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113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梁王免园赋Word格式.docx

菟园,园名。

《左传》鲁有菟裘,卫有菟圃,皆地名。

音徒。

”按:

因楚人名虎为“於菟”,故人于此赋之名称有惑。

我以为“菟”乃“兔”字之借。

菟裘见《左传·

隐公十一年》,为鲁地。

据杜预注在泰山梁父县南;

又《左传·

哀公四年》有菟和,山名,据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商州志》,在今陕西商县东一百一十里。

此均同菟苑关系不大,可以不论。

菟圃见《左传·

僖公十九年》,卫地,据高岱《春秋地名考补》引或说,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境。

昭公五年》:

“劳屈生于菟氏。

”杜预注:

“郑地。

”《水经注》作“兔氏”:

“野兔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坡。

《春秋传》云:

‘郑伯劳屈生于菟氏者也。

’”则“菟”乃“兔”字之借。

其地在今河南省尉氏县西北四十里距梁都睢阳较近。

《楚辞·

天问》:

“而顾菟在腹?

”洪兴祖《考异》:

“菟一作兔。

”《补注》:

“菟与兔同。

”《战国策·

楚策四》:

“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

”“菟”亦即“兔”字。

枚乘此赋《西京杂记》卷二、《文心雕龙·

诠赋》、《艺文类聚》俱作《兔园赋》,作“兔”是也。

二、开头一节5句19字:

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并弛道,临广衍,长冗故。

“故”字韩元吉本《古文苑》及黄氏所录皆作“坂”,《全汉赋》盖涉下一字误抄。

作“坂“是也。

黄氏在“栾”、“园”、“衍”、“坂”四字旁均标“均”字,以此四字押韵。

我以为“长冗坂”当连下为句(此在下一节讨论),应只“栾”、“园”、“衍”三韵。

“修竹檀栾”,“栾”字押韵,由以下各句看,韵脚皆在偶句之末。

为便于理解和掌握文章节奏,可在“修竹檀栾”一句前加“囗囗囗囗”,补出其上句的位置。

下面四个三言句,偶句之末为韵脚。

例之以此,在“囗囗囗囗,修所檀栾”的前面至少还有两个四言句,其第二句末一字应为元部字(与“栾”同韵)。

另外,散体赋是由问对发展而来,其开头都具有“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

诠赋》)的结构特征。

所以,一般来说,它还应有一个类似小引的开头。

所以,应在开头标“上缺”二字,使读者尽可能推知其结构的情况,以便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标点,“栾”字后应为句号。

后面四个三言句,我以为“园”字后可为分号,“衍”字后应为句号。

因为“栾”字前为四言句,为一层意思,小的结构上为一个意思单元;

后面的三言句为一个意思单元。

此四个三言句中,前两句上下句式相对,后两句上下句式相对。

前两句与后两句为并列关系,故其间宜用分号。

三、第2节3句17字:

故径于昆仑,貇观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

故,黄校曰:

“即坂字,形近讹。

”径,黄校曰:

“一作正”。

韩元吉本注:

“一作征。

此节中“故径”之“故”非“坂”字之误,“径”字亦无误。

上一节末句“长冗坂”,黄校:

“长冗二字有误。

”然未言何误。

我以为“长”乃旁注“冗”字之义者,或校“冗”为“长”,后阑入正文,使两字并存。

今以留“长”字为优。

“故径”之“故”为“微”字之形误,连上作“长坂微径”,写苑中的地势,言地形复杂,其苑甚大而已。

则“坂”字后句号应去。

黄校“於字疑衍。

非衍文。

应为“兮”字之误。

先误为“于”,后又误为“於”,遂失致误之迹。

“兮”字后应以逗号断开。

“昆仑”后不当断,应连下句之前二字为一句。

貇,黄校:

“即貌字。

作“貌”字亦不词,或“邈”字之误。

这样,带上一节二字(去其衍文一字),前二句可恢复为:

“长坂微径兮,昆仑邈观。

“邈观”二字属上之后,第二句尚馀五字。

黄校:

“芴即物字之误。

焉涉下而衍。

黄氏之意,“芴”为其上“物”字之误,为衍文,“焉”亦衍文。

黄说似非。

如去此二字,则此复句之上下两句与前面复句句式不相侔。

此两字非衍文,而是讹误。

“物”之本义为杂色牛,亦指牲畜的种类、品级。

《诗·

小雅·

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毛传:

“物,毛物也。

”孔颖达疏:

“《夏官·

校人》云:

‘凡大事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

’‘凡军事,物马而颁之。

’注云:

‘毛马,齐其色。

’‘物马,齐其力。

’是‘毛物’之文也。

”《周礼·

地官·

牧人》:

“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

”孙诒让《正义》:

“物犹言种类也,……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

”此赋中“相物”指看选校猎祭祀所用之牲。

“芴焉”为“刎马”之误。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因下抽刀而刎其脚。

”即指斩马之腿。

此处用于校猎前的祭祀,故只选种类而不管毛色。

句末“子”字,黄校云:

“兮字之误也。

”是。

“有似乎西山,”“似”当为“事”之音讹,因下文即写西山之形势,则此处非以西山形容某处,而是说梁王将在西山有什么活动。

写西山形势,不过是写西山有关活动之前奏。

这样,此节连上节之二字,校理为:

长<

冗>

故(坂)故(微)径于(兮),昆仑(邈)观;

相物芴(刎)焉(马)兮,有似(事)乎西山。

四、第3节4句17字:

西山隑隑,焉,崣,崟岩嵸巍。

,韩元吉本注:

“一作邵。

当为“迢”字之误。

先误作“邵”,再误作“”。

,章云:

“即嵬字。

”黄校云:

“即隗字,高貌。

“隗”、“嵬”均有高峻之义,二说俱可通。

然后来“隗”多用于倾倒义,则校为“嵬”可也。

,黄校云:

“二字有误。

”然未言由何而误。

章云:

“即巷路字,山间之蹊径也。

”韩说是也,乃涉上加山字头。

应指两面有墙或两面有建筑之通道。

崣,章云:

“即委蛇字,径之曲折也。

”今通作“逶迤”。

“即纡字加山耳。

”嵸,黄校云:

“涉上而衍。

”黄校并是也。

第四句末“巍”字同“纡”字难以组合,且一、二句之“隑隑”、“”俱言高,此处之字应同弯曲之义相关,当系“隈”字之误。

“隈”指地势弯曲处。

此四句校理后为:

西山隑隑,迢焉嵬嵬。

巷路逶迤,崖纡隈。

五、第4节11句42字:

焉暴熛,激扬尘埃。

蛇龙,奏林薄,竹游风涌焉,秋风扬焉,满庶庶焉,纷纷纭纭,腾涌云乱。

枝叶翬散,摩来幡幡。

,黄校:

“即巍字之误。

巍或作岿。

归旁俗或作来,所谓追来为归也。

山又讹作。

”(黄氏所言“岿”、“归”,指其繁体)。

按:

看下文“激扬尘埃”,此节第1句非写山,然而也不是写风暴(下面有“游风涌焉,秋风扬焉”等),当是写狩猎车马奔腾之势。

“熛”当为“骠”字之误。

“骠”本为马疾行之貌,也指马之骁勇、矫健,如“骠骏”、“骠骑”等。

“暴”“骠”皆形容马,则“”亦应指马而言。

当为“”字之误。

《周礼·

夏官·

廋人》:

“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以上为马。

”则“”指骏马。

黄氏于“焉”字下校云:

“上有脱文。

“焉”以下为两个四言句,就句式而言,可以是无脱文而有错乱。

如大体可以说通,又无较直接的证据说明确有脱文,则均可以无脱文视之。

“蛇”字下黄校云:

”其说是。

因为“蛇龙”二字既不能连上,也不能连下,显然句子不全。

黄氏以为脱于此二字之前,实际上也有可能脱于此二字之后。

姑依黄氏之说,视其脱于此二字之前,可在“蛇”字前加“囗囗”,以足字数,便于推测文意。

又:

《全汉赋》录黄校曰:

“黄校谓‘龙’上有脱文。

”此误录。

黄在“蛇”字下注“上有缺文”,是言“蛇”字上有缺文,非“龙”字上有缺文。

再者,脱在“龙”字之上,作“蛇囗囗龙”,将“蛇”、“龙”二字分开可能性很小。

依该赋行文之例,排比的四言句皆押韵。

此处“竹”在沃部,与上下皆不谐韵,疑“蛇”字上所脱不止二字。

为反映押韵情况,应加□,补出与此二句押韵之二句的位置。

黄氏将“竹”字括起,校云:

“疑衍。

似非。

该赋此上均为四言句,此处亦应为四言。

盖黄读“奏林薄”之“薄”为名词,以“林薄”为词组,故以“竹”为衍文。

实则,此句中“奏”、“薄”皆为动词(章注:

“奏,奔走也”)。

“薄”为迫近之义。

《书·

益稷》:

“外薄四海。

”孔传:

“薄,迫也。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薄而观之。

”注同。

《左传》、《国语》、《荀子》、《汉书》等书中此种用例甚多。

人们熟知的,如扬雄《反离骚》“恐日薄于西山”,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皆用为此义。

则此句当作“奏林薄竹”,为并列结构,同下“游风涌焉”意思相贯。

“游风涌焉”以下三句句式相同,句末俱有语助词“焉”,虽不押韵,因为有相同的语助词,读起来仍然音韵和谐。

与之相贯的四个四言句,“摩”黄校云:

“疑当作。

”联下文“幡幡”(按:

飞扬貌)看,黄说是也。

“来”,黄校:

“涉上而形误。

”然未言何字之误。

按当为衍文。

幡幡,章注:

“幡与番同,音波。

《尔雅》:

“番番、矫矫,勇也。

”章注误。

幡幡,翻动貌。

如《诗·

瓠叶》:

“幡幡瓠叶”。

“纷纭纭纭”以下此四句中“乱”、“散”、“幡”为韵,至为明显,黄氏在此三字之旁俱标“均”字。

黄氏虽未在“焉”字下标“句”,但在“幡”字旁标了“均”,“焉”字属上(《文心雕龙札记》所附校本此字下有空格),“焉”为虚字脚,如加标点则应在“焉”字之下。

《全汉赋》编者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所附该断句处无空格,所标“句”、“均”皆改在有关字之下,此句中“均”在“摩”字之下,故编者误以为黄氏在“摩”字下断句,致有此误。

六、第5节10句44字:

焉溪谷沙石,涸波沸日。

湲浸疾东,流连焉辚辚。

阴发绪菲菲,訚訚扰。

昆鸡蛙,仓庚密切,别鸟相离,哀鸣其中。

本节首一字“焉”应属上,前已言之。

除去“焉”字,馀43字。

前二句中,“涸”字,范文澜所附黄校本作“洄”,而《文心雕龙札记》所附作“涸”。

不知范氏自己所改,抑另有所据,然作“洄”是也。

“洄波”指旋涡形成之水波。

“沸日”形容映在水中的日影因波澜而跳动,如在沸水中一般。

第三、四句,“浸”,黄校:

“即湲之误。

”据黄意,此句当作“湲湲疾东流”。

《全汉赋》以“流”字属下,“东”字后虽无标点,但加有校记符号。

依全书之例,校记符号均在断句处,无在句中者,似《全汉赋》将此二句断作“湲浸疾东,流连焉辚”,逗号乃因疏忽失去,断句与章樵相同(章樵注虽未断句,但校语皆在当断句之处,此处有一段注文也置之“东”字之下。

)按:

断句应在“流”字下,而“疾”字衍,原句应作“湲湲东流”。

“疾”乃旁注“浸”字或“湲湲”二字之义,而阑入正文者。

其阑入在章樵之前,故章樵注云:

“溪谷之水疾移而东。

“流”字属上,则第四句作“连焉辚辚。

”“连”,当为“涟”字之讹。

《说文》:

“澜,或从连。

”段玉裁注:

“古阑、连同音,故澜涟同字。

”“辚辚”,借作“粼粼”,水流清澈貌。

唐风·

扬之水》:

“白石粼粼。

“粼粼,清澈也。

”“涟焉粼粼”,言水有微澜,但十分清澈。

第五句“阴发绪菲菲”,黄氏于“绪”下校云:

“此三字疑有误。

似“阴”字上脱三字,原文应作“囗囗囗阴,发绪菲菲”。

疑所脱第三字为“柳”字。

此二句由水而转入写水旁之树木。

“阴”借为“荫”。

“绪”,“絮”字之误。

二字同在鱼部。

明谢肇淛《秋日邀龙君御同钟伯敬林茂之赋诗》:

“绪谈闻芬菲”,即用同“絮”。

故抄录中得相混也(“絮”字心母,“绪”字邪母,汉代时并不同音)。

“发絮菲菲”写柳絮飞扬。

“訚訚扰”,今按:

韩元吉本作“訚訚扰”,黄氏所录同。

《全汉赋》误增一字。

底本“扰”二字亦衍文,为注文阑入。

“訚訚”为和乐之义,又为盛貌,故注为“扰”。

“訚訚昆鸡”为一句。

昆鸡即“鹍鸡”。

“蛙”,章注:

“音题决,一音弟桂,字本作题,或作鹈,子规鸟也。

“一作鹈”。

鹈连下“仓庚”为一句。

前者见于《楚辞》,后者见于《诗经》。

范文澜书中所附黄校为“一作弟”,似误录。

“密切”,“切”为“肌”字之误。

《尔雅·

释鸟》:

“密肌,系英。

”又《玉篇》:

“肌,继英,鸟名。

“系”字旧读如“继”,故两处所载名称之音同。

因为其名“密肌”,则必有此鸟雄雌相亲的传说,又因音近而误作“密切”。

“别鸟”为衍文,乃亦旁注密肌“相离”者,阑入正文。

“别鸟相离”语意重复,枚乘不至如此措词。

这一节经校理为:

溪谷沙石,洄波沸日。

湲浸(湲)<

疾>

东流,连(涟)焉辚(粼)辚(粼)。

□□[柳]阴(荫),发绪(絮)菲菲。

訚訚<

扰>

昆鸡,(鹈)蛙()仓庚。

密切(肌)相离,哀鸣其中。

上面一节中,《文心雕龙札记》所附《枚乘梁王菟园赋》黄氏在“辚”、“蛙”、“离”、“中”四字之旁标“均”字,范文澜书中所附则在“石”字之旁也标有“均”字。

“石”在铎部,“日”在质部,可以旁转。

“日”在质部,“辚”在真部,西汉时此二部合韵之例甚多,故“日”、“辚”亦应合韵。

而“中”(冬部)与“离”(歌部)、“蛙”()(支部)并不合韵。

范文澜书所附“中”字旁标“句”,而《文心雕龙札记》所附标“均”,后者或抄录有误。

经如上校理,“蛙”()已不在句末,而“菲”、“庚”、“中”都在偶句之末。

“菲”在微部,与真部之“辚”字为旁对转,仍可谐韵。

“庚”在耕部,“中”在冬部,先秦古韵“庚”在阳部,但枚乘当秦汉之际,去战国未远,“庚”、“中”二字通押也是可能的。

七、第6节2句22字:

若乃附巢蹇之傅于列树也,欐欐若飞雪之重弗丽也。

蹇,黄校云:

《龙龛手鉴·

鸟部》:

“,之俗字。

”据《字汇补·

“与同。

”乃指须母鸟喂食之小鸟。

因其翅膀未硬,腿软不能站立,故曰蹇(蹇,跛足)。

“附巢”言常在巢中,尚未出窝。

“傅”乃“传”字(繁体)之误。

韩元吉本《古文苑》作“”,盖“传”之俗体,黄氏误录为“傅”。

小鸟开始习飞,飞程很短,只能是在相邻的树间飞来飞去,故曰“传于列树”。

后一句黄氏在“丽”字下云:

“三字有误。

”章注:

“鸟色白若飞雪,集树而弗丽着。

丽是附丽之丽。

”录以供参。

此处乃写刚刚出窝习飞之幼鸟。

八、第7节16句73字:

西望西山,山鹊野鸠。

白鹭鹘桐,鹯鹗鹞雕,翡翠鸲鹆。

守狗戴胜,巢枝穴藏。

被塘临谷,声音相闻。

啄尾离属,翱翔群熙,交颈接翼,阘而未至。

徐飞翋,往来霞水,离散而没合。

鸠,韩元吉本校注:

“一作鸡。

作“鸠”是。

“鸠”在第二句之末,与第四句末一字“雕”均在幽部,押韵,作“鸡”则失韵。

“鸠”字后、“雕”字后俱应作分号。

鹘桐,黄校:

“盖鹘鸼之误。

“桐”、“鸼”古音相近。

“桐”字定纽,“鸼”字属古声十九纽之端纽,声纽相近。

古韵“桐”在东部,“鸼”在幽部,为旁对转。

郝懿行《尔雅义疏》云:

“又名鹘嘲”,“今验其声、正作鹘嘲。

鹘嘲声转又为钩鸼、格磔也。

”“鹘桐”亦声转所成异称,因音近而误。

鸲鹆,九卷本《聚类》作“”。

按古代旁、鸟旁,往往不分,此二条以鸟旁为通行,可不改字。

“戴胜”下章注:

“皆鸟名。

守狗声似呼卢。

戴胜降于桑,以为蚕候。

”守,黄校:

“盖字之讹。

‘,天狗’。

为天狗,不当作“狗”。

或者亦俗称为“守狗”。

《尔雅》“”郭璞注:

“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

”“水”“守”同纽双声,故或作“守狗”。

五、六两句“翡翠鸲鹆”与“守狗戴胜”应前后相调。

“鹆”“谷”、“属”俱在屋部,故第五句至第十句,亦是双句谐韵(鹆、谷、属)。

如押韵之一句在第五句,至第八句才又押韵,不合本篇及此处上下文押韵的规律。

第五至十句中,“藏”字后、“闻”字后俱应为逗号,“属”字后应为句号,这样可体现出换韵的情况,便于诵读。

当然,标分号亦可。

啄人,黄校:

“读为咮。

“咮,鸟口也。

”又《诗·

曹风·

侯人》:

“不濡其咮。

“咮,喙也。

”则咮指鸟喙。

此处言鸟字啄其尾自得其乐,故曰“离属”。

黄氏误解“啄尾”为首尾之义,故言“读为咮”。

第11、12句“熙”为“嬉”字之借,“熙”、“嬉”二字古音相同。

“翱翔群嬉,交领接翼”,“嬉”在之部,“翼”在职部,近韵可相押,“翼”字后应为句号。

第13、14句“至”字后应为逗号,“”后应为句号。

“”与第16句末的“合”同在缉部,相押。

章注:

“翋,音沓。

”黄校:

“即飒沓。

章说近是。

本为异体字,黄说是也。

阘,章注:

“低飞也。

”是也。

第15句“往来霞水”之“霞”九卷本注:

“一作露”。

“霞”为“狎”字之误。

此误产生在章樵注之前,故章注云:

“言往来烟霞水云之间。

”章樵增字作注,显然缺乏根据。

然而此误时间不会太早,因为“霞”、“狎”中古以前并不同音。

“狎水”指在水中嬉戏。

九、第8节3句原21字

疾疾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

也予之幽冥究之乎无端,

“也”字属上,“云”字后句号当移“也”字后。

因“也”为语助词,故黄氏将“均”字标在“云”字旁。

因范氏书中所附“均”、“句”均在字下,《全汉赋》编者误以为“云”字下句。

予,黄校:

“予字有误。

当为“求”字之形误。

“求之幽冥,究之乎无端”上句言湖水之幽深,下句言水波灏渺。

探下句“究之乎无端”,此句“之”字后脱“乎”。

“求之乎幽冥,究之乎无端”,语意相成,句式相侔。

“端”字后应为句号。

黄氏以“纷”、“云”上下为韵,是。

一O、第9节2句29字:

于是晚春早夏,邯郸裴国易阳之容丽人及其燕饰子相与杂遝而往款焉。

章樵在邯郸、裴国、易阳下注云:

“三县皆属赵国。

易阳在易水之阳,其地多美女。

”在“燕饰子”下注云:

“燕安而华饰,谓富贵子。

章注皆是。

“相与”之“与”,黄氏所录作“子”,校云:

“予之讹,读为与。

”今据韩元吉本作“与”。

裴,九卷本、《类聚》作“襄”,守山阁本作“裵”(裴异体)。

《全汉赋》校按:

“据《汉书·

王子侯表》郑氏注,其地在今河北省肥乡县南,兹据改。

‘与’,九卷本、守山阁本作‘予’。

‘款’,守山阁本作‘’。

《全汉赋》据韩元吉本作“裴”、作“与”俱是。

黄氏似据九卷本而刻本又误“予”作“子”。

是黄氏所选底本不善。

《全汉赋》虽断句、校勘主要依据黄氏校释本,而底本改用韩元吉本,甚是。

“”为“款”之俗体。

“丽人”之“人”为“衣”字之残。

隶书“衣”字中有“人”字笔形。

因前面“邯郸、裴园、易阳之容”俱言丽人,此处不当再重复。

“及其”于此处文意不通,当为“服珥”之误。

“丽衣服珥”为句。

“子”字衍。

此节文字校正后标点为:

于是晚春早夏,邯郸、裴国、易阳之容,丽人(衣)及服其(珥),燕饰<

子>

相予(与),杂遝而往款焉。

黄氏于“款”字旁标“均”,意为同上节末之“端”相押。

然两句相距太远。

此处为散文句,以不押韵视之可也。

赋的开头先写了梁王兔园的形势,然后说“有事乎西山”,因而具体描述狩猎的人马前往西山时之气势及一路所见,山岩、溪谷、树木、禽鸟,并加描绘。

由之而联想到晚春早夏美女在园中冶游的景况,以人物点缀、烘托自然景观。

此下则写狩猎的收尾阶段:

“车马接轸,方轮错毂”,“怵惕腾跃”,而意犹未尽,因又游于西园。

则关于西山狩猎一段文字,已缺失不存。

今所存《兔园赋》为原赋中之两三段,并非完整的一部分。

一一、第10节6句26字:

车马接轸相属,方轮错毂,接服何骖,披衔迹蹶,自奋增绝,怵惕腾跃,

“方轮,并车。

错毂,杂行也。

章注是也。

第3、4句,章注:

“车中为服,在车外为骖。

《诗》: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何骖谓何人之骖,忽披衔而蹄蹶。

”何,黄校:

“有误。

章注服、骖之义是,而注“何”字之意实据讹误文字强为之说。

黄氏言“何”字有误,然未言为何字之误。

视上下文,疑为“触”字之误。

“触”字(繁体)残损,轮廓与“何”字稍相近。

服马在车中,车多则前后相接;

骖马在外,车多则左右相触。

“披衔”,“披”字亦误,因衔(马嚼子)不能说“披”。

“披”、“辔”音近而误。

“迹蹶”二字亦有误。

此一节中“属”“毂”为韵(屋部),“蹶”、“绝”、“跃”为韵(月部)。

至“跃”字,此层意思已完,其后应为句号。

“蹶”字后可用分号。

一二、第11节7句35字:

水意而未发,因更阴逐心相秩奔,隧林临河,怒气未竭,羽盖繇起,被以红沫,蒙蒙若雨委雪,

章樵以“怵惕腾跃水”为句,故注云:

“马蹶而奋,径林奔水,犹有怒气。

”水,黄校:

“字有误。

如章樵理解则句式与上下不谐,从句意言之,下文“意而未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