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031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15.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15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由一定的刺激所引发,由一系列的运动、活动和动作所构成,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包括刺激、心理、反应。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脑获取、接受内外部环境中信息的机能系统,其产生不依赖于经验。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需要在感觉的基础上组合事物特征成为整体,并借助过去经验加以识别和理解。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能使人们获得比较系统的感性认识。

5.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者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由感觉阈限来度量。

6.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7.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也是人在头脑中积累与储存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信息既可以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概念和意义。

9.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或味觉形象等。

10.逻辑记忆——也称意义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等为内容的记忆,是人存储知识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

11.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以感知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大特征。

1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一种指向事物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活动,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联系,属理性认识。

14.发散性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15.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

16.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17.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脑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反映客观现实,可以使我们超越直接感知的范围去认识事物。

18.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19.心理倾向——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一切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态度趋向和动力调节系统,始于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之前,并持续伴随、调节着整个心理和行为的进程,它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认识与态度的选择和趋向。

20.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是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机制,它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

2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相对稳定地保持在同一个注意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23.需要——是个体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对现实要求的反映,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4.成就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也是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

25.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6.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并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价值倾向系统,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环境教育的影响是决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7.人格——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风格系统,影响着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和样式,使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面貌,是个体的一些与意识倾向性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其主要的构成成分是气质和性格。

28.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形态、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社会状况的自我概念与意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组织、调控和推动作用。

29.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

30.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生活标志。

二、填空题

1.人是“三体”的统一,即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

2.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属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3.心理过程作为心理活动,具体可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心理倾向可被划分为意识与认知指向、态度与动力倾向两方面;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智能和人格方面。

4.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刺激、心理、反应,心理的作用在于认识刺激,决定反应,调控行为活动的进程。

5.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心理产生的方式是脑的反射,任何反射都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反射弧。

反射活动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能实现;而条件发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

现代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7.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心理对象的观念性、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8.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包括:

构造主义(冯特和铁钦纳,强调内省)、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意识流)、行为主义(华生和斯金纳,强调实验)、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和柯勒,强调整体作用)、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人格、性欲论)。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包括: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主要代表是奈塞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主要代表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9.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之分,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通常来说,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都是成反比关系。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嗅觉适应),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11.(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如暖色和冷色。

12.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但不等同于幻觉。

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在某些条件下还可以进行知觉对象和背景的转换,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

13.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的方式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速度快慢)、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能否及时提取)。

14.按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按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者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

15.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关于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消退说和干扰说,其中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造成抑制的结果,这种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6.再现指在头脑中恢复经验的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辨认出来,回忆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仍能在头脑中呈现;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而能回忆的则一定能再认。

17.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

思维的品质表现为:

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18.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经过意志努力,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意想象按创造性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

19.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

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通常说的高尚情操就是三者融为一体的结果。

20.意志过程可分为采取决定(动机冲突、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执行决定(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接受成败考验)两个大的阶段。

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

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

“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

21.注意是意识与认知指向的典型形态与特征,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分心/分散。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听课又做小动作是注意的分散。

22.需要的特点主要有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发展性。

按需要的起源,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对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3.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编制了一套智力测验方法,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修订后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其中使用智力商数(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高低,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是一种比率智商。

24.人的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它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反映着人的个性本质,通常是巩固和稳定的。

三、简答或论述题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11

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一方面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另一方面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但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

(1)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

心理居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并决定着反应的方式及过程,故心理影响、支配和调控着人的行为。

(2)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个体总是以自身的行为方式表现或显露自己的心理活动。

综上,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动作表现或客观性的外部指标,而心理则是潜伏在行为内部,支配、调节行为的内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态。

因此,我们不仅可能依据某人的行为去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还可能从他当前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心理特点,预测他将会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心理学的教育作用☞P41

(1)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教育必须依据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就需要借助心理学方法对其加以具体测量与描述。

(2)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能够正确地解释与说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价值所在。

解释与说明心理现象,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到观察到的心理现象或心理事件的基本原因,包括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理论和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设。

(3)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并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或个性特点,指导学生个体或学生班级的活动。

此外,教育者也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进行控制,以保证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3.知觉的特性☞P52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作用于自身的客观事物中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由于知觉的选择性,人们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2)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总是把知觉的对象的不同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主观轮廓。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解释,并用词语把它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知觉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也普遍存在于各种感觉中。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和联系☞P55

项目

保持时间

容量

编码方式

瞬时记忆

0.25~2秒

材料的物理特性

短时记忆

1分钟左右

7±2个组块

以听觉为主,也有视觉的和语义的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

没有限制,无

限大

意义编码

瞬时记忆中的而信息如不注意就会迅速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经复述,也会很快消失,如经过复述,则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

5.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P57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人们的注意越集中,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词的效果要好些,识记视觉性质的材料比听觉性质的效果要好些;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比无意义联系的效果好,识记有韵律的比无韵律的容易。

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时间或诵读次数也越多。

(3)识记的方法。

能针对不同的识记材料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效果会更好。

6.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P59

(1)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学习之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其中的时间间隔可以防止抑制,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在复习时,最好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以前就结合阅读尝试着回忆,回忆不起再进行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

(4)复习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每次都从新的角度重现旧材料,会感到新颖有趣,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5)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使复习过程变成听、说、读、写、想的综合活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质,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利于巩固知识。

 

7.影响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P68

(1)动机强度。

解决问题和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思维定势。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有助于解决问题,起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使思维受到束缚而缺乏灵活性,发现不了新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功能固着。

物体的某种功能越重要,人们对该功能越熟悉,其功能固着性就越大,问题解决的干扰性就可能越强。

(4)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个性差异。

解决问题特别是发明创造,需要借助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72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教师应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想象力训练,使其大胆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

(4)培养优良的个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学生独立性、勤奋、自信和坚持有恒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

9.受挫折后的表现形式☞P84

个体遭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主要有积极、消极和妥协三种表现形式。

(一)积极的表现形式

(1)升华。

对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与心理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

(2)补偿。

目标不能达到时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来加以弥补,消除个体的不适感或自卑感,降低挫折引起的消极心态,甚至抵消挫折感。

(3)改变策略。

遭受挫折后,通过总结经验,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

(二)消极的表现形式

(1)攻击行为。

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内心的愤怒,从而表现出种种伤害他人或事物的行为。

(2)固执行为。

不去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是极不明智地重复无效的行为。

(3)退化行为。

表现出一种与自己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4)白日梦。

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境界之中,以求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情境中获得满足,一味幻想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导致心理失常。

(5)逆反。

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对待失败的原因,而是对任何事物都盲目或故意反抗、排斥。

(三)妥协的表现形式

(1)自我安慰。

在遭受挫折后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以达到保护个人自尊心的目的。

(2)自我整饰。

尽管心中充满烦恼、忧愁,但极力在表面上不动声色,掩盖真实情绪。

(3)推诿。

把责任推给他人,或归咎于自身之外的原因,以减轻自己的内疚或焦虑。

10.如何应对挫折?

☞P86

(1)情境转移。

设法使受挫折者离开或创造条件改变,如亲人遭遇不幸,换个生活环境。

(2)精神宣泄。

采取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自己,从而减轻受挫折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

(3)代偿转移。

通过另一种活动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折感,如高考落榜后通过自学考试成为有用人才。

(4)心理咨询。

请教心理医师或心理咨询员,解决或减轻心理压力。

(5)宽容受挫折者。

宽容是对受挫折者的同情和理解,关怀他,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11.注意的品质☞P99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此外还受到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的影响。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有时会出现周期性的起伏现象,与对象特点有关。

(3)注意的分配。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需要对每一种活动都相当熟练,而且这几种活动之间已经建立起联系,注意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4)注意的转移。

根据任务要求有意识地进行改变,而非分心。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是相互联系、彼此配合的。

12.注意规律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运用☞P103

注意总是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

学生的注意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前提。

能否组织与调节学习的注意过程,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

(1)善于利用无意注意规律。

无意注意的规律更多是依赖于客观刺激物,注意学习环境的布置与选择、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

(2)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①使用活动目标激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

②采用选择性注意,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把注意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经常交替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使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1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107

需要的发展变化通常经历着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或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需要,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如人对水、食物、空气、睡眠等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组成人的基本需要,只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成长需要才会产生。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但其发展过程不是独立的、间断的,并不是每一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完全满足之后较高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它更多是波浪式演进的,不同需要之间的优势是由一级渐进到另一级的,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了人的意识与行为。

1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P197

(1)创设问题情境。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索去消除心理上的冲突状态。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既能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采取纠正措施。

(3)适当开展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作诱因,通过激发学习者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来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但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给学生提供行为适当与不适当的信息,具有保持巩固正确行为,消除不正确行为的作用。

(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做出既有利于提高或维持自尊心,又客观准确的归因。

15.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P124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

G因素是人的全部认识机能共有的能力,S因素是参与特殊活动的能力,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1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P138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中有三种基本特性:

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相互转化的灵活性。

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构成了四种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活泼型:

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地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

(2)安静型:

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且程度大体相当,新的条件反射容易形成,但不容易改造。

(3)不可遏制型:

也称为兴奋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易兴奋、不易安静。

(4)弱型:

也称抑制型,弱的抑制过程占优势,无论哪种形式的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神经活动的承受能力小。

巴甫洛夫的四种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紧密的联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不平衡

兴奋型(不可遏制型)

胆汁质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弱型(抑郁型)

抑郁质

17.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