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414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

因此,不能心浮气躁、①(A.浮光掠影B.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②(A.循序渐进B.循规蹈矩),水滴石穿。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

修改句:

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

习之中人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⑤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⑥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蓉:

刘蓉,清代文学家。

②浸淫:

逐渐,渐进。

③踬(zhì

):

被绊倒。

④蹶(jué

)然:

跌倒的样子。

⑤不与洼适:

不能适应凹地.⑥窒:

阻碍。

7.用“/”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⑵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⑶顾而笑曰(________)⑷已而复然(_________)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10.甲乙两文有一个怎样的共同话题?

作者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近大白山

朱明东

①大兴安岭有名山,有顶无尖,体高态峻,南陡北缓,西高东低,半山以上浑浑圆圆,积雪难融,皑皑呈状,故曰大白山。

②车出呼源小镇向西南行驶不到十分钟,大白山就赫然入目。

我之前认为,在大兴安岭不会找到太高的山,几百米高就算不错了。

在湖北那些年,经常有人问我:

你们的大兴安岭高吗?

我都如此作答。

可眼前的大白山,海拔明显超过了千米。

算我孤陋寡闻吧,轻视了大兴安岭的山,而今给了我补课的机会。

走近它,走近它,我大步地向山前走去。

③大白山不是一下子陡起来的。

山脚下一条两千余米的简易栈道平稳地往山上铺,缓缓的,人在上面走,很轻松也很舒服。

不说女人在上面多出款款相,即便是男子在上面走,也多出了一份风雅来。

可舒服没有保持多久,栈道就走完了,山也忽然有了坡度。

刚才的树还是高大挺拔,可越往上走,树的躯干与姿态都发生了变化。

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树木拥拥挤挤,姿态万千。

攀着攀着,高个儿的树少了,矮个儿的树多了,树已不是一棵棵或者一片片,而是一丛丛的了。

乍一看,它们就像一盆盆静态的景。

原来这就是偃松灌丛和赤杨偃松灌丛啊。

这些没高度的树在渐起的坡上不似植着,倒像给山坡盖上了一床被。

它们互相较着劲往上长,在山石突兀处与高大的树一样,迎送风雪沐浴星辰,故也勃勃耐看。

④大白山树茂石盛。

石盛之山,要么有花岗岩要么有火山岩,而大白山二者均有。

放眼望去,凡有裸石,其貌虽苍然,却无奇丑厥状。

山路向上,树丛稀疏处,宽宽地裸露出大大小小的岩石,白的黑的黄的褐的散散乱乱,一块块如风化了的魂湮没了的躯,似断了的刀挫了的锋。

蹲下身随意拾起一块石头,凉凉的冷,让你感知到大白山上有雪未消融。

⑤寻雪,雪一定在乱石上方。

石上有寒意,寒意养冰雪。

雪还真的出现了,不是一捧一捧,而是那种雪结着冰、冰压着雪状。

一片一片的,白得让人心动,白得让所有岩石化成银块块银坨坨。

大白山真的成了银山。

正涌起一份欣喜,四下却起了雾。

起初那媚着的阳光,渐渐消失在清冷的空间。

⑥大白山的云雾是出了名的美,很多摄影爱好者常以能拍摄到大白山的云雾而得意。

云有形,雾无状。

大白山的云雾出于林中没于林中。

通常云起时,雾就敛于林中,一旦时机成熟就涌了出来,伴着云一起白团团地在山腰处游动起舞。

我在云雾间行走,山路却开始逼仄。

坡有些陡,额上的汗多了起来,却无热感。

温度向与高度成反比,越往上攀,身上越觉得冷。

刚上山时,还是T恤衫,现在只好将外衣从背包里拿了出来。

雾起起伏伏,一团一团,一片一片。

所有白的石,白的雪,所有的景观都被罩成一个银白的世界。

⑦在雾的衬托下,大白山就像一幅水墨画般诱人。

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周身都醉了。

几只大鸟从林中飞起,鸣叫几声后向远处飞去,原来是飞龙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大白山因高而多禽多兽,兽有黑熊出没,野猪乱行;

禽有松鸡掘地,飞龙腾空。

飞龙是鸟,貌似鸽子,头小颈短胸凸脊平,趾有鳞如龙爪,故得此名。

飞龙鸟味美肉鲜,清末曾为贡品。

既然是珍品,遭捕杀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那些年,珍奇鸟类尚未明确保护,明捕暗捕兼而有之。

一入冬,一些人就进山专门捕杀飞龙鸟。

好在没过多久,国家对野生动物加大了保护力度,包括飞龙鸟在内的大白山上的动物们,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⑧山一程,路一程,气喘吁吁上山顶。

登上山顶的一刻,一道阳光穿过云层映到我的脸上,所有的轻松顿时从身上涌了出来。

大白山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它南依大平原,北连大林海,在伊勒呼里山脉上就这样轻轻的一卧,俨然成了岭上的岭、山上的山。

其高有云雾飞,其低有河流过,滋养四下树与林,造福一方人与物。

如此有意蕴的山岂不是神山?

阳光渐渐增强,冲散了四下里成团成片的雾,而脚下绵绵不尽的群岭,像大树破土的根系一样起起伏伏,任万棵树呼风唤雨,任千条河流淌奔忙,各色景致旋即鲜活起来。

再看山顶一侧,一座坚实的防火瞭望塔正忠实地矗立在我的身旁。

在高山之巅,还有如此高大的塔,岂不是最美的眺望去处?

我要登上这座高山顶上的塔,在云浮云动中,把所有的风光都一网打尽,满载收藏。

(选自2019年01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通读全文,作者依次描写了大白山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鸟兽,层次分明地写出大白山的美。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作者的视线随脚步由上而下,细写了大白山的树。

B.第④段“大白山树茂石盛”这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对偶,表现大白山多禽多兽的特点。

D.第⑦段描写的鸟兽画面呈现动态,使大白山的景物更鲜活。

13.第②段中写“我”之前对大兴安岭的认识有何作用?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5.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说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

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

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

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

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

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更夫。

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

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

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

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

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击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逐。

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

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的管控更为严格,更夫到更点时会一边击柝,一边高声喊唱“凡我甲户,钦奉圣谕;

谨守律法,各保身家;

严禁盗赌,有犯连坐”等句子,这种巡夜报时的唱词成为当时政府在民间宣传教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

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

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

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

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

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

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

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

(原文有删改)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

B.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C.有的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

D.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是因为更夫的社会地位卑微。

17.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是指什么时候?

为什么?

18.本文围绕更夫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七、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移动支付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载体,载体随身携带的移动性,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

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使用移动互联网,付钱时打开手机中的支付宝钱包或微信钱包给收银员扫一下就完成交易了。

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最为重要的支付环节,支付安全是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互联网上,PC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

而移动设备用户显然不需要让他人知道甚至共享自己设备上的信息,移动设备的隐私性保障了支付的安全。

当然,移动支付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

手机仅仅作为通讯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丢失手机、密码被攻破、病毒木马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损失。

(材料二)

《线下消费支付方式调查问卷》

数据来源:

天极网《维度》独家调查

(材料三)移动支付正快速嵌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消费场景。

在很多人享受手机支付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个新鲜玩意儿真不方便。

因此,还应通过技术创新完善产品设计,让手机支付走进视力障碍者、中老年人等“跟不上”的特殊群体。

另外要实现手机支付更普惠,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比如,借助每年的金融支付宣传日,提高特殊人群对金融支付的认知;

用通俗的语言和案例,提醒老年用户各种支付手段的风险;

制作一些小视频、小手册,详细介绍和演示刷卡、扫码、NFC(近场支付)等新支付手段的操作流程;

教老人用手机交水电费等,从其身边熟悉的支付场景开始学习、适应手机支付。

公安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

让手机支付普惠更多人,要引导不同人群特别是“跟不上”的人群学会使用新事物,带着他们走向新产品新服务,这还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

19.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

B.移动支付和目前的银行磁条卡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C.50、60后的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远低于70后的年轻群体。

D.老年人喜欢作为新生事物的移动支付,是因为它更安全。

20.读完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说说移动支付有哪些特点。

21.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促进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

八、名著阅读

22.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

⑴《傅雷家书》这本书在朴实的文字背后流淌着浓浓的父爱,但是,傅雷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________)

⑵保尔双目失明却决不碌碌无为,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_______)

⑶保尔从土匪手中救出了红军战士朱赫来,后来被贵族儿子谢廖沙出卖,被白匪关押了起来。

白匪对他进行拷打,他什么也没有说。

(_______)

九、作文

23.写作

在前行的道路上,有的人彷徨等待,依赖别人;

有的人悠哉慢行,顺其自然;

有的人自我激励,奋力奔跑……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会明白自己跑起来有多么重要。

请以“让自己跑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参考答案

1.在河之洲君子好逑潭影空人心海内存知己拣尽寒枝不肯栖蒙络摇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

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

本题中的“洲、逑、栖、蒙络、愿”等字词容易写错。

2.C

C.《马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故选C。

3.A

B.蓦(mù

)然——mò

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C.幽悄(qiāo)——qiǎo;

挑拔离间——挑拨离间;

D.目炫神迷——目眩神迷;

故选A。

4.

(1)①B②A

(2)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

(1)浮光掠影: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

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①处承接前面所说读书需要一个长期的付出辛苦的过程,不能略微尝试就停止,所以要用“浅尝辄止”。

循序渐进:

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

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

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

②处承接前面读书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来说,应该选“循序渐进”。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划线句语序不当,把“长期的”放到“需要”后面。

5.D

6.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

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

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这两句大意是:

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

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饮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7.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

8.

(1)味美

(2)反思(3)回头看(4)这样

9.

(1)《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好,怎么能治理国家呢?

10.共同的话题:

学习的方法。

甲文表达的观点:

教学相长(或“教与学相互促进”);

乙文表达的观点:

(或“学习贵在谨慎认真”)。

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句的意思是“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

”根据句意断句为:

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

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

味美。

(2)句意为:

然后能自我反思。

反:

反思。

(3)句意为:

看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

顾:

看,回头看。

(4)句意为:

后来还是有这样的感觉。

然:

这样。

9.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

(1)学(xià

o):

通“敩”,教导。

其:

表推测,大概。

(2)治:

治理,管理。

何……为:

哪里还谈得上……。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的理解和对比。

要求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

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比较,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甲文以类比论证的方法,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

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乙文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中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了我们一个(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道理。

对学习的启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何是非常重要的,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因此两文的共同话题是“学习的方法”。

两文的观点根据上面内容分别概括即可。

【点睛】

译文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

“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

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看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还能治理国家么?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后来还是有这样的感觉,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

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

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11.石头雪云雾

12.A

13.欲扬先抑,“我之前认为在大兴安岭找不到太高的山”,写出“我”对大兴安岭的轻视,这是“抑”;

然后写“我”登上大山领略到的奇景,这是“扬”,从而突出大白山的美丽。

1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白山树林的浓密和生机勃勃,富有情趣。

15.表达了作者对大白山造福一方的热情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大白山的热爱。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