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1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校本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docx

《校本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docx

校本课程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生物校本课程题

第一部分:

以下各题,每题只选一项,填入()内。

1.学校中心花园种植了几块草坪,其中一共种植了几种草?

()

A.1种B.2种C.3种D.4种E.没有注意过

2.你的一个朋友与你谈起他所饲养的宠物的生活习性和趣闻时,你()

A.很有兴趣B.有点兴趣C.兴趣一般D.没有兴趣

E.不愿意听,打断朋友的话

3.对于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有关生命科学进展的消息()

A.非常注意B.有时注意C.兴趣一般D.无所谓E.不喜欢

4.有同学提出去北京植物园大温室参观,你的第一反应是()

A.支持,积极参加

B.组织的活动,参加

C.有时间就去

D.无所谓

E.找理由不去

5.有人在动物园里向黑熊投食,你会()

A.很生气并加以制止

B.生气,但没有办法

C.无所谓

D.看着黑熊的表演很好玩

E.也给黑熊投点食物

6.在选题实验中,有些实验可以独立完成,有些实验需要几个同学配合共同完成。

在你选择实验项目时,对于需要合作完成的实验,你将()

A.不选择

B.有合适的伙伴可以考虑

C.实验内容非常有趣,可以考虑与其他同学合作

D.很喜欢合作的项目,愿意与其他同学很好得配合

7.在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时,你会()

A.做一个好听众,分析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更为合理

B.与同学讨论,对别人是否接受自己的观点无所谓

C.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看法

D.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看书找答案或者听老师讲

E.这个问题与自己无关

8.有一则广告,其内容与你曾经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违背,对这则广告你的态度时()

A.随它去,反正自己不相信

B.查阅有关书籍,看看是否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是错误的

C.查阅有关书籍,对其中的疑问向专家请教

D.在发现广告存在科学问题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看法

E.相信广告,能在媒体上发布的广告不会有问题

9.最近,中、美、英、日、德、法六国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以及初步分析结果,对人类基因组基因数量估计为

A.10万多B.8万多C.5万多D.3万多E.我没有注意这个消息

第二部分:

以下各题,请根据你的情况如实回答。

1.你是否曾经参加过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选修课?

A.是B.否

2.你选择这门课学习的原因是(可以多宣)

A.喜欢生命科学

B.喜欢动手操作

C.喜欢自己选择题目进行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D.生命科学在未来科学的发展很有前途

E.有助于自己学习生物课

F.其它(请说明)

3.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你认为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和技能?

(根据你的了解写出来。

4.目前你对那些研究方法和技能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应用?

请具体说明。

5.作为自然科学的学科,你认为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有哪些方面?

6.升入本年级以来,你读过科普方面的书吗?

若读过,请告诉我们具体的书名。

7.你是否看过中央电视台的科学博览的节目?

若看过,请告诉我们,你对哪些方面的节目更有兴趣?

8.在家里,你曾经种过花或者饲养过小动物吗?

如果你种过花或者饲养过小动物,你是否能告诉我们你最喜欢的花或者小动物的特点或者生活习性?

9.本课程将提供同学们自己选择实验的机会。

请告诉我们,你希望研究什么问题?

你为什么想研究这些问题?

 

第28课时食品添加剂

学习重点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2、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3、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教学过程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一、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

  1.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

  例如:

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

又如:

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

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

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现在市场上已拥有多达20000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包装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色、香、味具全的产品,大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食品添加剂。

正是这些众多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5.有利食品加工制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二、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

(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

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

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

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

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

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

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

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

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三、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现在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两类:

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来自天然物,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合成色素的危害,并且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相比较,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许多国家在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合成色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在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提出了疑问。

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吃着精美点心、快餐盒饭、香喷喷的热狗时,瞟一眼印刷精美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成分表,你就会发现每种食品中都有添加剂成分。

据了解,转化脂肪、精制谷物制品、食盐、高果糖浆四种成分是在加工食品中最多见的,这几种成分危害着人体健康。

有些若过量也有危害,如:

柠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芬兰白色素、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山梨酸钾……基本上都没有危害,只要它的添加得不过量。

 

第29课时植物生长调节剂

学习重点

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成分

教学过程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growthregulators)是一类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已发现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水杨酸、茉莉酸和多胺等,而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前6大类。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①作用面广,应用领域多。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适用于几乎包含了种植业中的所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如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林木、海带、紫菜、食用菌等,并通过调控植物的光合、呼吸、物质吸收与运转,信号转导、气孔开闭、渗透调节、蒸腾等生理过程的调节而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改善植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改进农产品品质,使作物农艺性状表达按人们所需求的方向发展。

②用量小、速度快、效益高、残毒少。

③可对植物的外部性状与内部生理过程进行双调控。

④针对性强,专业性强。

可解决一些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形成无籽果实、防治大风、控制株型、促进插条生根、果实成熟和着色、抑制腋芽生长、促进棉叶脱落。

⑤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达到最佳。

气候条件、施药时间、用药量、施药方法、施药部位以及作物本身的吸收、运转、整合和代谢等都将影响到其作用效果。

目前,此类产品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为四川新朝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四川国光有限公司,青岛百禾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郑州郑氏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对目标植物而言,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外源的非营养性化学物质,通常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至作用部位,以很低的浓度就能促进或抑制其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向符合人类的需要发展。

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且应用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植物产生特定的功效。

往往改变浓度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在低浓度下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则变成抑制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多用途,因品种和目标植物而不同。

例如:

控制萌芽和休眠;促进生根;促进细胞伸长及分裂;控制侧芽或分蘖;控制株型(矮壮防倒伏);控制开花或雌雄性别,诱导无子果实;疏花疏果,控制落果;控制果的形或成熟期;增强抗逆性(抗病、抗旱、抗盐分、抗冻);增强吸收肥料能力;增加糖分或改变酸度;改进香味和色泽;促进胶乳或树脂分泌;脱叶或催估(便于机械采收);保鲜等。

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高浓度使用就成为除草剂,而某些除草剂在低浓度下也有生长调节作用。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成分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有机合成、微量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农林园艺栽培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

20世纪20~30年代,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3-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具有控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到40年代,开始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究,陆续开发出2,4-D、1-萘乙酸、抑芽丹等,逐渐推广使用,形成农药的一个类别。

30多年来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越来越多,但由于应用技术比较复杂,其发展不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迅速,应用规模也较小。

但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来看,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80年代已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生产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30课时水体富营养化

学习重点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2、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各种见解

3、营养物质的来源

4.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5.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6.主要的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各种见解

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

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

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

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三、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1)氮源

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覆盖了大面积水面。

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一些湖叉河道中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鸭草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

在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了有机物,导致其进一步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

最近,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这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藻、鞭毛虫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Nannochloris属,Stichococcus属)所取代。

(2)磷源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

据有关资料说明,在过去的15年内地表水的磷酸盐含量增加了25倍,在美国进入水体的磷酸盐有60%是来自城市污水。

在城市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

水体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外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另方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不会解决。

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参与混合的。

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入水中所致。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照射不到阳光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五、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这是因为:

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

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

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

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

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

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六、主要的防治方法

①工程性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

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②化学方法

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

例如美国华盛顿州西部的长湖是一个富营养水体,1980年10月用向湖中投加铝盐的办法来沉淀湖中的磷酸盐。

在投加铝盐后的第四年夏天,湖水中的磷浓度则由原来的65μg/L降到30μg/L,湖泊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

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

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③生物性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

目前,有些国家开始试验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

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

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

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例如德国近年来采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个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质。

其办法是在湖中每年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鲈鱼去吞食吃浮游动物的小鱼,几年之后这种小鱼显著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增加了,从而使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

但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有所改变,蓝绿藻生长量比例增高,因为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为此可以放鲢鱼来控制这种藻类的生长。

第31课时食虫植物

学习重点

1、食虫植物基本的捕虫机制

2、捕虫器简介

教学过程

食虫植物是一种会捕获并消化动物而获得营养(非能量)的自养型植物。

食虫植物的大部分猎物为昆虫和节肢动物。

其生长于土壤贫瘠,特别是缺少氮素的地区,例如酸性的沼泽和石漠化地区。

1875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食虫植物的论文。

这种能够吸引和捕捉猎物,并能产生消化酶和吸收分解出的营养素的食虫植物分布于10个科约21个属,有630余种。

此外,还有超过300多个属的植物具有捕虫功能,但其不具备消化猎物的能力,只能被称之为捕虫植物。

某些猪笼草偶尔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所以食虫植物也称为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具有5种基本的捕虫机制。

  

(1)具有含消化酶或细菌消化液的笼状或瓶状捕虫器。

  

(2)周身布满黏稠液滴的黏液捕虫器。

  (3)快速关闭的夹状捕虫器。

  (4)能产生真空而吸入猎物的囊状捕虫器。

  (5)具有向内延伸的毛须而将猎物逼入消化器官的龙虾笼状捕虫器。

这些捕虫器分为主动捕虫器和被动捕虫器,这取决于其是否有帮助捕获猎物的动作出现。

例如,穗叶藤属(Triphyophyllum)植物会分泌黏液,但其叶片不能作出向猎物卷曲的动作,因此穗叶藤属植物的捕虫器属于被动捕虫器。

相反,茅膏菜的叶片通过可以快速的生长而猎物卷起。

这种快速的伸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而非细胞伸长。

因此茅膏菜的捕虫器属于主动捕虫器。

第32课时动物的自我保健

学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