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498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7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13试题 文学综合.docx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部分(名解*3+简答*2+论述*1=50分)

(一)05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玄学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小说中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3、“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濛初。

4、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二、简答题

1、简论《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比,即比喻或比拟。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

《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2、简述柳宗元散文的思想内容

1、论说:

哲学论文、政论

哲学思想继承并丰富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政论从人生社稷角度揭示封建世袭制。

2、寓言小品:

多在讽政刺世,手法都是假物为说

体裁多样,哲理深刻,政治严肃,讽刺幽默,情节完整,形象典型。

3、传记:

表现了他的辅时及物之心

写法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虚张。

4、山水游记:

是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和谐统一

游记带有骚体的特点,写景状物绘形传神,意境浑然无间。

5、骚体杂文:

赋体之文,文体之赋

3、简述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注:

元代戏台在晋南普遍存在,现已初步鉴定了晋南的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的元代戏台八处。

又山西洪赵县明应王庙内的元代杂剧演出壁画,帐额上端题作“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

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

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写成了130篇、50余万字的巨著

《史记》。

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社会历史。

无论是时间之绵长,还是空间之广阔,场景之壮观,还没有哪一部史传文学作品能超过它的。

《史记》的人物更是林林总总,共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以深刻鲜明印象的有一百多人,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迁写《史记》首创了以“纪传”为体例的史学体裁,把人作为本位,以人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同文学以写人为对象是相通的。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之外,其余一百一十二篇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描写对象的,几乎每一篇都是具体生动的人物传记,写出了许多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

因此,《史记》的最精彩部分不在于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

通观《史记》中的这些人物传记,司马迁在《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有: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

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

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用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和映衬来突出人

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的不同面貌。

借助于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所写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用诸侯军的“从壁上观”、“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来表现诸侯军的怯懦和项羽的英勇。

垓下之围中用赤泉侯杨喜见项后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来衬托项羽的勇武。

而在鸿门宴中用刘邦的工于心计、范增的老谋深算来淋漓尽致显示项羽的志得意满、少谋寡断、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

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史记》写人物,总是在对其姓名籍贯略作交代之后,

立即将人物推到矛盾斗争的尖端。

如《陈涉世家》,在对陈涉作简要交代之后,即写:

“二世无年七月,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廖廖数十字,就交代清楚当时面临的困境,把陈胜吴广推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来表现他们的智慧和勇敢。

现实中或历史上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

作家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只有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通过他与周围环境,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表现。

没有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巧妙而合理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就无法充分显示出来,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起来。

《史记》就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

2、试论述苏轼词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和独创性。

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

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还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

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正如陈之说的:

“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

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

”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形成同秀共荣的局面。

四、作品分析: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

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二)06年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

1、“竹林七贤”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元白”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絶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 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3、“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4、“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二、简答题

1、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荀子》和《庄子》、《孟子》在艺术上“鼎足而三”。

(一)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构思周密,论述详赡,独立成篇,结构严谨;长于正论反驳,善立善破。

(二)长者之文,淳厚老练

循循善诱,谆谆而论,娓娓而谈。

其风格为淳厚老到,圆熟练达,谨严有度,明晰条畅。

(三)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他融会百家学说,几乎无所不窥,

无所不精,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大儒。

他既集儒家之大成,又融会贯通百家学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他是当时的通才,大儒,为文博大精深。

其书出入古今,广涉众学,弘博而深邃,“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充分显示了通才之文的特点。

(四)形象性强

多用比喻,少用寓言故事。

据统计,荀文32篇仅有寓言故事寥寥几则。

但是却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2、简述李商隐爱情诗的类型及特点

李商隐的爱情诗分两类,一类是为发妻王氏而作,另一类的抒写对象则是婚外感情(这一类大多集中在无题的作品中),且通常认为后者尤为出色。

第一、以丽笔写哀思,色彩鲜明而情味凄冷,有冷暖相形之妙。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常常用景物来烘

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情形是,用美好、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萧瑟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

而李商隐却另辟蹊径,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使得情的内涵与景的色调完全对立,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李商隐在《春雨》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迷蒙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碗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对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箱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致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迷茫的

心理状态。

第二、以抒情为主,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等心理活动。

中唐以来,以爱情、

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片段,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正因为这一点,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翻身起来,寻找妻子。

同样,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迹”中的颇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亦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诗句写梦醒之后,强烈的思念驱使着主人公奋笔疾书,倾诉积慷。

心情急切,墨未磨浓就写起信来,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一般地说墨未浓而草成书信,也未见精彩。

但“书被催成墨未浓”却是极真切传神的描写。

在急切心情的支配下写信的人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未浓”的,只是在“书被催成”之际,才会意外地发现这个事实,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好地写出主人公对她的强烈思念之情,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很富生活实感。

通过

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三、巧用比喻,意象更加绵密。

李商隐的优秀的爱

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掣而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为了表达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诗人往往巧用比喻,使意象更加绵密。

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其新颖独特的比喻,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诗中的意象“春蚕”、“蜡炬”

象征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

春蚕是一种柔顺、美好的东西,爱情的动人之处亦恰在于柔顺的情怀,绝不会给对方以伤害。

“丝”无比柔和、洁白,绵长不绝,象征爱情的美好、

纯洁、始终如一。

同时,丝又是光润的,给人以特殊的美感,给人以温暖的质感。

“蜡炬”给人以光明,爱情亦然,阴郁的人会变得明朗起来,女人因爱情而变得美丽,这种感情会照亮人的内心。

“蜡炬成灰泪始干”,充分表现了爱情与生命的相始终,同时又说明任何爱情都是伴随着痛苦。

诗人运用意象时,注意做到绵密。

春蚕是横面的,蜡炬是纵向的,两者恰成对照蜡炬有芯,自始至终,象征着爱情的特点一线贯穿,不断发光。

3、简述柳永慢词艺术手法上的新贡献

柳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带有浓郁市民文学色彩的柳词,无论是思想工艺术形式,都比他以前的词作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慢词,为宋词的繁荣开创了一个新局

面,对于词体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题材上 柳词拓展了慢词的表现范围,扩

大了慢词的词境。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在其他文人慢词的同类

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慢司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如“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定风波》)。

这首慢词是写主人公虽身处明艳的春季但因爱人外出未归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

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期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慢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且看其《满江红》“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

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

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

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

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权。

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在词的上片中“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写尽了女主人公失恋后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的整个下片主要表达了女主人公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太度对待她们。

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柳永这类慢词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一格观念的变化。

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

二、艺术手法上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不达意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

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代慢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柳永慢词从抒情艺术上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唐代五代宋初词,也有别于同时代晏、欧词的新范型。

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

柳永慢词的铺叙,多以抒情动机为中心,以行为和事由的叙述为线索,以场景的描写铺排为渲染,在叙述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

柳永的慢词,一般场景都比较开阔,常以一组组相对独立的景物描写、事件叙述和心理活动的铺排组接在一起,靠词人的抒情动机贯穿联络,结构上比较疏放。

更重要的是,柳词的铺叙,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词汇,或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一般赋体的铺排,容易流于静态的堆砌,显行呆板,而柳永则能避免这种毛病,这和他注意采取动态的叙述描写和强调主观抒情立场的策略有关。

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

照当楼”几句景物铺写,则用“渐”作为领格字,把静态的景物转换成了渐进的动态过程。

在铺叙中强调主观抒情立场的例子如《八声甘州》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对”字就提示了主观观照的景场,强调了抒情主人的在场。

《雨霖铃》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则提示这是抒情主人意念中的场景,这些方法都使得柳词的铺叙变成一种生动的展开过程,避免了堆砌之病。

尤其是领格字句式结构的大量使用,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是柳永在慢词写作艺术上的一大创造。

4、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道德败坏的科举制度。

1、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在于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溶为一炉,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用喜剧的形式反衬悲剧的本质。

作者是饱含着泪水在书写喜剧性的情节。

通过笑声引发读者的痛苦的沉思。

将滑稽笑闹与悲凉凄惨在同时间推到读者的面前,从而对比撞击出耀眼的思想火化。

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

范进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笑,可鄙的形象。

从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痴迷于科举的心理状态。

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的周进和范进。

为什么还对科举如此迷恋而不能自拔呢?

小说作了具体、生动的回答:

如若考中,转眼间一步登天,升官发财,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好此,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

深刻揭露了“功名”与“富贵”的关系。

此外,诸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

当女儿绝食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