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709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验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6.黄斡(1152-1221)曾说:

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

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

A.《四书章句集注》B.《阳明先生文录》

C.《船山遗书》D.《明夷待访录》

7.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

8.王阳明《传习录》载: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冶,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0.葛兆光先生指出: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11.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最先为中国的巫师所知,他们用一个按北头七星的形状、用磁铁矿做成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天盘上指示北极。

”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司南D.火药

12.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13.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

“(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

”此书体应该是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14.《文心雕龙·

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15.文征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诗文书画俱佳。

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的《西苑诗十首》(局部),该作品

A.隶书范式突出

B.楷体特色毕现

C.行书风格明显

D.草书形韵兼备

16.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迎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17.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

这说明当时

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

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

18.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把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④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1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

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20.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冶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

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21.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主张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22.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选项

名著

社会特征

A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B

顾炎武认为“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而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理学虚浮,脱离实际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内忧外患,求变图强

D

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列强环伺,民族危机

23.《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25.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

“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

……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

”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26.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

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

“榜样转移”是因为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27.1906年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说: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

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

”为防止出现后来的革命,孙中山当时主张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节制资本

28.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佑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目录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割据地区现势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6、革命性质问题

7、割据地区问题

29.右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

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30.美国学者罗斯·

特里尔认为:

“毛泽东是赋予马克

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能支持这

一观点的是

A.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B.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

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1.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第二次结合”时期,毛泽东吸取苏联建设的教训强调

A.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C.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32.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世纪和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他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

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D.科教兴国

33.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①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④“三个面向”方针得以贯彻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4.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35.普罗塔戈拉曾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

”他的思想

A.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B.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D.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36.“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

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

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

人能够由于承认

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

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

”“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古希腊先哲B.人文主义者C.宗教改革家D.启蒙思想家

37.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

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38.在意大利盛行古板的宗教文学,彼得拉克却在《歌集》中写道:

“我若敢向肖像诉说情怀,只见她眉宇间若有所闻,但她岂能回答,只恨肖像无声。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彼特拉克

A.具有人文主义之倾向B.在研究浪漫主义艺术

C.关注“人”的感情世界D.对宗教文学提出挑战

39.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下列选项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一致的是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否定教皇权威

C.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D.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40.卢梭说: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

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可见,卢梭主张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人非工具D.社会契约

41.康德(1724-1804)宣称:

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

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

“也帷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

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

”这说明康德杀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42.“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

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

”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43.瓦特研究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4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至1800年。

马克思也说:

“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说明书中。

”由此说明推动当时技术革新的直接动力源于英国

A.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

C.较早形成的专利制度 

D.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44.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

“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

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

”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45.《不断持续的幻觉》由霍金著述,书名源自某位物理学家的名言:

就我们这些物理学家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幻觉。

以下对这位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根本性变革

46.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材料中的“它”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47.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

但这是错误的,……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爱因斯坦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②爱因斯坦不赞同人类社会鼓励恶性的竞争③爱因斯坦鼓励科学创新④爱因斯坦重视培养理性独立的人格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8.《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一书在评价某项成就时说: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

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该成就

A.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B.有助于人们理解相对论

C.证明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 

D.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9.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

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

这些变化反映了

A.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B.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D.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

50.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

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

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

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

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

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

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

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51.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如图),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

这种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属于下列哪一流派:

A.印象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52.卡扎明认为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使得在功利主义时代干枯的气氛中日益衰退下去的国民的敏感性重新振作了起来,并且按照和人们的生活主旨相称的价值,重新建立起了一种平衡和一种更加健康的秩序”。

由此可见,狄更斯的小说

A.推崇浪漫主义 

B.抨击理性生活 

C.批判工业社会 

D.颂扬金钱至上

53.“这些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尽管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下列作品与材料所指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BCD

54.2014年4月17日,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去世。

人们评价他的一部名著:

“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揭示了拉丁美洲民族深层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于拉丁美洲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和热情关注。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与这一流派相似的著作是()

A.《百年孤独》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悲惨世界》

二、非选择题(55题13分,56题13分,57题13分,共3题39分)

55.(13分)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

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4分)

56.(13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近世的改革事业,来源是很远的,蓄势是很久的。

这种变动,不发则已,一发之后,就如悬崖转石——看得他似乎亦有顿挫,其实算不得什么——非达到目的不止。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