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85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考点1|经济体制改革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

1978年12月。

(2)内容:

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概念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措施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特征

包产到户

意义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

1984年后,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轻巧识记]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

二、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

(1)展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①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②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新时期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二:

新时期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什么具体内容?

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

为什么?

提示:

具体内容: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

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重心:

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史论归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宜昌模拟)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二者都(  )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的改造集中了农民的力量,都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项正确。

]

2.文件一: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文件二:

“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

”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  )

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

A [根据两个文件的内容可知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都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故A项正确。

]

3.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D [精简机构,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增加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故D项正确。

]

考点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①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开放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③1992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④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渐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易混辨析]       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①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②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③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2)影响:

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轻巧识记]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图示

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

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特点: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

(4)作用:

城市群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

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表现:

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至2007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72亿。

(3)影响: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4.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3)语言时尚:

新生语言、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地方语言等逐渐融合,丰富多彩。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史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①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史料二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喀什将以②“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史料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因素

①→中国应当吸取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史料二:

对外开放的特点

②→对外开放“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重要体现

史料三:

21世纪我国城市群的发展

③→我国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了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提示:

政治: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经济:

可以推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既定方针。

(2)根据史料三,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

提示:

地位:

支撑、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历史因素: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史论归纳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淮北一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C [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建立在地区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出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

]

2.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  )

A.建立深圳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只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D项正确。

]

3.下表是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统计表,对此表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京、上海、广东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 [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90年代以后福建省移民国外的人数仍呈上升趋势,故C项错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移民人数逐渐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知识交汇]

1.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从经营方式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基层组织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1)特征:

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2)作用

①积极:

计划经济,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消极:

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3)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主题二 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主题立意]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知识交汇]

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

(1)具体形式

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2)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6)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6·全国丙卷·31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3·全国卷Ⅰ·25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2·全国卷·33

1992年全国“下海潮”的出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业种植结构有所变化,农产田产量有所增加。

对比两个时间,联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即可水落石出

2.(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

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这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由此再分析材料,答案显而易见

【解析答案】

1.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1992年”和数据信息“12万人”“超过1000万人”。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和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是在1992年以前,故排除B、D两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人们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故选A项。

]

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运用点拨]

1.计划经济体制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除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十月革命后,苏联首先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

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至今,我国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

其基本特征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针对训练]

1.(2017·湖北七市联考)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C [材料反映出1987年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但直到1992年之前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没有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品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现象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与之对应,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

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由题干可知,甲段是在1990—1995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

该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

A项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B项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且不是经济理论,排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