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55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docx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

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

 

 

————————————-————-——————————————作者:

--————-——--————————-————————-———日期: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护

建工1班贺锡萌

绪论

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

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前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时候,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因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毫不过分的说建筑物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

古建筑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包括绵延万里的长城,建于隋代的安济桥,在科学与艺术上完美结合,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他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门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他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

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的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组织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二、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营造方式及其独特的结构,形成了一整套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古建筑,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并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是我们建筑工程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件极其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包含建筑学、美学、风水学以及物理、化学、金属工艺学等学科的知识。

它涵盖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等诸多文化观念,因此,要做好这件工作并非易事,以我从事古典建筑工作的经历,浅谈古典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及其特性。

其主要有以下类型.

中国古建筑在分类上大致分为宫廷建筑:

如北京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的末代皇宫,薄仪的末代皇宫我们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

寺院建筑:

如西安大慈恩寺、荐福寺、长安的兴教寺、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祭祀建筑:

如乾县的乾陵建筑、北京的十三陵建筑等。

园林建筑:

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蠡园、拙政园等。

民居:

韩城的党家村,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几类。

中国古建筑在规制上,宋代的《营造法式》分为:

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

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

如何划分这种规模等级,在这两部历史文献中都没有作出明确交代,但是严格的封建礼制却体现在古建筑的风格上。

中国古建筑以其庄重、雄伟、磅礴大气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日本东京的药师寺,韩国、朝鲜、美国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留下中国古建筑的雄姿。

几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

在岳阳楼重建落成时诗人王勃即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

诗圣杜甫也在登上岳阳楼时写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感慨的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代帝王的更替;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有历史战火的破坏,有外国列强的破坏;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稣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更续的。

中国的建筑,在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各个的特征,但基本的营造方式和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

数千年来的工匠们,遵循着他们的原则,所以当时的宫廷建筑也以其庄重、雄伟、威风八面,而流传于世。

那些祭祀建筑,则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其臣子而形成的陵墓建筑营造相同,可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而已。

只是历朝历代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罢了。

军事建筑中的敌楼,也是风格雷同,只是历代在斗拱、彩绘及屋面略有不同。

民居则是以受地域民族影响在各个地方均有不同。

三、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事情,古建筑一般都是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

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

完好的则因长久干燥,防火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2001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座唐代古建筑烧之殆尽,使这本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建筑,失去应有的价值.时隔几年道教圣地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烧毁古建筑千余平方.

古建筑被毁,它的经济价值可以估算,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无可计算的。

诚然古建筑保护需要许多财力、物力是一件只投资没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抢救。

作为我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古建筑、占新疆古建筑比例较大的是寺观塔幢、宅第民居、坛庙祠堂、麻札建筑等为主,同时也有其他各类典型风格建筑,分散在各个地州,因新疆地域辽阔,保护工作非常困难。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白蚁防治,定期给古建筑木构件喷洒些药水,发现虫害,彻底根治,未发现的加以防治,防患于未然,使古建筑得以安康长久。

再就是古建筑防火,古建筑防火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古建筑大都处于深山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的环境,如诗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水资源较缺,有的极缺.加之古建筑过去都没有防火设施,不像现在建筑有消防栓,有喷淋、有烟感报警装置。

然而它们的要害又是怕火,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救。

所以古建筑防火是当务之急。

我们给古建筑适当安装监控装置,把所有部位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致于发生大的损失。

四、古建筑的修护探讨

古建筑的修复同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建筑要求越新越好,而古建筑则要求修旧如旧。

一个古建筑当你将它重新修复后,让人一看它就是古代建筑,并不是说一看其造型是古建筑,而是不但要从其造型上看是古建筑,还必须从材料上看,它就是年代久远。

古建筑修复中,尽量是用原材料,在原材料实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调换时,必须选择同原材料相同,材质色泽一致,尽量选择无节疤或少节疤的材料.所处位置的图案雕刻须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油漆也要刷成看似很旧的样子。

我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我们施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古建筑,该项目是异地重建,原建筑系砖木结构,当我们将原建筑实测完毕,拆除进行完后,异地将主体建成,到装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原建筑槛墙以下是青砖磨砖对缝墙,而在重建时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增加了一道基础梁,而就是这一道基础梁使得磨砖对缝墙无法砌筑到底。

因为基础梁距磨砖对缝墙的边沿只有4mm,墙砖是无论如何也砌筑不上的。

正当我一愁莫展时,有人提出是否可用色泽一致的面砖来镶贴,这一建议甚至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同意,为了不留下缺憾我还是否决了这一建议。

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我采取了将原来的青砖磨好,然后将它再切成2.5mm的条砖,用高标号水泥粘贴,经过5d的常温养护,再用1:

5白水泥石膏浆修缝,这样效果和原来的磨砖对缝墙的效果一模一样。

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修旧如旧。

五、古建筑维修的措施和案例分析

古建筑使用的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用手一捻即成粉状。

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古建筑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建筑工程师及文物工作者研讨的课题.我曾有幸参与喀什地区艾提尕尔清真寺部分修复工程,这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始建于1442年,后几经重修扩建,始具今貌。

艾提尕尔,意为节日礼拜场所。

大寺规制严整雄伟,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边廓环以15个穹形壁窿形楼。

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

大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刻花。

作为大清真寺入口的寺门塔楼,在造型艺术上位列整个建筑之首,堪称维吾尔族古建筑艺术的典范,早已成为喀什噶尔古城的地方象征而名扬中外.礼拜殿设在寺院西端一个用栅墙隔开的大院落内。

礼拜殿又分为内、外殿和殿堂入口3部分,均在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台基之上;南北总长140米,东西进深19米。

如此面阔的大型礼拜殿,“不但国内所无,即在国际上也极为少见。

”。

外殿有140根高达7米的绿色雕花木柱成网格状排列,支撑着白色的密肋天棚;宏敞齐整、气势雄浑。

1。

该古建筑现状

该建筑正立面砖雕严重残缺,圆柱接口外表起皮剥落。

外墙砖严重侵蚀,大约有10%砖粉化。

屋面残损约有15%。

正脊缺损约30%,垂脊缺损20%,屋面部分漏雨。

室内墙板空鼓霉变,雕花木柱局部剥落。

2。

问题分析

1)外墙体较高(大约有9m),如此高的墙体出檐却很短,出檐只有300mm,出檐用青砖封闭出挑。

每皮砖出挑60mm,出挑六皮。

因出檐很短下雨时,雨水顺墙面流下,加之手工砖空隙比较大,吸水量大,导致墙体年旧潮湿.

2)原墙体可能为夹心墙,即内外墙面为砖砌体,中间夹土坯,墙体厚度较大,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是为了保温。

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解决了保温问题,但是也埋下了隐患。

当下雨时,雨水境外墙砌体渗透到中间土坯,顺墙体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基.原墙基根本没有做防潮处理,或防潮处理做的很差.而室内地面又是用地砖铺设,墙面下部做有木墙裙。

天晴后墙体外表很快晒干,而渗入地基中的水分沿墙体上升,外部气温较高,形成高压气流。

渗人墙体的水分在高压循环气流作用下,水分不能散发出去,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墙体总是潮湿的。

周而复始湿气不断上升形成外墙砖侵蚀内墙空鼓。

3.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给出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堵二疏,疏堵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沿外墙基向外开挖1m宽,深度为原基础2/3约1.5m,用3:

7灰土夯实,上铺300mm~400mm方花砖。

为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施工时采用小段开挖,每次开挖长度约2m,随开挖即回填.搭接留踏步差,留置长度为2/3振动夯底面,搭接夯实。

2)在铺地面方砖时,沿墙体用防水胶水灌缝,使雨水不能沿墙体进入墙基.3)外墙做两排气孔,直径为100mm。

第一排在墙基石以上,第二排比第一排高0.5m,并与室内相同,孔间距为3m,上下排错开,即第二排孔在第一排间隔1/2处,打好孔之后设防鼠网,用砖雕进行装饰.4)沿内墙向内开挖0.5m宽,深度为原基础1/3,约1m深,用3:

7灰土夯实,至距现地面0.3m,即开挖即回填。

再给墙上开通风孔,孔径100mm,与外墙打通,通风口用砖砌成与墙面平做防鼠网。

然后再回填3:

7灰土,上铺花砖,并两边砌120mm墙,墙高0.25m,留通风口,上面用花砖铺平,形成室内循环通风道,使墙内湿气随空气而蒸发。

第二排通风口比第一排高0.5m,做法依前,然后用木纹铝塑板做墙裙,墙裙在通风孔位置留艺术小孔,达到既美观又通风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要论证古建筑的“透风”环节。

古建筑维修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程,维修手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

六丶对文物保护宏观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对古建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保护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抢救,进行了重点的表述.读后让我对正确“理念”的形成对实际保护工作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工作方向性有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点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

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

这也就是对今后在古建筑应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研究提出了课题.理念形成的正确与否将势必影响实践工作的方向.所以应重视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

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

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1.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均受到了不同成都的破坏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得我们借鉴2。

提高科技含金量。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这是至关重要的。

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敢于,修复活动均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该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

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在技术。

现代科技手段对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

3。

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文物,园林,旅游,宗教的各部门,目前大多是从本位出发,“利用”遗产。

当前更需要各部门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不能片面强调各自利益.4。

要增强保护意识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的长存。

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市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

这些建议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

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七、结束语

城市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物质历史价值,是城市深厚文化内涵的载体.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多种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谨慎进行。

城市古建筑景点的开发保护应当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恢复,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

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上个世纪,中国古建筑曾遭受多次劫难:

上半叶的社会动荡,使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而下半叶的“十年动乱”,又使在战火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许多富有价值、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灰飞烟灭.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繁荣经济,又纷纷开始用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重建刚刚毁掉的古建筑。

要想避免以上历史悲剧的重演,要想跳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需对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灾后文物重建问题研究周莹西南交通大学2011—04-01硕士

[2]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马炳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9-30期刊

[3]七曲山风景区大庙古建筑保护研究任祥道西南交通大学2006—06-01硕士

[4]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曹永康浙江大学2008—10-27博士

[5]古建筑保护——一个广泛的概念johnedwards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8-01国际会议

[6]台湾古建筑维修的原则与技术万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2-25期刊

[7]避暑山庄古树保护与园林古建筑保护、恢复密不可分赵建国第十届中日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09-08国际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