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765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3课后巩固练分析综合题了解十大命题设误点五大角度细比对Word文档格式.docx

苏琼性格清廉谨慎,从不接收私人信件。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任职以凶猛暴虐著称,掌管司法的官员怕他,不敢有不同意见。

苏琼审察案件务在公平,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

他又升任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郎府管区内不断有人来告发谋反的逆谋,前后都交付苏琼审理,事情多得到申雪。

尚书崔昂对苏琼说:

“你如果想要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若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

”苏琼正言厉色地说:

“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从来没有放过反逆(的人)。

”崔昂十分惭愧。

京师的人流传说:

3.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原文片段] 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

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

及长,博学,尤通故训。

及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

[试题选项] 元行冲很有才学。

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长大后,学识渊博,通晓训诂之学,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 曲解文意。

“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错,文中“以字显”的意思是以他的字“行冲”显名于世,这里的“字”不是书法的意思。

元澹,字行冲,以字“行冲”显名于世,是后魏常山王元素连的后代。

元行冲小时候就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父司农卿韦机门下。

等长大后,学识渊博,尤其通晓训诂之学。

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4.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

[原文片段] 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

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

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

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

睿乃对之叹息云:

“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

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

”遂至消液,竟不一尝。

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试题选项] 高睿与士卒同甘共苦。

监修长城的途中,定州长史宋钦道派人用车子送来冰块,尽管酷热难当,高睿仍拒绝独自享用,而与士兵们分享,全军感动,远近称颂。

) 无中生有。

“与士兵们分享”于文无据。

天保六年,朝廷命令高睿率领数万太行山以东的士兵监修长城。

当时正是盛夏六月,高睿在途中撤了伞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卒同劳苦。

定州原本就有冰窖,每年贮藏冰块,定州长史宋钦道见他这样冒着暑热(工作),便派人用车子载上冰块快马加鞭地追送过来。

正当中午停止行军,酷热难当,人们都热得受不了,送冰块的人正好赶到,大家都说得到一块冰正是这时候最需要的。

高睿却对着冰块叹息说:

“三军将士都喝温水,我凭什么单独享用寒冰呢?

倒不是追求古代名将的风范,实在是在情理上不忍心。

”于是直到冰块都融化了,最终也没有尝一口。

全军感动,远近称颂。

5.比对因果,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

[原文片段]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

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试题选项]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因果失当。

“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

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

李揆担任丞相的时候,决断事务、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因生性热衷于名利,深受众人的非议。

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

,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差很多,但在政务管理方面在李揆之上,(吕

)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

李揆害怕他再一次进入朝廷,于是暗中让主管部门到吕

管辖的区域内捏造吕

的过失。

暗中上疏为自己辩白,于是皇上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

[题组二 综合练]

(2019·

广东广州八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

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

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尝曰:

“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

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

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

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

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

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帝闻之,喜曰:

“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

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

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立封还词头②。

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

林光朝传》)

【注】 ①茶寇:

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队伍。

②封还词头:

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解析:

选B。

“廓然”指上文的“谢廓然”,为“缴驳”的宾语,“士论”为“始服”的主语,“士论”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

“光朝”是“因引疾提举兴国宫”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择B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选C。

出,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

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

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

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

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

皇帝准备重用吏部侍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林光朝的仕途并非“一直不顺”,他曾担任过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宝谟阁直学士以及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要职,还曾受到皇帝金鱼袋和紫色官服的赏赐。

他也没有议论张说的罪行,只是因为没有祝贺张说任职签书枢密院事而被外放任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译文: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1)关键词:

发明、固。

(2)关键词:

度、以、出。

(1)《六经》已经阐发清楚,后世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的本义就越来越远了。

(2)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就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

林光朝,字谦之,是兴化军莆田人。

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听说吴中陆子正曾经跟从尹焞求学,于是前往尹焞处与他交游。

从此他专心学习实践圣贤的学问,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问,一言一行必定遵循礼节,四方来向他求学的不下数百人。

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

他曾经说:

“道的全部,完备齐全而又博大玄奥。

《六经》已经阐发清楚,后世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的本义就越来越远了。

”孝宗隆兴元年,林光朝五十岁,因为进士及第调任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因为在皇帝做太子时蒙受恩宠而得到任用,台谏、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的驳议都不得施行。

张阐从外地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急切想要免除龙大渊、曾觌的职务,因为觉得他们(有皇上撑腰)不可动摇,于是就以年老体病坚决辞官不去就职。

而当时林光朝和刘朔正以名儒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廷对,对龙大渊、曾觌两人的罪行颇多议论(惹怒了皇帝),因此林光朝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

但大臣们议论推荐不止,于是林光朝被皇帝召来面试馆职,担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

乾道八年,林光朝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官的职位依旧保留。

当时,张说再次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前往祝贺,于是被外放担任广西提点刑狱,不久又调任广东。

茶寇从湖北、湖南一直剽掠到江西,迫近岭南,他们的气势十分嚣张。

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又传书给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让他们各自率军分别控制住要害之地。

这时恰好有诏书调任林光朝担任转运副使,林光朝认为贼兵的气焰正嚣张,就留在驻军中没有离开,督促两位将军拦击贼兵,接连挫败敌人,贼兵惊恐,连夜奔逃。

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

“林光朝是个儒生,竟然还懂得兵法啊!

”于是加封林光朝为宝谟阁直学士,又召令他担任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色官服。

没几天,又拜任他为中书舍人。

当时,吏部侍郎谢廓然通过曾觌推荐,被赐予进士出身,担任殿中侍御史,诏命从宫中发出。

林光朝非常愕然,说:

“这样做是轻视台谏,羞辱分科取士的名目啊。

”立刻封还了诏命。

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就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

林光朝是个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在士人中素有威望。

他在中书省任职还没发表什么言论时,有人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等到听说他驳还了谢廓然任命一事,士人们的议论才表示钦服。

林光朝于是称病辞官,被提举兴国宫,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

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

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

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

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

寻授都督,袭爵为侯。

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

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

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

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

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

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

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

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

百姓为之语曰:

“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

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

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

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

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本段话的大意为:

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

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精巧构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

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断句时,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根据本句中一些名词,如“汴州刺史”“洛阳”“东京”“营构监”“叔略”等即可做出判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指儿童时期。

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龀,指小孩儿换牙。

B.迁,和“拔”“擢”等在古代全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C.崩,指天子死。

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据其生平评定的称号。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有时,也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B项,“迁”也指官职的一般调动,不全都是升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做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

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都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C项,百姓称赞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关键点:

“素”,向来;

“因”,借助;

“数”,多次;

“奇”,认为……有奇才。

第二句关键点:

“疑滞”,犹豫拖延的事务;

“辄”,总是;

“评理”,评议处理。

(1)那时齐王宇文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宇文宪认为他很有奇才。

(2)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

樊叔略是陈留人。

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

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的计策,被高氏杀害。

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

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

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

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

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

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地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任用他做园苑监。

那时齐王宇文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宇文宪认为他很有奇才。

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

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

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

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

在汴州多年,为官很有声誉。

邺都(北周都城)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政绩是当时第一。

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

百姓因此称赞说:

”樊叔略被征召为司农卿,官吏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自从做司农,凡是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

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

叔略虽然没有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到见解,暗里与事理相合。

樊叔略很受皇帝亲近信任,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

叔略生性很崇尚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

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

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

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定其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

是冬,入省为正字。

明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

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

秦桧当国,嗛不附己,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

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

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

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

“刘章必无是事。

”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

起居郎王佐讼其冤,亦坐绌。

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

孝宗受禅,念旧学,命知漳州,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

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颜端惧不测。

上因夜对问章曰:

“闻卿监中有笑朕者。

”章不知状,从容对曰:

“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

”上意颇解。

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

进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对选德殿,问章:

“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

”章拱对曰:

“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

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

”上嘉叹久之。

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

章力告归,以显谟阁学士食祠禄。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

“卿父学士安否?

”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

“卿归侍,为朕致此意。

”旋遣阁门祗侯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

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

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