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640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

 

河南省

 

何宗海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是置省较早的行省之一。

以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

西汉时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地名的开始。

因河南在《禹贡》九州中为豫州地,简称“豫”。

春秋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等诸国。

战国属韩、魏、赵、楚等诸国。

秦时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

西汉承秦制,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

时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并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梁国2个诸侯王国。

东汉都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

三国时属魏,先都许州(今许昌),后迁洛阳,实行州、郡(国)、县3级行政区划。

设有12郡和梁1国。

西晋都洛阳,境内有18郡国。

南北朝时,分属于北魏和南齐。

北魏设8州26郡;南齐设3州12郡。

隋代设20郡(州)。

唐时洛阳为东都,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

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

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

境内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

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大部属金。

元代置河南、江北等行中书省,行使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管理职能。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区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时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明代将黄河以北怀庆(今河南省沁阳一带)、卫辉(今河南省卫辉、辉县一带)、彰德(今河南省安阳一带)3府划入,置河南布政使司。

清朝恢复行省。

[1]

晚清的河南省,辖区东界江苏、安徽2省,西连陕西省,南抵湖北省,东北邻直隶、山东2省,西北与山西省接壤。

省会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

全省辖:

开封、河南、怀庆、卫辉、彰德、归德、陈州、汝宁、南阳共9府;陕、汝、许、光共4直隶州;郑、禹、睢、信阳、邓、裕共6散州;共辖95县。

 

 开封府

 

 位于河南省中部。

古时称大梁,又名汴梁。

春秋称启封。

前7世纪,郑国国君庄公在东南边境筑起一座新城,取名“启封”,在邑内建起了储存食的仓库,又叫“仓城”,位置在今开封城南古城村。

秦朝时为启封县。

西汉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之名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

唐朝以前,开封与浚仪一直是两县分置,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移开封县治于汴州(浚仪)城内,至此,开封、浚仪县治所同域,属地各异。

魏都大梁。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开平(907年)以汴州为都城,号称东都。

汴州升为开封府,辖15县,浚仪、开封均为附廓县。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迁都洛阳,改开封府为汴州。

后晋高祖天福3年(938年),仍以开封为都,称东京,洛阳称西京。

汴州复升为开封府。

后汉建置一如后晋。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以汴州为东京。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陈桥兵变后,以开封为国都,称东京。

开封府建置不变,辖17县,浚仪、开封两县仍同为附廓县。

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钦宗靖康2年(1127年),东京历经9个皇帝,历时167年。

金代,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并设汴京路开封府,辖15县,路治、府治均设汴京。

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金改汴京为南京,将汴京路改称南京路,以南京(开封)为都19年。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治开封。

撤开封府,由南京路直辖郑、许、陈、钧、睢等5州21县及直属之17县,共38县。

南京路治为开封。

世祖至元25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

明代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置河南行中书省,后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省治、府治、县治均设于祥符(今开封市)。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开封城池,将省治、府治、县治迁至祥符(今开封市)。

[2]

省会所在地。

府治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

辖区东界归德府,西连河南府,南邻陈州府和许、汝2直隶州,北隔黄河(局部跨越黄河)与卫辉、怀庆2府相望。

下辖:

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杞县(今河南省杞县)、通许(今河南省通许县)、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洧川(今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兰仪(今河南省兰考县)、密县(县治在今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荥泽(今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共14县;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禹州(今河南省禹州市)共2散州。

 

 河南府

  

位于河南省西部偏北。

洛阳史称“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东周时为首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

西汉时期,东部为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河南”从此正式成为地名。

至到清末,“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三国时期,属曹魏。

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沿袭东汉。

西晋时期,改河南尹为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洛地区仍为河南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隋代,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唐代,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河南”所指已具有今“河南省”的含义。

但河南府一直置存于清朝末年,相继为河南江北行省和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

[3]

府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辖区东界开封府,西连陕州直隶州,南邻汝州直隶州及南阳府,北隔黄河与怀庆府相望,西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依。

下辖: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孟津(县治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老城)、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市)、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嵩县(今河南省嵩县)共10县。

 

 

怀庆府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夏为覃怀地,属冀州。

商为鄂侯国,属畿内。

西周为邘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

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

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

汉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2县,晋废,恢复野王县。

隋改为河内县。

唐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

宋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属河北西路怀州。

金为南怀州治。

元属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

明为怀庆府。

[4]

府治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

辖区东界卫辉府,西北连山西省泽州府,南隔黄河与开封、河南2府相望。

下辖:

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济源(县治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修武(县治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武陟(县治在今河南省武陟县阳城镇)、孟县(今河南省孟州市)、温县(今河南省温县)、原武(县治在今河南省原阳原武镇)、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共8县。

京汉铁路由此向南跨黄河穿越,将该府分为东西两个版块,东版块为原武、阳武2县,铁路东西两则由卫辉府南端至黄河大桥,归开封府管辖。

 

卫辉府

 

 位于河南省北部偏东。

战国属魏之汲邑。

西汉高祖2年(前205年)置汲县,县因邑名。

东汉时,汲水湮没。

东汉顺帝年间,筑县城于汲城村。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为伍城县,属卫洲,县治迁陈城(即今城区。

因周武王伐纣时列阵于此,陈通阵,史称陈城)。

隋文帝开皇6年(586年)复改名汲县,汤帝大业3年(607年)属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义州,州治汲县,4年改卫州;贞观元年卫州治所迁汲。

五代属卫州,州治汲县。

宋属卫州,州治除短时期曾迁共城、胙城外,均在汲县。

金属卫州河平军。

元合卫州、辉州设卫辉路,汲县属之;明、清属卫辉府。

路、府治所均在汲县。

[5]

府治汲(今河南省卫辉市)。

辖区东界直隶省大名府,西连怀庆府及山西省泽州、潞安2府,南邻怀庆府原武、阳武2县及开封府新店(今河南省封丘县司庄),局部(卫粮渡口)隔黄河与开封府下河南(今河南省开封县水稻乡)相望,北与彰德府接壤。

下辖:

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新乡(今河南省新乡市)、获嘉(今河南省获嘉县)、淇县(今河南省淇县)、辉县(今河南省辉县市)、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浚县(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县治在今河南省滑县城关镇)、封邱(今河南省封丘县)共9县。

 

 彰德府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2帝建都于此。

殷商时期属都城,称为“北蒙”,历8代12王。

西周时期,分为邶、卫、庸三个封区,谓之三监,属卫国。

春秋时期,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先属卫,后属晋。

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始归魏,后又属赵国,称宁新中或新中。

秦昭襄王50年(前257年),改名“安阳”。

安阳之名始见史册。

秦统一后,分属上党、邯郸2郡,始置安阳县,属邯郸郡。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均为属地。

北周大象2年(580年),邺城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后邺城遭焚,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存魏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

宋代为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升为府,属河北西路,为彰德府名称之始。

元代,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属中书行省。

元世祖至元2年(1265年),复置彰德总管府。

明代,为彰德府,领磁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共1州6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

清初,沿袭明制,仍为彰德府。

世宗雍正3年(1725年),划直隶大名府的内黄县入彰德府。

次年,析出磁州改属直隶省广平府。

[6]

府治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

辖区东及东北界直隶省广平、大名2府,西及西北邻山西省潞安府及辽州直隶州,南连卫辉府。

下辖:

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临漳(今河南省临漳县)、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阳阴(今河南省汤阴县)、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涉县(今河北省涉县)、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共7县。

 

 归德府

 

 位于河南省东部。

夏朝,帝喾之子阏伯(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丘“火正”,赐为子姓,为商族始祖。

阏伯(契)死后葬于观星台(今阏伯台),墓冢称为“商丘”。

从阏伯(契)兴商,共传14代。

商族经过500年而强大,后灭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今商丘南),历6世10帝。

几经迁徙,最后迁都安阳小屯。

从阏伯封商丘至商朝灭亡的1025年中,先后在商丘建都800余年。

周成王3年(前1040年),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国号为宋,都城睢阳(今商丘城南)。

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周赫王29年(前286年),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秦代分属砀郡与陈郡。

汉高帝5年(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属豫州,治所在睢阳(今商丘南)。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改梁国为梁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

南朝时,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

北朝时,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

隋开皇初梁郡废,16年(596年)置宋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置梁郡。

唐武德4年(621年),又改为宋州。

天宝元年(742年)置睢阳郡,属河南道。

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3年(909年)升为宣武军,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归德军,周时仍为宣武军。

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3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7年(1014年)升为南京,作为都城汴梁的陪都。

金太宗天会8年(1130年)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

元代属河南布政使司。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24年(1545年)复升州为府。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

[7]

府治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市)。

辖区东界江苏省徐州府砀山县,西连开封、陈州2府,南邻安徽省颍州府,北与山东省曹州府、直隶省大名府接壤,西北跨越黄河与直隶省长垣县、河南省封邱县及开封府顺河集(今属封丘县)交界。

下辖:

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今河南省宁陵县)、鹿邑(今河南省鹿邑县)、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虞城(县治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柘城(今河南省柘城县)共7县;睢州(今河南省睢县)1散州。

  

陈州府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

古称宛丘。

夏属豫州。

商代属虞遂封地。

西周为妫满封地(前11世纪武王封妫满为陈侯)。

战国为楚都(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于此)。

秦为豫州颍川郡陈县。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前200年汉高帝置淮阳郡,为兖州淮阳郡陈县,前196年,置淮阳国 。

西汉,高祖7年(前200年)置淮阳郡,11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衮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究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

明帝封植为陈王,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

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北魏合陈县人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时期改信州为陈州,第一次有陈州之名,后又复置淮阳郡。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

世祖顺治16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

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12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8] 

府治淮宁(今河南省淮阳县)。

辖区东界光州直隶州及安徽省颍州府,西连南阳府,南邻湖北省德安、汉阳、黄州3府,北与陈州府及许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淮宁(今河南省淮阳县)、商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华(今河南省西华县)、项城(县治在今河南省项城市老城镇乡)、沈邱(县治在今河南省沈丘县城关镇)、大康(今河南省太康县)、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共7县。

 

 汝宁府

 

 位于河南省南部。

因在汝河之南,故名。

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

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西汉时置汝南郡。

公元317年,上蔡县治所迁于此,称“悬瓠城”。

东晋义熙14年(418年)汝南郡治迁至于此。

南北朝时立司州,后周置总管府。

隋仍为汝南郡治,另置汝阳县于郡城,改悬瓠城为溱州。

唐,“初置予州,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

宋置“淮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行宫。

元至元30年(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

清沿明制。

府治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

辖区东界光州直隶州及安徽省颍州府,西连南阳府,南连湖北省德安、汉阳、黄州3府,北与陈州府及许昌直隶州接壤。

下辖:

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正阳(今河南省正阳县)、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西平(县治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东)、遂平(今河南省遂平县)、确山(今河南省确山县)、罗山(今河南省罗山县)共8县;信阳(今河南省信阳市)1散州。

 

 南阳府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西周时,境内方国林立。

其中有申、吕、姬、曾、唐、甫、邓、鄂、谢、蓼、鄀、楚、郦等国。

春秋时,楚灭申、唐、邓等国后,设宛邑,称宛。

 战国时,秦攻楚占宛,归秦,秦昭王35年(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南阳”作为地名始于此,郡治宛城(今宛城区)。

时指位于“成周”(周的国都洛阳)之南,汉水之阳的广大地区。

汉沿秦制。

西汉时,归荆州部,辖36县。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王亲贵戚多封于此,故东汉时南阳又有“南都”之称。

三国时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晋为南阳国,都宛。

南北朝复南阳郡。

 隋代,炀帝大业3年(607年),先将郡改州,后又将州改郡。

唐代天下设10道,属山南道管辖。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

 宋代归京西南路管辖,称武胜军,设唐、邓二州。

元置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明代属河南布政司汝南道。

清代沿用明制。

[9]

府治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

辖区东界汝宁府,西连陕西省商南县,南邻湖北省襄阳、德安2府,北抵河南府及汝、陕2直隶州,东北与许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今河南省南召县)、唐县(今河南省唐县)、泌阳(今河南省泌阳县)、桐柏(今河南省桐柏县)、镇平(今河南省镇平县)、新野(县治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南)、内乡(今河南省内乡县)、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共10县;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裕州(今河南省方城县)共2散州。

  

陕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西部。

在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故以“陕”为名。

一说周成王时,周公、召公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故名。

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即出现村落。

西周时,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为焦国;又封虢仲于陕,为虢国。

战国时,始属晋,后归魏,部分又为韩国属地。

秦孝公10年(前390年)置陕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11年(487年),置陕州。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属陕州。

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升直隶州。

[10]

州治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及陕县)。

辖区东界河南府,西连陕西省同州府及商周直隶州,南邻南阳府,北隔黄河与山西省解州直隶州相望。

下辖:

灵宝(县治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大王乡北)、阌乡(县治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故县乡)、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共3县。

  

汝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中部。

夏时属霍国。

商朝,“霍”做为灭夏有功的侯国,地位得到巩固,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西至嵩县北至登封的广大地区。

周代改霍为梁。

春秋时为楚的北部边地。

再后属郑国。

战国时,韩国灭郑国,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

秦统一后,西北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管辖。

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

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梁县属河南尹。

三国仍为梁县,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

西晋时,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汝州仍为梁县,归河南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317年,属东晋,后归前赵;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369年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395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409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417年属东晋。

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494年设南汝原县,527年置汝北郡,后在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在霍城置石台县。

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县入梁县。

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

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

大业8年(612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

改汝州为襄城郡。

唐代改襄城郡为伊州;太宗贞观8年(634年),改伊州为汝州;武后天策万岁元年(695年)置武兴(后改龙兴)县;睿宗太极元年(712年)置临汝县;玄宗开元26年(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

唐时设东都畿都防御使。

五代时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

后周世宗显德3年(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

宋代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徽宗崇宁4年(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

钦宗靖康2年(1127年),被金占领,属南京路,中央直辖。

元朝(1271年)后,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

明代改省为“承布宣政司”,仍为南阳府管辖,宪宗成化6年(1471年)升为直隶州。

清朝沿袭明制。

[11]

州治汝(今河南省汝州市)。

辖区东界许州直隶州,西及北邻河南府,南连南阳府,西北与开封府接壤。

下辖:

鲁山(今河南省鲁山县)、郏县(今河南省郏县)宝丰(今河南省宝丰县)、伊阳(今河南省汝阳县)共4县。

 

 许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中部。

相传,“许”源于唐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

商有诸侯国和部落有历、有熊氏、昆吾和康等城邑遗址分布。

西周分布的诸侯国和城邑有:

历、康,许、鄢等。

春秋时先后为郑、楚地。

战国时分属韩、魏、楚。

秦王政17年(前230年),秦将内史腾攻韩,掳韩王,尽纳其地,置颍川郡,治阳翟(今禹州市)。

汉高祖6年(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许昌市区)。

东汉时属豫州。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8月,迁都许县(今许昌县张潘故城)。

三国魏称颍川郡,属豫州。

魏黄初文帝2年(221年),改许县为许昌县。

西晋沿袭魏制。

东晋北方十六国混战,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南朝宋永初2年(421年),置许昌郡。

北魏置颍川郡。

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

武定7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

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

隋改许州为颍川郡。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

五代时后梁改许州为许州匡国军。

北宋初,改许州忠武军为许州,隶京西北路。

神宗元丰3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

徽宗大观4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路。

金改称昌武军许州,隶南京路(今开封)。

元许仍为州,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粱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隶开封府。

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

[12]

州治许(今河南省许昌市)。

辖区东界陈州府及开封府鄢陵县,西连南阳府及汝州直隶州,南邻汝宁府,北与开封府接壤。

下辖:

临颍(今河南省临颍县)、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长葛(县治在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共4县。

 

 光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夏、商、周为黄国,因境内有潢河流经而名潢川。

西汉初黄地置弋阳县(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为弋阳候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置弋阳郡,隶豫州,系郡、县同治。

南北朝北齐时更名定城,仍隶豫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淮南郡,复置定城县,仍隶弋阳郡。

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弦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隶淮南西道。

五代十国期间,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光州归后梁,乾化2年(912年)属吴国;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隶南唐;后周世宗显德5年(958年)归后周。

宋仁宗皇佑3年(1051年)光州隶淮南西路;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升为光山军;高宗绍兴28年(1158年)为避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

元代,世祖至元10年(1273年)置光州招讨司,12年光州属蕲黄宣慰司,23年划归淮西宣慰司,30年光州改为汝宁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为光州治,4年光州改属中部临濠府(治今安徽省凤阳县),13年仍属汝宁府;宪宗成化11年(1475年)析固始置商城,隶光州。

清代,初期光州领属沿袭明治,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

[13]

州治光(今河南省潢川县)。

辖区东及东北界安徽省颍州府及六安直隶州,西及西北连汝宁府,南邻湖北省黄州府。

下辖:

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商城(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