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建筑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994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区建筑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区建筑要点.docx

《山区建筑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建筑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区建筑要点.docx

山区建筑要点

山区建筑要点

前言

山地建筑是坡度10%以上的地段建造的建筑。

10%的坡度是个分界点,超过就是为坡地或山地,未超过就视为平地。

山地建筑一般布置在山的向阳面,因为背阳的一面建筑几乎采不到光。

这也就是传统的“山南水北”说。

建筑建在山的向阳面后是否要朝南?

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地形综合考虑,在顺应地形的前提下能够朝南当然最好,如果不能朝南也没有关系,因为山区土地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地形,房子的朝向就不那么讲究了。

山地建筑总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

也就是建筑布置顺应等高线,避免垂直于等高线。

顺应等高线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土方量,节省造价。

山地建筑接地形式一般有:

吊脚、窑洞、地表式三种。

平面布局一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几块,不同体块布置在不同标高处,再以连廊相连,体块之间有高差,体块内部亦有高差。

在山地建造建筑,完全顺应地形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需要对山地地貌进行改造。

一般做法是把坡地改造为几级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筑,然后以道路、踏步连接不同标高的台地。

山地建筑车行道路一般采用8%以内的纵向坡度,最大可以达到11%。

人行道路坡度应当在15%以内,超过了就要设台阶。

15%以内的人行道路可以称之为“无障碍人行步道”。

为了保证道路的坡度,道路线型一般采用“S”形,以增加道路长度,降低坡度。

车行道路能够环通最好,环通不了则采用尽端式车行道并设回车场地。

在车行道路间布置人行步道台阶,使人可以采用最短的步行路径到达建筑的各个方位,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车行道路宽度最小4.5m,人行一般1-2m.山地建筑停车一般采用路边停车,也可以根据地形采用底层架空停车或者半地下车库。

山地建筑要考虑挡土墙和截洪沟的设置。

山地建筑容易受自然灾害侵扰。

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那么就要在适当位置设置挡墙和截洪沟,防止自然灾害的破坏。

组合与布局

山区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其布局方式对山地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中国山地建筑在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多追求“小、散、隐”,以达到归于自然的环界。

在现代山地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师将建筑“化整为零”,提出“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层数宜低不宜高、建筑布局宜疏不宜密”使山地建筑融于自然山体环境之中。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的设计要素存在于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中,通过分解、比较和组合以形成可以控制和评价的依据。

为此提出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构架,分别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四个层面来进行系统分析,以形成基于生态肌理的丰富结构形态的住区空间。

2.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2.1空间控制—组合方式

山地住区建筑空间的控制是通过建筑物的组合模式来实现,其模式与所处的地形和自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2.1.1行列式组合

行列式组合主要由板式住宅体量构成,用于斜面坡地、丘陵台地或山脊等地形条件,其主要特征是条状的住宅体量和等高线发生关系。

住宅与等高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

平行、垂直、斜交,如图2所示。

平行等高线布置主要针对在缓坡相对较陡的地段。

垂直等高线布置,外部空间的通透性最好,一般适于坡度较缓的地段;与等高线斜交布置根据日照、通风要求调整住宅方位以获得理想朝向。

当地形复杂,等高线的走向曲折的时候,建筑也应随之变化,采用折线形或曲线形的板式体量,见图3。

 

2.1.2围合式组合

当住区封闭性要求较强,规划用地规模较小或用地范围内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条件比较复杂时,将住宅和建筑沿用地周边布置,围合形成一个占主体地位的公共开敞空间,保留中部空间的地形地貌,住区道路从外围通过,保留中心山头的自然形态,减少对地形底破坏(见图4)。

围合式布局形态具有“边界实体性”特征。

围合的空间是具有很强的地段性和私密性,构成领域感很强的空间形态。

2.1.3对比式组合

住宅类型的多样化为住宅群体的对比组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形成了住宅体量、高度以及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上的差异比较(见图5所示)。

不同类型的住宅组合形成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住宅群体的组合应尽量根据地形条件和设计要求。

不同的住宅组群采用与地形相协调的组合方式丰富了住区的空间形态,增强彼此之间的识别性。

2.1.4重复式组合

住宅群体组合采用某种“基本形式”作为基础重复布置,这种基本形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形态,组合方式和尺度。

每一个群体单位在大小、方向、开口形式和立面肌理等方面相同,并且不同层次的空间也常常呈现出“自相似性”特征,重复感和统一感都非常强。

这种组合追求住宅组群和整体形态上在统一基础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1.5母题式组合

母题式组合(见图7)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重复组合,每一个群体单位都以相同或类似的空间形态、组合方式或立面肌理形成的视觉片断符号为母题主导全局,住区内所有群体的组织都围绕这一种母题进行建构,形成丰富而又具有统一感的组群空间,营造出同一母题的统一基调下多元变化的空间效果。

2.2结构控制—平面布局

“平面赋予了它自身基本的,预定的韵律,根据规定的平面,工程才在水平和竖向发展”。

对山地住区的结构控制,从平面布局入手。

考虑到山地地形特征带来的多视点,对布局结构控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采取合适的平面布局方式。

2.2.1簇群分散式

簇群分散式布局一般由点式体量的住宅群体构成,适用于地貌复杂、用地狭小破碎的地段,比较经济合理。

每个簇群之间彼此联系直接,相互咬合。

簇群分布无明显秩序,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视需要而定(见图8)。

采用簇群组合,建筑个体能较好适应山地地形特征,同时使外部空间通透开敞。

2.2.2鱼骨串连式

鱼骨串连式布局由主轴空间和支轴空间组成。

在这一模式中,建筑群沿空间主轴排列发展,并通过垂直于主轴空间的支轴空间向两侧发展,群体序列感极为强烈。

当主轴空间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见图9a)。

这一模式整体构成形式明确,外部空间有很强的上升感,空间纪念性强,富有感染力;当主轴空间顺等高线展开时,通常表现为弯曲的线性空间(见图9b)。

这种布局既要注意同一标高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又要注意不同标高建筑之间的层次感和视线处理。

2.2.3主从集群式

主从集群式布局由主体空间(主集群)和组团空间(从集群)构成。

以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集中的主体空间为核心,将其他组团空间环绕主体空间周围与之相联系。

这种布局方式构成的外部空间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与凝聚力,其整体形态主次分明,较易获得统一、整体的效果(见图10所示)。

2.2.4块面叠合式

在山地住区中,块面叠合式布局构成大部分是在坡中,即斜面场地。

建筑布置相对密集,又要争取景观朝向及满足日照通风等需求,住宅建筑依山一层层地建上去,形成块面的意象。

为了使建筑群在保持整体轮廓和谐的情况下又做到层次分明,可采用块面叠合空间的群体组织方式(见图11所示)。

采用这种方式,应加强不同标高块面间的整体和谐与视线组织,顺应坡形并配合背景山势布置住宅组群,产生层次分明的天际线。

2.3层次控制———竖向关系

山地地表的三维特征明显,住区空间仅仅依托平面布局形成的结构控制,还不能确定对总体空间的把握。

由于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是山地多向度的空间,不仅要注意其水平方向上的结构控制,更要求空间竖向上的层次控制,还可以通过对山地住区场地以及建筑群体的竖向剖面关系进行研究来实现。

2.3.1处理接地方式

山地住区的地形的复杂使住宅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丰富多彩,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建筑接地形态。

在山地住区的竖向设计中,需要结合地形坡度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以减小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形成活泼的山地住区接地剖面空间形态(见图12)。

在设计中应合理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实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同时注重住区空间三维特性的研究,创造多样化、立体化、适宜居民活动和驻足交流的住区外部空间形态。

2.3.2结合地形的建筑体量

处理在山地住区中,地势较高的区域呈空间发散态势;在坡面的中段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强的流动性;而地势较低的地方空间内敛,有很强的吸引会聚作用。

对这些不同的基面进行竖向处理时,就要注意建筑体量搭配和空间指向性的关系,使建筑高低的变化对空间形成导向性,从而使外部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开敞性(见图13所示)

2.3.3立体集约处理

在现代山地住区居住不再是其唯一的功能,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区域。

这种功能的综合性为创造不同需求、不同形态的居住空间提供了条件。

住区空间向立体集约化方向发展,可以将这些功能与物质形态整合为一个有机体,节约土地资源,丰富住区空间形态。

在空间上垂直发展与水平发展相结合,将商业、服务、观景、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利用模式(见图14所示)。

2.4轮廓控制———立面组合

山地住区的整体立面视觉意象对城市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势的起伏,住区建筑和山体所形成交错的轮廓线很可能出现在住区内居民的视域范围之内,构成住区立面的“多次轮廓线”。

2.4.1建筑群体的前后关系

在山地住区中,由于地形起伏,而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视觉空间,人们不仅能看见沿街或外围的建筑立面,内部的体量也能够显现出来。

当建筑群体由多种体量的住宅单体构成的,而且低处景观视线较好的时候,应减少遮挡,拉开建筑体量的前后关系(见图15所示)。

高层住宅的布置要考虑整体立面构图的均衡性,使其对住区轮廓起到总体控制的作用(见图16所示)。

当住区内高层住宅布置在低处时,宜采用点式分散的方式布置,保证住区内外视线的通透性。

同时应注意屋顶轮廓线的高低错落与变化关系,结合地形,使其位于不同标高,调整立面的秩序和节奏。

2.4.2立面视域的比例关系

立面视域范围内住区建筑群体面积与山体面积的比例关系的控制,关键在于合理的处理住区建筑群体与山体的图底比例关系(见图17)。

当山体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而成为背景时,建筑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住区建筑群体规模的差别形成其自身不同部分立面视域面积对比的变化,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故大面积的山体背景很容易使住区轮廓协调。

当建筑群体面积与背景比例相近时,图底关系可能会起冲突,应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在前排布置点式住宅体量或将不同的组团适当的分离或者前后错位,从视觉上弱化这种均等的视觉面积带来的冲突。

当建筑群体面积起主导地位的时候,应使建筑轮廓尽量与山体协调,以反映山地特色。

注意住宅群体自身构成上的组合,弱化体量的压迫。

2.4.3建筑与山体轮廓线的关系

山地住区建筑群体的轮廓线是不同要素交接过渡的转折,对轮廓线的控制也是山地住区与自然融洽、地形对话、环境协调的关键。

通过协调与对比的方法都可以达到对轮廓线的控制,不同的只是建筑群体和山体轮廓线的关系,应该强调建筑群体本身的高低的错落变化应有机反映所处的山地环境。

协调与对比的选择和立面视域范围内的面积比例有关。

当住区位于高大山脉的背景之下,山体面积

占主导时,建筑群的轮廓线相对自由。

当住区处于丘陵之上,建筑群体与山体面积比例相近时,建筑群与山体轮廓线应注意协调。

轮廓线既可以反应地势的起伏,也可以参于到地形的起伏中来,借高助耸的标志物来强化背景特征(见图18)。

山地场地特征性决定了山地住区不同形态的空间组织。

不止是对地形的形态类型有影响作用,还应看到不同的竖向变化的强度也对自然空间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述四个方面的控制都基于对场地顺应和与之共构的原则。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布局与场地的结合就重在“依山就势”,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建筑对场地的谦让。

对于固有的地形特色,无论是适度改造还是顺应,都应该使建筑与地形保持互生的共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