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考研经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59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MPAcc考研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PAcc考研经验.docx

《MPAcc考研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PAcc考研经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PAcc考研经验.docx

MPAcc考研经验

我的考研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  MPAcc

  首先向师弟师妹们道个歉,拖了这么久才把我的考研经历分享出来,实在愧疚。

如果我的经历能够对即将在2012年参加考研以及以后考研的同学有些许帮助,也值了。

让我写考研经验,我真的当之有愧,因为我觉得这根本谈不上什么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人,我的思想也未必能让其他人接受,所以这只能算是我的经历。

在介绍我的考研经历之前,我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业是财务管理,平时成绩在班上很一般,中等水平吧,就专业课学的还算不错;研究生考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的MPAcc,初试成绩407,其中英语73,政治77,管理类综合162,会计学95,初试排名貌似第7名;复试成绩80,应该算不上好,由于中财只公布分数,所以不知道最终排名。

一、选择MPAcc的原因

最初我根本不知道有MPAcc这个专业,所以一开始我也是做好了考学术型硕士的准备。

大概在2010年四五月份,我从同学那里听说有一个叫MPAcc的专业型硕士,2010年是第一次正式招考,招生人数较多且考试不难,于是我开始对这个专业产生了兴趣。

考研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会对你的整个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MPAcc才考过一届,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于是我就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在分析了自身各项因素,权衡了各种利弊后最终选择了MPAcc这个专业。

具体原因如下:

(1)扬长避短。

本人虽然早有考研的准备,但由于比较懒散,到2010年的5月份都还未进入复习状态,而此时身边好多考普硕的同学数学已经过完第一遍,甚至有些第二遍都过很多了,英语词汇也背的差不多了,已开始真题的练习,而我什么都没做。

反思自己,数学在大一大二时真的没认真学,都怀疑期末怎么过的,所以基础很差;英语就更别提了,真可以用“一坨”来形容,四级考了两次才勉强过。

所以我如果选择普硕,不仅一点优势没有,连现有的差距都不知何时能赶上。

而MPAcc正好不用考数学,代之的是管理类综合,不仅避开了弱项,还增加了强项;英语考的是英语

(二),比英语

(一)简单很多,差不多就六级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自己的弱势。

所以我建议那些数学和英语不是很好,而又想上一个比较牛的学校的研究生,可以考虑MPAcc,成功的概率能增加很多。

(2)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

临近毕业,我想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所打算,分析了自己的性格爱好,觉得自己适合从事做企业、做投资这一块,所以CPA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选择MPAcc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复习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像我就是9月中旬考完CPA之后才进入真正的考研复习,在之前的那段时间,主要就是大三结束的暑假,可以报一到两门CPA,这不仅考了注会,并且对考MPAcc的专业课复习也有很大帮助。

我的大致规划是:

大三暑假注会复习的好,可以把所报科目通过;然后认真考研复习,争取考上;考上研究生的那个暑假,一般都没什么事,可以再报两门注会,认真复习基本OK;在研一的时候把CPA剩下的科目全报了,争取一次性全通过,也就是说在研究生毕业时能拿到名校的学位证书和CPA证书。

而考普硕的同学,在考研复习那年,由于复习任务巨大,基本不可能去考注会,当然在考上研究生的暑假可以报考几门,但在研一时由于普硕学术任务较重,想把注会余下的科目全通过有一定难度,所以选择普硕想在研究生毕业时拿到CPA有些困难。

而在会计、金融领域,某些时候证书可能比学历更重要,所以相对于普硕毕业生,有着名校学历和CPA证书的MPAcc毕业生可能更有优势。

  (3)认清自己最需要什么。

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考不考研也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比如立志做公务员的同学去考研就没什么必要;以后想当教授的同学就必须去考研,而且必须是普硕。

其实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盲目选择的,看到身边的同学都考研,自己也就去考研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

我未来想从事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这个行业,而在找工作时我发现这个行业一般的招聘要求都是211工程、研究生以上学历,一个不知名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想进入这个行业实在太难,更不用说中金、高盛等顶级企业了,所以我最需要的就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需要一块敲门砖,而这块敲门砖就是名校的研究生学历。

能给予我这块敲门砖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专硕,招生人多,报考人少,试题简单,相对风险就小。

二、选择中财的原因

(1)量力而行。

考研学校的选择要理性对待,谁都想进清华北大,但并不是谁都有能力进去的。

最初我最想去的是上财,经过打听后发现,上财出题超纲太多且难,就2010年MPAcc会计学专业课,卷面100分里有60多分的题在大纲之外,简直就是坑爹的,所以直接放弃了。

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先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我英语和政治基础不好,当时给自己的估分是英语60,政治70,专业80,管理类综合150,总分360,然后对照前一年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把目标基本锁定在中财、人大的苏州学院和南大三所学校。

当然那些有着名校梦,想趁年轻搏一把的同学另当别论。

(2)比较目标院校的优劣。

人大苏州学院与中财比较:

第一,虽然其毕业学位仍旧是人大的,但毕竟位于苏州,地理位置没有中财优越,也就没有良好的实习资源,而MPAcc专业第二年基本都在实习;第二,苏州学院成立不久,规模小,师生少,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源肯定不及中财,毕竟中财是财经类的专业性院校,有着丰富的师资和图书资源;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排名中人大在中财前面,但人大以理论为主,中财注重实务,而MPAcc就是实务性的专业,另外我从朋友那了解到,社会上实务界对会计学的认可中财要高于人大。

第四,我曾看过一篇文章,统计说国内大大小小的银行行长,三分之一出自中财,所以校友资源很丰富。

第五,能上苏州学院的分数,上中财也基本OK。

南大与中财的比较:

第一,南大虽然综合实力强过中财,但其经管类专业一般,毕业后工作没有中财有优势;第二,南大位于南京,虽说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与北京有一定差距,实习资源一般。

第三,进南大的分数进中财也基本OK。

所以我觉得中财最适合我,我不敢肯定选中财是最好的选择,但至少是一个对的选择。

三、考研复习过程

刚上面也提到过,我的复习时间是很短的,暑假期间主要在复习注会,9月中旬注会考试结束后才进入真正的考研复习,一直到1月15日研究生考试,满打满算就4个月。

学习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物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同一个人对待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下面我将简单讲述自己在考研复习中的一些情况、方法和感悟,与大家分享,仅供参考借鉴。

(1)英语

我的英语基础超差,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刚进入大学英语分班,我很荣幸的被分到A班,也就是最差的班,要上四个学期的英语课才能参加四级考试。

现在大约记得,第一学期英语成绩72分,第二学期68分,第三学期62分,第四学期参加四级考试,按照前面的规律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料的挂了,第二次四级考试以445分险过,接下来第一次六级考试挂了,第二次440分刚过,这还是在考研英语复习之后。

在几十万考研大军中,我的英语水平应该是处于最最底层的。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一个英语如此差的学生怎样进行考研复习,并取得满意成绩的。

9月份之前,我在复习注会的同时顺带着看一点英语,那时和别人一样拿着俞敏洪的《考研英语词汇》使劲背单词,第一遍背这本词汇书时,老实说我认识的词汇不到三分之一,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结束了第一遍,特高兴,满怀期望的准备看第二遍,结果发现第一遍看时认识的单词还是认识,不认识的还是不认识,可以说之前两个月努力一点用没,当时特绝望,考研我最担心的也就是怕英语单科过不了线。

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到考研结束都背不完那本词汇书,于是就分析自己的英语缺陷,发现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词汇量,另外我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其实考研常出现的词汇就那么几个,大纲规定的5500个词汇接近一半在历年考研英语中很少出现,我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效果最大化,最好的途径就是背历年考研英语阅读真题中不认识的词汇。

于是我就去书店找了人大教授郭崇兴《历年真题阅读理解精读笔记》,这本书后面列出了每篇阅读理解的大纲单词和超纲单词,觉得特适合我,这是英语

(一)的阅读,因为我基础太差,一般每天就两篇。

第一遍看文章,做题,正常情况五个选项全错,运气好能对一两个,然后不看解释直接背后边所列单词,再看文章做题,一般就能全对,所以我个人觉得考研英语重在词汇,尤其是历年真题常出现的词汇,只要单词熟悉了,做题自然问题不大。

就这样,9-10月份我就做真题阅读,然后使劲背后边的单词,按照英语

(一)的方式复习着,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

11月份我就开始做英语

(二)的真题,用的是蒋军虎的《老蒋详解》,个人觉得这书不错,在研究了英语

(二)的真题后会发现,出题思路和英语

(一)差别很大,英一的选项中和文章句子比较相近的往往是错的,得绕个弯,而英二恰恰相反,和文章句子相似的往往就是正确答案,所以如果用英一的思路做英二的题就大错特错,之前按照英一复习主要是为了积累足够的常用词汇,充分准备,最后两个月必须做英二的题,主要分析解题方法。

英二的真题比较简单,觉得没什么价值去做第二甚至第三遍。

12月份我就用了蒋军虎的《精读80篇》,主要就是做英二阅读模拟题,同时准备写作。

考研英语中除了阅读,比重最大的就是写作了,而且这部分也是比较容易拉分的,应该重视。

我英语基础差,让我短期内学会用高级词汇高级句型肯定不可能,我的方法就是找了一些比较好的英一历年真题的范文,把其中好的句子背下来,写作的时候尽量往上套,比如说把其中的名词或动词替换掉,在保证语法不错的情况下多用些高级词汇,及格分肯定没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英一和英二写作要求基本一样,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型越多得分越高,所以完全可以只按照英一准备。

考前半个月,主要做机工版的英二模拟题,规定时间整套做,主要模拟考试并控制好各部分时间。

完形填空,个人觉得没必要复习,完形主要考查词义和语法:

词义部分,如果词汇掌握够了就OK;语法部分,短时间内想提高多少,很难,而且大家都差不多,所以花时间复习语法性价比很低。

英译汉部分,由于英二的英译汉很简单,只要单词都认识了,也就没问题了,而且能接近满分,也没必要复习。

我觉得自己可以作为鼓励那些想考研但又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的典型例子吧,虽然只得了73分,估计只有平均分水平,但至少自己很满意了。

所以那些英语不好又想考研的同学,不要担心,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

总的来说,英语的复习主要注重两点:

第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短期内效用最大化,达到性价比最高;第二,考研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有了足够的词汇量,阅读、翻译、完型都OK,但要以高频词汇为主。

  

(2)政治

很多人都觉得政治应该是最后一个多月的任务,对于那些政治基础好政治觉悟又高的同学,我不否认,你可以的,但对于一般的同学,最好别这样,不然你到最后肯定要崩溃的,因为到最后资料最多的是政治,看不完的是政治,感觉最没把握的还是政治。

我高中是理科,特讨厌政治,上了大学还是一样,毛邓三、马哲那些课什么时候上的都没印象,身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真心感到惭愧。

我政治的复习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0月中旬开始复习,到10月底,看第一遍红宝书,做任汝芬的《高分指南》,主要了解政治大纲的主要内容及真题的出题和答题方式;11月份,详细看第二遍红宝书,做肖秀荣的《命题人1000题》,只做选择不做分析,掌握考纲主要内容,达到看到题目大概知道出自书本哪里的程度;12月上半月,复习时政;12月下半月,看第三遍红宝书和风中劲草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查漏补缺,适量做选择,重点做《1000题》中的分析题,先看题,然后心里想着答一遍,再看答案,主要了解该知识点的大致内容,有印象即可。

1月上半月,做肖秀荣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重点关注这四套题中的分析题。

我政治基础基本等于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也没怎么背过,最后成绩是77分,像我这样的基础能得这分,应该算很不错了,我想这可能是我复习的方法得当吧!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自己对政治复习的一点看法:

第一,重在理解。

很多人觉得政治只要背背就行,背的多得分就会很高,我很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可能我是个懒人,不喜欢背东西,就算背了也记不住,所以我就会想方设法去理解,理解了也就记住了,而且是长时间记住,任何学习我都提倡理解。

在看了《高分指南》后会发现,历年政治分析题的出题和答题都很活,尤其是答题,没有哪个答案完全在书本中找得到的。

政治分析题的题干材料都是近期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但每个题依据的原理都来源于课本,所以不理解原理肯定答不好,甚至连用哪个原理来答都不知道。

对于政治复习,像近代史和思修部分,有些内容确实需要记,这主要应付选择,近代史中的每件大事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时间、原因和历史背景,只要理解了这几点,就可以把握整个历史脉络,这样在近代史的任何地方出分析题都能解决。

尤其是哲学和政经部分,不理解是不行的,像唯物唯心、量变质变、对立统一等原理,光用背,肯定是越背越混乱,如果真正去理解了,任何分析题都能答的差不多。

我之前是很讨厌政治的,但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用心去理解并思考了哲学后,发现哲学原来是很有趣的。

第二,重在选择。

考研政治选择分析各占一半,分析题一共5题,每题10分,每题分值很大且难答,所以一些同学就会背很多东西以充分准备分析题,我觉得这是策略上的失误。

其实考研政治最容易拉分的是选择部分,选择做好了,总分肯定不低,一般情况选择能达到40分以上,分析不会低于35分。

上面也讲到了政治出题和答题都很活,选择做的好,说明对整本书的理解到位,做分析自然能答到点上。

考前半个多月时间,会出一些《28天28题》、《最后20题》等所谓的押题资料,说是说押题,其实就是把红宝书中比较重要的考点的相关资料摘录过来,每一题的内容还是很多,一些人在最后几天就使劲背这些所谓的押题,即时你全背会了,也出到了相关知识点,题目不可能一摸一样,不理解还是不会答。

当时处于心理安慰,看着身边的同学都买了,并且都背的不亦说乎,我也忍不住买了,不过一点没看。

个人觉得,任何考试想靠押题得高分是靠不住的,得高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掌握,这样考试才能游刃有余,所以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我没有看这些所谓的押题资料,但不忘再把红宝书过一遍。

补充一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看看这些押题资料,毕竟都是重点。

第三,重在基础。

红宝书、红宝书,最最重要的就是红宝书了,即《考试大纲解析》,政治所有题目所依据的原理都在这本书中,尤其是选择,大部分答案就能在书中找到,所以想做好选择,想得高分,红宝书至少3遍,并且至少有一遍非常仔细,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能过个五六遍。

我这里讲的看红宝书并不是要把这本书全背下来,主要做到两点即可:

第一,掌握细节,这主要应对选择题;第二,充分理解基本原理、了解大事件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应对分析题,当然对选择也有很大帮助。

总的来说,就是要全面掌握整本书的内容,这样出任何题都在你掌握的范围之内。

第四,重在最后。

我这个“最后”指的是肖秀荣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一共是八套,一定要认真做完,个人觉得肖秀荣的更好。

这八套题和真题的相似度很高,其得分基本可以代表你最后的得分,而且某些题目与真题可能完全一样。

就像今年的考研政治,最后两个时政选择题在这八套题中一摸一样出现过,具体哪套忘了,还有几个选择题类似;至于分析题,我觉得肖秀荣的更好,并且个人感觉他把分析题的考点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如第一套的分析题最重要、最热点,答案写的也很好,由于时间问题,我把肖秀荣最后四套题中前两套的分析题全背了,最后中了两题。

所以这最后八套题一定要认真完成,建议肖秀荣的优先,时间允许可以反复多看几遍。

第五,关于辅导班。

对于政治辅导班的评说,因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帮助很大,但大部分人觉得浪费时间。

我政治基础不好,对自己没把握,所以当时报了海天任汝芬的政治全程班,第一阶段是强化班,8月份上的,个人觉得效果不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听课效率极低,连续上8天课,头两天的头两节课还能认真听,之后的时间就浑浑噩噩的过了;第二,上课内容就是读书,在短短8天的时间内要把政治所有知识点过一遍,哪有时间给你详细说明理解;第三,划重点等于没划,强化班主要任务就是老师带你一边看书一边划考点,开始还觉得挺有用,划完后才发现全书都是考点,还不如说整本书都很重要。

第二阶段就是冲刺班、模拟班、点睛班,一直到考试前几天,上课的资料就是任汝芬自己编的序列一和序列三,因为这两本资料的选择题只有答案,没有解释,所以上课内容就是挑几个题给你解释下为什么选这答案,如果复习用的是肖秀荣的《1000题》,这本书对每个选择都要详细解释,就一点没必要去听课。

考研复习到最后阶段时间是非常紧的,个人觉得花时间去听辅导班性价比太低,真不如自己看书。

总而言之,报政治辅导班的感受是,不报会有遗憾,报了更遗憾,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如果想报个班找安慰的同学也可以理解。

(3)管理类综合

管理类综合能力联考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数学、逻辑和写作。

其中数学75分,逻辑60分,写作65分,总分200。

下面我将每一部分的复习情况作具体说明。

1数学部分

该部分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涉及的知识全是高中时所学的初等数学知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那些,如代数关系、二次函数、数列、几何等,完全不涉及高等数学。

个人觉得,高中时数学成绩不是很差,数学基础还行的同学,对于该部分只要做适量的练习,温故一下高中所学的知识点并且恢复一下做题的感觉,该部分肯定能得高分。

时间安排:

2010年5、6月份,本人刚决定考MPAcc,买了机工版的《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当时看这本书纯粹为了熟悉一下考点,做完后觉得知识点不多,出题也不难,没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只需考前几个月把握一下做题的感觉即可。

之后就是暑假的两个月,为了准备注会就没复习综合。

从9月中旬开始到10月底,我重点做了北航出版的《数学高分指南》,该书强烈推荐,很不错。

由于2011年综合大纲数学部分又新增了几个知识点,如空间立体几何等,所以在11月份买了高教出版的《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解析》,重点看了新增知识点,其他考点选择性的看了一些。

12月份下旬一直到考前,回顾一下之前的错题,然后做机工的《联考模拟试卷》,两天一套。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复习该部分喜欢把重点放在一些难点、难题上,这就大错特错了。

数学题量是25,其中15题选择,10题充分必要性判断,而时间限定在60分钟之内,最好能50分钟完成,否则后面时间会不够,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题才2分多钟,如果考试时花六七分钟去做一个难题,即使对了也是不值的。

另外,做过真题会知道,数学题一般都很简单基础,一张考卷最多就三四个题有点难度。

所以我的建议是,复习时没必要做太难的题,只要做到比真题略难就行,重点锻炼在限定的时间内提高正确率的能力;考试时合理安排时间,难题果断跳过,做到不该错的不错足矣。

2逻辑部分

该部分虽然叫做逻辑考试,但其很少涉及逻辑专业知识;题材虽出自于科学、经济、法律等某一专业领域,但也不会考你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它所考察的是一般的、基础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任何专业的学生,只要是正常人,有着正常的思维,都能做好它。

逻辑一共有30题,记得最初还在犹豫要不要报考MPAcc时,我做了一套综合的模拟题,当时30个逻辑题我错了大概一半,经过4个月的复习之后,我基本能保证在错5个之内。

我的时间安排是:

5、6月份做的机工的《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那是第一次接触逻辑,比较陌生,错误也很高,很多逻辑关系都很混乱,典型的剪不断理还乱,当时也主要是为了熟悉一下题型;7、8月份干别的去了,没有看;9月中旬到10月,重点看的北航的《逻辑高分指南》,这本书个人感觉也很不错,逻辑关系词的讲解以及练习的分析都很到位,本人做逻辑题的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这本书;11月份,把《综合能力大纲解析》上的逻辑部分稍微看了一下,当时由于政治复习紧张,该部分的时间安排较少,每天稍微看看,做到不丢失做题的感觉就行;12月份,把《高分指南》的错题回顾了一遍,然后就是做机工的《联考模拟试卷》,两天一套。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逻辑复习误认为只要做题越多,逻辑感就会越强,正确率就会越高。

逻辑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怎么错的都不知道,有时候做下来感觉颇好,一对答案错一大片。

做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弄明白各个逻辑关联词之前的关系以及互相转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题,效果会事半功倍。

逻辑题一共是30题,时间最好限定在50分钟之内,平均每题两分钟不到,而逻辑题的阅读量有非常大,所以时间肯定很紧。

我建议在复习的前中期,不要太拘泥于时间,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或题目,即使花半个小时也要把它弄明白,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理解最重要,在理解了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即使题材不同也能全部做对;复习的后期,主要就是整套的做题,在之前几个月的复习基础之上,一定要提高解题速度并保证正确率,另外思维的清晰和做题的正确率关系很大,如果考试时状态不好,即使你之前复习很不错,也会错很多,所以在后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调整思维,保证在做该部分时思维非常清晰;考试时和数学一样,合理安排好时间,遇到逻辑关系复杂一时无法弄清的题目果断跳过,只要思维清晰,不该错的保证不错,结果肯定不差。

3写作部分

写作部分一共两篇文章,第一篇是论证有效性分析,第二篇是论说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与逻辑部分关系很大,主要就是找出文章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逻辑学好了,错误自然就能找到,另外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有固定的方式和模板,只要看几篇不错的范文就能写好;论说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与高考作文基本一样,说的通俗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大家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人,对付这篇文章问题肯定不大。

我自小语文就学不好,作文也写不好,就那点水平放在那,低不成高不就。

大家都知道写作能力是靠日积月累的,短期复习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本人也就没有安排很多的时间来准备写作,写作部分一共65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40分,差不多刚及格。

我觉得写作的复习可以参插在平时的复习中,比如说刚吃好饭不想看书的时候,或者看英语、政治、专业课看烦的时候,可以把作文资料拿出来看几篇文章,用来调节一下大脑,只要每天看一点,到考试也就差不多了。

我写作的复习资料是机工版的《写作分册》,自认为还不错,范文好,材料也多。

前期的复习中,我一般只是看,不会动手去写,主要就是积累一些好的写作材料和例子。

不过最后一个月,一定要动手写几篇文章,第一是熟悉写作的思路,论说文的写作十分规范,一定要把握好,别把论说文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第二就是掌握写作时间,综合考试的时间是非常紧得,前面数学和逻辑部分做的稍慢,或者写作构思太久,写字太慢都会导致文章写不完,我在刚开始动手写时,每次都差200字左右没写完,也就是差十来分钟,如果考试遇到这种情况,必然得不到高分,所以最后一个月一定要写几篇文章提高写作速度。

对于写作部分的复习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多看经典范文。

尤其是论证有效性分析,文章结构很死板,对语言组织要求也不高,只要范文看多了,逻辑漏洞找对了,就能得高分;论说文主要借鉴一些好文章的写作方式和布局结构,然后结合自己积累的材料,也就OK了。

第二,多积累一些成功企业家的事例。

综合考试的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时间让你在考场上认真构思作文,所以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提出论点后直接用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论证。

我仔细分析了近十几年来联考综合写作部分的变化,发现在最初几年,与高考的议论文基本一样,给出的论点没有针对性,可能写人生,可能写道德,可能写奋斗,然后进行论证,论据可以用古代文人,历代帝王,著名科学家等,然而最近几年联考论说文的写作趋势是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一般这些热点问题也是企业界的热点问题,为了论证这方面的论点,最好的论据就是企业界的一些成功人士,比如马云的创业史、史玉柱的大起大落、张瑞敏的科学管理等案例。

这样虽不能保证写作部分得高分,一般40分以上是没问题的。

(4)会计学专业课

MPAcc的专业课考试科目是会计学,一开始很多人都会觉得主要考会计方面的知识,包括我自己也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