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084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docx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李锦巧  摘要: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学生必须了解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下,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

现就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中国古典诗歌教育价值的发现与挖掘,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作用;误区;发现与挖掘;策略  认识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研究古典诗歌教学的侧策略与方法,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做的一个重要课题。

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浩如烟海的诗作。

这些诗歌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诗歌教育自古以来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诗具有审美教育功用,古典的教育家也大力提倡诗教的功用。

我国古典大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作过很高的评价: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同样重视诗歌的地位,诗歌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宝库[2]。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作一下探讨:

一、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及变化  1、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大量选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小学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古诗词积累目标,这充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当典仍然受到相当高的重视。

  2、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六七岁的儿童也能非常投入地背诵李白的《静夜思》,这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都是远离现实生活,让人难以接受的。

  3、古典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  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关注文本本身,而没有对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歌语言本身进行过深的探究,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能够背诵默写,应付试卷中的名句填空就可以了。

一些传世佳作,在某些教师机械和单调的教学程序下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境和韵味,让学生失去了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这样的诗歌教学必然违背了诗教的意义。

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1、教学肤浅化,重词不重意。

在中小学古诗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诗歌逐字逐句的理解,而忽视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与领悟。

比如,在教学唐典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很多老师会如此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

一片皎洁的月光照到诗人的床前,让人怀疑它就是满地的秋霜。

抬头看看那寂静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我不经思念起远隔千里的故乡。

这样讲或许没错,但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会有多么深刻的体会的,那么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朗朗上口罢了,别的在没有别的地方能吸引他了。

如果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感悟: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长时间了,家乡的亲人朋友也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自己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又屡屡失意,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本想早早入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月光透过窗子,照到床前,就像铺了一地的秋霜,让诗人感到了深深的寒意。

这样,学生自然不会再把举头和抬头看做两个简单机械的动作,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2、相对于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人有过多强调诗的不可解性,排斥最基本的词义  疏通。

  诗词之美,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这是先贤的卓见,也是后人的共识。

诗歌的不可解性,主要是指诗歌语言巨大的弹性和容量,以及诗歌意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正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鉴于诗歌的这个特征,于是不少人产生了曲解或过分夸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轻视、放弃对词义的疏通和诗意的理解,对词义的教学和检查显得小心翼翼,对学生歪曲了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教师却把他当做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就让诗歌本身的教育价值不复存在了。

3、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单一,没有充分发挥诗歌丰富的教育功能。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能容他有语言累积的功能,情感教育的功能,思想教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等诸多教育功能。

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却容易只注重其中的某一功能而忽视其它功能。

  4、把古典诗歌当成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忽视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首首文情并茂的古典诗歌被肢解,把字词和文言注释当成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这种把古诗当成训练文言能力的材料显然是不科学的,就算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效果也是很差的,忽视了古诗所独有的审美特征,忽视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例如:

李白的《行路难》,这是一首古体诗,于受课时的限制,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仅就讲析字词和文言注释,根本没有时间去深掘诗歌的内涵。

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察,各省市的近年语文高考试题,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古诗鉴赏的分值。

无论是从高考利益出发,还是从古诗自身的规律考虑,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古典诗歌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5、把古典诗歌教学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教学中古诗选材单一,偏重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爱国主义的体裁,对于一些抒发作者感情生活的诗歌,尽可能不选或者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重新立意。

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朦胧诗,诗歌的意象明显的就是寄托诗人朦胧的情思,而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上非要把它定义为爱国主义诗篇。

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样的诗歌教学有一天会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重新定位古典诗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古典诗歌教学时典性的必然要求。

古典诗歌对人的熏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政治道德教育的使命上,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古典诗歌为学生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陶冶作用。

  三、中国古典诗歌教育价值的发现与挖掘1、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抒情性。

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

写愁绪多,多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凝练性。

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音韵和谐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典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2、古典诗歌教学的意义审美教育的素材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与古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以期能够达到心灵上的一种契合和共鸣。

一首好的诗歌可以让我们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好一篇古典诗歌可以把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能够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我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古典诗歌,这些古典诗歌能够作为我们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

诗歌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宝库。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时期,古典诗歌所独具的审美价值,有利于他们锻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无限饱满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战乱下的惨景,民不聊生,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控诉。

学生感受到的是诗歌包涵的深情,以此可以让他们得到诗人人格魅力的熏陶。

增加古典文学的素养  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浩如烟海的诗作。

古典诗歌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肩负着中华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更应该学习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典诗歌不仅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而且这也是增加古典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多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这显然是不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古诗往往在几个字之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意蕴。

古典诗歌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当时的情境中,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与诗人发生零距离的心灵碰撞。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释题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讲诗总是从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注重的是应试技能的训练。

我们在新的教学中应该不仅仅只是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诗歌内部所蕴藏的美,借用多媒体等一些现典教学仪器,利用音乐效果把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领悟诗境、探索诗境。

  诗歌是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而中国古典诗歌又尤其注重形象性,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触发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

诗歌本身就具有很强音律美,音乐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诗歌不仅仅是简单而又枯燥的几行字,还原诗歌原有的音乐美,通过这种听觉上的刺激效果,也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音韵。

声调的跌宕起伏,音律的和谐,让人充分的享受古典诗歌的音乐艺术。

场景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从视觉层面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之美。

有时往往需要让学生运用想象尝试还原某首诗所写的景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出诗中一组意象在形态、色彩、空间等方面的搭配组合关系,层层进入理解分析诗歌。

要理清思路,再造情境  思路就是诗人的思想的脉络,又可以称为诗人创作的整个思维过程,只有理清诗歌的来龙去脉,这样才可以读懂诗歌,才能为下面的鉴赏活动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要想理清思路,应该做好以下步骤。

  1、导语的设计----唤起兴趣  一条好的导语可以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鉴赏创设必要的情境。

如教学张籍的《枫桥夜泊》,我们应该怎样设计一个合适的课堂导入呢?

首先可以挂出一副枫桥夜泊的深秋山水画,让学生来观察图画,尝试描述图画的内容。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

古寺晨钟,江风渔火,仕途失意的大诗人张籍在此情此景下会  用怎样的诗句来描绘呢?

让学生从视觉开始拓展想象空间,通过场景把他们引入诗境。

导语的设计是古诗教学的开始,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切入点,是理清诗人创作脉络的入口。

2、缩短距离,跨越时空的想象  美学理论有距离产生美感的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于时间的距离可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想象,引起审美注意。

理解诗歌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只是了解字句和典故,对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想象呢?

想象是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如欣赏《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收集道田宅、草屋、榆柳、桃李、墟烟等这些表象,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通过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才算进入了诗的意境。

古人写诗,注重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沦陷了残破的山河还在,春城草木长的很茂盛,言外之意已经没有人在了。

此处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创设情境,注重语感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真正读好和读透一篇诗歌,最重的是能够和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从中获得美丑是非的审美观念,为培养好的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这种诗歌鉴赏能力将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情境下,锻炼语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具体可以通过比较和阅读的方法。

  1、比较。

可以用增、删、替换、前后改动等方法与原文比较,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用法。

这样通过前后的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选词有了一个系统的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明白诗歌语言的精妙,读懂诗歌之美。

  通过已经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来启发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的语感经验。

也可以拿同一作家不同的作品来进行比较,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组,这种比较有利于了解这个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也可以是相同时典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比较二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比较和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让他们更好的全面理解诗歌。

  2、诵读。

诵读也就是有声阅读,这是学习诗歌的突破口,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増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古人用来吟诵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墨子·公孟》说: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3]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典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

书读百篇,其意自现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至,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前提。

注重诗歌教学的形式美  古典诗歌的美感首先是通过形式向人们传递的,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是偏重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而忽略了对诗歌形式美的鉴赏。

实际上,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思想内容和形式具备的,在今后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诗歌的形式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

古诗在形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仗和押韵,只重内容而轻形式,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多抽象而少具体,这多少有悖于诗歌本身的接受特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4]只有通过这种对外在形式的强调,诗歌中内在的意蕴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整齐对仗美、错落变化美、音韵美和语言色彩美。

中国古  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古典诗歌犹如一个艺术化的建筑,它的结构整齐、匀称。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框架。

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对于诗歌的形式美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一些省市的近年考题都出现了对对联。

楹联和我们的古典诗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考查楹联也就是对古诗教学中诸如对仗、平仄等构成诗歌形式美知识的考查。

创新方法  古典诗歌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程序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程式化。

1、就程序而言,不同的诗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从诗眼入手,在把握全篇;先着眼于对诗意的整合,再进行词句的分析;根据景物人事探求诗歌的题旨,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赏析。

  2、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

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经绰绰有余。

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把握规律  1、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

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典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如此,同时典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品味语言。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

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

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

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

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3.解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

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

4.吟咏诵读。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  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