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75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docx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讲义新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

讲义

 

课程简介

《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新的本质与过程,创新者必备的心理品质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应用心理学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重视心理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培养,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和超越自己。

该课程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本课程共分七章,其具体内容是:

第一章:

创新心理素质概述

第二章:

创新意识素质

第三章:

创新思维素质

第四章:

创新情感素质

第五章:

创新意志素质

第六章:

创新动力素质

第七章:

创新人格素质

 

第一章:

创新心理素质概述

第二章:

创新意识素质

第三章:

创新思维素质

第四章:

创新情感素质

第五章:

创新意志素质

第六章:

创新动力素质

第七章:

创新人格素质

 

第一章创新心理素质概述

第一节创新过程分析

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发现了新的矛盾事实,寻求到了新的相互关系,研究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事物,产生出了新的鲜为人知的观念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代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创新是有规律和技法可循的。

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在研究从思维萌芽到创造性概念形成时,提出了著名的创造四阶段学说。

瓦拉斯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或者其他创造性活动,大体上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是创新过程的基础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别人的经验和数据等等,它需要人高度紧张、全神贯注、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的对象。

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检查和清理问题,确定创造的方向和目标,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做好必要的创新准备。

在这个阶段,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提出假设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一切创新都始于提出问题。

为了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人们首先必须了解引起问题所依据的重要事实,以及在解决问题方面已有的前提条件。

(二)搜集资料

一切科学研究都要求依靠事实。

这些事实或者直接来自生活,或者取之实验室,或者取之我们自己不可能观察到的历史资料。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形成概念、储存经验,以便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活动。

占有的资料越丰富,创新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和深刻。

因为各种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总是根据某种目的和需要而调动存储在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

活动有时虽以从未有过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不了本人没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形式。

(三)提出假设

假设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揭示事实的奥秘,迈出探索事物规律的第一步。

二、酝酿阶段

这是创新过程的运作阶段。

经过长期系统的准备之后,围绕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是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并进人了深思熟虑和探索试验阶段。

在酝酿过程中,通过对积累资料的筛选分析,对多个创新方案的比较,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反复思考,以期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为了把你自己调整到创新的状态上来,你必须从你熟悉的思考模式以及对某事的固定成见中摆脱出来。

为了避免习惯的“智慧”的束缚,你可以用以下几种技巧来进行酝酿:

(一)群策攻关法

群策攻关法是艾利克斯·奥斯伯恩于1963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它建立在人们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容易产生独特的思想,并创新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在一个典型的群策攻关期间,一般是一组人在一起工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思想。

提出了思想和观点以后,并不对它们进行判断和评价。

应鼓励人们在创新地思考时,人们之间要相互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因为创新的观点往往是多种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创造“大脑图”

你可以这样来开始你的“大脑图”:

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下你主要的专题,然后记录下所有你能够与这个专题有联系的观点,并用连线把它们连起来。

让你的大脑自由地运转,跟随它一起去建立联系的活动。

你应该尽可能快地工作,不要担心次序或结构。

让其自然地呈现出结构,要反映出你的大脑自然地建立联系和组织信息的方式。

一旦完成了这个工作,你能够很容易地在新的信息和你不断加深的理解的基础上,修改其结构或组织。

(三)坚持写“做梦日记”

根据弗罗伊德的观点,梦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发现创新思想的丰富和肥沃的土壤,是人内心深处思想过程的逻辑和情感的表达,而它们与创新的“本质”紧紧相连。

为了抓住你的梦,在你的床边放一个便笺簿,把你所能回忆起来的梦的情景记下来。

三、顿悟阶段

这是创新过程的收获阶段。

这时人们会因为某种机缘或是受到什么意外的刺激,思想豁然开朗,一种新观念油然诞生。

这种表现,通常称之为“灵感”。

灵感的产生,是创造经验和知识的高度升华,是在某种机缘或是意外刺激的条件下创造智慧的尽情释放。

顿悟原为佛教用语,大意是指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

这里借指在创新过程酝酿阶段的终了,与直觉和灵感具有一定联系的思维现象。

创新者进入这一阶段,往往有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感觉。

但是必须指出,顿悟决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无法说清的东西。

它同前面的准备和酝酿是分不开的。

它是一个人长期实践、长期思考、艰苦劳动的产物。

四、检验阶段

这是创新过程的验证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

有时可能会全部否定,推倒重来;有时可作局部修正,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阶段,人们为了精确地阐述创造的关键所在,为了检验创造成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往往会通过推理或实际操作全力以赴、苦心孤诣地继续探索和思考,精力依然需要高度集中,不允许有丝毫的分散和懈怠。

随着创新过程的深入,对创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阶段,创新者应具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善于发现和判断有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创新却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和事实。

在这一阶段,创新者要把研究的东西与预期的结果加以系统的对比,用事实的逻辑来检验科学的假设。

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就是“创新、求实、献身”。

所以,诺贝尔奖的颁发,一般都在科学发现之后十几年,为让科学实验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科学创新的成果。

科学越发达,问题就越多,需要加以研究的项目也就越多。

这就要求创新能尽快证明其价值,特别是实用价值。

所以,20世纪以来,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例如:

18世纪:

蒸汽机,80多年(从发明到实际运用,下同。

)。

19世纪:

电动机,65年;电话,56年;无线电通讯,35年;真空电子管,31年。

20世纪:

雷达,15年;喷气发动机,14年;电视,12年;核反应堆,4年;半导体,6年;集成电路,2年。

电脑从70年代初~80年代初,10年左右更换了4代,现在仍在不断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

集成电路、微机及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和许多领域的新发明、新技术、新理论,都是一问世就在相关领域风光十足,使一些以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论顿时失去光彩。

第二节创新心理素质的内涵

一、创新意识素质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创新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

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前提,是人的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新,而且能将创新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二、创新思维素质

思维是指人对事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性的反映,是人的创新素质的核心部分,需要人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配合。

同时,由于人的思维从内容到形式都容易形成定势现象,因此,在发挥它们对于人的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注意避免他们对人的创新思维的束缚。

为此,就要注意:

1、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受经验和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常常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打破,就会束缚创新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有效解决。

这时一种有效的办法是,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使自己松弛下来,或转而思考其他问题,或与他人讨论交换意见,这样有助于摆脱习惯思维。

2、需要借助直觉、灵感和想象

人们平时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比较多地采用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时刻的思维形式则常常采用非逻辑思维,最多的是直觉、灵感和想象。

3、想象

幻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动力。

创新的各种机遇,只有借助幻想和想象的力量,才会和思维碰撞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人类的任何智慧,只有经过想象动力的推波助澜,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

三、创新情感素质

情感是人的重要心理现象,积极的情感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感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减力作用。

在人的创新活动中,情感动力是指一种催人奋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它使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对于创新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乐观而舒畅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积极而健康的激情能够使人产生创造性冲动,能够调动起身心的巨大潜力,并激励人们去克服艰险、攻克难关。

在强烈的情感动力驱动下,往往使人可以一鼓作气,借助脑力和体力极度兴奋、极高效率的状态,使对某一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发生急剧的、质的变化,完成突破性的飞跃。

四、创新意志素质

意志动力表现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的创新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在创新活动中,由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具有新异性,因此,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这时候,意志动力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创新动力素质

创新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引起、推动和维持的,这些因素就是激发创新的动力,包括需要、目标、兴趣、环境、激励、竞争、方法等等。

深入地把握和恰当地运用这些动力,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1、需要动力

创造是人的天性,人类与生俱来就向往创新,需要动力即指这种人类的创造本能。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一般而言,每个层次的需要都可以激发出创造动机,但高层次的需要所引发的创造动机会更加强烈。

他把这种人类的“高层次”的创造本能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是促使人类不断自我更新的需要动力,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最高的本能需求。

随着需要的增长.进而产生价值感和目标感,需要就变成了愿望,而愿望是需要的思想或观念形态,从愿望再进一步就产生了动力。

需要动力能够把愿望变成目标。

良好的需要动力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创造性行为的“精神能源”,是任何有志于创造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2、目标动力

任何创新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目标的行动。

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

长远目标往往是一个人终身追求的东西,表现为雄心大志、远大理想等等,它们可以构成为一个人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推动他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近期目标则是人们在短期内所探究的课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它能激发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推动人们向前冲刺。

所以说,适度的目标对于创新活动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3、兴趣动力

兴趣动力是吸引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力量,它也能对人们的创新活动起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动力,往往会使人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即使十分疲倦和劳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尽管困难重重也不会灰心丧气,而能够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兴趣动力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而是可以培养、可以改变的。

兴趣动力和目标动力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目标动力可以吸引和增强人的兴趣动力,兴趣动力反过来又能促进和维持人的目标动力。

兴趣动力和意志动力也有着密切关系,意志动力可以把兴趣动力保持在特定目标的方向上,并维持兴趣动力的持久稳定性;兴趣动力则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量。

4、激励动力

金钱、实物等物质刺激和荣誉、地位、获得知识、成就感等精神刺激都会产生创新的动力,称之为激励动力。

心理学上的含义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创新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激励的过程

5、竞争动力

竞争动力能刺激人的思维能力高效率运转,促使人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产生激情和进取心,并能增强人的智力效能,这些都是极为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

当然,要注意竞争带给人的压力程度的适度性。

6、方法动力

方法动力是指掌握了一套创造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就更想创造。

六、创新人格素质

创新个性素质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与性格等,他们都会对人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第三节创新过程的生理机制

一、人类创新的主要器官——大脑

左脑主管语言、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右脑主管想象、创造和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

事实上左右脑的使用是相互补充、协同工作的,片面地强调左脑和右脑的二分模型,失之简化、不全面,难免有偏颇之嫌。

另外,人们还知道有一个情感脑,这就是躲藏在大脑中部的边缘系统。

它是大脑的情感中枢,凡对内对外感受到的刺激,都会首先在边缘系统里有所反应,萌发出喜怒哀乐等情感。

二、奈德·赫曼的脑优势模型

赫曼认为在整个脑部里面,只有四部分的皮质有能力进行思维——左、右两个脑半球,以及左、右两半边缘系统。

这两组成对构造其实是非常不对称的。

由于某一边比另一边占优势,是在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各部分占优势的程度也会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心智偏好上面。

脑优势侧面图就是赫曼用来说明脑优势模式的简化方式,是一种对我们如何思维的心理过程作解释的工具,用以说明我们所偏好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赫曼脑优势模式包含了四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是由左脑、右脑半球的大脑皮层部分和边缘系统部分组成的。

思维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A(高水平的左脑)、B(低水平的边缘系统左脑),C(低水平的边缘系统右脑)和D(高水平的右脑)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思维过程,将用下面的方式来注释:

高水平的左脑A模式的思维被认为是分析的、数学的、逻辑的和推理的。

低水平的边缘系统左脑B模式的思维被认为实际上是受控制的、保守的、计划的、组织的和顺序的。

低水平的边缘系统右脑C模式的思维是人际关系的、情感的、音乐的、心灵的模式。

高水平的右脑D模式的思维包含想象的、综合的、艺术的、整体的和直觉模式。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需要同时在四个方面扩展创造所需要的脑功能。

思考题:

1、创新过程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创新心理素质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3、左右脑优势的不同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1.吴晓义,《创新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清,《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二章创新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创新意识概述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前提,是指人创新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

对于创新者来说,创新意识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新,而且能将创新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进而永葆创新的欲望与勇气。

一、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培养习惯性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注意如下两方面问题。

(一)关注看似平常的反常现象

创新者与平庸者自身意识上最重大的差异,正在于后者见怪不怪,浅尝辄止;而前者探迷索奇,追根寻源,对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

在反常的事物后面,往往掩藏着新发现。

这是自然科学史向人们揭示的一条重要规律。

(二)敏于抓住偶然中的必然

人类的有些发现、创新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很偶然的发现的。

因此要善于把握“拙中之新”,善于发现“拙中之奇”。

俗话说,“拙”勤则生“巧”。

人类创新史上的无数事实说明:

机遇总是偏爱那些具有强烈的发现问题意识的人。

他们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善于总其大成,又具有除旧布新的胆识,敢于在常规中寻求突破,在偶然中捕捉必然。

二、创新意识就是否定意识

 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曾一语中的: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人们已经掌握的常识惯例——之中的特殊、变化和反常的“怪异”当中,恰恰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征兆,萌生着新思想、新理论的春芽。

(一)勇于否定前人

许多事实说明:

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乃至于谬误。

因此,切不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按图索骥,以人之说为定论。

要大胆假设,勤于实践求证,让事实说话,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以人蔽己,从自己的实践出发进行独立思考,释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是否定意识的突出表现。

科学史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证实——证伪——新的证实——新的证伪的曲折过程中螺旋式前进的。

能否真正具有否定意识,首先取决于个体对真理、对权威的态度。

能否真正做到不以人蔽己,还取决于个体追求真理、反对权威、反对世俗的果敢和勇气。

(二)勇于否定自己

 树立求证否定意识,做到勇于否定权威已属不易,而要同时做到勇于否定自己,则更是难能可贵。

敢于在求证否定的过程中自我否定的人,要具有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更广阔的襟怀,也更令人敬佩。

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巴特利特所言:

“测定智力技能的惟一最佳标准可能是检验并抛弃谬误的速度。

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求证否定的意识,是构成创新意识的一双慧眼。

前者要求创新者带有质疑的目光,克服司空见惯的障碍,于寻常当中见怪则怪;后者则要求创新者既不以己蔽人,更勿以人蔽己,对周围发展变化的事物,包括自身不断地证实证伪,追求真理,不畏权威。

第二节创新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创新的愿望和意图,是时时处处想着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而创新意识本身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需要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希望得到本身所缺乏的某种东西的愿望。

需要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生命过程。

关于个体需要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莱伦着重研究了成就需要与创新的关系。

成就需要越高,相应的创新动机也就越强,由此对科技与社会的推动力也就越大。

二、动机

动机是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和动力,是个体的内在过程。

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

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一)动机产生的条件

1、动机的内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需要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动机和需要是密切相联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只有当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才能引起动机。

2、动机的外部条件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外部的刺激因素。

人的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给予激励或诱导。

外部刺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目标的新奇性和丰富性、环境和条件等形成的目标引力;二是由组织的评价、群体的期望和舆论等构成的外界压力。

目标引力主要起激励作用,而外界压力则主要是鞭策作用。

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三种力量同时发挥作用,方向一致地向目标推进,才能使人产生积极、稳定、有力的活动动机。

(二)、动机与创新意识

1、动机与创新意识的指向性

人类的创新活动大都是在明确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始动力,它决定着创新活动的目标指向。

2、动机与创新意识的弥散性

在人类发明发现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

一些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完成某一任务,非常投入地工作,朝思暮想,废寝忘食。

可是即使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然而在其把问题放在一边去休息、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睡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诱因却使其突然解决了问题。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顿悟或灵感。

直觉创新是指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通过非逻辑过程,直接发现目标的创新

(三)、创新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创新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应该注意从下面几点人手:

(一)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人们去探索,而探索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因此,求知欲是促使人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机。

认识需要和探究反射是一种连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为何需要激发呢,实际上,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有大量的事实表明:

人的求知欲并不一定和自己的生理年龄、认识程度、文化水准等因素成正比,有时却往往相反。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求知欲因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最强烈的,对外部的各种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对任何新奇的刺激都具有亲自尝试的探究性。

而许多人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良好的求知欲却常常出现衰退,或以人蔽已,迟钝麻木,或以己蔽人,自以为是。

所以,创新人才成大器者,既是在求知欲的发展程度上明显优于一般人的人,更是在求知欲的保持和维系上能够持之以恒、不断激发的人。

科学的发明、理论的创新、技术的改革,总是从对某个现象的发现、质疑、求证、否定开始的。

培根说过: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巴尔扎克也曾谆谆告诫后人:

打开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人类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广泛兴趣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

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他的幸福就越多,他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兴趣

兴趣是一种使人沉醉并废寝忘食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能引导人发掘自然与自身潜力的认识倾向,同样它还是一种能使人超越自身能力的认识倾向。

当个体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首先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思考,表现出对这种事物的优先关注,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肯定性的良好情绪色彩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个体的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兴趣对创新事业具有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减轻了人在创新过程中所受挫折的份量。

对于有志于创新的朋友们来说,培养广泛兴趣,首先要注意构造一个宽口径、高起点的知识平台。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明确无误地从一个强调化分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更加强调综合的时代。

每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各种知识交融的结果;每一个重大课题的推进,常常都需要几人、几十人、甚至更多人的通力合作。

广泛的横向联系和有组织的合作,已经成为今天创新活动的重要方式。

它要求创新者不仅对自己研究的领域胸有成竹,而且对相邻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样兴趣的关注,乃至对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怀有求知和好奇的兴趣欲望。

要提高创新的时效,必须建立广泛但有侧重中心的兴趣,对远离中心的目标保持敏感,但有所节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一个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去发展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兴趣真正对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三、信念

信念是认知性的重要因素,是人关于某种对象、概念、事件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