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736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5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发送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发送端原理框图

2、3接口

数据输入接口支持标准GB/T17975.1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

系统。

射频输出接口符合标准SJ/T10351电视发射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2、4编码和调制

2、4、1加扰

为了保证传输数据的随机性以便于传输信号处理,输入的数据码流数据需要用扰码进行加扰。

扰码是一个最大长度二进制伪随机序列,扰码序列周期为215-1。

该序列由图2所示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生成。

其生成多项式定义为:

G(x)=1+x14+x15…………………………………………

(1)

该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相位定义为100101010000000。

输入的比特码流(来自输入接口的数据字节的MSB在前)与PN序列进行逐位模二加后产生数据扰乱码。

扰码器的移位寄存器在信号帧开始时复位到初始相位。

图2扰码器组成框图

国家标准规定的输入数据流的扰码周期为一个信号帧长度。

根据调制方式与编码效率的不同,扰码周期分别为2-12个TS包不等。

2、4、2前向纠错

扰码后的比特流接着进行前向纠错编码。

前向纠错编码由外码(BCH)和内码(LDPC)级联实现。

编码效率共三种。

FEC码的具体参数见表1。

FEC码参数

号编

TS包数量

BCH(762,752)数量(个)

信息比特

LDPC

块长[比特]

对应的编码效率

码率1

2

4

3008

LDPC(7493,3048)

7488

0.4

码率2

3

6

4512

LDPC(7493,4572)

0.6

码率3

8

6016

LDPC(7493,6096)

0.8

系统外码采用BCH(762,752)码,固定编码效率。

内码采用LDPC码,其输出码长固定,根据编码效率的不同,LDPC输入信息比特各不相同。

在进行LDPC编码时,将删除LDPC输出码块中前5个校验比特。

BCH码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循环码,是以三个发明人的字头命名的循环码。

所谓循环码是指,一个(n,k)循环码是码长为n、有k个信息位的线性分组码,任一码字的每次向左或向右循环移位,得到的是另一个码字。

BCH码解决了生成多项式与纠错能力的关系,可以方便地得到能纠正多个随机错误的码。

对于任意选定的正整数m和t,必定存在一个长为2m-1的BCH码,它能够纠正t个随机错误(或检测2t个错误),而且生成多项式的次数即是校验位数,不大于mt。

因此,这种码的信息位数k≥2m-mt-1。

如果找不到合适长度的循环码,可以把循环码的信息位截短,这种码称为截短循环码。

一般情况下,可以由(n,k)码组集合中,挑出前面i个(0<

i<

k)信息位为0的所有码组,组成一个(n-i,k-i)的截短循环码。

BCH(762,752)码由BCH(1023,1013)系统码缩短而成。

在752比特数据扰乱码前添加261比特0成为1013比特,编码成1023比特(信息位在前)。

然后去除前261比特0,形成BCH(762,752)码字。

一个BCH(762,752)码块,能纠正1比特误码。

该BCH码的生成多项式为:

GBCH(x)=1+x3+x10………………………………………………………

(2)

三种码率的前向纠错码使用同样的BCH码。

LDPC码的生成矩阵Gqc的结构如(3)式所示:

………………………(3)

其中,I是b×

b阶单位矩阵,O是b×

b阶零阵,而Gi,j是b×

b循环矩阵,取

BCH码字按顺序输入LDPC编码器时,最前面的比特是信息序列矢量的第一个元素。

LDPC编码器输出的码字信息位在后,校验位在前。

LDPC码由循环矩阵Gi,j生成。

Gi,j和校验矩阵在标准的附录A和B中给出。

三种不同内码码率的FEC码的结构分别为:

1)码率为0.4的FEC(7488,3008)码:

先由4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3048)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3048)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LDPC(7493,3048)码的生成矩阵Gqc具有(3)式所示的矩阵形式,其中参数k=24,c=35和b=127。

2)码率为0.6的FEC(7488,4512)码:

先由6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4572)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4572)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LDPC(7493,4572)码的生成矩阵Gqc具有(3)式所示的矩阵形式,其中参数k=36,c=23和b=127。

3)码率为0.8的FEC(7488,6016)码:

先由8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6096)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6096)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LDPC(7493,6096)码的生成矩阵Gqc具有(3)式所示的矩阵形式,其中参数k=48,c=11和b=127。

2、4、3符号星座映射

概述

前向纠错编码产生的比特流要转换成均匀的nQAM(n:

星座点数)符号流(最先进入的FEC编码比特作为符号码字的LSB)。

本标准包含以下五种符号映射关系:

64QAM、32QAM、16QAM、4QAM、4QAM-NR(准正交编码映射)。

各种符号映射加入相应的功率归一化因子,使各种符号映射的平均功率趋同。

以下星座图已经考虑功率归一化要求。

64QAM映射

对于64QAM,每6比特对应于1个星座符号。

FEC编码输出的比特数据被拆分成6比特为一组的符号(b5b4b3b2b1b0),该符号的星座映射是同相分量I=b2b1b0;

正交分量Q=b5b4b3,星座点坐标对应的I和Q的取值为-7,-5,-3,-1,1,3,5和7。

其星座映射见图3。

图364QAM映射

32QAM映射

对于32QAM,每5比特对应于1个星座符号。

FEC编码输出的比特数据被拆分成5比特为一组的符号(b4b3b2b1b0)。

星座点坐标对应的同相分量I和正交分量Q的取值为-7.5,-4.5,-1.5,1.5,4.5,7.5。

其星座映射见图4。

图432QAM映射

16QAM映射

对于16QAM,每4比特对应于1个星座符号。

FEC编码输出的比特数据被拆分成4比特为一组的符号(b3b2b1b0),该符号的星座映射是同相分量I=b1b0;

正交分量Q=b3b2,星座点坐标对应的I和Q的取值为-6,-2,2,6。

其星座映射见图5。

图516QAM映射

4QAM映射

对于4QAM,每2比特对应于1个星座符号。

FEC编码输出的比特数据被拆分成2比特为一组的符号(b1b0),该符号的星座映射是同相分量I=b0;

正交分量Q=b1,星座点坐标对应的I和Q的取值为-4.5,4.5。

其映射见图6。

图64QAM映射

4QAM-NR映射

4QAM-NR映射方式是在4QAM符号映射之前增加一个编码效率为1/2的NR准正交编码映射,它的符号星座图与4QAM完全相同。

首先对FEC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进行基于比特的卷积交织,然后进行一个8比特到16比特的NR准正交预映射(具体映射关系在附录C中给出),再把预映射后每2个比特按照4QAM调制方式映射到星座符号,直接与系统信息复接。

2、4、4符号交织

完成了星座映射的数据符号接着要进行交织处理,根据载波数量的不同,系统采用的交织方式也不同。

载波数量为C=3780时,系统同时采用符号交织和频域交织;

当单载波工作模式时,系统仅采用符号交织。

对于4QAM、16QAM、32QAM和64QAM等映射方式,无须比特交织处理,而是在映射完成后进行时域符号交织。

时域符号交织编码是在多个信号帧的基本数据块之间进行的。

数据信号(即星座映射输出的符号)的基本数据块间交织采用基于星座符号的卷积交织编码,如图7所示,其中变量B表示交织宽度(支路数目),变量M表示交织深度(延迟缓存器中缓存单元)。

进行符号交织的基本数据块的第一个符号与支路0同步。

交织/去交织对的总时延为M×

(B-1)×

B符号。

取决于应用情况,基本数据块间交织的编码器有2种工作模式:

⏹模式1:

B=52,M=240符号,交织/解交织总延迟为170个信号帧,总时延为100ms;

⏹模式2:

B=52,M=720符号,交织/解交织总延迟为510个信号帧,总时延为300ms。

图7卷积式数据块间交织

在采用4QAM-NR映射方式时,首先对数据流进行比特交织,然后再映射,而映射后的符号无须再交织。

2、4、5频域交织

频域交织仅适用于C=3780模式,目的是将调制星座点符号映射到帧体包含的3780个有效子载波上。

频域交织为帧体内的符号块交织,交织大小等于子载波数3780。

进行频域交织的帧体数据前36个元素为系统信息符号,后3744个元素为数据符号。

为了使频域交织输出的36个系统信息符号集中放置,首先将这36个系统信息符号插入到3744个数据符号中,具体插入位置如下:

0,140,279,419,420,560,699,839,840,980,1119,1259,1260,1400,1539,1679,1680,1820,1959,2099,2100,2240,1379,2519,2520,2660,2799,2939,2940,3080,3219,3559,3360,3500,3639,3779。

具体交织运算过程在规范中有说明。

具体交织图样见标准的附录F。

2、5复用

2、5、1复用结构

对交织后的数据符号进行组帧。

本系统的数据帧结构如图8所示,是一种四层结构。

其中,数据帧结构的基本单元为信号帧,信号帧由帧头和帧体两部分组成。

超帧定义为一组信号帧。

分帧定义为一组超帧。

帧结构的顶层称为日帧(CalendarDayFrame,CDF)。

信号结构是周期的,并与自然时间保持同步。

图8复帧的四层结构

a)信号帧

信号帧是系统帧结构的基本单元,一个信号帧由帧头和帧体两部分时域信号组成。

帧头和帧体信号的基带符号率相同(7.56Msps)。

帧头部分由PN序列构成,帧头长度有三种选项。

帧头信号采用I路和Q路相同的4QAM调制。

帧体部分包含36个符号的系统信息和3744个符号的数据,共3780个符号,C=3780时,子载波间隔为2kHz。

帧体长度是500μs(3780×

1/7.56μs)。

b)超帧

一组信号帧定义为超帧。

超帧的时间长度定义为125毫秒,8个超帧为1秒,这样便于与定时系统(例如GPS)校准时间。

超帧中的第一个信号帧定义为首帧,由系统信息的相关信息指示。

c)分帧

一个分帧的时间长度为1分钟,包含480个超帧。

d)日帧

日帧以一个公历自然日为周期进行周期性重复,由1440个分帧构成,时间为24小时。

在北京时间00:

00:

00AM或其它选定的参考时间,日帧被复位,开始一个新的日帧。

2、6信号帧

2、6、1信号帧结构

数据帧结构的基本单元为信号帧,信号帧由帧头和帧体两部分组成,为适应不同应用,定义了三种可选帧头模式以及相应的信号帧结构,见图9a),b),c)。

三种帧头模式所对应的信号帧的帧体长度和超帧的长度都保持不变。

对于图9a)的帧结构,每225个信号帧组成一个超帧(225×

4200×

1/7.56μs=125ms);

对于图9b),每216个信号帧组成一个超帧(216×

4375×

对于图9c),每200个信号帧组成一个超帧(200×

4725×

1/7.56μs=125ms)。

信号帧包含帧头和帧体两个部分,根据帧头的不同,有三种结构。

帧头(420个符号)(55.6μs)

帧体(含系统信息和数据)(3780个符号)(500μs)

a)采用帧头模式1的信号帧结构1

帧头(595个符号)(78.7μs)

b)采用帧头模式2的信号帧结构2

帧头(945个符号)(125μs)

c)采用帧头模式3的信号帧结构3

图9信号帧结构

信号帧结构的顶层为日帧,由1440个分帧构成。

在24小时内,传输的信号帧数量是整数。

表2所示是数据帧结构参数。

表2数据帧结构参数

信号帧结构

信号帧数量/超帧

信号帧数量/分帧

信号帧数量/日帧

结构1(555.6μs)

225

10800

155520000

结构2(578.7μs)

216

10380

149299200

结构3(625μs)

200

96000

138240000

2、6、2帧头

a、帧头模式1

帧头模式1采用的PN序列定义为循环扩展的8阶m序列,可由一个LFSR实现,经“0”到+1值及“1”到-1值的映射变换为非归零的二进制符号。

长度为420个符号的帧头信号(PN420),由一个前同步、一个PN255序列和一个后同步构成,前同步和后同步定义为PN255序列的循环扩展,其中前同步长度为82个符号,后同步长度为83个符号,见图10。

LFSR的初始条件确定所产生的PN序列的相位。

在一个超帧中共有225个信号帧。

每个超帧中各信号帧的帧头采用不同相位的PN信号作为信号帧识别符。

前同步82个符号

PN255

后同步83个符号

图10PN420结构

产生序列PN255的LFSR的生成多项式定义为:

G255(x)=1+x+x5+x6+x8……………………………………(5)

PN420序列可以用图11所示的LFSR产生。

图118阶m序列生成结构

基于该LFSR的初始状态,可产生255个不同相位的PN420序列,从序号0到序号254。

本标准选用其中的225个PN420序列,从序号0到序号224。

帧头信号的平均功率是帧体信号的平均功率2倍。

相应PN420的定义见附录D。

b、帧头模式2

帧头模式2采用10阶最大长度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截短而成,帧头信号的长度为595个符号,是长度为1023的m序列的前595个码片。

该最大长度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由10比特LFSR产生。

该最大长度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的生成多项式为:

G1023(x)=1+x3+x10……………………………………………(6)

该10比特LFSR的初始相位为:

0000000001,在每个信号帧开始时复位。

产生该最大长度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10阶m序列生成结构

由上图产生的伪随机序列的前595码片,经“0”到+1值及“1”到-1值的映射变换为非归零的二进制符号。

在一个超帧中共有216个信号帧。

每个超帧中各信号帧的帧头采用相同的PN序列。

帧头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帧体信号的平均功率相同。

c、帧头模式3

帧头模式3采用的PN序列定义为循环扩展的9阶m序列,可由一个LFSR实现,经“0”到+1值及“1”到-1值的映射变换为非归零的二进制符号。

长度为945个符号的帧头信号(PN945),由一个前同步、一个PN511序列和一个后同步构成。

前同步和后同步定义为PN511序列的循环扩展,前同步和后同步长度均为217个符号,见图13。

在一个超帧中共有200个信号帧。

前同步217个符号

PN511

后同步217个符号

图13PN945结构

产生序列PN511的LFSR的生成多项式定义为:

G511(x)=1+x2+x7+x8+x9………………………………………………(7)

PN945序列可以用图14所示的LFSR产生。

图149阶m序列生成结构

基于该LFSR的初始状态,可产生511个不同相位的PN945序列,从序号0到序号510。

本标准选用其中的200个PN945序列,从序号0到序号199。

相应PN945的定义见附录E。

标准中的帧头功能类似于DVB-T系统中的循环前缀,不同帧头长度决定了单频网中发射台之间的最大距离。

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帧头长度与单频网发射台间最大距离的关系

帧头结构

帧头长度(µ

s)

发射台间最大距离(km)

PN420

55.6

16.7

PN595

78.7

23.6

PN945

125

37.5

2、6、3系统信息

系统信息为每个信号帧提供必要的解调和解码信息,包括符号星座映射模式、LDPC编码的码率、交织模式信息、帧体信息模式等。

本系统中预设了64种不同的系统信息模式,并采用扩频技术传输。

这64种系统信息在扩频前可以用6个信息比特(s5s4s3s2s1s0)来表示,其中s5为MSB,定义如下:

s3s2s1s0:

编码调制模式:

表4系统信息第3~0比特定义

s3s2s1s0

表示含义

0000

奇数编号的超帧的首帧指示符号

0001

4QAM,LDPC码率1

0010

4QAM,LDPC码率2

0011

4QAM,LDPC码率3

0100

保留

0101

0110

0111

4QAM-NR,LDPC码率3

1000

1001

16QAM,LDPC码率1

1010

16QAM,LDPC码率2

1011

16QAM,LDPC码率3

1100

32QAM,LDPC码率3

1101

64QAM,LDPC码率1

1110

64QAM,LDPC码率2

1111

64QAM,LDPC码率3

s4:

交织信息定义如表5所示。

表5系统信息s4定义

s4

交织模式1

1

交织模式2

s5:

保留。

该6比特系统信息将采用扩频技术变换为32比特长的系统信息矢量,即用长度为32的Walsh(一种伪随机序列)序列和长度为32的随机序列来映射保护。

通过以下步骤,可以得到64个32比特长的系统信息矢量,通过附录G将2

种系统信息与这64个系统信息矢量一一对应,对于传输的任何一种系统模式,通过附录G可以得到需要在信道上传输的32比特长的系统信息矢量。

C=1和C=3780两种模式通用的帧体结构如图15。

4个帧体模式指示符号

32个调制和码率等模式指示符号

3744个数据符号

系统信息(36个符号)+数据(3744个符号)

图15帧体信息结构

2、6、4数据符号

数据长度为3744个nQAM符号,是完成交织后的符号。

2、7帧体数据处理

3744个数据符号复接36个系统信息后,经帧体数据处理后形成帧体,用对C个子载波调制,占用的射频带宽为7.56MHz,时域信号块长度为500μs。

C有两种模式:

C=1或C=3780;

令X(k)为对应帧体信息的符号;

当C=1时, 

生成的时域信号可表示为:

…………………………………(8)

在C=1模式下,作为可选项,对组帧后形成的基带数据在±

0.5符号速率位置插入双导频,两个导频的总功率相对数据的总功率为-16dB。

插入方式为从日帧的第一个符号(编号为0)开始,在奇数符号上实部加1、虚部加0,在偶数符号上实部加-1、虚部加0。

在C=3780模式下,相邻的两个子载波间隔为2kHz,对帧体信息符号X(k)进行频域交织(定义于4.4.5节,根据附录F给出的输入与输出符号的地址关系表进行),得到X(n),然后按下式进行变换得到时域信号:

…………(9)

n=1,2,…C;

C=3780

2、8基带后处理

基带后处理(成形滤波)采用平方根升余弦(SquareRootRaisedCosine,SRRC)滤波器进行基带脉冲成形。

SRRC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为0.05。

平方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频率响应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10)

式中fN=1/2Ts=Rs/2为奈奎斯特频率。

α为平方根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