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756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亿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现代化示范项目。

这些“点面结合”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在长期的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以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集中连片开发;

三是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严格的资金和项目管理;

五是坚持合力开发的管理体制。

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为更大规模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

而我国耕地正呈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趋势,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对农业影响不断加大。

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中央提出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农业基础的重大战略工程。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有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人多地少,必须立足于集约化经营,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利用农田,保护耕地,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整治,推广节水增效技术,防止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平田整地、沟塘清淤、配套路桥涵闸灌排设施、建设农田林网,可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新农村形象。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于深入总结中低产田改造经验,在建设标准、内涵和思路上的提升,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取向。

国务院领导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务之急”,强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集中力量予以支持”。

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要求,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心”,继续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搭建平台。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协调。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注重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形成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二)坚持突出重点。

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攻方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重点加大对各地区粮食主产县特别是纳入《新增千亿斤规划》的800个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全国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区,努力构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基石。

(三)坚持连片开发。

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重点建设地区,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开发方式,确保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努力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综合治理。

针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抓住关键、多措并举,切实把田间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标。

(五)坚持多元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

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六)坚持机制创新。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机制、新举措,围绕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工程管护、绩效考评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活力,努力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

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

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

通过改造,有效灌溉面积明显扩大,灌溉保证率和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农田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区域布局

一、划分建设区域

本《规划》根据“突出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适当兼顾非粮食主产区”的原则,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划分为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两类。

(一)粮食主产区。

包括13个粮食主产省(区,含大连和青岛市)及黑龙江农垦总局。

现有中低产田面积78910万亩,占全国的61.71%;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911处,占全国的57.8%。

具体包括三类地区:

1.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省(区,含大连市)及黑龙江农垦总局,现有中低产田面积30862万亩,占全国的24.1%。

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东涝西旱,蓄引提工程明显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避灾能力差,粮食生产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是农业集成技术缺乏,农技推广薄弱,农业技术与农民对接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地区耕作方式粗放。

三是土壤板结,犁底层浅,耕地质量下降。

2.黄淮海区。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5省(含青岛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29760万亩,占全国的23.3%。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面积萎缩现象较为普遍,旱涝灾害在年度内频繁出现。

二是作物套种面积大,品种熟期不配套,影响秋粮单产水平。

3.长江中下游区。

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4省,中低产田面积18288万亩,占全国的14.3%。

一是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严重。

二是部分地区排涝设施不足,排涝标准偏低。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二)非粮食主产区。

13个粮食主产省(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现有中低产田面积48969万亩,占全国的38.29%;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664处、占全国的42.2%。

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除少数县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外,水土资源不匹配,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利用不当、排水系统不完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表3-1全国分区域耕地面积、中低产田面积和待改造

重点中型灌区情况一览表

区域名称

耕地面积(万亩)

中低产田面积(万亩)

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处)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万亩)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全国合计

182573

127879

70.54%

1575

15932

11504

粮食主产区

东北区

42896

30862

71.95%

164

1540

989

黄淮海区

48379

29760

61.51%

386

4922

3509

长江中下游区

25842

18288

70.77%

361

3175

2205

小计

117117

78910

67.38%

911

9637

6703

非粮食主产区

65456

48969

74.81%

664

6295

4801

全国分区域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数量分布图

单位:

二、分区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和灌溉条件等情况,根据中低产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商品率等因素,测算确定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建设任务和目标,把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增产潜力大、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的重点粮食主产区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突出位置。

同时,各地区在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要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向《新增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其中粮食主产区680个、非粮食主产区120个)。

在布局安排上与土地整治规划等做好衔接,避免交叉重叠、重复建设。

为突出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根据粮食主产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总量的64%、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6%、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中低产田面积总量的62%等情况,按照粮食主产区占70%、非粮食主产区占30%的比重,对全国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进行划分,其中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2.8亿亩,非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2亿亩。

在此基础上,根据中低产田面积大小、粮食产量多少和粮食商品率高低等因素,将已分配给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建设任务,分别在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内按省级单位进行分解,确定分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详见附表),在此基础上确定分区域的建设任务。

表3-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任务一览表

中低产田面积

(万亩)

产粮大县个数(个)

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规划建设任务占总任务比重(%)

800

40000

100.00%

209

9385

23.46%

300

11960

29.90%

171

6655

16.64%

680

28000

70.00%

120

12000

30.00%

共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8000万亩,占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70%。

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911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57.8%。

建设高标准农田9385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24.46%。

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164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10.4%。

建设高标准农田11960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29.90%。

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386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24.5%。

建设高标准农田6655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6.64%。

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361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22.9%。

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0万亩,占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30%。

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664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42.2%。

表3-32011-2020年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任务表

规划改造灌区(处)

新增效益

新增灌溉面积(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增加节水量(万立方米)

3190

8861

2032978

509

912

220234

792

2811

418402

818

1696

559644

1071

3442

834698

第四章建设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一)综合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农田基础设施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

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建设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符合有关规范标准。

(二)主要措施标准

——水利措施

1.灌溉工程

(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

(2)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保证率:

旱作区不低于75%,水稻区不低于85%;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保证率:

旱作区不低于50%,水稻区不低于75%;

其他地区一般不低于70%。

(3)灌溉水利用系数:

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

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

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

井灌区不应低于0.80;

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

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4)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库、塘坝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

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

机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

(5)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

(6)推广各种适用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

有条件地区,应积极采取膜下滴灌、喷灌等先进高效节水技术;

灌溉条件较差的旱作农业区,应采取农艺、工程等旱作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2.排水工程

(1)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

(2)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10年。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

旱作区1~3天暴雨1~3天排除;

稻作区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4)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

水稻区在晒田期3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

(5)改造盐碱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

3.工程折旧和完好率

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

田间灌、排工程及附属建筑物配套完好率大于95%。

——农业措施

1.农田工程

平原地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

丘陵、山区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构成反坡;

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25-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田(地)埂稳定牢固(南方地区的田埂要采用石块衬砌或建设生物梯坎),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

2.土壤改良

土壤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3.良种繁育与推广

具有较好的良种繁育能力,具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水平的基础性条件。

4.农业机械化

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备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的基础性条件。

——田间道路建设

田间道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布局合理,顺直通畅。

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必要时进行简易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东北地区的干道能满足大型农业机械的通行,其他地区能满足中型农业机械的通行;

支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田间道路建设突出节约土地的原则,建设标准合理实用。

田间道路设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

——林业措施

因地制宜地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

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

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

平原地区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比例,北方地区达到85%以上,南方地区原则上达到75%以上。

——科技措施

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

加强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次以上;

适当扶持县乡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标准

通过对重点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条件。

灌区范围明确,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

灌区规划设计合理,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

灌溉设计保证率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灌区工程设施质量达标,运行管护规范;

灌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二)主要工程标准

1.水源及渠首工程

(1)灌溉水源有保障。

灌溉水源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水源及渠首工程(含泵站)总体完好,运行安全可靠。

(2)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

2.灌排渠系

(1)干支渠(沟)道能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水流畅通。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坚固耐用,寒冷地区抗冻性能好。

输水管道、暗渠等设计合理,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渠系水利用系数绝对值提高0.1以上。

项目区单位面积用水量节约15%以上。

(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3-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

3.渠(沟)系建筑物

(1)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隧洞等渠系建筑物分布合理,能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要求,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渠(沟)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等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