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421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的不灭论

他把一般概念称为"

理念"

夸大一般概念的作用,把概念说成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实体。

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变化无常的、不真实的;

而在物质世界之外永恒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强调理念划分为许多等级,实物理念属最低级,"

善"

则属最高级。

认识论上,他否认感觉为知识的泉源,认为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人们只需唤起自己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就可获取知识。

政治上,他认为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

"

智慧"

的人(哲学王)是统治者,"

勇敢"

的人(武士)保卫国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农民和手工劳动者)应以"

节制"

欲望为美德。

并说这三个等级的人是神分别用金、银、铜铁作成的.强调他们应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国家才能"

和谐一致"

实现"

正义"

4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主要观点

(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

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

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

其中又可分为三类:

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

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

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

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

”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2)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哲学的目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在于探索智慧,但智慧是关于原因或原理的知识,那么作为追寻智慧的哲学理所应当就是关于这类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了。

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是在寻求现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诸原理与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关于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识是真知识,只有认清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可以说认识了这个事物,由此我们也可以顺利解决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问题。

他说:

“认识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人们在掌握一样东西的‘为什么’(即根本原因)之前,是不会认为自己认识了它的。

所以很明显,我们对于产生、消灭以及每一种自然变化也必须这样做;

认识了它们的本原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拿这些本原来解决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了。

”事物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有四种:

其一是“质料因”,如铜像的铜,银碗的银等;

其二是“形式因”;

其三是“动力因”;

其四是“目的因”。

每种事物都由这四种原因构成,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把握事物。

(3)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产生条件的阐述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哲学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二:

首先,是“好奇”。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无论在最初还是在现在,人们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

其次,是“闲暇”。

“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亚里士多德也极为深刻地剖析了哲学的根本性质。

他认为产生哲学的根源在于人的求知本性,而并非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或自身之外的它物。

哲学为了哲学自身而存在,不受外在的东西所约束、牵制,是一种纯粹的求知的活动。

“把哲学称之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

”哲学就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化身,求真成为哲学的本性之一。

(4)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家的事业也该能考察一切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既是他对哲学界定的自然结论,也是他对自哲学产生以来的哲学研究对象情况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基于探讨有关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的对象概括为整个世界,哲学成了包罗万象的学问。

这在哲学史上是一大贡献,其影响极其深远。

哲学的研究范围和它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

哲学是研究本体的,本体有多少,哲学的范围就应有多广、多大。

划分哲学的门类或分支,也应以本体的不同为依据。

哲学不但区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且这些部分还有主有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的区别。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

它们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理科学就是这样做的。

”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意义上来看,哲学的范围应当十分广泛。

例如,研究关于数的存在的,就是数学;

研究关于医疗的存在的,就是医学;

专门研究和逻辑有关的存在,便是逻辑学;

专门研究和道德有关的存在,便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他研究了世界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涉及到一切事物,考察了自然、社会、思维,是多种学科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的消极影响,直到19世纪还有很多西方思想家(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坚守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分不清哲学和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关系,把哲学等同于科学、知识。

5谈一谈圣奥古斯丁或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观点。

(1)、奥古斯丁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

同时认为这三者是统一的。

也就是灵魂是统一的。

(2)、奥氏反对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释,而强调罪的自发性。

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远离神,而导致恶。

人因着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爱的真善,也不能了解他生命的意义。

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

他发现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神的爱”。

(3)、奥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

而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

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释放,人才会渴望与神结合。

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

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

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

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6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

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

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等。

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

阿奎那等。

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

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

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

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

以托马斯·

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

即:

①共相这概念,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也就是说,存在于神的理智之中。

②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

③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问题的争论。

就思想渊源来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这场争论本质上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8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自选其一)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乔治·

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三代表之一(另两位是洛克(JohnLocke)和休谟(DavidHume)),著有《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主要理论:

贝克莱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经验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

他认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质,只存在洛克所谓的第二性的质,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

在他看来,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合起来。

经验世界是我们的感觉的总和,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结构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贝克莱还用这种联想的概念来解释深度知觉。

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

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

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

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

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

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9.大陆唯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第一节方法论的反思

笛卡尔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摧毁旧的经院哲学体系的基础,同时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

普遍数学

笛卡尔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哲学是一颗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等。

哲学何以统一各门科学?

笛卡尔的回答是,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

笛卡尔称科学的方法是“普遍数学”(mathesisuniversalis)。

普遍数学把数学的最一般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

数学的一般特征是度量和顺序。

数学的度量是同质之间的度量,在数学以外,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在哲学中是通过概念的比较。

科学研究的顺序有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反之,数学的对象是同质的,两种方法可以颠倒。

在形而上学中,终极原因是无限的上帝,被造事物都是有限的,原因和结果不同质,不能从原因直接推导结果。

因此形而上学中不能直接诉诸无限的终极原因,而是需要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简单出发点,由此构建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知识。

形而上学的首要方法是分析,然后才是综合。

方法论规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四条方法论规则:

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都分析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的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第四,把一切情况都尽量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分析的目的是找到“阿基米德点”;

第二条说明分析的过程,由复杂到简单;

第三条说明综合的过程,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步推导到复杂的真理;

第四步指分析和综合过程要彻底。

这四条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第二节第一哲学的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是上述方法的应用,包括六个沉思,前三个用分析的方法建立第一原则“我思”(cogito)和终极原因“上帝”,后三个用综合的方法得到外部世界的知识。

1.普遍怀疑

笛卡尔认为,现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为了重建知识,必须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为了打牢地基,首先要清理地基,即取消所有不可靠知识的基础地位。

不可靠的不一定不真,而是说这些知识未经过充分的考察,本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笛卡尔的打击方法是普遍怀疑的方法。

首先,周围的世界是我们感知到的现象。

我们都有被感觉欺骗的经历,感觉之不可靠是显而易见的,周围世界是可疑的。

其次,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们在梦中对自己也有感觉,我们几乎本能区分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

因此是可疑的。

最后,数学的观念也是可疑的。

虽然表面上看数学的观念是简单的、清楚的,但是数学这些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可能有一个“邪恶的精灵”,他恶作剧般地把这些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置于我们心灵之中,使之成为我们的思想对象,但这些对象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是来自一个错误的根源。

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现在只剩下唯一的问题:

思想能否怀疑自身?

笛卡尔的回答是否定的。

 

2.“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说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内在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

思想自身是思想活动,当思想在怀疑的时候,它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怀疑就无法进行下去,并且怀疑需要一个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那么可以确定的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

由此,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Ithink,thereforeIam)。

我思指思想活动,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更重要的是,我思是没有内容的纯粹活动,如果它是具有具体内容和对象的思想,那么就是可怀疑的了。

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后来哲学家说的反思的意识。

笛卡尔表达了这样的道理:

一切思想活动的核心是对这些活动的自我反思。

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故”表示的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即本质。

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我思是这样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就是思想。

3.真理的标准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

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笛卡尔的下一步是从这一确定的命题出发推导其他确定的知识。

这需要从自我的思想领域过渡到实在的领域,但思想和实在是两个不同质的系列,需要适用笛卡尔提倡的“普遍数学”的度量克服不同性质系列之间的隔阂。

为了进行比较,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共同的标准。

为了确立标准,笛卡尔诉诸于他确立的第一原则,“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即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这一规则是笛卡尔方法的转折点,使他能够从分析过渡到综合,使得他能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些复杂的对象。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分析中被怀疑的观念又被重新确定为真观念。

笛卡尔把所有的观念分为三类:

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思想以外的原因造成的。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是不真实的,上帝造成的观念是真实的,可感事物造成的是不真实的。

4.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说,上帝的观念具有无限完满性,自我的观念是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他的理由是,原因的现实性不可能小于结果的现实性,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已经出现,但把它运用于“上帝”观念和这一观念的原因之间的比较,笛卡尔是首创。

据此,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一个新版本,不同的是,安瑟尔谟认为绝对完满性和客观存在之间有逻辑必然关系,笛卡尔则认为两者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

从“我思故我在”到“上帝存在”完成了两个不同性质对象的系列之间的跳跃,我思是单纯的原则,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这一论证建立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过渡。

从上帝这个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

5.“广延”的观念

笛卡尔所说的“天赋观念”包括三个标志:

来自上帝、明白清楚、与实在相符合。

我们关于广延的观念也是天赋的,具有这三个标志。

所谓广延,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状大小,即使世界上没有三角形的事物,我们也会有关于三角形的观念,这些清楚的挂念不是心灵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来自对外物的感觉,那么它只能是上帝。

广延的观念是上帝在我们心灵中造成的,这保证了我们关于广延的观念能够与外部事物相符,因为上帝既然是无限完满的,那么它就绝不会欺骗我们,因此这些观念必然是真实的。

我们关于外物的数目、形状、运动的观念是确定的。

此时笛卡尔不再怀疑关于外物知识的可靠性,被普遍怀疑所否定的外部世界的确定性又重新建立起来。

不管在哪里,笛卡尔都力图说明感觉的不可靠,蜡块的例子说明广延是其本质,是通过思想才能把握的。

一切外物的本质是广延。

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本质来属性来证明。

广延属于一个与心灵实体不同的实体,这个以广延为其本质属性的实体就是物质。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物质实体。

6.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严格地说只有上帝是惟一的实体,在与实体相近的意义上,物质和心灵也是实体,除了上帝之外它们不依赖什么东西。

在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中,上帝只不过是虚位,他把上帝的作用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除了设定他的存在和无限完满性以外,我们不需要其他关于上帝的设定。

我们只能通过属性认识实体,思想和广延是无处不在的属性,因此,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只有心灵和物质才是实体。

心灵与物质不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思想和广延之间没有任何相似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

笛卡尔得出了二元论的结果:

心灵和物质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二元论虽然把“灵魂”“心灵”“上帝的意志”等前科学的假设从自然物中驱逐出去,但是它难以解释人的行为。

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交接点,即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但松果腺的概念给了心灵以位置,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二元论原则。

7.错误的根源

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对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的判断造成错误,错误的观念是我们心灵制造出来的。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当作哲学的第一原则,把心灵实体当作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府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这些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唯理论。

真理的来源是心灵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观念,那些没有外部原因的、仅靠心灵造成的观念是错误的原因。

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和虚无之间的存在,它的能力是介于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缺陷之间的有限的认识能力,心灵有时犯错误,这是难免的。

另外,心灵的活动“我思”不是纯粹的理智活动,还包括自由意志。

当意志不顾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作处判断,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错误就来了。

心灵还包括欲望,可能造成伦理上的恶。

笛卡尔看到了心灵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对立,他要求用理性克服非理性。

8.笛卡尔主义

笛卡尔建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

以普遍数学为方法论,按照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论规则,把自我作为第一原则,建立了“清楚明白”的真理的内在标准,一步一步的推导出关于心灵、上帝和物质的确定知识。

他的哲学体系像数学那样有简洁、严格、和谐之美。

他的天赋观念论、理智至上主义以及身心二元论都表现了唯理论的基本特征,对后世哲学产生巨大影响。

笛卡尔先是在荷兰和法国赢得一批追随者,形成笛卡尔主义。

法国的代表时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638——1715),他突出了理性和感性、理智与意志的对立,把上帝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他说身心的协调一致是一种机缘,在身体活动的每一时心灵也随之发生对应的活动,两者始终保持同步运行,身心之间的一致性只是一种机缘,这种机缘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包含在上帝的心灵之中。

身心机缘的真正原因是上帝的安排,它事先把两种不能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实体的活动安排成同步发生。

10.经验论和唯理论主要差异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经验论观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

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

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