展,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总体上偏低;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城乡间、区域间的统筹规划,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仍处于较低水平;

局部地区农村工业结构性污染还相当突出,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和污染企业“上山下乡”情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家庭作坊比较密集的村镇和污染企业集中的农村区块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遗留工业污染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农业污染比较严重,量大、面广,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利用率低,大量中小养殖场仍未得到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滞后;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村庄环境亟待改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局部区域生态功能退化仍在发展;

农村环保制度体系和能力建设薄弱,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法规和规章缺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环保队伍和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亟待加强。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目标,以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污染防治、集镇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农民群众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监管和生态示范创建,着力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2基本原则

2.2.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问题成因复杂,应进行近远期、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促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同时,要明确近期的工作重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问题比较集中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直接危害群众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隐患、工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和河沟池塘污染等问题。

2.2.2防治结合,源头控制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严格农村地区建设开发活动环境准入,合理村庄和农村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从源头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

切实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促进农村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2.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要重点加强工农业污染防治,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

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要重点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可采用分区分片统一配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建设;

海岛地区要结合“大岛建、小岛迁”,合理配置相应的环保基础设施。

2.2.4创新机制,依靠科技

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探索推广各种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和运行机制。

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积极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技术与经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2.2.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完善,加强监管,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大力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2.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2.3.1规划目标

到2012年,全省绝大多数村庄环境得到整治,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的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明显加强;

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指标体系及目标见表1。

2.3.2展望远景

到2020年,农村生态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格局全面确立,农民群众普遍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在洁美的家园,全省形成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环境。

表1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

类型

序号

指标

2007年

2012年

饮用水安全

1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88

2

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

86

100

污染防治

3

工业污染源“飞行监测”达标率(%)

69.5

82

4

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比例(%)

15.9

80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约10

40

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约15

55

5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

66.4

95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8

50

建制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50

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0

97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

83

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

443

420

8

秸秆综合利用率(%)

70.9

9

卫生厕所普及率(%)

80.6

85

10

开展河沟池塘整治的行政村比例(%)

20

60

11

农用地膜回收率(%)

62.3

70

生态保护与建设

12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13

村庄绿化实施率[w2](%)

14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15

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

65

16

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

80.3

注:

1、“-”为没有该项指标的现状统计数据;

2、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2012年目标暂定为88%,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章主要任务

3.1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3.1.1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以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排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各类安全隐患。

按照因地制宜、确保水源水质安全的原则,全面开展县以下全部乡镇、单村、联村集中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编制和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或方案,明确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保护目标和措施,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警示牌和界标,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日常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使用受潜在污染威胁较大的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乡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建立备用水源。

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逐步禁止杭嘉湖和甬台温地区沿海平原地区承压地下水的开采。

3.1.2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

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