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996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docx

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英国历史面面观》

一、温故知新(复习上一个专题内容)

古代希腊和罗马

确立:

梭伦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意义:

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局限:

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希腊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源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文精神起源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亚里斯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查世丁尼法典》、《阿奎里亚法》

影响: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先兴起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宗教改革

背景

英国早在宗教改革之前就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欧洲大陆宗教改革如火如荼。

改革者

英王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二世

过程

1534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

同时还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1535年

王国政府派出视察团巡视全国修道院,为封闭修道院寻找口实。

1536—1539年

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600多所,亨利八世由此得到的收入在100万英镑。

1558—1603年

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

并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定为信仰的惟一标准。

特点

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

英国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2、政治制度

名称

概况

责任内阁制

确立: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形成。

第一任首相:

沃波尔

有关的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

两个先例:

沃波尔任首相20余年,后来因为失去议会的信任而辞职下台,这就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

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

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

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后,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两党制

两党名称:

辉格党和托利党

出现时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1660—1688年)

两党新名:

保守党(原名托利党)、自由党(原名辉格党)

现今两党:

工党、保守党

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当然,整个政治制度是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的。

3、殖民帝国

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的海上运输非常繁忙,英国人的殖民活动由此开始。

活动

与荷兰、法国进行一系列战争,建立包括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和大洋洲等在内的殖民帝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海盗式掠夺、在殖民地进行商业贸易和掠夺、进行黑奴贸易)

影响

过去,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4、外交政策

名称

概况

大陆均势

定义

又叫“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那就是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长期结盟,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称霸欧洲,谁若称霸,就要联合别的国家挫败之。

名言

英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表现

 

18世纪末

法国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企图称霸欧洲,英国联合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封建君主,组成一次又一次反法联军,最后打败拿破仑,粉碎了法国称霸欧洲的企图。

,法国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企图称霸欧洲,英国联合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封建君主,组成一次又一次反法联军,最后打败拿破仑,粉碎了法国称霸欧洲的企图。

19世纪

中期

在击败拿破仑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俄国企图称霸欧洲。

沙皇俄国一直竭力向南扩张,目标之一是在南方获得一个“不冻”的出海口,1853年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英国不能容忍俄国称霸,联合法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

结果大败俄国,挫败了俄国称霸欧洲的企图。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德国企图称霸欧洲,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对英国威胁最大。

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

为对付德国,英国与法俄达成和解,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集团的最终成立。

20世纪

20年代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法国又企图称霸欧洲,发誓要痛击对手,提出严厉的赔款计划,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

英国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主张对德国手下留情,为后来德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20世纪

30年代

希特勒上台,德国又企图称霸欧洲,悍然发动二战。

一度对德国执行绥靖政策的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与美国俄国等合作,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挫败了德国称霸欧洲的图谋。

绥靖政策

定义

绥靖政策是英法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一种政策。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英法美没有对日本进行制裁,反而要共管东北。

意大利侵埃期间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大国承认意大利是侵略国,宣布对其进行制裁,但却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

德意干涉西班牙期间

英法仍然采取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任西班牙法西斯分子胡作非为。

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期间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英法虽对德宣战,但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进行静坐战,致使波兰军民孤军奋战,迅速沦亡。

德军继而在西线发动了攻势,英法自食其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沦亡,绥靖政策自此破产。

5、工业革命

背景

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自由流动,经济稳步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各行业掀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概况

 

棉纺织业

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面世推广。

冶金业

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1856年,贝塞麦发明酸性转炉炼钢法。

1875年,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发明碱性转炉炼钢法。

采矿业

锁匠托马斯·纽克们研制出蒸汽抽水机,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动力

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

交通运输

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

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1814年,工程师史蒂芬孙制造第一台用蒸汽做动力的火车机车。

特点

第一次

进行技术革新的多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工程师

第二次

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最主要推动力。

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或工场,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影响

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的一次次进行,先后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虽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人类的社会问题,但这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还得靠发展来解决问题。

6、宪章运动

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西欧各国先后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

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人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各国工人纷纷起而反抗。

得名由来

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

1838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并命名为“人民宪章”。

宪章派的名字由此得来。

斗争方式

集会,罢工,起义

意义

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展示了惊天动地的力量,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7、文化巨人

类别

名称

成就(活动、思想)

地位

科学家

牛顿

17世纪

60年代

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

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687年

出版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法拉第

发现了电磁感应,制造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实验模型。

达尔文

1859年

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说明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1871年

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赫胥黎

1863年

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

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伊恩·威

尔姆特

1997年,和同事用从成年母羊乳房内取出的细胞克隆出了“多莉”

人类又将打开一扇破解生命奥秘的大门

文学家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其最杰出的作品,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他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拜伦

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是《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由于参加希腊民族解放战争,拜伦的《唐璜》没有完成,但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气势宏伟,批判锋芒犀利无比,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拜伦和雪莱以卓越的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雪莱

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西风颂》。

思想家

欧文

建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实验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

凯恩斯

修正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他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被称作“凯恩斯主义”。

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

发明家

贝尔德

1929年发明了电视

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营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

英国历史面面观

宗教改革:

至尊法案、三十九条信纲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

政治外交政策:

大陆均势、绥靖政策

宪章运动:

集会、罢工、起义

殖民掠夺:

战争、掠夺、黑奴贸易

经济

工业革命:

背景、概况、影响

思想:

欧文、凯恩斯

文学:

莎士比亚、拜伦、雪莱

文化

科学:

牛顿、法拉第、达尔文、赫胥黎、伊恩·威尔姆特

发明:

贝尔德

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15世纪以来,英国的政权是如何变化的?

1485—1603年,都铎王朝统治英国,1603—1649年,英国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之下,1649—1653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1653—1658年,统治英国的是护国主政府。

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89年以后,英国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2、英国的《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是怎样限制国王的权力,使其从实权在握变成“虚君”的?

13世纪的《大宪章》: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

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款;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在和平时期不能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1641年的《大抗议书》:

历数国王即位以来的暴政,重申议会下院掌握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要求国王只能从议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中任免大臣和高级官员。

1689年的《权利法案》:

法律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国王未经议会同意,无权征税;在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3、1832年以来,英国议会是怎样不断进行选举法案的改革,从而逐步使得全体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1832年,第一次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67年,第二次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后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

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

4、清朝以来,英国与中国打过哪些交道?

清朝前期:

乾隆时,英国派使者马嘎尔尼到中国商讨通商事宜,遭拒绝。

清朝后期:

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中国则进行禁烟运动,引发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1856—1860年: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1900年,英国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英国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民国时期: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国拒绝中国代表团的要求,中国五四运动爆发;1925年,英国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引发了五卅运动;1927年,英国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阻挠中国人民的革命,湖北收回了汉口英租界,江西收回了九江英租界;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协议,宣布废除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84年: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该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5、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的中心线上,海外活动更加便利。

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推动了传统工业如制呢业的迅速发展。

制呢业的发展促使早就开始的圈地运动更加大规模地进行,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又采取了诸多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工业革命的进行。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退居世界第三位。

尽管英国工业在世界上还占有一定地位,造船业和金融业仍举足轻重,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但失去了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此乃因为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纺织业等部门的设备已经陈旧,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而不愿用来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

英国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技术水平较低,资本家也能获得巨额利润。

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至关重要,所以被称作“殖民帝国主义”。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遭到沉重打击,从世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1986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

(一)客观题

1.(2003·上海)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

A.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B.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D.新兴贵族妥协的条件

2.(2003·江苏)下列有关17世纪30—60年代英国宗教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起英国国教教会B.清教徒议员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C.查理一世的宗教压迫导致了苏格兰人民起义D.克伦威尔厉行清教法规

3.(2004·江苏)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4.(2004·广东)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勤制度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2004·天津)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1)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2)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3)被迫允许外资投资设厂(4)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1)

(2)(3)B.

(1)(3)(4)C.

(1)

(2)(4)D.

(2)(3)(4)

6.(2004·上海)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7.(2004·上海)发电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8.(2005·江苏)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B.元素周期律C.相对论D.细胞学说

9.(2005·天津)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

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

“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

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陆大国之间相互牵制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件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足欧洲事务

10.(2006·上海)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

”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1)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2)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3)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4)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

(1)

(2)B.

(1)(3)C.

(2)(4)D.(3)(4)

11.(2007·广东)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12.(2007·广东)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13.(2007·海南)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14.(2007·江苏)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家庭的母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

“家里为什么不生火?

”母:

“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子:

“为什么买不起?

”母:

“因为你父亲失业了。

子:

“父亲为什么失业?

”母: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段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最可以出现于()

A.1825年的英国B.1861年的俄国C.1868年的日本D.1871年的德国

15.(2007·山东)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 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16.(2008·广东)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17.(2008·海南)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18.(2008·海南)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19.(2008·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20.(2008·上海)“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B.波义耳C.拉瓦锡D.哥白尼

21.(2008·上海)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D.议会对内阁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