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173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醉翁亭记5简案七篇Word格式.docx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这两个重要内容是: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

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

“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

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鲁昌乐)

  ++++++++++++++++++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一)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

评的标准:

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听范读

  2、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

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布置第二课时作业(投影醉6)

  ++++++++++++++++++2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

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

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

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

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

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

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

“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

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

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读之,音调铿锵;

思之,文情壮美。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

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

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

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3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

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

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

他说:

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

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

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

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

作者写了哪些风景?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你的感受如何?

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

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

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

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看课文分析: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

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

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

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

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

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

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4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

1层介绍醉翁亭的;

2层介绍醉翁亭的。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2)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

1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

2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和四项内容。

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

1层写,2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结尾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附: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nb

  sp;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脉络

  景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5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和唐代、及同时代的、、、

  、并称唐宋八大家。

其字叫,号,晚年号。

他的散文继承了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本文选自其作品集《》

  二、注音

  壑晦伛偻肴蔌觥筹潺潺弈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

  环滁皆山也。

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四、写出文章中下面词语的古今意

  行者寓

  已而(醉翁之)意

  五、解释下面名词作状语的词

  1.山行六七里2。

杂然而前陈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六、读文章二、四段,完成习题

  1.选段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中分别以写春,以写夏,以写秋,以写冬。

  2.第四段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则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文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具体内容是。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暮归时山间夕照全景。

  5.第四段中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衬游人之乐,以衬太守之乐。

  +++++++++++++++++++++++++++++++6

  上节课

  1.识字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

(第二课时)

  1.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

  2.梳理文章结构

  3.理会文章中心

  4.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复习导入:

1.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2.请同学解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授新课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

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板书(略)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四.写作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拓开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讨论文章主旨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六.讨论“乐”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七.教师总结: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

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