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0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docx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2017·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

原因类

春秋战国,颜回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

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

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

4.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7·全国卷Ⅰ

《史记》

原因类、意义(影响)类

春秋战国,季札

2017·全国卷Ⅲ

金冲及《陈云传》

背景类、评价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

2016·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

特点类、背景类

清代,郑板桥、艺术风格

2016·全国卷Ⅰ

白寿彝《中国通史》

背景类、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功过

2016·全国卷Ⅲ

周天度《蔡元培传》

原因类、评价类

民国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务改革

2015·全国卷Ⅰ

《元史》

原因类、作用(意义)类

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

2015·全国卷Ⅱ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

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

2014·全国卷Ⅰ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

原因类

宋代,包拯(包青天)

2014·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

2013·全国卷Ⅰ

卞孝萱《韩愈评传》

背景类、作用类

唐代,韩愈、古文运动

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

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题型一 从人物的成就角度考查对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

“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闻一知十”“行其道”“独善其身”等信息归纳。

(2)问,根据材料中的“尊师崇道”以及颜回观点中的积极因素来回答。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题型二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对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史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

(1)问,根据材料“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要求季札即位……”等信息,再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进行概述。

(2)问,根据材料“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大开”,结合其出访背景以及先进文化的认同感来回答。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题型三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对近现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例3]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金冲及《陈云传》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

(1)问,由材料“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知陈云的经济思想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国内形势进行回答。

(2)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需要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

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题型四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近代世界杰出人物

[例4] (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孙炳辉《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解析:

(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

(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

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评析: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如对康熙帝的评价:

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

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曾指出: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

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

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 “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

列宁指出: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

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

邓小平指出: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五、人物评价的一般格式(历史人物小论文)

1.属性:

确定人物身份。

2.事迹: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3.影响:

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4.结论:

全面总结,得出启示。

六、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

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