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24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

“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

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

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

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

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B.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C.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D.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

B.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

C.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

B.推行《论语》《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教育受众了解所学国学知识,就

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C.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54分)

(一)选择题(18分)完成4-9题

4、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彼垝(guǐ)垣咥(xì)其笑矣其黄而陨(yǔn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于(xū)嗟女兮靡(mǐ)室劳矣淇水汤(shāng)汤

C.我戍(sù)未定驰椒(jiāo)丘白鹄(hú)舫何时可掇(duō)

D.氓(méng)之蚩蚩将(qiāng)子无怒自我徂(cú)尔无与士耽(dān)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总角之晏,言笑宴宴

C.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D.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6、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前来,到……这儿来)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来到……上面)

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互相)

7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左右种梧桐②本自无教训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⑤寡妇起彷徨⑥汝是大家子

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⑩汝岂得自由

A.①②③⑤⑧B.②③⑤⑧⑩

C.②④⑥⑦⑩D.①③⑤⑦⑧

8与“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骚》是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早年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诗》齐名,它们合称为“乐府双璧”。

D.《归园田居》共有五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绘,字敬文。

六岁便求入学,家人

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

后敕撰五礼,绘与太原王乂同掌军礼。

魏静帝于显阳殿讲《孝经》《礼记》,绘与从弟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简举可观。

每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

音词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文襄益加敬异。

又掌仪注。

武定初,兼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

梁武问高相今在何处?

黑獭若为形容?

高相作何经略?

绘敷对明辩,梁武称佳。

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曰:

“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

”绘曰:

“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注)分一字耳!

”一坐皆笑。

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

使还,拜高阳内史。

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

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

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

绘曰:

“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

”竟不听。

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

瀛州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

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

绘答书曰:

“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

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

至,补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司马。

文襄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绘曰:

“卿但直心事孤,当用卿为三公,莫学侯景叛也。

”及文宣嗣事,仍为丞相司马。

天保初,除司徒右长史。

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

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

(选自《北史·李绘传》,有删改)

(注)车千秋:

国时齐国宗室后裔,曾官及西汉丞相之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B.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

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C.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D.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

在文中,“晦朔”指的是一个

月。

B.《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

C.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具体又分为二种:

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同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文中泛指国家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绘好学聪颖。

他六岁时就要求上学,家人因偶数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所以不允许,于是他偷用姐姐的笔墨书籍,不久就读通了《急就章》。

B.李绘善于答辩。

梁武帝曾问他几个问题,他对答清晰,梁武帝非常满意;他评价袁狎关于氏族的问题,机智巧妙,引得在座者大笑。

C.李绘惠泽百姓。

任高阳内史时,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最终使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请求给他立碑,但他没有答应。

D.李绘刚正不阿。

河间太守崔谌倚仗弟弟崔暹的势力向李绘讨要麋角鸽羽,他没有答应,因此他没能做司徒左长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

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

(2)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

《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

“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

”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次句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有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C.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D.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15、诗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

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兰亭集序》中作者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       ”;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          ”。

 

(4)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        ,      ”,是以风小则无以负羽翼来讲大鹏

直冲青天须有所凭借,借此表达“做事成功需要有丰富的积累”的道理。

 

第Ⅱ卷 表达题

2、语言文字应用(21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摇曳(yì)商榷(quě)酾酒(shī)锲而不舍(qì)

B.癸(guǐ)丑不啻(zhì)矫饰(jiǎo)熠熠生辉(yǜ)

C.愀然(qiǎo)横槊(sù)肴核(xiáo)桂棹兰桨(zhào)

D.混沌(dùn)舳舻(zhúlú)恣意(zì)殒身不恤(xù)

1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处分适兄意         吾与子之所共适

B.幸可广问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吾击破沛公军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与赵   诚能得樊将军首

19、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夫晋,何厌之有?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猪为太牢,以牛羊为少牢,不同的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不同。

B.萧墙是指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它的作用是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进宫朝觐君王要先经过萧墙,孔子说的“祸起萧墙之内”就是指祸害从内部开始。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张衡属大夫,故说“永和四年卒”。

D.丁内艰”是指母亲或祖母去世,暂时辞官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影响深远;散文汪洋恣肆,成就卓越,因而有“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的称誉。

B.这股变脸风从实体店铺到网上卖家都在刮,不少以往信誓旦旦以“日本原产”作卖点的商家给产品换了“籍贯”,有的甚至说法前后矛盾。

C.热可炙手的“韩流”此次在上海遭到冷遇,可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然而仔细

回顾一下

你会发现,其实也并非“纯属偶然”。

D.新员工或者新进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往往会有初生之犊不惧虎的精神,作为老板不要对他们管的太严厉,要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B.“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准确把握。

C.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

D.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放着名人字画、

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23、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无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花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四、语言表达(6分)

24、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填写文段中的空缺内容(不能出现具体数据),要求语意准确,句子通顺,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某市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举办了第三、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从上表可以看出:

这两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消费的金额              ;

第四届与第三届相比,第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消费的金额         ;

可以预见以后的几个阶段,第四届消费的金额           。

五、作文(60分)

25、阅读文字中,长辈讲述中,现实生活中,甚至你我身边,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动、今我们敬仰的人物:

秋瑾、鲁迅、毛泽东、周恩来、方志敏、白求恩、刘胡兰、黄继光、雷锋、黄旭华,景海鹏、曼德拉。

请从中选择两三位人物,写一篇议论文来呈现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选好人物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下3月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试题分析:

A项“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表述错误,原文是“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B项“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原文表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C项“C.项“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2、C,试题分析:

C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

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

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

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而C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

3、B,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4、D5D6D7D8B9A10C

11、A.“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2、C,“他没有答应”无中生有。

13、

(1)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

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

(“欲”、“咸”、“为……所”、“劝”、“申上”)

(2)到文襄帝继承大业后,普遍更换了太行山以东各郡的官员,其中被特地下d诏书征召的官员,只有李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两人罢了。

(“嗣业”“代”“特”被动、“而已”)

参考译文:

李绘,字敬文。

六岁时就请求入校读书,家里人因为偶数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不准许,于是李绘偷取他姐姐的笔墨书籍来使用,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家人及外人认为他是个非同寻常的孩子。

后来皇帝下敕令撰写五礼,李绘与太原人王乂共同主掌军礼。

魏静帝在显阳殿讲解《孝经》《礼记》,李绘和堂弟李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记录旨意,李绘的记录简要而周全,值得一看。

每次文武百官群集,在朝廷面君奏对时,常常让李绘最先发言,成为群官之首。

他的声音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优雅,听的人都肃然起敬,文襄帝更加敬重他。

李绘又掌管礼仪制度。

武定初年,李绘兼任散骑常侍,任访问梁的使者中的正职。

梁武帝询问他高相现在在哪里?

黑獭是什么样的外表?

高相要做哪些经营谋划?

李绘奏对清晰,梁武帝很满意。

李绘和梁人漫谈宗族谱系,袁狎说:

“都不如我本出自黄帝,我的姓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后裔。

”李绘说:

“老兄的出处虽然久远,也应与车千秋共分一个字吧!

”举座都大笑。

前后出使的人都通书信请求贸易,李绘独守清高,梁人敬重他的廉洁。

出使回来后,李绘任高阳内史。

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

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

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

李绘说:

“猛兽因为互斗而死,当然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不起我。

”终究没有听从。

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了掌管农事的官员,专门负责鼓励劝种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

河间太守崔谌,倚仗他弟弟崔暹的权势,向李绘索要麋鹿的角和鸽子的羽毛。

李绘写信答复道:

“鸽子有六根羽茎,飞起来就能直冲天空;麋鹿有四条腿,跑起来就能直入大海。

我身体懒散,手脚迟钝,近不能追猎飞禽走兽,远不能逢迎佞臣小人。

”当时文襄帝派崔暹选拔司徒左长史,崔暹推荐李绘,之后没能实现,都认为是这封信的缘故。

到文襄帝继承大业后,普遍更换了太行山以东各郡的官员,其中被特地下诏书征召的官员,只有李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两人罢了。

到了朝中,李绘补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升任为司马。

文襄帝将前司徒侯景的进贤冠赐给李绘道:

“你只管一心一意辅佐我,我将任用你为重臣,不要学侯景反叛。

”到文宣帝嗣位,李绘仍任丞相司马。

天保初年,李绘任司徒右长史。

李绘本性端方持重,从不去巴结侍奉当权之人,因此长期埋没屈抑。

去世后,被追赠为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景。

14、D 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错,是对宋中丞的感谢和赞赏,及个人的旷达之情。

15、第一问:

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

(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

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

比喻,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答借景抒情、动静结合、通感,亦可酌情赋分 

16、

(1)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7D

18、C

19、B定语后置句

20、A牛羊猪为太牢,以猪羊为少牢

21B22B23D

24、都处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均高于第三届的同一阶段

还会逐渐增加,且高于第三届的同一阶段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第一处横线前内容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的内容是对图表中两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消费金额情况的总结性表述。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两届的消费金额都处于增加的趋势。

根据第二处横线前内容的提示,此处应填的内容是对图表中第四届与第三届同一阶段数据的比较,9月11日到10月9日这一阶段,第四届的消费金额要比第三届高。

根据第三处横线前内容的提示,此处应填的是对图表中第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10月9日后消费金额情况的预测以及与第三届的比较预测。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