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32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工程地质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学.docx

《工程地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学.docx

工程地质学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掌握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错动速率和活动周期,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一性,震源机制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掌握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方法。

一条长大活断层的不同区段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活断层的活动强度主要以其错动速率来判定。

地震历史记录最老距今3000a左右,仪器确切测定震中更是最近几十年来才实现的。

判定断层活动性主要还是要依靠地质标志,即断层近期活动在最新沉积层中、在断层物质中或在地形地貌上留下来的证据。

通过多种绝对年龄测定,还可判定断层的活动时间、速率及重复活动的时间间隔或重复活动周期。

1、活断层研究意义:

一是断层的地面错动及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其邻近的建筑物。

其次是活断层多伴有地震,而强烈地震又会使使建于活断层附近的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到损害。

2、沿活断层产生粘滑或其锁固点、端点破裂而发生错动,则积蓄的弹性应变能的释放就造成地震。

预测地震危险性需要首先研究活断层,判定其活动时代、错动速率、重复活动的证据和重现周期。

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式:

按构造应力状态及两盘相对位移的性质,活断层分为:

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逆断层和正断层。

其中以走向滑动型最为常见。

三类活断层由于几何特征和运动特性不同,所以它们对工程场地的影响也各异。

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

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所以两者之间的最大剪应力面—断层面近于直立,其地表出露线平直,表现为极窄的直线形断崖。

主要是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这种活断层的威胁。

如断层与坝轴线小角度斜交,由于断层错动而造成的心墙拉开宽度可以相当大。

世界上有名的走向滑动型活断层有:

(1)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2)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断层系;(3)新西兰的阿尔卑斯断层系等。

我国的活断层也以走滑型最多,特别是西南和西北,有些规模非常巨大:

例如阿尔金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都是我国西部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的活动着的走滑断裂。

这些断层的水平错动往往在地形上留下明显迹象,尤以对水系的错动改造最为明显。

逆断层:

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最小主应力近于垂直,走向垂直于最大主应力的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一般小于45º,往往为20-40º断层面两侧的点之间的距离总是由于位移而缩短。

上盘除上升外还往往伴以多个分支或次级断层的错动

逆断层的断层线往往是波状弯曲的,断层带也较平移断层宽得多,由于上升盘形成了断层崖易产生滑坡或崩塌,逆断层的确切位置最难确定。

世界上很多大的山系以逆断层为其边界,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等,世界上许多大的地震都是伴随板块俯冲带或大陆碰撞带的逆断层错动产生的。

正断层:

由于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所以,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且与最大主应力呈锐角的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45º,一般为60-80º。

在错动过程中,垂直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

伴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变形(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下降盘。

与河谷平行断面倾斜的正断层,可以使拦河坝产生比其它形式断层运动更宽的初抬裂缝。

我国的活断层一般均为板块内部断层,活动速率要小得多,且错动速率大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多以地质地貌分析法和沿(跨)断层重复测量或仪器监测来测定。

对蠕滑段,可采用跨断层精密测量或伸缩仪定点仪器观测确定其错动速率。

而对于粘滑段,这样测得的年错动速率仅是平均年错动速率的一小部分。

平均错动速率的主要部分则来自间断发生的突然错动事件,即古地震事件。

通过地质地貌分析其留下地质或地貌的证据,判定古地震的次数、累积错动距、各事件的绝对年龄,就可求出平均错动速率和重复错动周期.古地震震动效应主要是近代沉积层中保存的喷砂活动迹象。

这种现象在我国最早发现子宁夏中宁,最近根据探槽揭露的喷砂活动判定了京、津、唐地区距今4000a和1000a的两次大地震事件。

一次事件发生在绝对年龄为3999±90a的q层之前,一次则发生于年龄为1690±90a的q层之后,绝对年龄为103060a的r层沉积之前。

由此可判定古地震重现间隔约为3000a。

另外一种计算地震重复周期的原理为重复周期(R)与断裂平均错动速度(S)成反比,而与一次强震产生的位错量(D)成正比,即:

Rx=D/S

上式适用于构造应变仅由突发性弹性位错所释放,即断层错动仅为粘滑形式。

如果构造应变的释放是粘滑、蠕滑兼而有之,则大地震事件的重现周期为:

Rx=D/(D一C)

式中C为平均年蠕滑速率。

活断层在全新世期间的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

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活动强度随时间有较大的变化,一时活动强烈一时则活动微弱,因此突然错动事件在某一时间段就显得十分密集而在另一时间段则相对稀疏得多。

似乎是这些事件群集发生在其一时间段内。

在空间上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大地构造区内断层活动强度显著不同;同一断层的不同分支或不同段也有显著差异。

随时间的延续,其活动性此起彼伏。

查明活断层活动性的时空不均匀性,研究古地震事件的群集期(活跃期)和平静期的交替以及划分活动性不同的区段,并判定其迁移过程,才能较准确地判定强震复发间隔,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合理参数。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区域稳定性评价、地震危险性评估及概率分析水平。

我国活断层的研究表明,在全新世内活断层的活动速率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活动阶段与静止阶段相交替的间歇活动特点。

这与地震活动分期分幕、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的特点相一致。

图4—30给出了青藏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甘新一带、华北三个地带的16条活断层上12000a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由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以下的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情况。

(1)青藏高原区10条活断层共揭露出51次破裂事件,总计平均重复错断间隔为2100a。

(2)不同活断层上错动事件在时间分布的组合方式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单发式、群发式和混合式。

每隔较长时间间隔发生一次大事件且时间间隔比较均匀一致的为单发式。

例如郯庐断裂中段沂沭断裂和新疆二台断裂都是每隔3000一3500a发生一次强烈事件(震级8级左右)。

在某一时间段内群集发生多次事件而在此时间段以外则比较平静的为群发式。

例如阿尔金山断裂西段在距今2000一4500a发生群集的多次事件,而在此时间段以外则仅有个别事件发生。

既有事件群集发生阶段也有单发阶段为混合型,例如鲜水河断裂。

活断层错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从前一节断层平均错动速率的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具有区域性的不均匀性。

西部高于东部,东部的华北又高于东北和华南。

由于有这种区域性的差异,故有的研究者将我国划分为如图4-31所示的新疆、青藏、东北、华北、华南、台湾、南海七个断块区。

其中紧邻板块碰撞带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紧邻板块俯冲带的台湾,断层的新活动较为强烈。

同一区域的不同断层,同一断层的不同分支或同一断层的不同段,其活动性也是不均匀的(以滇西北地区为例说明)。

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

1、低阳光角航空摄影或高精度卫片

2、开挖探槽:

是研究活断层活动特性、确定其间断活动时间间隔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主要研究跨断层的最新沉积是否被断层错断及其错动幅度;提供含碳物质的样品以定绝对年龄,以便判定活动的时代;揭露重复错动证据,如较老地层比新地层错距大、多次的地层砂土液化造成的多次喷砂的地层记录等等,以判定间歇错动的时间间隔。

所需探槽深度一般不大,约为2-4m。

揭露后必须小心地以铲清除侧壁浮土,用刷和刮刀清理壁面以便详细观察和描绘细节。

因为既使是大的活断层,最近期表层沉积中的错动带宽也仅有10一20cm或更少,不仔细研究细节往往作出错误结论。

在研究中须注意的以下几点;

(1)断层泥的表观“新鲜程度”不能用于作为断层近期活动的证据,因为在地表风化带以下断层往往成糊状未风化的外貌,由新鲜土及未风化的破碎岩石组成,既使数百年无错动也是这样。

(2)擦痕面方向不能作为判定相对运动的证据,因为近地表处,不管断层位移方向怎样,断层泥都有向阻力最小的上方挤出的趋势。

活断层的监测:

对工程或对发生较强地震有重要意义的活断层应监测其活动动态。

监测有位移监测和微震监测两方面,两者应配合进行。

位移监测的方法是多种的,从不同时期的卫星影象的比较研究、基线重复测量到埋置仪器检测。

这里主要讲一种行之有效的埋置仪器监测。

在坑道中跨过断层埋置伸长计可以连续地监测断层活动动态。

活断层活动年代的测定:

在地震地质、现代构造运动和大型工程设施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确定断层最后一次活动至关重要。

目前有两类确定方法;其一为确定断层活动时代区间,即活动年代的上限和下限,多以被断层错断或未错断的地质体或地貌的年代来表示;其二为直接测定断层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的年代,即提取断层活动生成的地质时期的计时信息。

断层活动性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断层的新活动性受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所支配。

一个地区往往有多条新活动断裂按特有的几何排列或断续相接或相互交切构成新活动断裂网络。

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各断层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和相互转化的,不同方向的断裂活动的方式不同,同一断裂的不同段的活动强度也不同。

构成特定的总体变形图像。

近年来,多采用与地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来进行这类研究和探索。

这类数值模拟研究的实质,是将某些区域或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这一地质过程看作为一个力学作用过程,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描述。

它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以深入的地质原型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一些点上的已知信息的反拟合来推求面上的未知信息,包括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和量级,应力—形变场的特征和应力场、形变场和应变能密度分布等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发展演化趋势,取得一些必要的定量关系或数据,为断层新活动性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量化评价提供依据。

其研究步骤可概括如下:

(1)根据区域大地构造、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震活动性、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等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和区域地质结构及断裂新活动性,以及地应力实测资料建立地质力学模型。

(2)根据研究区内地应力实例结果和震源机制解,以线弹性有限元分析反演区域构造应力量级及模型边界力源的作用方式。

其方法是不断改变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和大小,进行反复试算,使计算区内一些特定点的主应力计算值(方向、大小)与已有震源机制解及地应力实测结果达到最佳拟合,从而求出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和量级,据此建立区域应力-形变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3)通过线弹性有限元分析得出区域应力场和应变能密度的基本特征,各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矢量并判定各断层的活动方式。

(4)进行时效过程有限元分析(粘-弹-塑性)研究应力场、形变场、各断层活动强度随时间的调整过程及地震应力释放对未来地震危险区的影响。

数值模拟不仅是验证野外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从总体上、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对研究对象(地质体)深层次认识的重要途径。

但数值模拟既然是反面拟合,则必然有多解性。

排除多解性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对地质原型的深入观察和正确认识。

在原型深入调研基础上合理地抽象建立模型就能将数值模拟导人正确轨道。

二、滑坡的识别

2、识别标志: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

(2)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3)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4)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2按滑坡的动力学特征分类:

(a)推动式滑坡(b)牵引式滑坡(c)混合式滑坡(d)平移式滑坡

3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分类:

(1)无层滑坡:

均质、无层理的岩土体

(2)顺层滑坡:

原生、次生的软弱夹层,上部松散堆积物与下部基岩接触带

(3)切层滑坡:

多发生在岩层近于水平的平迭坡,构造面控制

崩塌常见类型主要有:

1滑移式崩塌:

岩质边坡,裂隙发育的岩体,节理及层面控制,倾坡处节理起主控作用。

依附面倾角一般30-650,顺坡走向上呈现不规则的锲形体,剪出点可在坡脚,也可坡体的任何地方,往往为滑移式,一般先楼不会太大,为累进性。

2悬臂拉断式崩塌:

岩质边坡,软夹层结构,坚硬块状体。

因脚下软层等掏空而成悬臂式拉断。

破坏方式,可能为拉断下坠,也可能稍后部拉断,部分依托软面而翻转下坠,常见于河谷岸坡以及脚下开采条件。

3倾倒式崩塌

岩坡:

A为薄层软弱夹层长期蠕变弯曲折断,形成崩塌,受高陡坡形、软弱层控制,发展慢。

B为柱状块体,底脚压裂,在水荷载作用下,引起翻转。

4滑移式崩塌

土坡,为风化破碎带或第四系堆积层,坡段比较陡,松散层产生蠕动变形,形成雨季饱水等,产生累进式破坏。

5座落式崩塌:

土坡,下面层被掏空或变形破坏,上部失去支持而产生向下坍塌。

(下图12345)

归纳崩塌的形成条件

(1)地质条件

一个陡坡,尤其是大于60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米。

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边坡。

一般坡度大于400~500时,对于裂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

(2)崩塌的诱发条件

1.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裂变形,导致崩塌。

2.坡脚开挖,掏空,坡脚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

3.长时间降水,产生水压力。

4.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地形地貌:

斜坡坡度越大、越高,斜坡稳定性越差。

人类工程活动:

(1)不合理的开挖方式:

a.盲目开挖坡脚,扩大临空面,甚至形成倒坡

b.坡脚开挖快,而坡顶开挖慢,形成倒坡c.开挖切露了软弱基座,导致蠕变发生,最终引起滑坡

(2)因人工爆破增加的人为动荷载(3)植被的破坏(4)坡顶或坡体上部堆载

(5)不合理的排水、引水路线

.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

一、成因历史分析法

1.从地质构造方面分析

从结构面的位置、性质、连通情况及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判断斜坡可能破坏的类型、规模等;从区域构造活动情况(如活断裂的分布),大致判断区域内斜坡的稳定情况。

2.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

地形地貌特征—斜坡稳定性状态或滑坡的不同发育阶段。

滑坡的微地貌调查—稳定性判断的定量数值,如滑动距离、垂直位移高度和多级滑动面等。

3.从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如人类工程活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气候环境的变化等。

(1)土质斜坡稳定性计算

A无粘性土坡B粘性土坡圆弧法、条分法:

瑞典条分法、Bishop法、Janbu法

(2)岩质斜坡稳定性计算:

A平面滑动:

单平面、同向双平面、多平面B楔形体滑动

均质土坡——瑞典条分法

如图:

一简单均质土坡,取一假定滑弧圆心为O,半径为R和滑弧AC。

将滑动土体沿铅直方向分成若干土条(R/10-R/20)取第i条分析,不考虑土条间的作用力,则第i条作用在滑弧面上的力有:

(1)由土条自重Wi在滑弧上引起的切向力为

(2)由土条自重Wi在滑弧上引起的法向力所产生的抗滑力为:

(3)滑动面上的凝聚力产生的抗滑力为:

若斜坡滑动时,各土条围绕圆心O旋转,则斜坡的稳定性系数为该土条的总抗滑力矩与总滑动力矩之比:

滑坡空间预测:

空间预测:

主要是通过滑坡条件分析,

确定出对滑坡作用有利的因素组合,根据

这些有利因素组合来预测区域上某斜坡段

将来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产生

滑坡变形的范围。

空间预测的理论基础——工程地质类比法:

类似的工程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类似的滑坡。

迄今见于报道的预测方法可归纳为:

统计

学方法、信息量法以及各种确定性模型计算。

各种方法的共同之处:

充分考虑各种地质环

境因素的叠加作用来评价某特定地质环境中产

生滑坡的可能性,以期在研究区圈出相对不

安全的“危险区段”。

预测结果一般都采用预

测分区图的形式来表达。

不同之处:

预测评

价过程中所采用的叠加方式不同而已。

滑坡时间预报

(1)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报法

(2)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

(4)统计数学模型

回归模型、灰色理论模型、生物生长模

、灾变理论模型等

(6)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报法

(7)声发射等参数预报法

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

第1蠕变阶段--减速蠕变阶段

减速发展,斜率逐渐减小

第2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

等速发展,斜率大体不变

第3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

CD段:

变形迅速增大,但岩土体尚未破坏

DE段:

岩土体变形速率剧增,岩土体很快破坏

防治指的是预防与治理两方面:

①滑坡预防:

指的是滑坡灾害没有产生以前,人们已经了解其存在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使滑坡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预防是以勘察分析、预测预报、动态监测为基础,同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设计施工工作。

②滑坡治理:

指的是对潜在不稳定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确保其稳定,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治理是一项工程,它包括对灾害体的勘察、评价,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并付之实施。

1、简述斜坡中重分布应力的特点。

2、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3、滑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解决思路:

第一步,据岩溶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找规律;

第二步,分析岩溶与工程的相互关系;第三步,针对问题特殊性,得出解决方案。

思考题:

1、岩溶发育为什么在空间分布很不均一?

2、与岩溶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各有何特殊性?

3、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4、试分析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分布特征。

5、土洞形成与岩溶发育、地表塌陷有何关系?

6、岩溶区地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相应的岩溶类型是什么?

岩石结构:

问题:

环境、岩性相同的岩石,其岩溶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异?

岩石的结构制约了岩溶发育强度。

按溶蚀性指标排序:

泥晶-粒屑-亮晶(灰岩类);

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白云岩类)。

原因:

岩石的孔隙度高,比溶蚀度、比溶解度值高,岩溶相应发育。

归纳:

岩溶发育有规律可循;岩性与气候条件是基本;地质结构与地壳运动控制宏观;地形地貌影响强弱

渗透变形的预测步骤

(1)根据土体类型和性质,判定是否容易发生渗透变形及变形的类型

(2)确定土体中各点的实际水力梯度,尤其是最大水力梯度

(3)确定相对于该土体的临界水力梯度和允许水力梯度

2、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

(1)渗流的动水压力及临界水力梯度

当dp=dQ时,单元体处于悬浮状态,发生流土。

此时渗流的水力梯度为临界水力梯度Icr。

土粒越密实,n越小,Icr越大,土体越不容易发生渗透变形。

(2)体结构特征决定了土体的抗渗强度

粗细颗粒直径比例:

土体的排列方式决定着D/d0的值:

当排列疏松时,D/d0减小,D/d减小,渗透变形广泛。

当排列密实时,D/d0增大,D/d增大,渗透变形不广泛。

细颗粒的含量:

双峰型土用细颗粒含量(来判别双峰型砾土的渗透变形型式:

曲线(点断线)及累计曲线(实线):

当细颗粒含量>35%时,为流土;当细颗粒含量<25%时,为管涌;细颗粒成分中粘粒含量增加,可增大土的凝聚力,土的抗渗强度增加,不易发生渗透变形。

土的级配特征:

Cu<10流土;Cu>20管涌;Cu:

10~20流土或管涌

(3)宏观地质因素:

地层组合关系

单一型:

多位于河流的上游,一般为砂卵(砾)石层,一般发生管涌,随着细粒成分的增多,可能流土。

双层型:

主要考虑表层粘性土的性质、厚度、完整程度。

多层型:

除考虑表层粘性土层外,还考虑砂层透镜体或粘性土层透镜体或相变等造成水力梯度的突变等原因。

地形地貌条件:

沟谷切割等改变了渗流的补给、渗流的长度、出口条件等。

工程因素:

施工等破坏了表层具有防渗作用的弱透水层。

a.土洞未形成;b.初步形成;c.向上发展;d.地表塌陷;e.形成蝶形洼地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

一、实地测绘法:

1.测绘前的准备工作2.布置地质观察测绘路线,方法:

①路线穿越法:

分为:

直线形或折线形。

路线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构造线及地貌单元相垂直②布点法,预先在地形图上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常用于大、中比例的工程地质测绘

③界限追索法:

沿地层走向或某一地质构造线或某些不良地质现象界限进行布点追索,查明局部的工程地质问题

二.像片成图法—遥感技术

1.利用航空(卫星)摄影的像片,先在室内根据判释标志,并结合所掌握的区域地质资料,把判明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系及不良地质现象等,描述在单张像片上。

2.然后在像片选择需要调查的若干点和路线,据此去实地进行调查,校对修正绘成底图,3.最后,将结果转绘成工程地质图

四壁平行展开法(适用于浅井或竖井)

地层年代

层厚(m)

标高(m)

四壁方位

岩性描述

西

Q

1.7~2.7

150

148

146

144

砂砾岩

D

1.7~2.3

石灰岩

D

1.9~2.0

石英砂岩

勘探坑、孔深度确定:

根据建筑物类型、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考虑布孔深度,一般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要求,同时考虑设计要求、工程地质评价需要

1.对滑坡的稳定分析需要穿过可能的滑动面2.了解岩石风化层厚度,需要达到确是新鲜基岩为止3.研究断层带的宽度和性质的坑孔,应穿过断层直达下盘完整基岩

4.对工业民用建筑的地基沉降计算应达地层压缩层之下(2倍或3倍基础宽度)或可能的桩基深度之下5.对地下硐室应达其底板高程以下10m左右

6.有时候根据地质测绘和物探初步确定坑孔深度,按实际情况再作调整

勘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步骤

1.划分工程地质单元

①具有同一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并处于同一构造部位和同一地貌单元的岩土层

②具有基本相同的岩土性特征:

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能、工程性能的岩土性③影响岩土体工程地质的因素是基本相似的

④对布均匀变形反映敏感的某些建(构)筑物的关键部位,视需要划分更小的单元

2.对地质数据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使其能更好反映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特征的变化规律

工程地质图的分类:

1.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

图中反映该工程场地勘察的实际工作,包括地质点、钻孔点、勘探坑洞、试验点、长期观测点等。

从实际材料图上可得出勘察工作量、勘察点位置以及勘察工作布置的合理性等。

2.工程地质编录图:

由一套图件构成,包括有钻孔柱状图、基坑编录图、平洞展视图及其他地质勘探和测绘点的编录。

3.工程地质分析图:

图中突出反映一种或两种工程地质因素或岩土某一性质的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埋深和厚度等值线图等。

4.专门工程地质图:

为勘察某一专门工程地质问题而编制的图件,突出反映与该工程地质问题有关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和其相互组合关系;评价地质问题有关的地质和力学数据。

5.综合性工程地质图和分区图:

针对建筑类型把与之有关的地质条件和勘探试验成果综合地反映在图上,并对建筑地区地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总地评价。

作为建筑物总体布置、设计方案与处理措施的基本依据。

工程地质图的内容及编制原则:

内容:

1.地形地貌:

包括地势和主要地貌单元。

2.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包括地层年代、地基土成因类型、变化、分布规律以及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范围和代表值。

3.地质构造:

一般包括各种岩土层的分布范围、产状、褶曲轴线及断层破碎带的位置、类型及其活动性等,另对某些工程(如边坡、洞室工程)应包括岩石的裂隙性情况、构造特征等。

4.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一般有地下水位,含潜水水位及对工程有影响的承压水测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侵蚀性。

5.物理地质现象:

包括各类物理地质现象的形态、发育强度的等级及其活动性。

工程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