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38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docx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LT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近年来,不少校长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时,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俨然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要清晰。

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

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

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

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

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

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曾经指出: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

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

因此,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

任何一个国家课程领域,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夷陵之路

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

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

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

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

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

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

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

   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

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

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

   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

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

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

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

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

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

   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

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

   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

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干部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每名校级领导都分管相应的年级组和相应的备课组,深入具体的教学工作调查研究,指导和管理教学研究工作。

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的业务发展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课题研究上,每名校级领导都有分管课题,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

   

(二)名师引领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必须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才可能由点及面带动教师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取得良好效果。

   1、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是培养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学校的政策是对于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一句话,学校必须有产生名师的文化氛围和土壤。

   给位置。

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争制,通过竞选学说、群众测评、专家组考察、学校党委审批,三年一轮换,优胜劣汰。

给所有教师公平发展脱颖而出的机会,始终保持所有领导岗位的领导者必须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给任务。

恰当的任务是保证名师茁壮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

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律推行名师负责制,促进名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出色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给政策。

名师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在名师培训等方面给出足够宽松的政策,通过带薪进修、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给机会。

“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先后派出杜姝琳等19位老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考察和学习。

并选送优秀教师赴高校继续学习或者接受高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通过脱产学习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毕业或结业的教师共及27名。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夷陵中学培养名师的基本理念。

   2、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研究、课中实践和课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

名师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研究。

夷陵中学的课前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制和课题研究制。

而在集体备课制中具体实行的则是名师负责制、专题负责制、专人负责制。

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出什么成果,名师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和过程的指导者,在国家课程的理解、教学大纲的解读、教育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名师发挥着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建构的重要作用。

专题负责制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形成精品案例。

例如某个老师擅长作文审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那么整个夷陵中学的作文审题的研究则以这个老师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人一课题、一人一特色的研究氛围,改变了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不利情况,形成了人人有特色,个个有绝活的良好局面。

专人负责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全体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

实行名师负责制以后,可能出现教师的依赖意识,即名师研究,普通老师负责实施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因而每次集体备课都安排相应教师负责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作为中心发言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成为研究者而不是旁听者。

   课中实践。

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发展和完善。

为此,夷陵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以“双学双导高效课堂”为基本范式,以异课异构(名师精品课)、同课异构(对比公开课)、异课同构(专题研究课)为基本形式来检验课前研究的效果。

“双学双导高效课堂”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学导教、以教导学”,基本学习方式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基本理念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夷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省骨干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等每年都要上一节精品示范课,以此引领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名师精品课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与名师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人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

而对比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同一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有品质,演绎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班本化的具体表现。

专题研究课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月、高三复习备考质量周活动等形式,选定特殊主题,所有活动对象即不同学科采用相同形式进行研究的课堂模式,例如学习方法指导课、评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学习活动的共性及规律,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课后评价。

主要是以“夷陵中学双学双导课堂观察方案”为依托,形成三级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维观察内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元评价目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观察对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

所有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学生评教评学量表”、“双学双导课堂观察量表”、“我最喜爱的一节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量表”等形式反馈给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教师个人,并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

   (三)专家引领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教师的专业性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无法满足教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学校建构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合作制定改革的计划方案。

   校际合作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夷陵中学先后加入中国教师报为主体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湖北省名校联盟、湘鄂青年教师交流联合体等研究团体,通过资源共享、课题攻关等活动,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

   夷陵论坛。

“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夷陵中学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两条路径。

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学术报告厅”先后迎来了教育部基教司长、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北京大学朱怀球教授、清华大学胡伟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教授、杜时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和武汉大学著名文化学者、有“武大名嘴”之称的王三山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南京十三中学王军校长、特级教师周时忠老师、山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传授教育理论与经验。

通过借助专家的智慧,让夷陵中学的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国家的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纲为本的原则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

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

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高中阶段,学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

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还要按照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即组织学生参加高考,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所以高考标准实际上也是社会认可的和强制实施的一种人才标准。

《考试大纲》的标准显然要高于《课程标准》,通常是中等偏难,只能保证部分优秀学生最终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坚持以纲为本的原则,正是基于两种标准差异性的客观要求。

为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三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

   国家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及其教师才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目标。

   1、必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

一个学校总是沿着特有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又朝着更高的文化目标继续追寻。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原有文化意识与新的文化理想目标的冲突。

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因此,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包容不同的意见。

   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

   很多人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

   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是自我革命;

   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改革的难度在于对改革的再改革。

   2、必须体现学科特点。

不同学科由于知识体系、思维特点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校本而校本,忽视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必须坚持反对。

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各教研组由名师牵头制定学科具体的实施方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必须明确研究重点,确定合理目标。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多、难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集中力量有选择性地研究,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研究的重点包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哪些方面给教师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难度上的差异点有哪些?

如何在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加深知识,并准确把握住度等。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总有一天要出发。

消极等待和盲目行动是我们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1、重点实验,积累经验。

在全面铺开,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由部分先行者率先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夷陵中学在继承传统集体备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选择部分学科、部分年级、部分教师率先实验。

“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学案”及“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教案”就是这些研究的具体成果,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具体表现。

“学案”与“教案”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是“学案”与“教案”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上述要求内化为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的文化元素则是一个新课题。

它在国家课程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类似教学参考书但是比它更具体的、更切合校情和学情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这种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最终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

   2、抓住根本,立足长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没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

夷陵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三大工程:

一是名师工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这包括“青蓝结对工程”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两个具体工程。

三是教师促进计划即夷陵中学教师评价体系。

三大计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夷陵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夷陵中学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榜样示范,共同提高。

评价名师不是看你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你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进步。

名师的作用在于示范性,在于影响力,在于团队提升。

10年来,夷陵中学有118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将,共获得奖项248个,奖项范围覆盖了所有学科。

获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73%,有些教研组除开今年新进教师以外,全部获得过奖励。

如果有人问夷陵中学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即夷陵中学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在部分地区的实验和推行,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校的“消极应付”和家长的“背道而驰”令课程改革的积极拥护者备感失望,一线教师的“机械理解”和“走了样”的课堂教学使一部分学者深感忧虑。

同样,学者们认为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许多教师却认为,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学校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

于是,有人为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思路和新方法感到兴奋,有人却认为这些新东西实际上是在“折腾”实践者,有人私下里便直言不讳,“这次课程改革是失败的”。

面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纷纭众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次课程改革?

在笔者看来,如何看待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持有的是什么样的课程实施观,关系到我们对课程改革及课程实施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根据施耐德(JonSnyder)和富兰(MichaelFullan)等人的研究,坚持忠实课程实施观(fidelityperspective)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课程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持有相互适应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mutualadaptationperspective)的人不仅倾向于比较积极地看待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笔者试图通过“校本化课程实施”这一概念说明,课程实施不是简单地将课程改革的理想转变为现实,更不是直接的上行下达,它是一个包含多个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的、不确定的实践过程;课程实施的成败不在于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期待某种实施结果,但却很难准确预期某种结果。

一、什么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简称“校本化课程实施”,是笔者在所承担的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初中阶段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行动研究”(2002—2005)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2002—2007)中自创的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课题中,笔者坚持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