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541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原诗中有“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答案 D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 B项,没有“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也不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B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解析 ①回到原文,找到句子(或者概念)的上下文;

②根据上下文,紧扣中心,合理推测这句话的含义;

③一般要答出两层以上的含义(仅仅短短的一句话除外)。

答案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

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

③具有思辨性和合理性。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 

(1)精准审题:

“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明确了抒情对象;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查抒情人称的妙处;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明确了答题要求。

(2)规范答题:

①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是第一人称,便于抒情,富于真实感;

②从抒情主人公本身而言,表现了抒情人物的心理状态;

③有利于突出人物与原野的关系,便于表达主题,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答案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

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

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

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5.下列关于第一节的四行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

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递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行诗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增强了感情渲染。

解析 D项,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6.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感情充沛,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尾句和首句呼应,以视觉方式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解析 C项,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是嗅觉意象。

视觉和嗅觉交错,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答案 C

7.“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虚实结合,虚的是对祖国那份思念,实的是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8.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案 因为这是祖国的树叶,所以是最美的最宝贵的。

而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是因为作者离开了祖国就像槐树叶离开了槐树一样。

作者很思念祖国,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而看到落叶后这种感情就更加浓烈了。

思考1:

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来鉴赏现代诗歌?

要抓哪些内容?

 

思考2:

你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你会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去解决?

[知能精要]

一、现代诗的分类和形式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

按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

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

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

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

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入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一篇优秀的诗作,一般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写作特点,即:

诗歌的个体性,思想的内涵性,诗句的技巧性,诗意的画面性。

第一,诗歌的个体性。

写作诗歌,要有自己的诗风和自己的风格。

有的人擅长写柔情诗,有的人擅长写抒情诗,有的人擅长写较有前卫意识的探索诗等等。

第二,思想的内涵性。

思想的内涵性是一个共性问题,当你的诗作一经被传播出去,作者就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你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应该完全体现在诗歌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诗句的技巧性。

一首好诗,尤其是现代比较前卫的探索诗,诗中的遣词造句很重要,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甚至要适当经过语言的技术处理,不能太白,更不能太直露,靠一般的比喻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读者审美空间的延伸,为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变形的词根和跳跃的意象来图解帮助诗的饱满性,以便产生诗歌的视觉和感觉效果,使诗中的形象更为丰满,意境更为深远,从而增强诗歌的内张力和冲击力,这样的诗作才会有力度。

第四,诗意的画面性。

一首好诗,除了掌握以上写作特点外,还需要诗的联想(或想象)的画面性,没有画面的诗是苍白的。

人们常说的“诗意”,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一起构造诗中的意境——画面的形象,作者要让读者产生共鸣,因此,作者要在自己的诗作中写出具有画面动感的诗句来。

[解题策略]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

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首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

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让读者与作者共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

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

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的特点,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前面冠以“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短短的”“一湾浅浅的”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

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

《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

《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

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B.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C.这首诗在抒情议论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

D.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

解析 C项,诗中没有议论。

A.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

B.作者不是从虚处落笔,而是从实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象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

C.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D.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

解析 B项,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2)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鸟儿歌唱的内容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人借助这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形象的特征说一说。

答案 

(1)土地:

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分别用来修饰“土地”和“河流”,它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形象表达了当时对祖国大地正在遭受苦难的沉重心情,写出了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使我们体会到了人民奋起反抗,正在与侵略者进行的斗争。

“悲愤”的河流汹涌激荡,被“激怒”的风呼啸奔腾,人民的力量正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上,显示着极大的威力,这几句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激动心情。

“黎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

[技法运用]

诗歌的鉴赏不外乎是通过感受诗情、领悟诗意、把握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达到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目的。

所以,我们不妨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鉴赏的突破口。

1.以情解诗。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

任何一首优秀的诗,都是诗人真挚感情的结晶。

所以,赏析新诗,可以从感受诗情入手。

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如果能正确把握诗人不同的喜忧、爱恨之情,我们就能正确判断诗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痛斥什么等等问题。

例如,可以从诗人的情感入手。

诗句说假如自己是一只鸟,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可见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多么深沉。

而诗人写歌声是嘶哑的,不是欢快的,可见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结合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可见这里边又蕴涵着诗人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2.以物解诗。

诗歌都有一定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呢?

意象就是诗中集中表现的体现强烈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即思想感情,“象”即物象。

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象是情感的载体。

所以,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

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的主旨。

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的修饰语可以看出,诗歌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意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3.以文解诗。

文学性强也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现代诗歌虽然在形式、押韵方面比古诗自由,但现代诗歌也是同样具有语言委婉、概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色。

所以,鉴赏现代诗歌,不得不注意它的文字特点。

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

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一个激情而又深沉的意境。

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情况来分析。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

通观全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这只鸟正是诗人自己,是全诗的抒情主人公。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时间上的今昔和地域上的南北,并突出了人物举剑夜奔的壮士精神。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沉郁。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和我国人民最美好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C项,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悲壮的氛围和色调,是因为壮士杀敌心切,竟把木鱼声当成了战鼓声。

但是全诗并不是只见凄凉,让人伤感沉郁。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

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

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的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解析 D项,“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此处壮士是错把木鱼声当作了战鼓声,因此无所谓战事的紧迫。

3.前人写奋勇杀敌的梦境的诗作亦复不少,如陆游一人就写过《夜游宫》《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许多“记梦”之作,这些诗作与本诗主旨有何不同?

答案 陆游等人的这些诗作都是用热烈的梦境衬托醒后的凄凉,而《壮士心》的主旨有所不同,它歌颂的是举剑夜奔的壮士,齐心协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前方的英雄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反映了御辱报国的渴望,诗绪中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般的豪放和壮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选自《解放日报》1941年12月8日)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

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等,均为具体的形象。

B.第二节使第一节中所有的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

C.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两个漂亮的意象: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这样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

D.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解析 A项,“早晨”“希望”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

答案 A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始一节作者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

B.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C.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D.从结构上看,全诗四节,结构严谨。

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所以诗歌的主体是“少男少女”。

解析 D项,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

7.为什么“我”会“重新变得年轻了”?

答案 作者歌唱充满活力的青春,同时也深受火热的青年、火热的生活感染,感到青春焕发,因此诗人“失掉了成年的忧伤”,重新为心灵注入乐观、向上的激情,对生活、对祖国、对民族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

8.诗人在诗中歌唱了哪些对象?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诗人歌唱了“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三、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完成9~12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选自《无题抒情诗》,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中,“黄金般”是用来形容“相思”的对象非常美好,也说明这种“相思”是美好的。

B.“挂霜的葡萄”表明葡萄已经成熟,“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表明中国人民饱经风雨的洗礼,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开放。

C.中国这块土地之所以牵动着中华儿女的“相思”,是因为它拥有壮丽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等。

D.作品写美丽的中国人民,从外貌写到内心,再写到性格,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解析 D项,“作品写美丽的中国人民”分析错误,第一节写中国大地,第二节写中国人民。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