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4132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9.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图2-1习题2-1质量-弹簧-摩擦系统示意图

2-1设质量-弹簧-摩擦系统如图2-1所示,途中为黏性摩擦系数,为弹簧系数,系统的输入量为力,系统的输出量为质量的位移。

试列出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解:

显然,系统的摩擦力为,弹簧力为,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

移项整理,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图2-2习题2-2机械系统示意图

2-2试列写图2-2所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解:

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不计重力时,得

整理得

2-3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

(2)

(3)

解:

(1)

(2)

(3)

2-4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1)

(2)

(3)

解:

(1)

(2)

(3)

2-5试分别列写图2-3中各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设电容上的电压为,电容上的电压为,以此类推)。

图2-3习题2-5无源网络示意图

解:

(a)设电容上电压为,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整理得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为

(b)设电容、上电压为,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整理得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为

(c)设电阻上电压为,两电容上电压为,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1)

(2)

(3)

(4)

(2)代入(4)并整理得

(5)

(1)、

(2)代入(3)并整理得

两端取微分,并将(5)代入,整理得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为

2-6求图2-4中各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图2-4习题2-6示意图

解:

(a)由图得

(1)

(2)

(2)代入

(1),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b)由图得

(1)

(2)

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c)由图得

(1)

(2)

(3)

(4)

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图2-5习题2-7无源网络示意图

2-7求图2-5中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解:

由图得

整理得

2-8试简化图2-6中所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和。

解:

(a)

⑴求传递函数,按下列步骤简化结构图:

图2-6习题2-8系统结构图示意图

①令,利用反馈运算简化如图2-8a所示

图2-8a

②串联等效如图2-8b所示

图2-8b

③根据反馈运算可得传递函数

⑵求传递函数,按下列步骤简化结构图:

①令,重画系统结构图如图2-8c所示

图2-8c

②将输出端的端子前移,并将反馈运算合并如图2-8d所示

图2-9d

③和串联合并,并将单位比较点前移如图2-8e所示

图2-8e

④串并联合并如图2-8f所示

图2-8f

⑤根据反馈和串联运算,得传递函数

(b)求传递函数,按下列步骤简化结构图:

①将的引出端前移如图2-8g所示

图2-8g

②合并反馈、串联如图2-8h所示

图2-8h

③将的引出端前移如图2-8i所示

图2-8i

④合并反馈及串联如图2-8j所示

图2-8j

⑤根据反馈运算得传递函数

图2-7习题2-9系统结构图示意图

习题2-4无源网络示意图

2-9试简化图2-7中所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解:

求传递函数,按下列步骤简化结构图:

①将的引出端前移如图2-9a所示

图2-9a

②合并反馈及串联如图2-9b所示

图2-9b

③合并反馈、串联如图2-9c所示

图2-9c

④根据反馈运算,得传递函数

2-10根据图2-6给出的系统结构图,画出该系统的信号流图,并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和。

解:

(a)根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用节点代替结构图中信号线上传递的信号,用标有传递函数的之路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可以绘出系统对应的信号流图。

如图2-10a所示。

图2-10a

(1)令,求系统传递函数

由信号流图2-10a可见,从源节点到阱节点之间,有一条前向通路,其增益为

有三个相互接触的单独回路,其回路增益分别为

,,

与互不接触

流图特征式

由于前向通路与所有单独回路都接触,所以余因子式

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令,求系统传递函数

?

由信号流图2-10a可见,从源节点到阱节点之间,有两条前向通路,其增益为

有两个相互接触的单独回路,其回路增益分别为

没有互不接触的回路,所以流图特征式为

由于前向通路与所有单独回路都接触,所以余因子式

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b)根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用节点代替结构图中信号线上传递的信号,用标有传递函数的之路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可以绘出系统对应的信号流图。

如图2-10b所示。

图2-10b

求系统传递函数

由信号流图2-10b可见,从源节点到阱节点之间,有一条前向通路,其增益为

有三个相互接触的单独回路,其回路增益分别为

,,

与互不接触

流图特征式为

由于前向通路与所有单独回路都接触,所以余因子式

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11根据图2-7给出的系统结构图,画出该系统的信号流图,并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解:

根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用节点代替结构图中信号线上传递的信号,用标有传递函数的之路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可以绘出系统对应的信号流图。

如图2-11a所示

图2-11a

由信号流图2-11a可见,从源节点到阱节点之间,有一条前向通路,其增益为

有三个相互接触的单独回路,其回路增益分别为

,,

没有互不接触回路。

因此,流图特征式

由于前向通路与所有单独回路都接触,所以余因子式

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3-2已知各系统得脉冲响应,试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

(2);

(3)。

解:

(1)

(2)

(3)

3-3已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试求系统的超调量,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

解:

由上式可知,此二阶系统的放大系数是10,但放大系数并不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由于标准的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为

所以有

解上述方程组,得

所以,此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其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超调量

峰值时间

调节时间

3-4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求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动态性能。

解题过程:

由题意可得系统得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

这是一个比例-微分控制二阶系统。

比例-微分控制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故显然有

此系统得动态性能指标为

峰值时间

超调量

调节时间

3-5已知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

解: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自然频率

阻尼比

3-6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试用劳斯稳定判据和赫尔维茨稳定判据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解:

先用劳斯稳定判据来判定系统的稳定性,列出劳斯表如下

显然,由于表中第一列元素得符号有两次改变,所以该系统在右半平面有两个闭环极点。

因此,该系统不稳定。

再用赫尔维茨稳定判据来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显然,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均为正,则

显然,此系统不稳定。

3-7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应用劳斯稳定判据确定义为多大值时,特使系统振荡,并求出振荡频率。

解:

由题得,特征方程是

列劳斯表

由题意,令所在行为零得

由行得

解之得,所以振荡角频率为

3-8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系统稳定时的值范围。

解:

由题可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列劳斯表如下

由劳斯稳定判据可得

解上述方程组可得

3-9系统结构如图3-1所示,,定义误差,

(1)若希望图a中,系统所有的特征根位于平面上的左侧,且阻尼比为0.5,求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

(2)求图a系统的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

(3)为了使稳态误差为零,让斜坡输入先通过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如图b所示,试求出合适的值。

(a)(b)

图3-1习题3-9示意图

解:

(1)闭环传递函数为

,代入上式得,

列出劳斯表,

(2),系统为I型系统∴

(3)

并没有改变系统的稳定性。

3-1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2)

试求输入分别为和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

由上式可知,该系统是型系统,且。

型系统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分别为:

根据线性叠加原理有该系统在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为,该系统在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为

(2)

由上式可知,该系统是型系统,且。

型系统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分别为:

根据线性叠加原理有该系统在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为,该系统在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为

3-11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误差定义为。

试证,

(1)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下,稳态误差为零的充分条件为

(2)系统在斜坡信号输入下,稳态误差为零的充分条件为

(3)推导系统在斜坡信号输入下稳态误差为零的充分条件

(4)求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与系统型别之间的关系

解:

(1)

满足终值定理的条件,

即证

(2)

满足终值定理的条件,

即证

(3)对于加速度输入,稳态误差为零的必要条件为

同理可证

(4)系统型别比闭环函数分子最高次幂大1次。

3-12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2);

(3)

试求位置误差系数,速度误差系数,加速度误差系数。

解:

(1)此系统是一个型系统,且。

故查表可得,,

(2)根据误差系数的定义式可得

(3)根据误差系数的定义式可得

3-13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输入信号为

其中,,,i,,均为正数,a和b为已知正常数。

如果要求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其中,试求系统各参数满足的条件。

解:

首先系统必须是稳定的,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式中,,为系统的开环增益,各参数满足:

即稳定条件为

由于本例是I型系统,其,,故在作用下,其稳态误差

必有

于是,即能保证系统稳定,又满足对系统稳态误差要求的各参数之间的条件为

3-14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动态误差系数法求出当输入信号分别为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

所以有

对上式进行拉氏反变换可得

(1)

当时,显然有

将上述三式代入

(1)式,可得

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3-15假设可用传送函数描述温度计的特性,现在用温度计测量盛在容器内的水温,需要一分钟时间才能指出实际水温的的数值。

如果给容器加热,使水温依的速度线性变化,问温度计的稳态误差有多大?

解:

由题意,该一阶系统得调整时间,但,所以。

系统输入为,可推得

因此可得

的稳态分量为

稳态误差为

所以,稳态误差为

3-16如图3-2所示的控制系统结构图,误差在输入端定义,扰动输入.

(1)试求时,系统在扰动输入下的稳态输出和稳态误差。

(2)若,其结果又如何?

(3)在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积分环节,对其结果有何影响?

在扰动作用点之后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积分环节,对其结果又有何影响?

图3-2习题3-16示意图

解:

令,,

则代入

令,得扰动作用下的输出表达式:

此时的误差表达式为:

若在s右半平面上解析,则有

在扰动输入下的稳态输出为

代入的表达式,可得

(1)当时,

(2)当时,

可见,开环增益的减小将导致扰动作用下系统稳态输出的增大,且稳态误差的绝对值也增大。

(3)若加在扰动之前,则

若加在扰动之后,则

可见在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路中加入积分环节,可以消除阶跃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

3-17设随动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其中,为系统输出量,为系统输入量,为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为电动机电磁时间常数,为系统开环增益。

初始条件全部为零,试讨论:

(1)、与之间关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当,,时,可否忽略的影响?

在什么影响下的影响可以忽略?

解:

(1)对系统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闭环系统特征方程

当均为正值时,且有

即时闭环系统稳定。

(2)由于,因此只有当

闭环系统才稳定,显然,对于,闭环不稳定。

此时若略去,

闭环特征方程为

上式中各项系数为正,从而得到得出闭环系统稳定的错误结论。

如果

如果,则略去不会影响闭环稳定性。

对于本例,当时,不能忽略对稳定性的影响,否则可以忽略。

3-18设计题

飞机的自动控制,是一个需要多变量反馈方式的例子。

在该系统中,飞机的飞行姿态由三组翼面决定,分别是:

升降舵,方向舵和副翼,如附图3-3(a)所示。

飞行员通过操纵这三组翼面,可以使飞机按照既定的路线飞行。

这里所要讨论的自动驾驶仪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它通过调节副翼表面来控制倾角,只要使副翼表面产生一个的变形,气压在这些表面上会产生一个扭矩,使飞机产生侧滚。

图3-3(a)飞机副翼模型图

飞机副翼是由液压操纵杆来控制的,后者的传递函数为。

测量实际的倾角,并与输入设定值进行比较,其差值被用来驱动液压操纵杆,而液压操纵杆则反过来又会引起副翼表面产生变形。

为简单化起见,这里假定飞机的侧滚运动与其他运动无关,其结构图如图3-3(b)所示,又假定,且角速率由速率陀螺将其值进行反馈,期望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调节时间(以的标准),试选择合适的和值。

图3-3(b)飞机控制倾角结构图

解:

由于过阻尼响应缓慢,故通常不希望采用过阻尼系统,在本题中欠阻尼

因此,

计算可得

又因,,

由题计算可得,

图4-1习题4-1系统零极点分布图

4-1已知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1所示,试绘制相应的根轨迹图。

解:

图4-1a根轨迹图

(a)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b)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c)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渐近线的倾斜角为,,

(d)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e)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f)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渐近线的倾斜角为

4-2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

(1)

(2)

(3)(4)

,画出各系统的根轨迹图。

解:

(1)按下列步骤绘制根轨迹:

①系统开环有限零点为;开环有限极点为

②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③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渐近线的倾角为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闭环系统根轨迹如下图4-2a所示

图4-2a闭环系统根轨迹图

(2)按下列步骤绘制根轨迹:

①系统没有开环有限零点;开环有限极点为

②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③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渐近线的倾角为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④分离点方程为

解得分离点

闭环系统根轨迹如下图4-2b所示

图4-2b

(3)按下列步骤绘制根轨迹:

①系统没有开环有限零点;开环有限极点为

②实轴上根轨迹区间为

③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④根轨迹的起始角:

复数开环有限极点处,

⑤分离点方程为

解得分离点

检查

时,

时,

皆为闭环系统根轨迹的分离点。

⑥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列写劳斯表

当时,劳斯表出现全零行,辅助方程为

解得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根轨迹如下图4-2c所示:

图4-2c

(4)按下列步骤绘制根轨迹:

①系统开环有限零点为;开环有限极点为,,

②实轴上根轨迹区间为

③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

④分离点方程为

解得分离点

根轨迹如下图4-2d所示:

图4-2d

图4-2习题4-3系统零极点分布图

4-3给定系统如图4-2所示,,试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增益对系统阻尼特性的影响。

解:

(1)作系统的根轨迹。

开环传递函数为

①开环极点为和,开环零点为和。

②所以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和。

③分离点方程

得分离点

检查

时,

时,

可得到根轨迹如下图4-3a所示

图4-3a

(2)分析增益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对于任意,闭环系统都是稳定的,但阻尼状况不同。

增益较小时()系统过阻尼;

增益很大时(),系统过阻尼;

增益中等时(),系统欠阻尼。

图4-3习题4-4系统结构图

4-4给定控制系统如图4-3所示,,试用系统的根轨迹图确定,速度反馈增益为何值时能使闭环系统极点阻尼比等于。

解:

(1)求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并划成标准形式。

通过方块图变换或代数运算可以求得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因为可变参数不是分子多项式的相乘因子,所以先求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改写为

即,上述闭环特征方程也相当于开环传递函数为

的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2)根据作出根轨迹图。

有两个极点,一个零点,所以负实轴是根轨迹,而且其上有分离点。

将闭环特征方程改写为

由可以求得,其中在根轨迹上,对应增益为,故是实轴上的分离点。

根轨迹如图4-4a所示。

图4-4a

(3)求反馈增益。

首先要确定闭环极点。

设途中虚线代表,则闭环极点为根轨迹和该虚线的交点,由可得。

列出该点对应的辐角条件

经整理得

两边同取正切,整理得

解得,。

所以该闭环极点为。

再由

得速度反馈增益为。

4-5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系统的闭环极点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其阻尼比为。

试确定开环增益,并近似分析系统的时域性能。

解:

根据绘制常规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作系统的概略根轨迹如图4-5a所示。

图4-5a

欲确定,需先确定共轭复极点。

设复极点为

根据阻尼比的要求,应保证

在图上作的阻尼线,并得到初始试探点的横坐标,由此求得纵坐标。

在处检查相角条件

不满足相角条件;修正,则,点处的相角为;再取,则,点处的相角为。

因此共轭复极点。

由模值条件求得

运用综合除法求得另一闭环极点为。

共轭复极点的实部与实极点的实部之比为,因此可视共轭复极点为系统的主导极点,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近似表示为

并可近似地用典型二阶系统估算系统的时域性能

4-6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图,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

解:

由题得

开环极点:

开环零点:

分离、会合点:

从平面的零点、极点分布可知在区间内可能有分离、会合点。

由,可得

经整理后得到

用试探法或程序算得区间内的一个根为,它就是实轴上的分离点。

根轨迹自复数极点的出射角:

根轨迹趋向复数零点的入射角: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令,可得

由第二式得,代入第一式,得

解得

根据以上数据画根轨迹图,如图4-6a所示。

图4-6a根轨迹图

再分析系统得稳定情况:

根轨迹与虚轴第一个交点的频率为,

利用幅值条件可以计算出对应的增益

同样可以算得与和对应的增益

参看根轨迹图可知:

系统稳定时的取值范围为:

4-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的变化范围是,试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图。

解:

按下列步骤绘制根轨迹:

①系统没有开环有限零点;开环有限极点为

②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③根轨迹的渐近线条数为,渐近线的倾角为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④分离点方程为

解得分离点

闭环系统根轨迹如下图4-7a所示

图4-7a

4-8已知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画出和同时变化的根轨迹簇。

解:

(1)列写闭环特征方程。

闭环特征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