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18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docx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

健康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实例题汇总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考点:

健康教育

  含义: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单选题】健康教育的目的和重点是()。

  A.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宣传教育

  B.对个人和群体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C.帮助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

  D.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E.帮助个人和群体改善不良行为

  答案:

E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故选E。

  考点:

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

  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单选题】认为只有在人们感知信息,认同信息内容、产生行为意愿,并具有行为所需技能后才能实现的模式是()。

  A.知信行模式

  B.认知理论

  C.行为理论

  D.自我效能理论

  E.健康信念模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认为:

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的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故选A。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考点:

健康信念模式

  1.概念:

  健康信念模式是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2.影响采纳利于健康行为的因素

  

(1)感知疾病的威胁:

  ①疾病易感性(身边人出现患病,自我患病程度较高)

  ②疾病严重性(疾病的疼痛、伤残、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益处:

人们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或认为益处很多,则更有可能采纳该行为。

  障碍:

包括时间、花费、复杂程度,感觉到障碍多,会阻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采纳

  (3)自我效能:

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提示因素:

如大众媒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

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5)社会人口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

具有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更容易采纳健康行为。

  【单选题】某人见同事体检查出阳性结果,自己也主动去体检,该行为用健康信念模式解释是()。

  A.感知到疾病的严重性

  B.存在提示因素

  C.自我效能高

  D.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

  E.感知到健康行为的益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提示因素:

指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

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故选B。

  考点:

自我效能

  1.概念:

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

  

(1)完成某种行为达到期望值获得价值感和信息。

  

(2)他人的成功经验鼓励并坚定自己的信心。

  (3)口头劝说:

他人的劝说和成功经历介绍增加信心。

  (4)情感激发:

激发正面情绪提高自信心

  【单选题】决定人们产生行为动机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自我认知

  B.自我兴趣

  C.自我效能

  D.社会环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种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是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产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选C。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考点: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把行为转变分为5个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个阶段(终止阶段)

  1.没有打算阶段:

理由较多,没有改变意识。

  2.打算阶段:

逐渐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但在利益和代价间纠结。

  3.准备阶段:

30天内做出准备开始行动。

  4.行动阶段:

6个月内采取行动。

  5.维持阶段:

达到6个月以上,行为得到巩固。

  6.终止阶段:

(成瘾性为)对行为改变保持高度的信心不再复发

  考点:

人际传播

  形式: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单选题】在各种活动中,属于人际传播的是()。

  A.发放小册子

  B.张贴无烟标识

  C.专业人士戒烟咨询

  D.公众号推广

  E.戒烟竞赛

  答案:

C

  解析:

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包括:

  ①大众传媒活动:

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公益广告、网络信息等

  ②通过印刷媒介开展的活动:

手册、小折页、挂图、招贴画、日历、卡片、传单等;

  ③人际传播活动:

讲座/讲课、小组讨论、个别咨询、示范、入户指导、观摩学习、同伴教育等;

  ④因地制宜的社区活动:

墙体标语、板报、墙报、展览、义诊、评选示范户、知识竞赛、患者俱乐部等;

  ⑤民俗、文体活动:

相声、戏曲、民歌、庙会、赶集等。

这里边的③人际传播活动中的个别咨询就是专业人士戒烟咨询。

  考点:

大众传播

  1.概念:

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2.特点:

  

(1)必需职业的人员和机构借助特定的技术。

  

(2)信息公开,面对大众。

  (3)扩散较远、范围广,速度快。

  (4)传播对象分散。

  (5)单向传播,反馈较慢难以实现角色互换

  【单选题】大众传播的特点是()。

  A.双向传播

  B.自我传播

  C.亲身传播

  D.单向传播

  E.卫生服务

  答案:

D

  解析:

健康传播。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特点:

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人员和传播机构,并需要借助特定传播技术手段;②信息公开,面对大众;③扩散较远、范围广,速度快;④传播对象分散、互不联系;⑤单向传播,反馈较慢难以实现角色互换。

故选D。

考点:

常用的传播形式和材料

  •1.人际传播的应用形式

  •

(1)讲课:

以讲师的身份准备技术设备,制作PPT。

  •

(2)同伴教育:

年龄相近背景相似的同龄人展开交流分享。

  •(3)演示与示范:

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操作演练,使教育对象掌握。

  •2.传播材料

  •

(1)针对个体的:

传单、折页、小册子等。

  •

(2)针对群体的:

宣传栏、海报、横幅标语、DVD等。

  •(3)针对大众的: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4)新媒体的应用:

互联网、手机

  【单选题】刘先生,33岁,是合资企业的部门负责人,每天工作繁忙且压力大。

一日三餐不规律,早餐经常不吃,中晚餐应酬多,经常饮酒,每天抽烟一包。

工作时间以静坐为主,平时身体活动很少。

最近体检发现:

心电图异常,显示心肌缺血,血压偏高,B超发现中度脂肪肝和胆结石,生化检查发现转氨酶增高。

作为健康管理师,请为刘先生解答以下题。

采取以下哪些方式对刘先生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

  A.发放宣传折页

  B.发DVD

  C.送他宣传海报

  D.发放小册子

  E.发送手机信息

  F.看宣传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三节健康传播。

传单、折页、小册子是针对个体的传播资料,而DVD、海报、宣传栏是针对群体的传播资料。

在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当中,小册子可以介绍的内容更多更详细,效果更好。

所以选D。

  考点: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计划设计步骤

  

(一)需求评估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内容:

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及管理与政策诊断。

  

(二)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总体目标:

又称计划的目的,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具体目标:

又称计划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为健康目标、行为目标、认知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四类。

  (三)制定干预策略

  1.教育策略:

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既作用于倾向因素,也作用于强化因素。

如:

电视节目、发小册子、入户指导、义诊、张贴宣传画等。

  2.环境策略:

作用对象是影响行为的促成因素即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

在某企业实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食堂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

  3.政策策略:

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如:

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实行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

  【单选题】某校控制学生吸烟活动中要求教师不吸烟,这属于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中的()。

  A.政策倡导策略

  B.环境支持策略

  C.健康教育策略

  D.监测评价策略

  E.行为干预策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四节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政策策略:

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如:

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实行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等。

  【单选题】针对肥胖的健康教育干预中,对目标人群干预前后体育煅炼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进行的评价是()。

  A.结局评价

  B.总结评价

  C.效应评价

  D.过程评价

  E.形成评价

  答案:

C

  解析:

①过程评价:

包括计划实施活动的内容、指标的监测,其中有组织领导落实情况、教育方法、传播渠道、宣传资料的设计和选择及预实验等方面的质量和效果,以及每次活动群众参与的数量和接受程度等。

②效应评价:

主要评定知、信、行的改变及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有明确的内容和指标。

中期效果评价主要评定行为和环境改变。

③结局评价:

主要评定有关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题“干预前后体育煅炼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进行的评价”属于是效应评价。

选择C。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营养素

  •1.人体七大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膳食纤维。

  •2.植物化学物:

  •按照功能结构的特点,分类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多酚、蛋白酶抑制剂、植物雌激素、硫化物、单萜类、植酸等。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单选题】推荐摄入量(RNI)是指()。

  A.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

  B.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

  的摄入水平

  C.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D.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E.以慢性病一级预防为目标,提出必需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一节营养学基础。

推荐摄入量(RNI):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故此题选B。

A选项是平均摄入量(EAR),C选项是适宜摄入量(AI),D选项是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E选项为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

  考点:

能量与宏量营养素

  •1.三大产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来满足人体的需要,也被称为产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最重要的产能营养素。

  •2.能量

  •国际上制订统一的单位,即焦耳(J)或卡(cal)。

  •1kcal=4.184kJ1kJ=0.239kcal

  •能量系数:

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3.中国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为占总能量摄入量的50~65

  【单选题】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

  A.油酸

  B.二十碳五烯酸

  C.棕榈酸

  D.α-亚麻酸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一节营养学基础。

必需脂肪酸:

指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

α-亚麻酸则作为脂肪酸的前体,在体内可转变生成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单选题】脂肪平均1克在体内可提供的能量为()。

  A.12.5kJ

  B.19.7kJ

  C.26.5kJ

  D.37.6kJ

  E.16.8kJ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一节营养学基础。

每克脂肪可以释放9kcal能量,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产生4kcal能量,每克酒精可以产生7kcal能量(但酒精不是营养素,对身体组织的生长、维持和修复无益),每克膳食纤维可以产生2kcal能量。

1kcal=4.184Kj,9×4.184=37.6kJ,故答案为D。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1.维生素:

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2.矿物质:

  常量元素:

矿物质中有的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者,有:

硫、钠、氯、磷、钙、镁、钾共7种。

  微量元素:

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0.01%,每人每日膳食需要量为微克至毫克的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锰、钴、钼、铜、碘、铬、铁、锌、硒。

  【单选题】长期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疾病是()。

  A.夜盲症

  B.坏血病

  C.佝偻病

  D.贫血

  E.脚气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一节营养学基础。

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长期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疾病是佝偻病。

  考点:

食物分类

  第一类:

为谷类及薯类;

  第二类:

为动物性食物。

  第三类:

为豆类和坚果;

  第四类:

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

  第五类:

为纯能量食物(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

  【多选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食物分类为()。

  A.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

  B.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

  C.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

  D.第四类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

  E.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

  答案:

ABCDE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二节平衡膳食。

  第一类:

为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

米、面、杂粮;薯类包括:

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第二类:

为动物性食物包括:

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

  第三类:

为豆类和坚果包括:

大豆、其他干豆类及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第四类:

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K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第五类:

为纯能量食物包括:

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

动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考点:

膳食宝塔

  1、谷薯类食物位于最底层。

  2、蔬菜和水果类居于第二层。

每天至少有300到500克的蔬菜,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天天吃水果,每天保证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3、畜禽肉,水产类,蛋类动物性食品位于第三层。

  4、奶、奶制品,大豆及其坚果类位于第四层。

牛奶、鸡蛋中蛋白质氨基酸比例比较符合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

  5、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食盐每天不超过六克,烹调油每天25到30克,糖不超过50克。

  【单选题】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第三层是()。

  A.谷薯类

  B.蔬菜和水果

  C.鱼、禽、肉、蛋类

  D.烹调油和食盐

  E.奶类、大豆及坚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二节平衡膳食。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谷薯类食物位于最低层。

蔬菜和水果类居于第二层。

畜禽类、水产类、蛋类动物性食品位于第三层。

奶、奶制品、大豆及其坚果类位于第四层。

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保健食品

  1.概念:

又称功能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2.分类:

  营养素补充剂是以补充一种或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为目的,内容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尚未将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包括在内。

(多元维生素片)

  备注:

这类保健食品不必进行动物和人体功能实验。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对保健食品的审批。

  4.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SFDA审查确认。

SFDA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5.我国保健食品必须符合的要求

  

(1)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

  

(2)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3)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能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

  (4)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单选题】中国保健食品主要分为()。

  A.膳食补充剂和健康食品

  B.营养素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

  C.特定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D.营养补充剂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E.保健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三节保健食品。

中国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营养素补充剂的是()。

  A.叶酸片

  B.大豆蛋白粉

  C.维生素C片

  D.铁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三节保健食品。

营养素补充剂是以补充一种或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为目的,内容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尚未将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包括在内。

故B项错误,蛋白粉不是营养补充剂。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食源性疾病

  1.概念:

如果食用不安全食品,从而使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称为食源性疾病。

  2.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

  

(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

  

(2)导致人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人体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

  3.分类:

  食源性疾病既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也包括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按致病因子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病毒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化学性中毒、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毒素中毒和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分为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

  【多选题】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A.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B.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

  C.爆发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

  D.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E.爆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导致疾病的发生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第四节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特征:

食源性疾病爆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并不致病,食物只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是一类最重要的食源性疾病。

答案为ABCD。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考点:

食物中毒

  1.概念:

食物中毒是一类最重要的食源性疾病,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不包括因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2.特点:

  

(1)季节性;

(2)暴发性;(3)相似性;(4)非传染性。

  3.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被致病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通常较高,但病死率较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引起中毒的主要

  食品:

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类,其病原体:

沙门菌属、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副溶血弧菌其他细菌或细菌毒素等。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有季节性、区域性。

如:

霉变甘庶中毒常见于初春的北方,赤霉病麦中毒常发生于5-7月,见于长江中下游地

  (3)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用动物性有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如河豚中毒;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