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84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要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

2、要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阅读文学名著,做好摘抄。

可利用在校语文阅读课和双休时间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并做好摘抄。

因为中考中至少有四至五分的名著试题。

(2)多读一些精美文章,坚持做摘抄,写随笔。

阅读时不要只是读文章的故事情节,要认真思考,要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并学习一些好词佳句、优美句子等,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确写作积累素材;也可写写随笔,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3)及时总结知识点和答题方法。

学习课内文章的目的是为阅读理解课外文章打基础,老师在讲课时要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总结知识及答题技巧。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平时在做笔记和做作业时要书写规范,切勿潦草。

4、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

现在的课堂模式分三步:

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

对此,每步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

②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并找出自己的疑惑。

③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

(二)听课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分析教师语言,会在听中抓要点,抓重点。

②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③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

(三)作业环节的学习方法

先复习再做作业,规范书写,注意格式。

(四)复习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把握知识结构、建立知识联系。

②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体系,搞好整体复习。

5、要注重积累。

积累的内容可分为:

1古诗名句的积累。

(要适当归类,包括课内和课外的)

2古文言现象的积累。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重点文学常识的积累。

4必读名著知识点的积累

5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的积累。

(尤其是四字词语,在中考的一定有一个这样的题型)

6各种文体知识点及答题技巧的积累。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这在平时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总结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最后,我总结了“四先四后两小结”的学习方法:

四先四后: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

两小结:

每周末对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作一次书面整理小结,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段段清)

语文学科知识博大精深,重在“积累”,从一个字到写一篇作文无不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平时要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各感官,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做到了这“四多”,学语文就容易了。

现在中考题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字音、字形、字义、病句、古诗名句积累、综合性口语交际、名著积累等,大约20分,要想本部分拿高分,平时要注重积累;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包括五个阅读题,分别为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分值为40分左右,(后面我整理了每种文体的答题技巧);第三部分为写作,分为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时要认真审题,切勿写离题。

(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命题变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

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

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

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二)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一、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顺叙:

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时间先后),如《皇帝的新装》。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追叙):

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羚羊木雕》

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把……起因或过程交代得更清楚。

三、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A、记叙: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作用: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作用:

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作用: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

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5.描写的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五、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问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3)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性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对偶: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引用:

说明文、记叙文: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7)设问:

作用:

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吸引读者。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可以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

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对比:

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11)反复:

强调了…情感;强调了…内容

例1:

"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12)反语:

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六、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七、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

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

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

⑴将长城拟人化:

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八.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

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九.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十、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十一、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十二、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十三、品味题目: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十四、.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上第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

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

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十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

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六.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十七、其它考点及答题方式:

1、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1)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末: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2、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

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3、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三)说明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