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643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3.《黄帝内经》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立。

4.《难经》——扁鹊(秦越人)。

5.《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王叔和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6.《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理论。

提出“七情和合”理论。

7.《伤寒杂病论》——所载方被奉为“经方”。

8.《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

9.《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皇甫谧。

10.《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巢元方。

1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

12.《小儿药证直诀》——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钱乙。

1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

内因(七情内伤)、外因(外感六淫)、不内不外因(虫兽、跌打、中毒、饮食)。

1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

15.《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叶桂(叶天士)。

1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①整体观念(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②辨证论治。

17.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

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镜

18.五脏六腑之大主——心。

19.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规律性变化: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20.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构成人类的本原。

21.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2.元气——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23.精气有“有形”、“无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4.气机:

气的运动。

25.气化: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包含“化”:

缓和——量变;“变”:

剧烈——质变)

26.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7.阳的特性:

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

阴的特性:

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

28.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9.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0.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及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1.阴:

太阴、少阴、厥阴。

阳:

阳明、太阳、少阳。

32.阴阳对立制约: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33.阴阳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34.阴阳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35.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36.阴阳互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7.阳中涵阴:

是说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阳。

阴中涵阳反之。

38.阴阳消长:

互为消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皆消皆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

39.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40.阴阳自和:

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41.阴阳平衡:

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中、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42.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又称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这是单纯针对阴虚证的治疗原则。

43.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44.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阳中之阴——肺。

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阴中之阳——肝;阴中至阴——脾。

45.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46.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向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我生,生我)

47.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向克制、制约的关系。

(所胜,所不胜)。

48.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49.五行胜复:

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50.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太过”、“不及”)

51.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或克制。

(又称“反克”)

52.五脏主色:

肝心脾肺肾——青赤黄白黑。

53.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5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

抑木扶土法、剖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55.精的本始含义:

生殖之精。

56.精——广义:

血、津液、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

——狭义: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

57.先天之本——肾。

58.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

59.精——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为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由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

60.一身之气:

元气(为先天之气)、宗气(水谷之气+清气)(为后天之气)。

61.水谷之气:

营气(脉内——属阴)、卫气(脉外——属阳)

62.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63.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内→外)、入(外→内)。

64.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通畅;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于内;

气郁——外出受阻。

65.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温煦和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66.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67.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68.宗气的功能:

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

营气的功能: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的功能: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69.脉——血府。

70.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水谷之精(营气、津液)、肾精。

71.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藏血)、脾(统血)密切相关。

72.血的功能:

濡养、化神。

7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不包含“精”、“血”)

74.津——流动性较大,质地较清晰,皮肤、肌肉和孔窍——滋润——阳;

液——流动性较小,质地较浓稠,骨节、脏腑、脑髓——濡养——阴。

75.津液的生成:

脾、胃、小肠、大肠

津液的输布:

脾、肺、肾、肝、三焦

津液的排泄:

肾、肺、脾。

76.汗孔——气门、玄府。

77.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78.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79.五脏神:

神(心)、魂(肝)、魄(肺)、意(脾)、志(肾)。

80.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8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82.气与津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83.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84.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想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85.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胃)、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6.五脏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87.肝心脾肺肾——魂神意魄志。

88.五脏—体—窍—华—志—液—五行—五色—季节—五腧穴—阴阳

肝—筋—目—爪—怒—泪—木—青—春—井—阴中之阳

心—脉—舌—面—喜—汗—火—赤—夏—荥—阳中之阳

脾—肉—口—唇—思—涎—土—黄—长夏—输—阴中至阴

肺—皮—鼻—毛—悲(忧)—涕—金—白—秋—经—阳中之阴

肾—骨—耳及二阴—发—恐—唾—水—黑—冬—合—阴中之阴

89.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火脏(阳脏)”。

90.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藏神。

91.脉为血之府。

92.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93.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动形式。

94.肺有“华盖”、“娇脏”、“相傅之官”之称。

95.肺主气:

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96.肺者,气之本也。

97.肺为水之上源。

98.金破不鸣:

各种内伤或过用,损耗肺津、肺气,以致喉失滋养或推动,发音失常,可见声音嘶哑、低微。

金实不鸣:

各种外邪袭肺,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郁滞不畅,可见声音嘶哑、重浊。

99.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统摄血液。

100.脾胃为“后天之本”。

101.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

——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和维持内脏位置稳定。

102.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103.脾有“孤脏”之称。

三焦有“孤府”之称。

104.气海——膻中。

髓海——脑。

血海——肝、任脉。

10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106.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刚脏”、“将军之官”.

107.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108.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109.肾:

“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封藏之本。

110.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以下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11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112.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之称。

113.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114.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受纳和腐熟水谷。

11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泌清别浊。

116.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117.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118.六腑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119.部位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20.脑——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司感觉运动。

121.女子胞:

又称子宫,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12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123.

124.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组,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

125.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126.上肢内侧: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外侧: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8寸):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下8寸):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外侧: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127.足三阴经均行于胸腹面。

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128.

129.督脉:

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反映脑、髓、肾的机能。

130.任脉:

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主胞胎。

131.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气血;与女子月经与孕育机能有关。

132.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

133.带脉:

约束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134.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阴质、偏阳质。

135.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热)。

(风→行痹、寒→寒/痛痹、湿→湿/着痹)

136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可转化性。

137.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138.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139.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140.伤寒: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14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142.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着、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143.湿为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44.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特性的外邪。

(初秋→温燥;深秋→凉燥)

145.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4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147.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火热易饶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148.暑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外邪。

(起病缓,病情轻→伤暑;起病急,病情重→中暑)

149.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150.疠气:

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151.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15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153.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为惊,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为忧,肾在志为恐。

154.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155.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156.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举例:

多食咸(咸→肾),则脉(脉→心)凝泣而变色。

157.过劳:

劳力过度(形劳)、劳神过度(心劳)、房劳过度(肾劳)。

158.劳力太过易耗伤肺脾之气。

劳神太过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159.痰饮:

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晰的称为饮)

160.有形之痰:

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或触之有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

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

161.痰,因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62.痰饮:

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悬饮:

四饮之一,饮邪停留胁肋部而见咳唾引痛的病证。

溢饮:

多因脾虚不运,或饮邪泛溢于体表肌肤所致。

支饮:

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

163.瘀血:

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病因学概念。

血瘀:

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病机学概念。

164.瘀血的形成:

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165.瘀血致病的特点:

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色紫黯⑤肌肤甲错、脉涩、结、代。

166.小儿五迟:

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167.正气的强弱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168.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169.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产生的盛衰变化。

170.实:

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171.虚:

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补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暴病吐利、大汗、亡血。

172.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173.虚实错杂: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事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174.虚实真假:

是指爱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175.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消亡。

176.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77.阴阳格拒:

是指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178.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丢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亡阳)

179.气的失常:

①气虚②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180.血的失常:

①血虚②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181.气与血的关系: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182.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183.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兼伤津。

184.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185.风气内动:

即“内风”,含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186.内寒:

虚而有寒,以寒为主;外寒:

以寒为主,可兼虚象。

187.内生之湿多因脾虚。

188.内燥病变多发生于肺、胃、大肠。

189.正常阳气:

少火;

阳气过盛:

壮火。

190.内生火热,主要有心火、肝火、肾火、胃火。

191.外感病传变:

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192.《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193.预防的内容包括: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94.治则:

在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95.治法:

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196.治疗大法:

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候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97.治疗方法:

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健脾利湿。

198.治疗措施:

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如药治、针灸、按摩、熏洗。

199.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又称为“逆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200.反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同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又称为“从治”。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寒因寒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塞因塞用→真虚假实,通因通用→真实假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