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全攻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76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投全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定投全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投全攻略.docx

《定投全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投全攻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投全攻略.docx

定投全攻略

定投全攻略

如果在2006年前谈论定投,估计很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不知是何高深的东东;但现在投资基金的人几乎都能对定投说出个一二三来了。

不过,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虽然知道定投的投资者很多,但真正理解的并不多,因为很多投资者对定投的了解主要来自基金公司或者他们的代言人的宣传——我绝对没有诋毁任何基金公司的意思,作为一名忠实的基金投资者,我很感谢基金公司给我提供了投资基金的机会——出于扩大基金规模以收取更多管理费的需要,他们在宣传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突出定投的优点却忽略其缺点,难免会倾向于鼓励大家尽量早、尽量多地去定投,但实际上,盲目定投跟一切盲目行为一样,除了极少数瞎猫撞着死耗子的幸运儿,结果都不妙。

   作为2005年初通过定投进入市场的一名基民,秃鹳我对定投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大部分时间都在坚持定投,并且下了很多工夫认真研究,所以才敢人模狗样地写这篇“定投全攻略”。

废话少说,现在就开始吧。

   一、什么是定投?

   定投是一种投资方法,是“定期定额投入”的简称,即固定地每隔某个时间段投入某个固定的金额买入某个投资对象,比如每个月都投入1000块买基金。

由于定投最常见的是按月买入,所以香港市场称之为“月供投资”或“月供计划”。

提到定投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基金定投,但实际上它可以用在所有的投资品种上,比如定投股票、纸黄金、债券等等。

在香港市场,就有很多小投资者通过定投来投资股票,即“股票投资月供计划”。

   二、谁最适合定投?

   个人认为,手头暂时没有整笔闲钱的工薪阶层最适合进行定投。

如果手头已经有了整笔闲钱,我的建议是立刻全部拿来建立一个投资组合,开始自己的资产增值之路。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放到投资领域就是:

投资要趁早。

因为投资赚的不仅仅是投资对象增值带来的收益,还有复利效应带来的收益。

比如每年收益率为12%,10年后收益率并不是12%*10=120%,而是(1+12%)的10次方,即210.6%;到了第二十年,收益率当然也不是12%*20=240%,而是(1+12%)的20次方,即864.6%!

复利效应靠的就是时间的魔力,投资得越早最后的复利越惊人。

当然,整笔投资风险较大;不过按照秃鹳在博客里写的《控制投资风险的五大法宝》七个系列帖子所说的去做,问题应该不大。

   工薪阶层没有高收入,手头难以握有大笔的闲钱,只好选择定投的方法。

但工薪阶层也有自己的优势:

定投最忌随意中断,而工薪阶层有较稳定的月收入,容易将定投坚持下去。

秃鹳我就是一名工薪阶层,所以我喜欢定投。

所以,手头有大量闲钱的哥们姐们就不要在这儿凑热闹了。

   三、为什么选择定投?

   因为定投有三个优点:

   1.可以通过定投强制自己定期留下一笔钱来,防止成为不知不觉每月花光工资的“月光族”,弄得真正需要花钱的时候却没钱了;

   2.可以平滑投资对象的波动,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当然,只是降低风险,并不能保证不亏损。

后边会提到)

   3.通过长期定投,可以分享股市的平均收益。

(但这不是必然的。

如果不能掌握定投相关技巧的话,即使坚持数年,都有可能不但分享不到股市的平均收益,还会带来亏损。

后边有关于此的详细论述)

    四、定投哪个品种?

   在这一点上,我看到过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定投就是为了降低风险,所以当然应该定投波动大的品种,波动太小的品种风险很小,不需要通过定投来降低风险。

不过前边第三条中说了,定投并不仅仅是降低风险,还是强制攒钱的一种策略,因此定投波动大的还是波动小品种都无所谓:

定投前者可以降低风险,定投后者可以强制积蓄。

   但有两个品种本人不建议定投:

一是波动剧烈而牛熊周期长的品种,比如黄金、石油等商品及其期货。

商品和商品期货的波动非常剧烈,动辄就是翻番或者腰斩甚至连脚砍,而且牛熊周期长达几十年,如果不幸从牛市的末期或者熊市的初期定投,经过几十年都无法盈利。

另一个就是股票。

定投讲究的是长期坚持,而长期来看,股票有退市的可能,而且概率不算小。

如果投资的股票退市了,持有的股票就变成了废纸,那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件事啊!

    所以,对于打算长期投资的人来说,秃鹳的建议是买基金,定投也是。

基金事实上是一个由一篮子投资对象组成的投资组合,所以可以有效分散投资单一对象带来的风险。

基金又有很多种,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商品基金等。

那定投哪种呢?

这就取决于大家定投的目的了。

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波动小,收益相对稳定,虽然收益高不到哪里去,但亏损的可能性很小,建议想通过定投攒钱的兄弟姐妹选择它们;商品基金投资黄金、石油、农产品等商品或者商品期货,也是属于波动剧烈且牛熊周期长的品种,风险极大,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参与,因此也不建议定投;股票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虽然风险较大,但收益较高,而且只有投资股票基金尤其是指数型股票基金才有可能获取股市带来的较高回报,所以,一般所说的定投主要指的是定投股票基金。

个人建议定投指数型股票基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股市回报,及时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当然也会及时“分享”股市下跌带来的亏损)。

可能有人会问,股票可能会因上市公司的倒闭而退市,基金就不会因基金公司的倒闭而退市吗?

基金公司当然也会倒闭,不过比股票上市公司倒闭的可能性小多了;而且按法律规定,倒闭或关闭的基金公司的基金会由别的基金公司来接手,只要不是基金公司大量倒闭,我们的资金就不会因此而受损失。

不过,如果基金公司大量倒闭的话,那就表明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出现了大问题,那么资金放在哪儿都是危险的。

   指数基金又有两种:

主动式指数基金和被动式指数基金。

前者在尽可能跟踪某个指数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基金经理的主动性,适当投资一些指数外的股票,希望能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但能不能达到可不好说),一般都是规模并不固定的开放式基金,比如易方达上证50;后者完全被动地跟踪指数,不主动选取任何指数外的股票,一般都是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比如华夏上证50ETF。

主动式和被动式这两种指数基金定投哪种更好呢?

很难说。

被动式指数基金多数是ETF,优点是风格固定、费用低廉、跟踪指数误差最小,但缺点也很明显:

1.投资渠道单一,必须去券商开股票账户才可以,无法通过银行和基金公司投资,不如定投开放式基金方便。

2.由于属于交易型基金,且交易费用大大低于开放式基金,所以纪律性不强的投资者容易冲动交易、频繁操作,失去长期投资的意义。

3.ETF很少分红和拆分,所以价格一般都较高;而股市交易一般都有最低股份要求(A股要求每次最低100份),这样每次交易的金额就很高;而且交易都有最低交易费(A股要求是5元),交易金额越低交易成本就越高。

所以,定投这类基金的门槛较高。

4.交易型基金都是按照股份进行交易的,每笔交易额不固定,不太容易控制每次投入的金额——我们可以假设某ETF价格为10元,每次交易股份必须是100的整数倍即每次交易金额就是1000元的整数倍,这样大大减少了定投金额的选择余地;最要命的是,如果第一个月投入了1000元,下个月它涨到了11元,我们就得投入11*100=1100元,而如果下个月它跌到了9元,我投入的就是9*100=900元,越涨投入的越多,越低投入的越少,岂不是追涨杀跌?

ETF的这些缺点开放式基金正好都没有,可惜上述ETF的优点开放式基金也正好没有——二者的优缺点正好是互补的。

看来,定投ETF还是定投普通的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确很难选择,就看投资者的实际情况了:

如果你每月能拿出较多的钱来定投且很在意费用的高低和风格的固定,当然是选择ETF;但如果每月可供定投的资金量较小,甚至只有几百块,那还是选择普通的开放式指数基金吧。

     五、每次定投多少资金?

   秃鹳在研究定投的时候,到网上看了很多帖子,包括基金公司的宣传。

我发现很多基金公司,包括那些大家很推崇的基金公司,在宣传定投的时候总少不了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多少定投,什么养老啊,什么子女教育啊,什么个人置业啊,有的说两份,有的说三份,有的说四份,不一而足;每份定投每月少则需要七八百,多则两三千,算下来每个月怎么也得定投三四千元——日,很多工薪阶层月收入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千,都拿去定投了,让他们喝西北风啊?

我看这些人这么宣传有两种可能,一是恨不得我们卖房卖血去买基金,他们好收取更多的管理费;二是他们的收入太高了,根本没想到还有大量月收入在两三千以下的普通老百姓。

相比较而言,银行就比较实际一点——通过银行200块钱都可以进行一个定投计划,而且可选基金品种还不少;唯一不太爽的就是定投的申购费率有点高,一般为1.5%左右,比基金公司直销费率常见的0.6%贵不少。

好在申购费只在申购时收取一次,因此长期投资的话每年平摊下来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比如持有10年则每年平均才0.15%,真的不算什么了。

顺便说一下,如果真的很关心费用的话,值得注意的不是申购费,而是管理费和托管费。

这两个费用都是不管盈亏年年收取的,加上复利效应,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再顺便说一下,定投得太少了也不好,假设一下,每个月定投50元,按美国股市60年平均年收益11.8%计算,10年后也才得到一万一千多,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就几千块——这够干啥的呀?

收入太可怜的话,就别想着投资了,赶快想办法提高眼前的收入更切实际些。

(所以目前银行最低定投门槛一般设为200元,最低100元,太少了没有意义)

   那么,每个月到底该定投多少呢?

秃鹳的看法是,量力而行,以不影响日常生活为限。

投资为了什么?

为了挣钱。

挣钱为了什么?

为了生活。

如果投资行为影响了生活,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在决定定投金额前,先算清楚自己每个月到底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收支相抵后能拿出多少。

这才是关键,而不是什么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有一天晚上仰望星空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却没注意到脚下有个大坑,一下子掉了进去,摔了个半死。

希望我们不会像他一样,光顾着太远的事情,忘了眼前。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需要定投多少,而是我们能够定投多少。

只要不明显影响当前的生活,每月定投500块也挺好;要是明显影响了现在的生活,每月定投5000块也不好——可能很快就因为不堪重负而停止,完全失去了定投的意义。

六、多长时间定投一次?

   我们多次说过,定投是最适合工薪阶层的选择,而工资一般是一个月发一次的,所以,最好是每月定投一次。

同时,每月定投一次不会像每周一次那样过于频繁,失去了平滑股市波动的意义;也不会像每个季度一次那样过于长久,失去了通过定投攒钱的意义。

   一个月有30天左右,选择哪一天投入比较好呢?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从2006年7月开始定投嘉实300基金,采用红利再投入的方式,每月1号、3号、5号……31号(奇数日)扣款,假设申购费率为0.6%,赎回费率为0,到2008年8月两年期间的收益率分别是:

-14.99%、-15.26%、-15.25%、-15.61%、-16.16%、-16.24%、-15.69%、-16.28%、-16.3%、-16.45%、-17.12%、-17.06%、-17.86%、-17.7%、-18.22%、-15.66%。

   在此期间大盘波动很厉害,沪深300指数从1000多点狂飙到近6000点后又迅速跌到2000多点;但无论选择哪一天扣款,最后的定投收益都差不多。

看来,定投日期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并不大。

那么,选择工资发放日定投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因为发工资的那一天扣款,可以保证定投资金的持续性,从而最大可能地将定投持续下去。

这对那些自制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尤其有用——如果不在发工资的第一时间把资金划走的话,他们可能很快就把工资挥霍得一干二净并且搞不清楚到底都花在哪儿了。

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没有?

从前有一家穷人,男主人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四五袋米,刚刚够一家人吃一个月,稍微不注意,月底就没得吃了,到了年底开销大,往往就揭不开锅,需要借粮食才能过年。

后来妻子不幸离世,男主人重新娶了一个,收入未变,奇怪的是,到年关时新任妻子却变戏法似的拿出一袋米来——他们不需要借粮食了。

丈夫很奇怪,问妻子从哪儿弄来的米,妻子说,每次丈夫领来一袋大米,她就会抓一两把攒起来,一袋大米少了一两把根本感觉不出来,但每个月可以却可以因此攒下十来把米,到年底就能攒出一袋米了。

怎么样?

很受启发吧?

假如我们每个月家庭收入为5000元,不多,可能刚够一家人的开销,不过每个月如果拿出500元来,到年底就可以攒下6000元啦!

如果市场行情不算太坏而且定投策略得当,还有盈利哟!

其实500块只相当于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不攒下来也会被不知不觉花掉了。

   不过,也不要太死性,非得严格按照一个月投入一次的方式进行,可以适当变通一下,只要平均每个月的定投数额是固定的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变通,后面再说。

 七、定投的年平均收益率有多少?

   定投说穿了还是整笔投资,是持续不断的整笔投资,只不过每笔投资留在股市的时间各不相同。

比如每月定投1000,坚持一年,一年后取出,就相当于进行了12个金额为1000元的整笔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时间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10个月……1个月。

因此,定投的年平均收益率应该等于整笔投入的年平均收益率。

但同样是投资1年,通过整笔投入的资金实实在在地坚持了1年,而通过定投投入的资金只有第一笔坚持了1年,其他的并没有坚持1年,所以,要达到同样的收益率,定投平均需要坚持的时间应该比整笔投资平均坚持的时间更长。

这只是简单的逻辑推导,后边会有数据支持。

   既然定投的年平均收益率等于整笔投资的年平均收益率,那么,整笔投资的年平均收益率又是多少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搞清楚“年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则得到的数字也不会相同。

如果认为“年平均收益率”的意思是所有参与股市的投资者的一年收益率的平均值,那么,这就无法得出答案了——谁能知道所有投资者的收益率呢?

为了避免概念理解不同带来的争议,本帖把股市“年平均年收益率”定义为:

   股市年平均收益率,又叫“股市年平均回报率”,就是投资于市场指数基金并持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所获取的平均收益率的年化值。

    定义中采用指数基金是因为指数基金跟踪市场指数,最能反映股市的真实运行轨迹,为了简化运算过程并排除具体基金风格的影响,后边的计算将以股市指数本身来代替指数基金;要求持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因为股市短期受偶然性因素影响太大,投资时间太短则收益的偶然性太强,不具有代表性,我们认为至少10年以上的数据才能大致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当然越长越好;“平均收益率”指的是为了尽可能去除个案的影响,不采纳任何一个具体收益率,而是取全部收益率的平均值。

比如从1995年7月到2005年7月,每月1号、2号、3号扣款,就有31个定投方案,从而有31个不同的收益率;1995年8月到2005年8月选择不同的日期扣款,又有31个不同的定投方案,从而产生另31个不同的收益率,把这些收益率取个平均值,再进行年化运算,得到的值就是我们所定义的“股市年平均收益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个定投方案10年后的收益率为100%,那年化收益率可不是100%/10=10%,也不是复利效应的逆运算得到的值7.18%,而是13.48%。

具体算法比较复杂,是个相当难解的一元高次方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网友“游子青衫”的一个帖子《基金定投“年收益率”的计算》( 

   啰嗦了半天,到底股市的年平均收益率是多少啊?

说实在的,秃鹳的数学不太好(好在逻辑推导能力还行,嘿嘿),所以我决定引用一下别人的成果。

网友“游子青衫”在《指数基金的十年收益率》(  

回头再来看看定投的年平均收益率。

本节第一段我们说过,从逻辑上看,长期下来定投的年平均收益率应该等于整笔投资的年平均收益率,所以,1993~2008年期间,定投上证指数并坚持1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也应该大概是8.7%~11%左右。

有没有数据支持呢?

有的。

网友“游子青衫”还写了一个帖子《基金定投的十年收益率》(

那位同学说了:

年均10%?

太低了吧?

2006和2007两年隔壁的二狗子闭着眼都赚了6倍呢!

天,你刚睡醒吧?

拜托,现在是2008年8月了!

年均10%加上复利效应,七年多资产就能翻一番,比俺们的GDP跑得还快呢!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立刻开始定投了呢?

不是的。

虽然很多基金公司会不厌其烦地建议我们立刻开始定投,越快越好,但秃鹳不是基金公司,所以不会这么建议。

为什么?

因为,这只是个“年平均收益率”,大家都知道,平均值往往意味着大部分的人达不到!

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8年第二季度我国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劳动报酬为12851元,即每个月平均收入为4283.7元,请问,全国城镇职工达到这个月平均收入的有多少?

反正我家乡城市的大部分人月收入不过千元左右,还有很多人靠低保生活。

有点扯远了啊。

回到定投上来。

“游子青衫”在他的帖子了还列出了1993.1~2008.1期间所有定投上证指数并持有十年的取样收益,每个月取样一个,共取样62个定投,其中收益为负的有14个,竟然占22.6%左右!

而且,有47个定投低于平均收益率,占所有定投的75.8%!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一些定投收益特别高,比如1997年9月~2007年9月的一个取样定投十年总收益率高达284.4%,大大超过了平均总收益55.4%,一下子就把很多亏损的定投给掩盖了!

同样的道理,对在此期间进行10年整笔投资模拟并抽样计算,共抽样257个,最后收益率低于平均值(130.5%)的足足有63.4%!

因为期间最好的收益率能达到400%还多,掩盖了大部分投资跑输市场的事实。

看来,无论定投还是整笔投资,不加研究就盲目开始是非常危险的:

整投10年也仍然有约63.4%的可能达不到股市平均回报;定投10年(只相当于整投五六年)则有75.8%的可能跑输平均收益并有约22.6%的可能会亏损——10年哪,人生有多少个10年?

可事实就是这样:

除非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比如30年以上),大部分投资者总是败给市场。

既然这个“股市年平均收益率”大部分投资者达不到,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

它是一个参考,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切合实际的投资目标:

10%。

很多投资者往往是被大牛市吸引而进入股市的,所以投资目标往往高得吓人,动不动就是两年翻番一年翻番什么的,看了本帖,希望有些人能清醒一些:

其实只要你能达到股市平均收益率,你就战胜大多数的投资者了。

每年翻番?

那1万的本金20年后就是100多亿——快醒醒,太阳都照屁股了,还不洗洗上班去,在床上闭眼乐啥呢?

    八、定投多长时间?

   如果定投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等低风险或无风险品种,将其当作定期存钱的手段,并不打算分享股市平均回报,那无论定投多长时间都是可以的,想开始就开始,想结束就结束,随便。

但要是想通过定投股票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来分享股市平均收益率的话,定投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

   还是用第七节中的数据来说话。

该节第五段指出:

相同的投资时间,相同的年平均收益率,最后定投的总收益率要低于整笔投资的总收益率。

比如根据上文引用的游子青衫的数据,同是投资上证指数,同是坚持10年,同是从1993~1998年间任选一个时间开始,定投最后的平均总收益率是55.4%,而整笔投入的平均总收益率是130.5%,定投比整笔投入差远了。

在第二节曾建议,如果有整笔闲钱的话,别定投,立刻建立一个投资组合(注:

必须有投资组合,包括不同的市场;还要先对投资对象进行价值分析)开始整笔投资,原因就在于此。

要获取同样的收益率,定投必须比整笔投资坚持更长的时间,据游子青衫的测算,定投15年才大致相当于整笔投资10年。

看来,要想通过定投分享股市平均回报,就得付出更长的时间成本。

      如果不想花任何精力去研究投资,只想以时间换空间,通过耐心持有获取股市平均收益,那么定投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

上一节已经统计过,整投10年依然有63.4%的可能性跑输市场,定投相当于不完整的整投,所以定投10年跑输市场的可能性更大,达到75.8%。

按照定投15年只相当于整投10年的算法,15年以内要靠定投来战胜市场只能祈祷上天赐予自己一个好运气了。

秃鹳数学不太好,算不来定投到底要坚持多长时间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来获取平均收益率,又暂时找不到别人的数据作为支持,所以只好进行推导了。

      据游子青衫的估计,10年定投相当于5.5年整投,15年定投相当于10年整投(顺便强调一下,同是年平均收益率10%,整投10年的话根据复利效应可得到159.4%的收益率,但定投10年只相当于整投5.5年,所以只能得到5.5年的复利大概70%左右的收益率。

定投绝不像某些基金公司宣传的那样神奇,相反,它并不是投资的最佳选择,而是在没有整笔资金可以投资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另外,根据前边的数据,定投10年战胜市场的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