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90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Ⅰ卷(共44分)

一、(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游于三辅(结交,交往)②终鲜兄弟(少)

B.①道芷阳间行(之间)②博闻强志(记忆)

C.①舅夺母志(强行改变)②人穷则反本(陷入困境)

D.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②庶刘侥幸(或许)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②老大嫁作商人妇(排行第一的人)

B.①臣具以表闻(被……知道)②不好交接俗人(交往,接待)

C.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认为……奇特)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变故)

D.①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②墙往往而是(经常)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形影相吊(慰问)②视事三年(任职)

B.①冀幸君之一悟(一次)②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C.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高雅)②则告诉不许(申诉)

D.①举类迩而见义远(近)②秋月春风等闲度(有空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连辟公府不就(开辟)②征拜尚书(朝拜)③过蒙拔擢(提拔)

④出为河间相(贬黜)⑤历职郎署(任职,承担职责)⑥除臣洗马(驱除)

⑦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调动)⑧屈平既绌(免除官职)

A.①②⑤⑥B.③⑤⑦⑧C.②④⑤⑦D.①⑤⑥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员径八尺(通“圆”)②梦啼妆泪红阑干(通“栏杆”)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陪”)④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⑤齐与楚从亲(通“纵”)⑥夙遭闵凶(通“素”)

⑦而母立于兹(通“尔”)⑧屈平属草稿未定(通“嘱”)

A.①②③⑥B.②③⑤⑧C.②③④⑥D.②③⑥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张良入谢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③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①其后,秦欲伐齐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③王怒,大兴师伐秦

C.①遂见用于小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①举孝廉不行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③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日,大母过余曰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③过蒙拔擢

B.①举酒属客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③衡少善属文

C.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③故遣将守关者

D.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亡走赵,赵不内③距关,毋内诸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②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B.①常从容淡静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D.①举孝廉不行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往往用这一说法请求辞职。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刘邦和项伯“约为婚姻”,“婚姻”确定的是两个家族的姻亲关系,与现代社会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夫妻关系不同。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贯六艺”中的“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意思不同。

C.《张衡传》里的阳嘉、永和,《项脊轩志》里的宣德,都是皇帝的年号,用以记年,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

D.《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二、(每小题3分,共6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②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③有近千年历史的县西巷武岳庙,修缮改造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后两座钟鼓楼内将分别安装钟、鼓,济南城内将再次响起黄钟大吕和老戏曲。

④为了响应中央会议提出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号召,上海未雨绸缪地采取行动,出台了被称为“一价清”的措施以压制房价疯涨。

⑤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是诚恳的,本刊从此将改头换面,继续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⑥电影《七月与安生》发布首批剧照,画面中写实的色调与质感,承袭陈可辛团队有口皆碑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

A.①②③B.①②⑥C.②⑤⑥D.①⑤⑥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

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青岛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爷”的变迁

郑也夫

“爷”自古就是口语中流行的字眼。

在书面语言中其最初的意思是“父亲”,但在以后的口语中它更多地意指“祖父”。

据清人赵翼考证,自唐朝始,从“爷”中引申出了尊人之称的意思。

以后这一尊称的应用越来越广。

王爷、老爷、驸马爷——有地位的男性最先被戴上“爷”的冠冕。

继之,宗教和神话中的神祇也被奉之为“爷”:

佛爷、龙王爷、财神爷。

此后,又被人借用到客气的称呼上。

如“爷儿们”便是市井社会中对陌生男子最流行的客气称谓。

下层社会中男性间发生冲突时,常有人拍着胸脯以“大爷”自称,借此拔高以显示高人一筹的气派。

江湖好汉间更流行着这样的豪言壮语: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爷”真有点顶天立地的派头。

1949年革命胜利之后,“爷”逐渐从语言和社会中消失了。

首先是平等的价值观扫荡掉了富贵者的尊严,“老爷”“王爷”通通从语言中被铲除。

接着,无神论破迷信的活动赶走了“龙王爷”“财神爷”。

其后发展起来的崇尚物用、实用的社会环境灭绝了“大爷”的存在基础。

它要求每个人成为社会里的“普通一员”,作“螺丝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然不能容忍有无数自命“大爷”的人存在。

在这众多带“爷”的字眼消失后,上年岁的人挂在嘴上的“爷儿们”怕是“爷”的最后一缕余韵了。

但因“爷”的威风已不复存在,这最后一小块地盘已属名存实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在社会语言中“爷”又复活了。

在当时一些新起的“爷”中,最红的两个角色是“倒爷”和“侃爷”。

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在社会语言中凝固成了一个专用名称时,这一现象必然是颇不一般了。

“倒爷”和“侃爷”的称呼几乎风靡全国,也正与社会上“倒”和“侃”两大流行元素相一致。

但“倒”与“侃”却并不相干,何以都挂钩于“爷”,其共性何在?

显然,“倒爷”和“侃爷”中的“爷”都含有能干的意思,即不仅指常“倒”、常“侃”的人,更指“能倒”“能侃”的人。

不选择其他字眼,偏偏选中了“爷”,其意味是什么呢?

社会语言往往不是有意识的选择,但在广泛的接受中却包含了某种赞同。

笔者以为大众选择了这个字眼,是看中了其个性色彩。

“倒爷”是敢作敢为的,自不待言,“侃爷”大多也是颇有棱角的。

“倒爷”的称呼又带有摆脱官办意识的味道。

官方所称的“投机倒把者”,大众却在语言上宁愿选择一个玩世不恭、略带嬉笑、主流上属中性的词汇来称之。

大众毕竟与“倒爷”共生在一个社会中,他们即使对“倒爷”有几分厌恶,却也知道“倒爷”存在的必然性,他们不使用“投机倒把者”的称呼说明了他们不想对这种角色大加讨伐。

社会语言上“倒爷”对“投机倒把者”的取代显示了中国民众的平和、幽默和宽容。

(选自郑也夫著《语镜子》,内容略有改动)

13.下面关于“爷”字曾经从语言和社会中消失的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平等的价值观下,不凸显富贵地位差异,“老爷”“王爷”等因此被从语言中铲除。

B.科学观念深入,无神论流行,社会掀起的破除迷信的活动,赶走了“龙王爷”等神祇。

C.“大爷”的称呼语,用在男性的冲突环境中,拔高自己显示高人一等的气派,语意狭隘。

D.崇尚物用、实用的社会里,要求人们甘作普通的“螺丝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爷”最早的意思是“父亲”,后来在口语中指“祖父”,从唐代开始它作为尊称被应用得十分广泛。

B.“倒”和“侃”的现象在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中非同一般,“倒爷”“侃爷”便成了复活起来的“爷”中最红的。

C.“倒爷”和“侃爷”是社会上有个性的人,而“爷”字充满个性色彩,以之指称这两类人便获得广泛接受。

D.大众选择一个中性的词汇“倒爷”来称呼官方所谓的“投机倒把者”,显示了中国民众平和、幽默和宽容的一面。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字的流行,由家庭走向社会,由现实家庭伦理推及宗教神话,之后广泛地应用于市井民间。

B.上年岁的人嘴里的“爷们儿”,虽然有“爷”字,但是只是表示客气的称呼语,并没有“爷”的威风。

C.社会语言中“爷”来表达能干的意思,因为大众赞同“倒爷”“侃爷”们敢作敢为的个性行为。

D.“爷”字的出现与消亡,流行与排斥,与社会特殊现象的出现以及时代思想价值的变革密切相关。

四、(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

“盗不足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

“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事遂寝。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

育曰:

“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

“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

“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

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

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

育谓:

“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

”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

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

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

已而卒,年五十五。

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遂寝寝:

平息B.陷骁将郭恩陷:

陷害

C.因事与仲淹忤忤:

抵触D.和丹砂饵之饵:

服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

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第Ⅱ卷(106分)

五、(34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8分)

(1)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5分)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5分)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5分)

(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分)

20.名篇名句默写。

(12分)

(1)孔子所说的“,,”并不是提倡贫穷,而是说君子要好学,用心于修养而不是一心谋求安饱。

(2)孔子说,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表的礼仪,不能有所偏废,因为“,

”,能够达到“”的状态,就是君子了。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鸟鸣声和水流的状态来形容琵琶声变化的两句是“,”。

(4)李密在《陈情表》里曾向晋武帝自陈“,”,无亲无故,事必躬亲,凄苦之状,足以动人。

(5)司马迁推测,屈原创作《离骚》的动力,大概是从怨恨中生发出来的;而这怨恨的产生,则是因为遭受了“,”的境遇。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上面的文段看,孔子认为怎样做就能符合“仁”的道德要求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12分)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

”她问我:

“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

”“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的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很可能是这样:

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

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

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22.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请简要说明。

(3分)

(1)

(2)

(3)

23.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分)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2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4分)

七、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60分)

母亲本已答应孩子的请求,下班后会从超市买回他喜欢的食品,可行色匆匆,她却因遗忘而直接回到了家。

面对两手空空的母亲,孩子强烈不满,不觉有了情绪,高声质问。

此情此景中,有的母亲会返回超市买回食品,有的母亲会批评孩子不懂事理,也有母亲会思考在此时此刻该与孩子交流些什么?

对这一生活常见情景,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具体联系并合理运用《论语》中的内容或观点来确立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倾向;③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2017级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考试答案

1.C.【解析】游,游历,游学;间,秘密地;暂,忽然

2.C.【解析】老大:

年龄增大,变老;闻:

使……知道;往往:

到处

3.A.【解析】一:

完全;雅:

向来;等闲:

随便地

4.B.【解析】①征召②授予官职④从京城调任外地⑥授予官职

5.D.【解析】②不通假③通“背”⑥不通假⑧不通假

6.A.【解析】A①告辞,辞谢②感谢③谢罪;B①攻打②夸耀③攻打;C①表被动②指向第一人称③表被动;D①推荐②全③推荐

7.D.【解析】A.①探访②责备③过分;B.①劝请,邀②一个接一个③写作C.①因此②交情③特意;D.均为通假字,通“纳”。

8.D.【解析】D.①不去就任,②不能行走。

9.B.【解析】“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

10.C【解析】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11.B【解析】黄钟大吕:

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未雨绸缪:

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改头换面:

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

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12.A【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C项句式杂糅,“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选其一;D项不合逻辑,要么“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要么“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13.C【解析】“大爷”的称呼语不是只用在“男性的冲突环境”中,“语意狭隘”原文没有根据。

14.A【解析】A项语意范围缩小,原文第一段说“但在以后的口语中更多地意指‘祖父’”,言外之意也还有指“父亲”的用法,去掉“更多地”语意变单一了。

15.C【解析】C项,原文中说“某种赞同”,是说大众赞同用“爷”来指称这批“投机倒把”的人,并不是“赞同”其行为。

文中也说“即使有几分厌恶……不想对这种角色大加讨伐”。

再者,“敢作敢为”原文落实在“倒爷”身上,“侃爷”是有棱有角。

16.B【解析】B陷,意思应为“攻陷”。

17.C【解析】原文断句应为: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育论辨不已,乃请曰:

“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8.B【解析】“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发配”属对原文“判延州”中的“判”理解不当。

此处“判”是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可译为“做……通判”“管理”之意。

19.

(1)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不可以抵挡了。

(5分)

评分标准:

重点词“诚”“虑”“乘时”“倾”“御”,译错一处扣1分。

(2)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或“治理河东”或“做河东安抚使”),有所上奏请求(或“有上奏请求的事”),大多(或“多次”)被办事官员(或“管理政事的人”)阻拦,吴育选取可行的方面坚决去做(或“办理”)。

(5分)

评分标准:

重点词“既而”、被动句、“任事”“沮”“固”,译错一处扣1分。

(3)张衡到任,施政威严,整饬法度,暗中查知不法之徒的姓名,在同一时间逮捕了他们。

评分标准:

每小句1分。

(4)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理的条理系统,没有不全部呈现出来的。

评分标准:

每小句1分。

20.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下滩)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1.克己复礼。

(1)“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仁”是由自己决定的;

(2)“复礼”,就是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因而视听言语的实践都要以礼为准绳。

(两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22.参考答案:

(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

(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