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756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山东省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必修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试剂

现象

结论

A

NH3

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NH3的水溶

液显碱性

B

NO2

KI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NO2的水溶

液有氧化性

C

X

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X是CO2

D

Cl2

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有酸性

和漂白性

 

A.

B.

C.

D.

7.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

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

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

微热稀HNO3溶液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

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无丁达尔效应

二、填空题(本题共3道小题)

8.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氮原子,如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  .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  .

(3)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  .

(4)从微观的角度去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

9.

(1)写出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如图所示装置可检验木炭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中含有SO2和CO2.

①能够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的实验现象是:

②设计B、C的实验目的是:

③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能够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2的实验现象是: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实验目的.(a、b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

(1)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已知酸性:

亚硫酸>碳酸)

①连接仪器、  、加药品后,打开a关闭b,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装置A中的试剂是  .

③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打开b,关闭a.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若大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其化学方程式是:

③BaCl2溶液中无沉淀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別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

氯 水

氨 水

沉淀的化学式

  

写出其中SO2显示还原性并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试卷答案

1.D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

均为酸性氧化物,但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应先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二氧化硫可使品红褪色,只能检验二氧化硫,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均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不能检验,故B错误;

C.均与NaOH、石灰水反应,不能检验,故C错误;

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二氧化硫反应掉,再通过品红溶液,说明没有二氧化硫,最后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检验二氧化碳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明确检验中应排除干扰,题目难度不大.

2.B

钠的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的性质;

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

氧族元素;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A.二氧化硫过量生成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钙过量生成亚硫酸钠;

B.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氢氧化钠过量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钠不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A.二氧化硫通入石灰水,二氧化硫过量则生成亚硫酸氢钙,2SO2+Ca(OH)2═Ca(HSO3)2,氢氧化钙过量则生成亚硫酸钙,Ca(OH)2+SO2═CaSO3↓+H2O,反应物用量不同,产物不同;

B.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物用量与浓度不会改变反应产物;

C.锌稀硫酸则生成氢气,H2SO4+Zn═ZnSO4+H2↑;

锌与浓硫酸则生成二氧化硫,Zn+2H2SO4(浓)

ZnSO4+SO2↑+2H2O,硫酸浓度不同,产物不同;

D.氯化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氢氧化钠过量生成偏铝酸钠,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若氢氧化钠不足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AlCl3+3NaOH═Al(OH)3↓+3NaCl,反应物用量不同,产物不同.

故选B.

此题是对物质之间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具体的反应产物的不同,属于物质之间反应的探讨.

3.B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氮族元素.

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4NO2+O2+2H2O=4HNO3,3NO2+H2O=2HNO3+NO,试管中O2和NO2气体按体积比1:

4混合全部溶解,若剩余气体为氧气,根据4NO2+O2+2H2O=4HNO3,求出参加此反应的O2,最后相加得到原来的氧气;

若为NO,先根据3NO2+H2O=2HNO3+2NO求出过量的NO2,然后根据4NO2+O2+2H2O=4HNO3求氧气体积,进而计算NO2的体积,据此解答.

NO2和O2与水的反应属于循环反应,可简化为:

4NO2+O2+2H2O=4HNO3,对该反应来说,若NO2剩余,则实际是NO,由3NO2+H2O=2HNO3+NO可知,剩余NO气体是5mL,说明剩余的NO2为:

5mL×

3=15mL,其余的35mL气体中V(NO2):

V(O2)=4:

1,则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

35mL×

=7mL,二氧化氮的体积为:

50mL﹣7mL=43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

43mL:

7mL=43:

7;

若剩余气体是O2,则反应的45mL中V(NO2):

1,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的体积为:

45mL×

=36mL,氧气为:

50mL﹣36mL=14mL,

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

36mL:

14mL=18:

7,

本题考查了氮氧化物的性质、混合物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是分析剩余气体的成分,再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及化学计算能力

4.B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氧族元素.

由于亚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弱,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没有发生反应,此过程无明显实验现象,SO2具有还原性,能被Fe3+离子氧化为SO42﹣离子,所以再向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生成BaSO4沉淀;

SO2为酸性气体,与氨水反应生成SO32﹣离子,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以此解答该题.

A.二氧化硫与氯气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与氯化钡不反应,不能生成沉淀,故B错误;

C.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通入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故C正确;

D.故B正确;

D.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沉淀,故D正确;

本题考查二氧化硫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B

解析:

设混合气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y。

11.2g铜的物质的量为11.2g÷

64g/mol=0.175mol,共失去电子0.175mol×

2=0.35mol,所以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3x+y=0.35mol,又因为x+y=3.36L÷

22.4L/mol=0.15mol,解得x=0.1y=0.05mol,所以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1:

2,选B。

6.B

气体的收集;

常温反应气体性质实验装置..

实验题.

A.氨水密度比空气小;

B.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有氧化性;

C.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A.氨水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氨气极易溶于水,进行检验时,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否则会造成倒吸,故A错误;

B.NO2通入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是由于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有氧化性,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故B正确;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还有二氧化硫气体,故C错误;

D.氯气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是由于其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学习中注意积累.

7.B

单质溴能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会逐渐消失,A错误;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首先将蔗糖脱水生成单质碳,然后单质碳被浓硫酸氧化而被还原成SO2,SO2具有还原性,可将酸性KMnO4溶液褪色,所以B正确;

在加热时稀硝酸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被还原成NO,NO与空气被氧化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气体,C错误;

Ⅳ属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装置,如果煮沸至红褐色,则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而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所以D错误,选B。

8.

(1)都含有氧元素;

(2)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

(3)2CO+2NO

N2+2CO2;

15:

22;

(4)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1)根据含有元素分析判断;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3)同一化学反应中,分子数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同一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之积的比;

(4)根据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分析.

根据题意及图示可知:

A为NO、B为CO、C为CO2、D为N2,

(1)根据A、B、C含有元素种类知,这三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所以都属于氧化物,可以归为一类,

故答案为:

都含有氧元素;

(2)C为CO2,D为N2,二氧化碳含有两种元素,氮气含有一种元素,所以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氮气是单质,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

(3)同一化学反应中,分子数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

2CO+2NO

N2+2CO2,A为NO、C为CO2,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2×

(14+16):

(12+2×

16)=15:

22,

(4)根据图知,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混合物的质量不变,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本题从宏观、微观方面考查了化学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结合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9.

(1)2H2SO4(浓)+C

CO2↑+SO2↑+2H2O;

(2)①A中品红溶液褪色;

②除去SO2并检验SO2,气体是否除尽,排除SO2对CO2气体检验的干扰;

③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④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D中溶液变浑浊.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1)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和水;

(2)①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如果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

②二氧化硫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要检验二氧化碳,应该先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

③B中二氧化硫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硫酸根离子;

④若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而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1)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2SO4(浓)

CO2↑+2SO2↑+2H2O,

2H2SO4(浓)+C

(2)①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若装置A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混合气体中存在二氧化硫,

A中品红溶液褪色;

②由于二氧化硫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了排除检验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硫的干扰,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已经除尽,

除去SO2并检验SO2,气体是否除尽,排除SO2对CO2气体检验的干扰;

③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④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硫已经完全除去,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D中溶液变浑浊.

本题考查了浓硫酸

的化学性质,题目难度中等,侧重考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及二氧化硫的性质,注意明确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时,需要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0.

(1)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酸性KMnO4溶液;

③A中酸性KMnO4溶液不退色,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2)①2H2S+SO2═3S↓+2H2O;

②SO2+NaOH═NaHSO3;

③-BaSO4-BaSO3

Ba2++SO2+Cl2+2H2O═BaSO4↓+4H++2Cl﹣.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设计题.

(1)①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是通过碳酸和可溶性硅酸盐反应析出硅酸沉淀实现的,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的顺利进行,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铜被氧化成+2价的铜离子,硫酸被还原成+4价的二氧化硫;

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

③当A中KMnO4溶液没有完全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完全除尽,盛有Na2SiO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2)①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被硫化氢中﹣2价的硫还原;

②若大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NaHSO3;

③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1)①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避免装置漏气影响实验效果,所以连接仪器后须检查装置气密性,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和热的浓硫酸反应,反应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作还原剂,产物为二氧化硫、硫酸铜和水;

高锰酸钾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u+2H2SO4(浓)

③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属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2Mn2++5SO42﹣+4H+,当A中KMnO4溶液没有完全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完全除尽,避免了二氧化硫和可溶性硅酸盐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和可溶性硅酸盐反应析出硅酸白色沉淀,说明碳酸能制取硅酸,能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酸性,

A中酸性KMnO4溶液不退色,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2)①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气体与H2S溶液常温下反应,生成黄色固体硫(单质)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

2H2S+SO2═3S↓+2H2O;

②若大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NaHSO3,方程式为SO2+NaOH═NaHSO3,故答案为:

SO2+NaOH═NaHSO3;

③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一份滴加氯水溶液,氯水中有氯气分子,氯气分子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Ba2++SO2+Cl2+2H2O═BaSO4↓+4H++2Cl﹣,另一份中滴加氨水,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电离出氨根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

--

-BaSO4-BaSO3

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涉及化学用语、物质性质、对装置的理解等,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难度不大,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