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00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

 

数学集体备课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烔炀镇中心小学四年级

二0一五年六月二十日

第_1、2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2015.2.26地点:

主持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我先来分析一下第1、2单元的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第二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玩以内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我来说说这两个单元在教学时要抓住哪些重点,突破哪些难点。

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是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我来谈谈第一、二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蒋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i,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书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6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建议第一单元安排四个课时来备课,第二单元安排七个课时来备,以确保教与学的顺利完成。

另外,备教学过程要凸显可操作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座谈小结:

通过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第一、二单元的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活动,主动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搜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大数目的广泛应用,感受大数目的应用价值。

4、设计丰富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2015.3.19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

教材先安排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笔算,再安排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几百乘几十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

在这两者之间还穿插安排了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此外,教材在安排常见数量关系的同时,还注意适当安排一些应用乘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意识。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口算几百乘几十,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在过程与方法上,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思考、交流计算方法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李梅:

要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3、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本单元教学难点:

1、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探索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座谈小结:

经过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本单元时间7课时

1、笔算(1课时)

2、常见的数量关系(1课时)

3、练习五(1课时)

4、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5、乘法末尾有零的乘法(1课时)

6、练习六(1课时)

7、整理与练习(1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2015.4.2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或除法的一步计算

例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计算为主)

例3探索计算里的规律

:

计算器在人们的家庭里已经相当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见过计算器。

所以,教材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这句话也在告诉学生,遇到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必列竖式笔算,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这就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习计算器计算的兴趣。

:

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主要是按键,认识计算器应该知道它的常用功能键。

教材图示了计算器的开关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和消除键,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这些功能键。

学生一旦了解这些键的功能,能正确找到这些键,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了。

李梅:

指导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开机和关机,了解计算器的开关键;让他们在开机状态下按动数字键、运算符号键以及显示得数的等号键,了解这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让学生尝试使用消除键,了解这个键能修改输入的错误。

:

计算器上还有其他功能键,不要求学生都认识和使用。

这些功能键安排在“你知道吗”里作简单介绍,不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

例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编排的38+27和38×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

这里选择较小数的运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不会因输入错误而影响例题的正常教学。

二是这些题都能方便地算出得数,把口算或笔算结果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比照,可以验证计算器的计算是否正确,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

用计算器计算的关键是输入算式,应及早培养良好的输入习惯。

如,默读算式的习惯。

即看算式,要边看边读,把算式“读”进脑子,短时记住它;按数字键,要边读边按,依次逐个输入计算器。

又如,及时检查的习惯。

输入一个加数(或被减数、乘数、被除数等)以后,应立即查一查,输入的数对不对,有没有输入错误。

“练一练”第1题都是一步计算的题目,参加运算的数稍大些,包括以前没有算过的四位数除以两位数。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题,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时,不要过分追求算得快,而要力求算得对,让学生体会正确输入数据和运u重要性。

:

例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是40000-165×182,属于较大数的运算。

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够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

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

第一步先算式题里的乘法,输入165×182,得出积是30030并记录下来;第二步按消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接着算题里的减法,输入40000-30030,得到最后的结果。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25120÷(449-289),安排在“练一练”第2题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

也应该按运算顺序分两步计算:

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得到差并记下来;再消除计算器上的差,计算减法,得到最后结果。

对于能够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你知道吗”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按键,完整输入算式(包括算式里的括号),就能得到结果。

:

需要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如果使用不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一般按运算顺序分三步进行。

学会了计算两步的混合运算,就能进行三步的混合运算。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第二步、第三步计算,要按消除键消去前一步计算的得数,但保存和重新输入消去的得数比较麻烦,还容易出错。

所以,本单元只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李梅:

归纳推理(严格讲是不完全归纳)和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往往会形成个性化的思考,产生创新的火花。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重视推理能力的提升。

:

例3里安排两个教学内容,一是用计算器进行一组大数的四则运算,二是发现一组算式及其得数里的规律。

前一个内容已经在例1和例2里教学,后一个内容是例3的教学重点。

例题的呈现和进行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先给出三个算式,26640÷11126640÷22226640÷333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分别是240,120,80。

第二段比较上面三题的商和除数,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得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规律。

第三段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填出26640÷44426640÷55526640÷66626640÷888的商,并用计算器检验得数写对没有。

显然,例题里的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含有丰富的推理成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很有价值。

: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周敏琴: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

本单元重点是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式题。

:

本单元难点是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座谈小结:

经过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时安排:

1、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1课时

2、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1课时

3、一亿有多大……1课时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2015.4.8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1):

四年级下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

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

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策略。

              2)单元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

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

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

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

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时数是:

(共3课时)。

座谈小结: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本单元应张好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择实际问题,画图表示题意,学习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二)通过画图解决多种问题,形成画图策略。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2015.4.16地点: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座谈小结:

(1)四年级(下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

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

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

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现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2)本单元教学时数是11课时。

座谈小结: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本单元应张好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注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运算律。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5.11地点:

数学教研组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学习这部分内容,即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概念。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底边上的高。

2、教学难点是: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单元课时划分:

(共11课时)

1、认识三角形3课时

2、三角形的分类3课时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4、整理与练习1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1课时

座谈小结: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学习这部分内容,即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座谈记录

时间:

5.11地点:

数学教研组

主持人:

记录人:

参加人:

主要内容:

(发言摘要)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数对的初步认识,主要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经验上升到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空间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为学生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一些铺垫和准备。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用数对描述现实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第二段,用数对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限正整数)。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过程,初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活动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2、关键是认识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单元课时划分:

(共4课时)

确定位置3课时

数字与信息1课时

座谈小结:

本单元教学数对的初步认识,主要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经验上升到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空间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为学生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一些铺垫和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