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386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文档格式.docx

获取和解读信息

·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无论怎样表述我们都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所谓获取和解读信息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试卷中的信息以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图画、符号等形式呈现,该项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精准审题,并能够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回映信息提供的情景。

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正确处理好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之间的关系,或通过事实阐释观点,或用观点解释历史事实。

所谓描述和阐释事物,就是如何表达问题的能力。

包括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该项能力表现为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得准确、简洁,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所谓论证和探讨问题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和论述过程,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立论的过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要求。

3.考试内容

我们研究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中有关“考试内容”还有的大纲称之为“知识范围”的部分。

研究这部分,可以侧重于两个角度:

体例和结构,具体内容要求。

(1)体例和结构:

以全国考试课标版大纲为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

古代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近代近代世界;

近代中国

现代现代世界;

现代中国

古代中国又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部分,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下面又包含四项具体内容,下面节选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其中一部分,说明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是通史和主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的。

了解考试内容的体例和结构会帮助我们有效利用考纲指导复习。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具体内容要求。

考试大纲有关考试内容具体条目的表述一般比较概括,在复习时应结合教材使其具体化。

4.试卷结构。

考纲对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也作了明确的要求

题型结构:

选择题约占45%,非选择题约占55%。

分值结构:

三科分值比例,历史:

地理:

政治=1:

1:

1,同时还应该学科内各部分的分支比例。

∙难度结构: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档难度提和难题,以中档难度试题为主。

5.参考样题:

了解命题倾向

二、研究高考试题

1.分析各部分知识结构:

内容比例,必修、选修比例

 

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

世界古代

世界近现代

选修

2009年全国I

34分

30分

36分

2009年全国Ⅱ

32分

2010年全国I

28分

2010年全国Ⅱ

2011年全国大纲

40分

24分

2011年全国课标

33分

4分

15分

2.分析能力考查特点

(1)选择题:

例一(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唐初编定的《隋书·

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考查文史常识)

例二(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7题)

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题干通过图表说明现象,选项阐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例三(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题干描述现象,选项阐明现象的原因)

例四(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题干描述事实,选项概括事实的特点或实质)

例五(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

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题干描述特点,选项确认事实)

例六(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6题)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

“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题干叙述一个现象,选项阐释目的)

例七(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题干描述一个事实,选项说明其影响)

例八(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题干出示历史材料,选项确认对历史材料的理解)

通过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国考卷的选择题更多采用材料,更加注重创设情景,提干和选项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

题干描述历史特征

  选项确定历史事实

题干出示历史材料

  选项理解历史材料

题干描述历史事实

  选项阐释原因、背景、目的、影响

(2)非选择题:

例九(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期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从例九可以看到,首先要求考生能概括材料中的观点;

进而辨别观点,并判断是否赞同欧洲中心说;

再运用所学知识评论欧洲中心说这一观点。

以上试题表明,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以下两项能力: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内容选材特点

通过上述试题分析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全国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注重文史常识:

例如,历史地理、纪年、姓氏、阴阳五行、帝王谥号、史学编撰常识等等。

学术研究的新动态:

2009年全国Ⅰ第37题考查了全球史观;

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涉及文明史观。

进而总结2011年试题考试特点如下:

强调能力考查

注意情景创设

材料解析题的比重大

注重文史常识和历史素养的考查

时事热点隐性化

学术热点温度下降

三、研究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指导高三备考,研究本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它影响到备考的效率和有效培养考生学科能力的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说:

“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就不能称其为科学。

我们学习一门科学,如果不能掌握一门科学的方法,就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

……不同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研究对象特征的形式、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是这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我们每位教师不妨自问:

自己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是什么?

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反映历史思维方法?

我们历史学科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也就是研究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事件的相互关系。

所以,真正反映历史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带有通史特点的知识结构,其次是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的专题历史结构。

也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反映历史学科方法的体现历史横向联系、横向阶段特征的通史结构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纵向线索。

下面就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史举例说明:

1.中国古代史

(1)分段和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

早期国家形成、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变革(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税收制度、政权形式的变动、思想领域的变化)

秦汉时期:

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魏晋时期:

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士族掌权、江南开发

隋唐时期:

全面繁荣

宋元时期:

民族政权并立、商品经济发展发展

明清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2)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铁器、牛耕)引起生产关系(由井田制向私有制转化)、生产方式(由集体劳动相小农生产变化)、剥削方式(纳税)、政治制度(王室衰微、分封制转为县制、世袭制变为军功制)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汉武帝统治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巩固了国家统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为汉初六七十年的发展、经济的恢复,为汉武帝的全面作为提供了经济基础。

•唐朝文化全面繁荣的原因:

唐朝文化的全面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唐朝吸收了异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安定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上南北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原有文化传统的传承造就了唐朝特殊的文化现象。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北宋王朝中央集权的突出特点是通过经济上收买换取地主官僚的政治权力,采用分割的办法削弱地主官僚的权力,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北宋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北宋王朝处在五代十国之后,五代十国之所以频繁更替,就是因为地方割据势力过大,凡是兵强马壮者都可以称孤道寡,导致赵匡胤对官员权力的过度警惕。

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又引起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庞大、财政开支入不敷出的“三冗”现象;

官僚地主无节制地兼并土地,引起农民不满、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由于采取守内需外的国策,周边的少数民主政权步步进逼,北宋王朝处于被动屈辱的地位。

基于上述情况,王安石实施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

(3)适当梳理纵向线索

①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

雏形:

战国商鞅变法

确立:

秦朝建立中央和地方制度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完善: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调整:

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分权

强化: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特务统治

清朝设军机处

②农业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

作物品种的增加

春秋---唐朝:

工具的改进

北宋---元朝:

提高土地利用率;

南北作物广泛交流;

经济作物扩种。

明清:

引进高产作物:

玉米、甘薯等

③城市发展

战国:

我国城市大发展时期。

战国城市特点:

规模大;

主要是政治中心,各国的都城;

也是工商业生产和贸易中心。

西汉:

秦末长期战争城市被破坏;

西汉初城市开始恢复和繁荣;

西汉中期以后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富商大贾把资金转向土地,城市衰落。

隋朝:

统一后城市繁荣。

唐朝:

长安城。

北宋:

城市经济发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明朝;

出现30多座大城市。

2.中国近、现代史

•19世纪40—60年代: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

•19世纪60—70年代:

新特点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洋务运动

•19世纪70—1901年:

双半社会大大加深和最终形成

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

•20世纪初—1919年:

清朝覆灭和北洋军阀统治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下)阶段特征:

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民大革命:

反对北洋军阀

•十年对峙:

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

中日民族矛盾为主,出现两个战场、三个阶段

•解放战争:

国、共两党率领的军队进行了生死较量,经历三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

主要任务

•1949—1956:

过渡时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66:

探索建设(主要任务是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当中出现了曲折)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的实践,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努力,确定新时期外交方针和有关建设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实践。

例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及其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壮大,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主张。

19世纪末,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在这一基础上,资产阶级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1912——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辛亥革命的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上维护民族共和斗争提供了经济基础,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阶级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华方式

•大炮加商品(19世纪40--60年代):

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边疆和资本输出(19世纪70--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瓜分中国(19世纪末):

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扶植代理人(义和团运动之后):

袁世凯、北洋军阀各派、蒋介石。

以华制华。

•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

②中国人民近代化探索

•学习器物(科学技术):

19世纪40--60年代

地主阶级探索:

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求富。

•学习制度: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新兴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主张对外商战,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戊戌变法:

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

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学习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民主意识,科学态度

③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民主革命的探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

民主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

民主革命的策略:

统一战线(不同历史时期)

民主革命的目标:

反帝反封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社会主义革命探索:

社会主义三大民主制度,所有制三大改造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3.世界近现代历史

全国考纲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作了如下要求

近代:

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③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省略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

现代:

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②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

工业革命、法国共和制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20世纪前期:

现代化全面展开

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资本主义兴起: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产生;

同时为追求现世幸福探索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工场手工业得以发展。

在上述经济和思想基础上,资产阶级与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封建势力和殖民统治进行了激烈的暴力冲突,发生了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期间兴起的启蒙运动,一方面总结了英国革命的经验,同时指导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制度。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开展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第一,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英国通过国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掌握政治权力,同时一些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美国两党政治制度形成。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第二,由于工业革命展现了资本主义巨大的生命力,德国、日本、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第三,工业革命后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变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四,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两大阵营,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使得现代化全面展开。

20世纪下半叶:

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均发生了变化。

四、研究复习课规律

1.复习课的基本原则:

讲框架、讲难点、讲过程、将方法、讲概念

注重师生分工:

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内容,学生自学容易的知识;

教师进行情景创设,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学习,以发展能力。

关于知识要求应该明确;

简化内容,尽量用词组或则短语突出重点内容。

2.加强第一轮复习:

按时序讲通史

低起点,小步走,进行全面复习。

3.第二轮复习:

侧重纵向线索

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找出规律。

4.第三轮,一、二模之后

查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弥补漏洞;

对查出的问题强化训练;

根据考试形式,适当押题,缩小复习范围。

五、适当关注学科热点问题

(1)全球史观

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解释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和趋向。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各文明形态历史的简单相加和堆积,而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人类历史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纵向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马克思主义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