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18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docx

最新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精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一、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

2、具体特征:

政治上——①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两汉延续了这种统一。

②秦汉开创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主的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深远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上——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中国通过海路和陆路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对先秦文化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历史概念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的日益高度集中和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体现在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这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西汉初期刘邦为巩固刘姓天下封同姓子侄为王,封国制因而长期存在。

但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的统治。

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就是地方王国的叛乱。

推恩令: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不许召集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其活动要受限制。

3、察举制

察举制是两汉时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武帝时进一步完善了察举制,他令地方郡和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东汉初期,察举制特别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孝”和“廉”的声望,被称为乡举里选。

东汉后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察举制选举的主要依据变成了门第族望,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而形成并发展起来。

4、刺史制度

这是汉武帝所创的一种监察制度。

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5、编户齐民

汉朝时国家统一人口众多。

如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管理,方便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编户制度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编户齐民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主要是自耕农,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其自身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6、西域和西域都护

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

大致的范围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汇聚的地方,使其自身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所设,是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府也就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7、西南夷和百越

西南夷是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统称。

主要的如夜郎。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

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其中,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8、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丝绸之路”,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几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自西汉的国都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的中心敦煌。

再往西就遇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拦。

因此这里路分南北两条,绕过大沙漠西行。

南路西出阳关(唐时高度繁荣),经鄯善(今新疆境内的古楼兰)、于阗、莎车,再往北到达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

北路是西出玉门关(汉朝时比较繁荣),经车师(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到达大宛。

在大宛南北两路会会继续往西到达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000多公里。

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的漆器、陶瓷器以及养蚕、丝织技艺、火药、造纸、印刷等,都通过这条道路传到西方。

与此同时,西域和欧洲的物产如葡萄、苜蓿、胡桃及玻璃制品、宝石、香料等也都由此传入中国。

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也相继进入我国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对于发展中国与欧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三、重要历史知识

1、灵渠和长城

秦始皇在灭六国后,为统一岭南,下令修灵渠,以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的开通起到了灌溉作用,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但灵渠的修筑也加重了秦朝百姓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秦始皇在统一南方后在南方设三郡,并迁移了50万中原人到南方,带去了先进的铁制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并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性。

但长城修筑带来的繁重徭役也大大加剧了秦朝本以尖锐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2、西汉的和亲政策

西汉的和亲政策主要有两次实施,一是汉初,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目的是为创建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以便于恢复发展生产。

二是汉中期,当时匈奴内部混战不已,其中的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此次和亲是西汉国力强盛的背景下对归附于己的匈奴部落的一种安抚手段。

和亲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但是却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原文化。

3、秦汉时期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具体可列表归纳为:

 

  

西汉

东汉

造纸

 前期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118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数学

 《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年。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作;“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使后世中医治疗学的经典;“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

天文历法

汉武帝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张衡对月食做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地动仪,以欧洲人早一千七百多年。

4、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外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118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这种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纸张使用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

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西亚阿拉伯和南亚印度,12世纪两宋时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16世纪随新航路开辟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

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以后,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5、两汉时哲学思想和宗教:

  特点——①儒学的神秘化和官方化:

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②两汉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同时并存;③佛教传入,道教产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

王充和《论衡》——王充著《论衡》不是偶然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秦汉以来,求仙迷信的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此同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论衡》的意义在于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大自然的现象,批判灵魂不灭的鬼神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制度才可以统一;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内容。

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适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佛教的传入及道教的兴起——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是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太平经》是当时道家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无论是佛教宣扬的生前忍受、来世幸福的主张,还是道教的消极避世,得道成仙的说法都使当时处于不安定的人们于精神寄托,同时也适应统治者麻醉人民的需要、迎合他们长生不老的欲望。

佛教和道教都对我国的文化产生多方面(如建筑、文学、艺术、雕刻、习俗、武术等)的影响。

6、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

《史记》和《汉书》——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为后世所沿用,《史记》熔纪传体史学与传记文学为一炉,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汉书》记载了从西汉成立到王莽败亡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赋和乐府诗——赋兴起于两汉时的一种文学新体裁。

赋的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

西汉的赋,气势恢宏,篇幅一般较长,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

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绘画与雕塑——当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还停留在“岩画”阶段时,中国人已率先叩开了在绢帛上的绘制“帛画”的大门,汉马王堆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的艺术珍品。

雕塑以秦始皇的兵马俑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时期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

四、单元相关专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与评价

总体发展演变: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

具体演变:

(1)专制主义的演变:

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两汉继承秦制又有所损益,西汉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重用文臣。

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两宋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枢密院和统领禁军的将帅互相牵制;政治上三分丞相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科举制的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明朝废丞相分权于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设立特务厂卫机构加强皇权。

清朝康熙设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2)中央集权的演变:

秦朝在地方上设郡县制。

两汉在地方上实施郡国并行制,并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都护府和郡县加强管辖。

隋唐创立科举制,将选官制度收归中央;唐府兵制规定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都督府和都护府加强管辖。

两宋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各地方军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配置强干弱枝;在地方上用文官代替武将管理;设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将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也收归中央。

元朝在地方上设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明朝设奴儿干都司、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加强管辖,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局部的改土归流。

清朝平息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叛乱,在当地设将军、蒙古盟旗和办事大臣,在中央设理藩院加强对边疆管辖;平息三藩之乱,大规模改土归流;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

评价: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统治。

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也就是说,它承担着两方面的职能:

一是统治,二是组织公共事务。

(2)其历史作用:

1、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适应自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2、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但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有积极的作用。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县制和行省制,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2、中国古代著名的君主的政绩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应放在人物所处的特定的环境中考察所作所为的是非功过。

(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2)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3)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

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把古人现代化。

(4)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主要的社会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来判断他的行为的是非功过。

(5)评价的原则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去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正确方法应是史论结合。

如:

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过: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3、正确分析古代农民战争兴起的原因,评价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引起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农民战争的最终结局不外乎三种:

一是被镇压;二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三是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历代农民战争各具的特点:

秦末——首创;明末——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赋税制度。

这些表明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水平逐渐提高。

农民战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迫使新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中,分裂是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从时间上看,国家统一逾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

从朝代看,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的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从分裂时期来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如秦始皇、隋文帝、赵匡胤、忽必烈等。

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和世界影响,隋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共同原因:

A、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根本原因)B、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C、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民族融合不断发展,为统一提供条件。

D、某一政权或力量的壮大能够担负起统一的重任。

E、客观上其他割据政权的腐朽没落。

此外,秦朝、隋朝、元朝统一天下和北宋统一南北除这五个共同原因之外,还有一些自身特殊的条件。

如,秦嬴政广泛收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隋文帝杨坚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元朝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方针。

国家统一意义深远:

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融合、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对国家的分裂,除了要看到它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困苦等。

但也要看到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生活范围的扩展、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中国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使中国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

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文化传统,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利作用。

(4)一批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愈益密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5、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国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转变为农工商并重思想。

重农即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①商鞅变法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②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保护小农经济发展、解除国家财政困难、支持对匈奴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总之,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碍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

③从政治强制手段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制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从而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

明清之际,使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举步维艰。

五、单元兼小专题知识训练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一、选择题

秦汉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

据此回答1—9题。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部署了全国统一的战略和策略

C、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秦朝疆域南端的南海郡在今天的()

A、广东地区B、广西地区C、南沙群岛D、南海海域

3、《秦律》中规定:

百姓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官吏地主等犯法,可用钱财赎罪免刑。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非常严酷B、官民犯法都要制裁C、阶级性分明D、是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4、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太尉C、丞相D、郡守

5、右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是()

A、战国时期各国商业的兴盛

B、秦国统一货币

C、秦朝以使用圆形方孔货币为主

D、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6、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C、封国制D、编户齐民

7、读下图,下列关于西汉的叙述,正确的有()

如图:

①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②刺史制度发展的结果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与此有关④郡与国互不统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西汉时期,使中央集权最终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9、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是()

A、一种行政管理制度B、一种赋税制度

C、一种地方行政机构D、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10、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

①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②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③东汉建立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其依据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

C、单纯防御性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12、“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

”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A、张骞通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文成公主入藏D、昭君出塞

13.、被司马迁称为“凿空”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C、西汉设置西域都护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4、汉朝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最远可达()

A、中亚B、西亚C、南亚D、欧洲和非洲

15、西汉海上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