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189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探讨Word格式.docx

20XX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

  新农保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障。

这是继几年前国家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之大手笔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惠农举措。

折射我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具有过渡性、衔接性。

政府的补贴和兜底机制也体现了社会性、福利性和公平性。

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面临的挑战

  3.1.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发达国家低成本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倾轧,正面临着衰落的命运。

在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挑战下,遍地小农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肯定抗不住居于农产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大农业冲击,这就使得农民收入减少,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使我国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3.1.2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比重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发展速度还非常快。

据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

我国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面对老龄化的挑战,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现行的制度框架也很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3.1.3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

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农村劳动者难以在短时期内进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既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因种种因素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势必形成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和其他社会震荡,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抵御恶性的社会风险事件,给社会协调发展和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3.2存在问题

  3.2.1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实践,但一直存在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

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地方立法难找依据。

主要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对策措施为指导,制度运行缺少稳定性。

 3.2.2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农村人口多,经济条件迥异,思想认识不一样。

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40岁以下农民,由于离享受养老金年龄尚远,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些地区因经济相对薄弱,认为当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尚不能考虑养老问题,导致农保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3.2.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

  农民收入不稳定,遇到天灾、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都使缴费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将来的待遇水平。

这已经成为农保工作改革的瓶颈,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必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农村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及社会稳定。

  3.2.4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的价值有可能贬值。

因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是把钱存入银行,仅仅依靠利息是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

  3.2.5农民工问题

  据统计,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2647万人,与1.45亿的外出农民工总量相比,还相差很大。

农民工未纳入现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参加农保又造成管理的困维。

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有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返乡后又重新参加农保。

而新农保地区模式差异大,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部分缴费人、缴费标准、待遇计算有所不同,造成转换上的困难。

有些地方规定农民工返乡可以退保,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这又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使得他们在城市劳动的社保权益几乎化为零。

  3.2.6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各级经办机构一直处于“小牛拉大车”的被动状态,经办能力严重不足。

经办管理主体的分散又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4对策和建议

  4.1加快立法,做好监管

  可以先建立基本的法律依据,具体环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首先建立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然后由中央政府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关职能部门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三个层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在起始阶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一些制度的可行与否,基金监管是否到位,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往往具体经办人员和参保人员最有切身感受。

有时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也会出现执行不一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或改革某项制度,往往顾此失彼。

  此外在基金的监管上,主要是对财务基金的监管,而将来的养老金待遇计算是以业务计录的个人账户为依据。

建议加大对财务和业务基金的合并检查,并在立法上做相关硬性规定,确保业务和财务缴费记录的一致。

  4.2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

  农村金融深化、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配套发展,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路径。

农村金融深化在宏观层次上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的公共项目和基础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微观层次上,应有效地对农村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进行农业项目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民储蓄——保险——贷款——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思路不应完全局限于收入补充型养老保险制度。

在低收入国家,政府财政应力求逐步建立农民的非缴费型社会救助计划。

同时吸取其他国家为提高

保障水平所进行的多层次改革思路,即通过自愿缴费的形式建立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其保障功能。

  4.3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现行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使养老保险基金根本不具备规避风险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切实可行的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

  可以实行基金市场化运营,即由符合规定的市场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

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基金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多样化,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成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持有者。

同时,政府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通过制定投资政策进行调控,以减少投资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4.4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关键是如何纳入的问题。

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适应全国各地的政策和办法,只能是分步实施。

可以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一套专门的办法来纳入社保体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并轨。

  4.5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

  新农保工作的业务主要是在县区乡镇,从试点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经办机构能力不足已成瓶颈。

这方面广东省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在经办管理上,该省率先采取了管理上提、服务下沉、省级统管、社银合作的新模式。

基金省级统筹,个人信息全省联网,既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又保证了个人帐户信息记录的真实性,防止了随意更改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基层经办机构的业务量。

借鉴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区综合情况,以社区、村委为单位,集中为农民办理参保缴费、待遇发放等工作,既方便了广大参保人员又提升了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

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

唐律•户婚律>

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

明律>

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

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

(1)米特罗在<

欧洲家庭史>

中进一步描述道:

[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

[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

(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

(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

[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

.(5)封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

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无违"

.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

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

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

.[用征寿世"

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

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3.44人/户.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7)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

.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

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8)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三.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

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9)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民人口多.占全国12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的8.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九五"

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

[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

.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

能否替代家庭养老?

"

就成为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一)货币经济的发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

[我们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遗迹也将消失"

.(11)可见.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二)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第一.老人自我服务,第二.家庭成员的服务,第三.社会化服务.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