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639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2物质的制备与定量实验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5.6209g

第二次灼烧后坩埚和固体的质量:

15.6205g

第三次灼烧后坩埚和固体的质量:

则铁矿石中的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63.2%B.90.3%C.6.32%D.34.4%

解析 三次称量的数据实验1数据偏离较大,属于一个实验“误差”数据,应予舍去。

由数据2、3得氧化铁质量为15.6205g-15.2861g=0.3344g,则0.3702g铁矿石中铁元素的含量为

×

100%=63.2%。

答案 A

3.用某种仪器量取液体体积,平视时读数为nmL,仰视时读数为xmL俯视时读数为ymL,若x>

n>

y,则所用仪器可能为

A.量筒B.容量瓶C.滴定管D.以上均不对

解析 注意量筒无“0”刻度,读数从下到上仰视偏小,俯视偏大;

滴定管“0”刻度在上方,读数从下到上仰视偏大,俯视偏小。

答案 C

4.(2014·

惠州模拟)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4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解析 B项,试管中空气无法排出,不能收集NH3;

C项,纯碱易溶于水,利用图示装置不能达到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目的;

D项,无法用排空气法收集NO。

5.(2014·

广东揭阳模拟)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 A选项,导气管应该“长进短出”;

B选项,Cl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Cl2会直接进入NaOH溶液,收集不到气体;

D选项,HCl易溶于水,发生倒吸。

6.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是洗气装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B.实验室用装置②制取氨气

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D.装置④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解析 装置①作洗气装置时,应长进短出;

制取氨气时的药品不能选择氯化铵,因为加热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在试管口处反应重新生成氯化铵;

制备氢氧化亚铁时,胶头滴管要伸入溶液中;

由于氨气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很小,可以防止倒吸,D正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2013·

广州期末,23)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做HCl喷泉实验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倒吸

C.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

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O2等气体

解析 HCl极易溶于水,因此装置①可用于做HCl喷泉实验,故A正确;

装置②中水在下层,HCl溶于水,易发生倒吸,故B错误;

CO2比空气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错误。

答案 AC

8.(2013·

广州增城期末,23)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A

左边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活动性:

Al>

Fe>

Cu

B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氧化性:

Cl2>

Br2>

I2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溶解性:

AgCl>

AgBr>

Ag2S

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非金属性:

Cl>

C>

Si

解析 A中形成的均是原电池,由金属性强的作负极可以判断,金属性:

Cu;

B不对,该实验中Cl2分别与NaBr、KI反应,故不能判断Br2与I2的氧化性的强弱;

C正确,根据沉淀的颜色变化可知发生了沉淀转化,可判断其Ksp大小顺序;

D不对,HCl不是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不能得出非金属性:

C的结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4分)

9.(16分)实验室欲制取少量NaHCO3与NH4Cl。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Ⅲ中需用到氨气,下列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步骤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若用图甲装置进行该沉淀反应,实验时,须先从________(填“a”、“b”或“c”)管通入________。

(3)有人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来验证步骤Ⅲ所得的晶体中含有NH

具体操作是取少量晶体于硬质试管中,对晶体部位加热,并在________(填“A”或“B”)处放置________试纸,观察现象。

解析 

(1)a中NH4Cl受热分解生成的HCl和NH3在试管口遇冷又重新生成NH4Cl,碱石灰起不到吸收HCl的作用。

c中反应装置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2)实验时应先通入NH3再通入CO2,NH3极易溶于水,故应从a管通入。

(3)由于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应把试纸放在硬质试管的上口。

答案 

(1)bd 

(2)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a NH3 (3)A 湿润的红色石蕊(或湿润的酚酞)试纸

10.(16分)(2013·

大纲,28)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名称是________,b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NaNO2和(NH4)2SO4反应制备氮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可以把C和D的位置对调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化学方法确定是否有氮化镁生成,并检验是否含有未反应的镁,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为装置比较复杂,所以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时候要采取加热法,即微热b,这时G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G中插在溶液里的玻璃管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根据反应物(NaNO2)和(NH4)2SO4和生成物(N2)。

可知该反应为归中反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NaNO2+(NH4)2SO4===2N2↑+Na2SO4+4H2O;

(3)从A中出来的气体中可能含有O2,对后面的实验会带来干扰,所以在和Mg反应之前必须除去,而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含有(Fe2+),能除去O2;

生成物Mg3N2极易和水发生反应,所以在制取反应前必须干燥(即浓硫酸的作用);

(5)根据Mg3N2和H2O反应的方程式:

Mg3N2+6H2O===3Mg(OH)2↓+2NH3↑,可知检验方法为取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可闻到刺激性氨味(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证明产物中含有氮化镁;

弃去上清液,加入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镁。

答案 

(1)微热b,这时G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G中插在溶液里的玻璃管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2)2NaNO2+(NH4)2SO4===2N2↑+Na2SO4+4H2O

(3)除去氧气及氮氧化物 除去水蒸气 不能,对调后无法除去水蒸气

(4)N2+3MgMg3N2

(5)取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可闻到刺激性氨味(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证明产物中含有氮化镁;

弃去上清液,加入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镁

11.(16分)(2012·

全国大纲卷,28)现拟用下图所示装置(尾气处理部分略)来制取一氧化碳,并用以测定某铜粉样品(混有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

(1)制备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反应管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尾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完成后,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

a.关闭漏斗开关  b.熄灭酒精灯1  c.熄灭酒精灯2

(4)若实验中称取铜粉样品5.0g,充分反应后,反应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原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5)从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双氧水中选用合适的试剂,设计一个测定样品中金属铜质量分数的方案;

①设计方案的主要步骤是(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酸在浓硫酸催化下脱水制取CO。

(2)CO通过反应管时与混有的CuO反应,CuO(黑)+CO

Cu(红)+CO2,因此尾气中含有CO、CO2。

(3)反应完成后,为防止单质Cu在高温时被氧化,先熄灭酒精灯2,再关闭漏斗,最后熄灭酒精灯1。

(4)用差量法:

CuO~Cu Δm

解得m(CuO)=1.0g,则单质Cu的质量分数为

100%=80%。

(5)方案一 用稀硝酸与混合物反应,测量单质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NO的体积(用排水法)。

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NO会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NO2溶于水,使气体的气体测量不准确。

方案二 用稀硫酸溶解样品,稀H2SO4只溶解CuO,不溶解单质Cu,最后称量固体质量即可。

此法简单可行。

答案 

(1)HCOOH

CO↑+H2O

(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CO、CO2

(3)cab (4)80%

(5)①将浓硫酸稀释,称取一定量的样品;

样品与过量稀硫酸反应;

过滤、洗涤;

干燥、称量、计算 ②H2SO4+CuO===CuSO4+H2O

12.(16分)(2012·

重庆,27)氯离子插层镁铝水滑石

[Mg2Al(OH)6Cl·

xH2O]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其在高温下完全分解为MgO、Al2O3、HCl和水蒸气,现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确定其化学式(固定装置略去)。

(1)Mg2Al(OH)6Cl·

xH2O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只通过测定装置C、D的增重来确定x,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表示),其中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装置连接后,首先要进行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前先通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称取C、D的初始质量后,再持续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完全分解后测得C增重3.65g、D增重9.90g,则x=________。

若取消冷却玻管B后进行实验,测定的x值将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5)上述水滑石在空气中放置时易发生反应生成[Mg2Al(OH)6Cl1-2y(CO3)y·

zH2O],该生成物能发生类似的热分解反应,现以此物为样品,用

(2)中连接的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测定z,除测定D的增重外,至少还需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分解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题中已给出产物,只要根据质量守恒即可写出反应方程式。

(2)装置C(NaOH)用来吸收HCl气体,而装置D(浓H2SO4)用来吸收H2O,故分解产生的气体应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要注意长管进、短管出。

(3)加热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的CO2、水蒸气等吹出,以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加热后持续通入N2,是为了将产生的气体全部吹到C、D装置中,使实验数据准确,同时,也可防止因HCl极易溶于水而引起的倒吸。

(4)C增重的是HCl的质量,D装置增重的是H2O的质量,所以有:

2HCl↑~(5+2x)H2O↑

解得x=3

若取消冷却玻璃管,会使x偏小的原因:

浓硫酸遇水放热,高温(通常约1000℃)生成的HCl、H2O(气)温度较高,遇浓硫酸后会使浓硫酸的温度明显升高,由于浓硫酸的沸点为338℃,会有一部分浓硫酸挥发(即使浓硫酸不挥发,也使它的吸水能力大打折扣)而使测量出的水的质量小于9.9g,同时会使测量出的HCl的质量大于3.65g,用上式算出的x值就偏低。

(5)该样品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2Al(OH)6Cl1-2y(CO3)y·

zH2O]

4MgO+Al2O3+2(1-2y)HCl↑+2yCO2↑+(5+2z+2y)H2O↑,化学方程式中有y、z二个未知数,要求解,必须有三个数据,所以除测定D的增重外,还必须再有二个数据,在“装置C的增重”、“样品加热前的质量”、“样品加热后的质量”三个数据中,任意有二个即可。

答案 

(1)2[Mg2Al(OH)6Cl·

xH2O]

4MgO+Al2O3+2HCl↑+(5+2x)H2O↑

(2)a→e→d→b 吸收HCl气体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将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带入装置C、D中完全吸收 防止产生倒吸(合理答案均可)

(4)3 偏低

(5)装置C的增重及样品质量(或:

样品质量及样品分解后残余物质的质量 或:

装置C的增重及样品分解后残余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