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198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3907Word文件下载.docx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六)指导背诵

三、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

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检查预习。

  2.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5.讨论外洞特点。

 6.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什么意思?

“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7.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

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4七月的天山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五、教学反思: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

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

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

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

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

5中彩那天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拼读“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2..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课堂自习。

 

4.自学反馈。

.

5.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

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解决“难题”,开展争辩探究:

(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

(生:

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给谁呢?

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

(3)读书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

(4)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角度)展开争辩,发表见解?

(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a出钱的角度。

b抽奖人的角度。

c家庭状况的角度。

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

e“K”字的角度。

f内心愉悦的角度。

(5)层层辩论,解决难题。

(过程略)(6)得出结论:

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

(7)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搜集有关讲述“诚实、信用”这一美德的故事,读后讲给同学听。

6万年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1.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了解阅读的要求,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2.独立阅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

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那位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对父亲的言行作出评价。

  4.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而不是脱离文本的空洞地谈。

  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5.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

  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说说三处“万年牢”中间的相互联系(见教材35页)

 6.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

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7.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

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启发学生懂得:

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深入体验。

7.尊严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

自尊者自立"

的道理。

二、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点上探究,体验"

尊严"

的内涵引课方案:

  方案1:

当学生点出"

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

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

真正的内涵。

  方案2:

当学生回答不出"

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

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

讲述内容:

"

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

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

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

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

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3)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

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可以组织讨论:

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

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

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

(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聚焦点三:

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2、问题:

什么是尊严?

三、课文内化,使"

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

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

几分欢喜,几分忧"

,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

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

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

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

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

(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8《将心比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

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

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自然之道》

一、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2、认读生词: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学反思:

本课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

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高潮迭起。

因为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

特别是“真情播音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听的同学也陶醉在温馨美丽的画面中。

给画面取标题,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标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

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老师完全用不着一句一句地嚼碎喂给学生。

相信学生吧,语文老师们,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

10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三、品读:

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

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

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破坏环境的严重性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

有人说,水土流失再严重,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一起来看这样一段话: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多开垦荒地;

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我请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

这段话中,哪个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

当我们发现这条恶性循环链以后,能不能顺着这条链子继续挖掘更深一层的东西呢?

现在我说说自己新的想法。

  第一,叫学生发现恶性循环链,充分认识这种人为破坏的严重性,使学生看到破坏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