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77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7齐桓晋文之事 鲁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7齐桓晋文之事鲁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齐桓晋文之事鲁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孟子的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一问一答紧紧相连,内容篇幅长,结构层次不是太容易,需要老师提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孟子其人

本单元全是孟子的文章,所以有必要先来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孟子,名轲。

战国时邹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

后来,人们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且称孟子为“亚圣”。

结合课本内容来了解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仁政思想

2、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达……

二、串讲一二节词句翻译,了解谈话初始状态。

1、字词:

(1)徒:

门徒

(2)焉:

助词,无意义。

(3)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后世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这些

无以,则王乎不停止非要说的话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2、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上来了,但是,想要成功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三、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最后一段文字。

1、

(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2)明以教我,明确的教导我

请尝试之请让我试试看

2、结果显而易见,齐宣王不但信服而且急切的想要实行它,这么大的成功怎么来的呢?

请大家细读中间部分的文字,了解孟子谈话的战略战术。

四、读译第三节以后的文字。

1、……莫之能御也没有人能够抵御他

2、不识有诸?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他们哪里能知道呢?

4、是诚何心哉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当的啊

6、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现在恩惠足够推及到禽兽身上,但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却是为什么呢

8、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没有广施恩泽。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奉我的老人、推及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不推广恩泽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

11、王请度之请您揣度,请您掂量

五、初步概括本部分内容

能行王道而未为

六、翻译。

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我这样做),是借此得到我最想要的东西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是因为好吃的不够吃吗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凭您这种所作所为,想要您最想要的,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4、若是其甚与?

事情象这样严重吗?

5、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现在大王您发布政令。

实行仁义,让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中做官。

七、初步概括本层内容。

论述“霸道”的危害。

八、思考:

这部分文字中你感受到孟子的哪些论述的技巧?

或者:

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板书设计

齐王——霸道

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孟子——王道

齐王——急切求教

两厢情愿其乐融融

孟子——自然举措

第二课时

一、提问:

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教师准备:

1、抓住“以羊易牛”这件事,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的兴趣。

(为齐王辩解)

齐王的反映足以证明这一招的成功:

王悦,于心有戚戚焉

我们概括为——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2、借助“以羊易牛”,另寻角度,借题发挥点醒齐王,之所以没有称王天下,是因为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鼓起齐王对行王道的信心。

(为百姓辩解)(先纵后擒)

3、成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道理,深入浅出,容易接受。

(1)一组比喻:

力举百钧不能举羽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不为非不能

恩及禽兽不保百姓推恩

(2)一组比喻:

挟太山超北海不能

为长者折枝不为

(3)一个比喻:

缘木求鱼

比喻现在崇尚武力主张征战求征服天下是不可能的。

4、抓住心理,反面击破

“王请度之”之后,孟子知道齐王并不能立即欣然接受王道的根本原因是希望用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必须消除他的这种想法,于是用事例和道理分析了以少敌多,以弱胜强是不可能的,并且还将有严重后果,在吓倒齐王后顺势描绘了王道的威力。

征战霸道缘木求鱼后果严重

仁政王道轻而易举前途光明

小结:

总之,孟子从开始的尴尬不和谐的谈话开始,抓住事情,引起共鸣;多方设喻,形象说明;反面剖析。

运用了多种手段,成功的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理念,全文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二、学习文章最后一节,思考孟子提出得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说有哪两个大方面。

1、字词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象一般人,只要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哪里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百姓的勾当呢?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礼仪呢?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果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从没有过。

2、概括两个方面的措施。

(1)制民之产

(2)重视教育

3、小结:

最后其实孟子说的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措施。

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结束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总结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鲁人版必修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3.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技能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体味高超的叙事艺术。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掌握的文言实词: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鄙、微、封、说。

2.要掌握的文言虚词:

之、以、而。

3.要掌握的通假字:

已(矣)、说(悦)、共(供)、厌(餍)、知(智)。

4.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落实字词。

2.体会说理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

3.体会伏笔与照应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学习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情结。

整体感知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军。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整体感知

课文分四部分完整地记叙了的过程。

第一部分记秦、晋围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郑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记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向郑伯推荐了。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记烛之武拜见秦伯,他首先说“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

然后,站在秦的立场上,一面说明秦国灭郑,舍郑;一面举出示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

烛之武利用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

终于说服秦伯撤军,并且还派人助郑御晋。

第四部分记晋国失去盟友后撤军,烛之武达到目的。

【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烛之武无益而有害有益而无害秦晋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

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真可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本文不仅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两书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左丘明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被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走近作者

左丘明,中国时期史学家。

国人,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左丘明知识渊博,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左丘明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

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

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答案】

春秋鲁左氏春秋编年

走近作者

对于本课的作家、作品你了解多少?

试着说说。

【提示】

《左传》

作者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作品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编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写作背景

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

大的诸侯国趁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

文中晋侯即晋文公便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秦伯即秦穆公,他也有称霸的雄心,但秦国地处雍州,势力比不上晋国。

于是秦、晋成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着暂时的共同利益。

这次联合出兵围郑,一个重要原因是郑“贰于楚”。

楚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地处中原的郑“贰于楚”是楚的势力向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秦、晋双方都不利,双方联合出兵正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外扩张。

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郑与晋邻近,一旦郑国灭亡,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晋因而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秦势难与之争锋。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

结果,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出于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也把争夺霸权放在首位,急需向外扩张势力。

加之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友好,各自的利益驱动让两国站在了一起。

在联军大兵压境,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郑伯决定派遣拜见秦穆公。

他成功离间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场外交斗争的故事。

【答案】

城濮之战争夺霸权烛之武

写作背景

通读课文,试着说说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败。

晋国为什么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在争夺霸权,也需对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文体知识

关于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其中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

许多历史散文,由于有的记载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

下面对相关史书体例作简要介绍。

 

文体知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27年(前453)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

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中有很多出色的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形象。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叠出的彩色画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答案】

编年史左丘明历史散文外交辞令历史人物

文体知识

你对《左传》了解多少?

试说说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提示】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为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与以前任何一种著作比较,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

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

自主预习

字音辨识

识记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氾南(fán)

(2)佚之狐(yì)(3)烛之武(zhú)(4)缒(zhuì)

(5)阙秦(quē)(6)秦伯说(yuè)(7)杞子(qǐ)(8)逢孙(páng)

(9)共其乏困(gōng)(10)敝之(bì)

字音辨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夜缒而出()阙秦()杞子()

逢孙()佚之狐()共其乏困()戍之()

【答案】

fánzhuìquēqǐpángyìgōngshù

2.口诀记忆法。

点戍(shù)横戌(xū)钩戉(yuè)戊(wù)中空,画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加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字音辨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fá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chuì)

B.越国以鄙远(bǐ)君之薄也(bó)共其乏困(gōng)

C.朝济而夕设版焉(jì)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qu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

2.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án)缒(zhuì)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不知(知道)共其乏困(gōng,供给)

C.瑕(xiá)何厌之有(满足)逢孙(páng)

D.阙(quē,侵损)行李(出使的人)失其所与(结交)

1.【解析】“夜缒而出”的“缒”应读“zhuì”。

【答案】A

2.【解析】不知,“知”通“智”,明智。

【答案】B

通假释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通假字

例句

本字

意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

明智

秦伯说

高兴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表陈述,了

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通假释义

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意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译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译为“”。

3.秦伯说“说”通“”,译为“”。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译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译为“”。

【答案】

1.“已”同“矣”,译为“句末语气词”。

2.“共”通“供”,译为“供给”。

3.“说”通“悦”,译为“高兴”。

4.“知”通“智”,译为“明智”。

5.“厌”通“餍”,译为“满足”。

通假释义

找出表格中的通假字,把表格补充完整。

例句

本字

通字

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1.“已”同“矣”,译为“句末语气词”。

2.“共”通“供”,译为“供给”。

3.“说”通“悦”,译为“高兴”。

4.“知”通“智”,译为“明智”。

5.“厌”通“餍”,译为“满足”。

古今异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例词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那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越国以鄙远

越国

越过别国

古代的一个国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掌管某项工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把……作为

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今义:

旧时俗称仪仗。

古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

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古义: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

夫(fū)人,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义:

【答案】

1.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夫(fú)人,那人。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

1.越国以鄙远

古义。

今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答案】

1.越过别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2.出使的人,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