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348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6.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7.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

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  

  C.使用简单语言  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

阅读材料回答:

(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

(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农作物

房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

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

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你怎样看这一现象?

”的问题时,注意:

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4.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湖南玉蟾岩居民

6.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题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

“人牲”和“人殉”。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

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

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

夏的都城为阳城;

商的都城为毫。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顶盛时期

教学难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学习方法:

夏、商、西周的兴亡掌握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知道三个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够讲出来。

练习:

1.填写下面的表格: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灭亡时间

西周

2.选择题:

(1)夏朝的第一个国王是:

A、禹B、启C、桀D、汤

(2)西周众多诸侯是通过( 

)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4)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是:

A、汤B、桀C、盘庚D、纣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

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

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

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

其他手工业行业;

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

“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6. 

业、 

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我们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

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

2.吴越争霸,特别是舔尝苦胆的故事,学生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学或讲述。

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年代久远,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

培养学生从传说和故事中探究历史真实的科学精神。

3.“围魏救赵”内容设计成学生活动。

教师可提供与这场战事相关的政治、军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特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国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参照附图)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燕

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合纵”“连横”

7.战国时期,都城分别在今湖北荆州和北京的是

  ①齐②楚③韩④燕⑤赵(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8.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三、问答题

10.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法指导:

1.注意前后联系。

学习本课时,应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

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

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

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

它有利于哪个阶级?

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  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① 

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有何历史影响?

  三、问答题:

7.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类别

主要成就

历史地位或影响

天文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古书记录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历法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

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战国时期

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一直为中医沿用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

  A.商朝  B.商周时期  C.西周晚期 D.战国时期

3.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 )

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6.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7.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

  ③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

  一、综合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

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

人物

历史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

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

孟子

民贵君轻,仁政,保护资源

言论收在《孟子》中

道家

老子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初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法治、中央集权

著《韩非子》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复习巩固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2.“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③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19.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

2.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 )

  A.李斯  B.蒙恬  C.赵括  D.淳于越

3.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4.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6.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设郡,还移迁50万人与当地什么族人杂居( )

  A.匈奴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